-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编辑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侵入珍宝岛,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打死打伤6人。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15日,苏联边防军3次出动向守卫珍宝岛的中国边防分队发起猛烈进攻,并用多种火炮轰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中国边防部队激战近9小时,顶住了苏联边防军的6次炮火急袭,挫败了进攻。17日,苏联边防军又出动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宝岛。中国边防部队以炮火将其击退。中国边防部队的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保卫了国家的领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名称: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发生时间:1969年3月
地点:珍宝岛
参战方:中国,苏联
结果:中国军队获胜,苏方入侵部队被歼灭大半、撤离珍宝岛
伤亡情况:中方71人苏方被歼灭100余人受伤50多人
后续发展:铁列克提事件
地理历史
珍宝岛
自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后,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苏联边防军先后16次侵入该岛,干涉中国居民的正常通行和生产活动,阻止中国边防部队执行正常巡逻勤务,打伤中国边民和边防战士多人。中国政府多次严正要求苏联方面停止武装入侵活动,苏联却置若罔闻 。
边境纠纷
从1964年开始,苏联向中苏边界地区陆续增兵,并在在中苏边界不断制造事端。
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苏方挑起的边境事件达4189起,比1960年至1964年期间增加了一倍半。边界纠纷主要集中在珍宝岛和七里沁岛的归属问题上,且多半是由苏联挑起。前苏联驻华外交官叶利扎维金回忆,1966至1967年仅苏联驻华使馆就不止一次地主张在这个地区“对中国人上岛给予回击”。
1968年1月5日,苏联边防部队大批武装人员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侵入中国七里沁岛地区,野蛮干涉中国渔民正常的捕鱼生产活动,用装甲车轧死和撞死渔民4人,撞伤和打伤渔民9人;
1968年末1969年初,苏边防军频繁出动装甲车、卡车运载携带武器的军人登上珍宝岛,拦截、殴打巡逻的中国边防军人 。
苏联施压
赫鲁晓夫
1966年1月。苏蒙签订了为期20年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蒙古国与中国边界长达4500余公里,事实上对中国华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构成了军事威胁。尤其是当时苏联战略军团的任务纵深可达700余公里,而自中蒙边界到北京,直线距离不过500余公里,且地势平缓,极便利苏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苏军的洲际导弹和中程导弹则可攻击中国全境。
同时期苏联在中苏边境的增兵之举,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最高领导层的危机感。1966年3月,周恩来在华北局会议上明确表示:“华北可能是敌人的主攻方向,华北要作为主战场”;毛泽东则在接见日本客人时表示:要“准备修正主义来打,打进满洲,东三省,打进新疆,中央突破,从外蒙古打进北京”。
1968年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对中国领导人的刺激尤甚。周恩来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公开称呼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
中苏在珍宝岛事件中的冲突
挑衅入侵
作战概要
中苏珍宝岛之战宣传画
战前态势
兵力对比
前期动态
参与珍宝岛事件的苏军士兵
作战经过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9年3月2日8时,中国边防部队派出巡逻分队登岛执行巡逻任务。苏军发现后,立即出动70多人,分乘2辆装甲车、1辆军用卡车和1辆指挥车,从苏联境内分路向珍宝岛急进,接近珍宝岛后,列开战斗队形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进逼,并以一部兵力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的一个小组侧后穿插。入侵苏军不顾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向其发出的警告,突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经1个多小时激战,中国边防部队击退了入侵珍宝岛的苏联边防军。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9年3月15日凌晨,苏军边防军60余人在6辆装甲车的掩护下,从珍宝岛北端侵入。中国边防部队某部营长冷鹏飞奉命带领一个加强排登岛,与入侵苏军形成对峙。8时许,苏军发起攻击,冷营长沉着指挥,坚守有利地形,指挥部分兵力分割苏军,经一个小时激战,打退了苏军的进攻。 9时46分,苏联边防军在炮火掩护下,出动6辆坦克5辆装甲车向珍宝岛接近,从南北两侧发起攻击,并以密集火力封锁江叉,拦阻中国边防部队登岛支援。坚守在2号阵地上的无坐力炮班长杨林,占领有利地形阻击苏军,待苏军坦克驶近到只有10余米远时,他接连投出5枚手雷,打乱苏军队形,使其一辆坦克闯入雷区被炸坏。杨林带两个炮班机动射击,他连续击中3辆装甲车,但他也不幸被苏军坦克炮火击中壮烈牺牲。珍宝岛冲突中被解放军俘获的T-62坦克
参与珍宝岛事件的苏军士兵
1969年3月21日苏方不愿让中国获得这个当时较为先进的坦克,遂派出爆破组试图炸毁坦克被击退。之后苏军用炮火把坦克下的冰层击破,坦克沉入乌苏里江。
4月,中方派出海军潜水员将这辆坦克打捞出来,之后坦克被放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并以此为原型作为中国自制坦克的蓝本。
在珍宝岛冲突中,双方都动用了正规军,尤其是苏方甚至动用了火力强大的“冰雹”式火箭装置。苏方称,是中国人发起了进攻,被苏军守军击退。
1969年8月,中国在岛上修建了营房,派驻1至4名官兵常年驻守。
作战伤亡
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
1969年3月15日的激战中中国边防部队抗击苏军50余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大量步兵的轮番攻击,激战9个多小时,历经6次较大规模的炮战,粉碎了苏军3次冲击,共击毁苏军坦克1辆,装甲车8辆,击伤坦克、装甲车5辆,击毙苏联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杨辛中校等60余人,打伤80余人。中国军队牺牲12人,负伤27人。
1969年3月17日至4月2日争夺苏军T-62坦克的作战行动,中国军队发射炮弹1900余发击毁、击伤敌坦克各1辆,打死打伤苏军步兵30余人。
整个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边防军毙伤苏军230余人(苏联公布的苏军伤亡数字为152人),毁伤坦克装甲车辆19辆。
中国军队阵亡71人(统计至1969年11月为止),68人现安葬于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齐齐哈尔的西满烈士陵园里有2位,十八站烈士陵园有1位 。
苏联反应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同时,苏联还与美国联系,试探性的提出联合对核武器发展尚处初级阶段的中国核力量实施摧毁性打击。苏联同时在国际上制造舆论,并且妄图在共产主义大会上驱逐中国共产党,孤立中国。
1969年6月后,苏联继续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冲突不断。
1969年8月13日出动上百名步兵,在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侵入中国新疆边境,制造了铁列克提事件,导致中方38名士兵牺牲 。
事件余波
乌苏里江
然而,在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当局为了使边界问题的解决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仍采取了一系列步骤:
在舆论上,苏联政府于1969年6月13日发表声明称:沙皇专制政府虽然崩溃了,但俄罗斯国家的边界不应该毁灭,沙皇政府从未同中国政府签订过任何不平等条约;“柳条边”和长城是中国“北部疆界的标志”,中国西部边界“没有超出甘肃省和四川省”。苏联所谓的“柳条边”,是清朝地方政府在辽河流域修的一条柳条篱笆,以禁止一般居民越界打猎、放牧、采人参。苏联政府随意举出此例来说明中国的近代历史边界,实是缺乏历史常识。
在军事上,继续向中苏边境和中蒙边境地区派兵遣将,由1964年的70万人增加为114万人。其中,战略导弹基地33个,约10万人;陆军师64个,约80万人;空军飞机3400余架,约12万人;海军舰艇800余艘,约12万人。苏军不断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1969年6月,曾在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亚、后贝加尔和远东等4个军区的范围内进行方面军规模的演习,炫耀武力,进行侵华战争准备。
中国炮兵在打击入侵的苏军
在苏联军方,以国防部长安德烈·格列奇科为首的“强硬派”,主张使用核武器,达到所谓“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的目的。
由于苏联方面言行不一,缺乏解决中苏争端的诚意,虽有外交接触与磋商,实际却未能达成任何协议。为了结束敌对态势、实现睦邻友好,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关注苏联在珍宝岛事件后举动的同时,也积极谋求化解争端,随时准备与苏联就一切问题进行谈判 。
外交谈判
1969年周恩来与柯西金在北京机场会晤
9月11日,周恩来在北京首都机场同柯西金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会谈。双方就两国关系问题达成了一些谅解,主要是:举行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以条约为基础解决边界问题;为保证谈判在不受任何威胁的情况下进行,首先要达成一项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防止武装冲突、双方武装力量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的协议。
根据此次会谈时所达成的谅解,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在北京正式举行。参加谈判的中国代表团先后由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韩念龙、余湛率领;苏联代表团团长先后为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和副部长伊利切夫 。
在中苏边界问题的谈判期间和谈判破裂之后,苏联继续不断地制造边界武装骚扰事件,侵犯中国主权,破坏和伤害中国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1978年5月9日,苏联直升飞机侵入中国东北领空,18艘军舰侵入中国水域,30名苏军登上中国江岸,还打伤中国居民。1979年6月30日,苏联直升飞机侵入中国新疆领空。1979年7月16日,苏联军人在新疆塔城县铁尔沙地区开枪打死打伤中国边民。对这些事件,中国外交部分别发表声明和向苏联使馆送达照会,表示了强烈抗议等严正态度,并进行了交涉。
苏联在中国北部边界陈兵百万这一基本战略态势,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始终未变。鉴于苏联在中苏边界谈判中的顽固态度和在中国边境一再制造争端的事实,中国政府和人民不能不对它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
2004年,中俄也达成了关于黑瞎子岛的协议。根据中俄双方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俄罗斯将把占领的银龙岛的全部、黑瞎子岛的一部分领土,以及额尔古纳河上靠近内蒙古满洲里的阿巴该图洲渚,归还给中国。2005年4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这个补充协定。而此前一个月,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通过了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的决定。至此,不仅黑瞎子岛的领土争议尘埃落定,中俄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也全部得到了确认。2008年10月,中俄两国政府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了中俄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
签署协定
中俄签署《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2005年4月27日,全国人大批准《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2005年5月2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表决批准该协议。根据该协议,珍宝岛是中国的领土。
国防意义
珍宝岛之战,获胜的我边防军战士。
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为造福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远远超出两国国家关系的范畴,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当前世界正经历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邻国、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坚持睦邻友好,战略协作,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俄关系的升温,中俄边界勘定、中俄东马格拉2.16边境冲突事件的低调处理、双边贸易的不断发展。
军工技术
珍宝岛作战中,中国军队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75毫米无后坐力炮、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等,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刺激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中国开始进行重点进行打坦克的训练,军工部门则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105毫米无后坐力炮等一系列应急装备首先投产,其后一直到80年代。红箭-73反坦克导弹、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等都能够有效对付苏军T-62坦克,基本解决了当时的战备需要,中国军队在冲突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在事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尤其是当时非常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手段,而经过多年的奋起直追,中国的反坦克装备和技术储备已位于世界前列。
国际格局
对于世界而言,珍宝岛事件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美国可以成为中国的战略盟友,成为了中美关系转变的拐点,促进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得到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加重,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中美苏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在全球格局多极化,中俄如今已签署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符合中俄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为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珍宝岛作战胜利证明,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是反侵略战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独立主权国家面对强敌的战争威胁,敢不敢奋起抵抗,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抉择问题。珍宝岛战斗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和平环境下,仍然保持了战斗队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这支军队足以抗击任何入侵之敌的决心和能力 。
如建国后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反击战、中越西沙之战、中俄东马格拉2.16边境冲突事件,中国的表现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新中国,面对强权毫不低头,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也让世界意识到仅靠战争手段很难征服中国,直接遏制了阴谋家的战争企图,进一步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8·13中苏铁列克提冲突事件
上一篇 中苏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