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化 编辑
在武王克商以前的周文化称先周文化,那么在武王克商以后成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在继承先周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商和其他华夏部族的文化,形成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周文化。这种文化全面反映在西周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中,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儒墨道法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经过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诸多文人学士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并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使得中华民族历经3000年沧桑巨变而能傲立于世界东方,其文化之泽,被及于四邻。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后世各朝代均以周礼为基准,登基社交祭祀外交等重大场合礼仪皆从周礼。周族人在封国中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宗周文化是当时华夏诸侯国政权所认同的主流文化。在民族大融合的潮流中,周文化与各地的土著文化相互融汇,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文化、鲁文化、晋文化、巴蜀文化、曾随文化、楚文化、燕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但都融入了大量的周文化要素,从而形成了华夏文明多元一统的文化格局。
中文名:周文化
别名:宗周文化
性质:中华文化的奠定者
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疆,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闽天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这段记载说明周人到周文王时,在定都周原后,积极发展农牧经济,其势力不断增强,对腐败堕落的商纣王大为不满,但是与其东方的殷帝国比较,毕竟还显得弱小,还达不到公开与其对抗的实力,然而周文王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远谋深虑,雄才大略,他审势度时,表面上仍恭敬地臣属于殷,创造一个振兴周室的外部宽松条件,与此同时,为发展壮大自己,他采取了一系列强国富民的政策,为了避免商纣王的嫌疑,针对纣王好色贪财的弱点,与其臣下密谋献美女,供珍奇后,果然很快被释放,周文王释放归周后,在内政与军事上进一步采取新的举措。壮大自己,他针对商纣王的酷刑所引起的国人愤怒,正式和纣王谈要求,提出“献洛西之地”,请纣王取消惨无人道的“炮烙之刑”,所谓“炮烙之刑”,就是把铜质的棍烧红,把不满纣王奴隶主统治的奴隶,让其在灼红的铜柱上行走,下置滚烫的油锅,这是多么惨无人道的酷刑!经过周文王的努力,商纣王答应了这一要求,这样大大提高了周文王在各诸侯国的影响和威信。
由于周文王行善积德,善于团结内部力量,提倡“耕者皆让衅,民俗皆让长”的社会道德,周文王领导的国力和威望越来越高,给周边小国家树立了典范,许多小国心甘情愿以周为师,臣服于周。象离岐邑不远的虞、芮等小国,互相之间为争夺土地发生矛盾,“有狱不能决,乃如周,”请周文王解决,但他们一进周地,当看到周人互相让地,人人尊幼扶老的情景时,羞愧地认为自己双方的矛盾是一种耻辱,互相得到了理解,连西伯
所谓“乐”,就是音乐,但又不是单纯的娱乐之乐,同样是当时的思想统治工具之一,亦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声,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同时“乐”与“礼”一样,也是不下庶人的,只能是统治阶级所享有,并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有“乐”,规定:“大夫无故(谓灾患丧病)不彻悬(悬即乐器钟磬之属),士无故不彻琴瑟。”(见《礼记,曲礼下》)这里的彻“就是去掉的意思,这说明平常要经常演奏乐器。同时天子,诸侯等各级用乐都不同,堂上堂下之乐也有别,如用编钟数就各有差异,(周礼·春宫·小胥》说:“正乐县(悬)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注: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去其一面。”这说明天子所用编钟可在四面悬挂,其余阶层按级差去其面数。尽管“礼乐”是当时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政治工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从客观分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疑起到了巩固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对促进有关手工业的发展,如制玉工艺、制铜工艺、纺织工艺等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00年来出土的大量的考古实物已说明了这点。大批编钟的问世,为研究当时的音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充分说明我国西周时期的乐舞文化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可以说西周的“礼乐”制度,为今后中国的封建礼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千年不变的模式。
周公在《康诰》、《君爽》、《酒诰》等训教中,多次强调对天不能全信,要看到人的作用,不要太迷信天命。《尚书·康诰》说:“天畏(威)裴(非)忱(诚),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又说:“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这是周公告诫卫康叔不要迷信天畏即天命,要注意“民情”,即使对殷人也要慎罚。周公和召公的谈话中专门就如何对待天命和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在《尚书·君爽)中说:“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畏,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失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丕)易,天难湛 (沈),乃其坠命。”“天不可信,我道惟宁(文)五德延,天不降庸释于文王受命。”这说明周公己提出了天命怀疑说,看到了“人”的能动作用,特别是下民的作用。夏杰、殷纣王之所以灭亡,不光是天命,而“民情”起了作用,所以要保持周王朝的统治,周公已看到了这点。
又如他在《酒诰》中也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威,自我民明威。”这里的“民监”、“民聪”、“民威”等都说明周公为什么要怀疑天命呢,正因为人民的力量能使国家兴亡,“天聪明”、“天明畏”都来源于“民聪明”、“民明威”。这是历史的教训,故周公谆谆教育其子孙要牢记这个教训,要重视民意。
周人把重民意高于重天命,这不能不说是当时的思想解放和突飞,也是周人提出“敬德”、“明德”、“民彝”、“孝悌”的理论指导原则,只有对民实行“敬德”、“明德”、“孝悌”的教育,才能维护统治权益,才能不违背天命。也就是说按照“德”和“孝”来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的人民,社会就能稳定,江山就可延年,否则就会像夏、殷那样伤失天命,导致王朝的灭亡。他在《康诰》中主张“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在(召诰》中说夏所以灭亡,殷所以灭亡,其原因是“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之所以能灭殷,原因在文王懿德。
“ 德”在西周金文中屡见,(说文解字》云:“德,升也,从彳,惠声,多则切”。从字的各部组成看,从直(值)从心,就是把心思放端正、正直。而周公提倡的“敬德”、“明德”,一方面指统治阶级要好好修养自己,要严格区分德与刑的关系,要“明德慎罚”,要进行
教育,提倡孝友、勤劳、慎刑、无逸、戒酒等,从而达到“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目的,起到治理国家教育人民的作用。要达到这些目的,就要求所有的人遵守“民彝”,即遵守一般的常规。”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大雅,丞民》),“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尚书·君爽》)周原出土的史墙盘铭中也评述“文王懿德”的事迹。而这种“民彝”即常规教育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要教育人民孝顺其父母、祖先,不要作“不孝不友”的事,《尚书·酒诰》说:“妹上,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在(康诰》中又说:“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其子。子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不赦。”这些话的意思就是教育民众好好劳动,耕种、作生意的人要认真经商,孝敬父母,不要作“父不慈,子不祀,兄不友,弟不恭”(《左传)僖三十三年)的事,要作到“永言孝思,孝思惟则”(《诗·大雅·下武》)。
“孝’的观念对周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道德观念,特别重视对人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诗经·大雅·下武》是歌颂武王尽孝的诗篇,《同书·既醉)是赞美贵族世世代代尽孝子之责,《同书·蓼莪》则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纯歌颂孝子之作。
由上叙述,足见周人所提倡的“德”,要求人们办事得当适宜,心思端正,其内容包括敬德、慎罚、敬天、孝祖、保民等等。在处理政事时要根据“德”的要求,处处明察,实行宽 厚政策,周人之所以取代殷人受命,建立了周国,周公认为根本原因是周文王“明德慎罚” ,是修德的结果,武王极力效法文王,实行大德,受到人民欢心,取代了殷位,这是天意,所以德的意义非常广泛。
和文化根植于古代的农耕文化,周人是以农耕文明而著称于世的。周太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太王当时所居豳地,虽然处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但仍能复修后稷、公刘之业,也就是推行公刘的"务耕种,行地宜",发展农业生产,使"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在荒洪的上古时代,以农立邦这是周人的创举,周部族必然和谐、兴盛、强大,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周太王是谙熟这一点的。再加上他"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开了周人"德"、"义"等和谐思想的先河,为岐周和谐文化的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大约到公元前十二世纪,周太王率领周人进行了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迁徙,即古公迁岐。《诗经·大雅·绵》中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里只字未提本次迁徙的原因,为后来的史学研究者带来了诸多疑惑。到战国末年大儒孟子,他在《孟子·梁惠王下》中说,太王面对狄人的进攻,事之皮币、犬马和珠玉,都不得免焉。乃告曰:"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孟子说太王是仁人,是可信的,太王在豳地的"德"和"义"的思想,在儒家看来已经发展成为"仁",目的是为了构建一种和谐的局面,否则,周人以后的历史难以想象。到了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对此说得更全面、更完整。司马迁认为,太王本是仁人,"国人皆戴之";在太王面对戎狄进攻的态度上,他与孟子的说法实质上是相同的;在迁岐路线上更具体了,归之者既有豳人,也有"旁国"之人。总之,司马迁笔下太王"仁人"的形象更完整了,从而影响了后世许多代人。
古公迁岐的历史意义在于:"后稷之孙,实惟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虽然岐下周原是太王看准的落脚点,但这里并非世外桃源,长期以来是炎帝后裔之地,因此太王要在岐下站住脚,必须和姜姓世族建立和谐关系。于是,古公亶父一到岐下,就同当地大族姜女结婚,即"爰及姜女,聿来胥宇",一同察看建造宫室的位置,揭开了姬姜联盟的第一页。有史家统计,从此以后到西周王朝终,几乎每隔一代就有一个周王同姜姓联姻,为周的发展和西周王朝的兴盛起了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可见,正是由于周太王的"积德行义"和"仁人"之举,建立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使周人在岐下周原立足、发展壮大,为岐周和谐文化的真正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周文王继承先辈以农为本的富民强国之策,利用岐周和谐的自然环境,倡导民众发展农业生产,甚至本人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怀保小民","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日","不敢盘于游田"等等,因而使膴膴周原,堇荼如饴,百姓衣食丰足,国泰民安,奠定了和谐社会的基础。第二,坚持以德治国的方针,广施仁义,积善累德,敬老慈少,使岐周大地政通人和,民风淳朴,物阜民康,万民归心。文王治理下的西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画地为牢等都成为千古美谈。许多诸侯国甚至殷商的大臣也纷纷前来归附,使西岐周邦政治势力越来越强,最后伐纣灭商成为必然趋势。第三,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纳贤之君,他礼贤下士,"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还有文王曲身聘子牙,更是千年传颂,妇孺皆知。实际上,这都是周文王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做的努力。这样,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才的作用,使西岐周邦人才济济,在伐纣灭商战争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此看出,岐周圣贤亲民好德、实行仁政、构建和谐的优良传统,既是岐周先王世代传承下来的,也是在与殷商暴政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到周文王时期日趋成熟,收效甚大。后世儒家津津乐道的一些史实就很能说明问题:"虞芮之君争田,久而不平,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如周决平。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吾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只取辱耳!'遂相让以其所争田为闲田而退。天下闻之,归者四十余国。"(《通鉴外记》卷二下)。可见,文王礼贤下士、仁慈爱人的美德闻名遐迩,大得人心,已经变成一种巨大的政治感召力,"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为后来的周邦强盛、伐纣灭商、一统天下,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民众基础,这就是实行仁政德治最大的社会政治效果。可以说,假如没有周部族早期的"仁政"思想,也就完成不了后来周公推行的"礼乐之治"。
武王即位以后,太公望任太师,周公旦做辅相,还有召公、毕公等人辅佐帮助,以文王为榜样,承继文王的事业。武王二年观兵盟津,"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这实际上是武王发动灭商战争前的一次预演。这一时期,殷纣王更加残暴,杀比干,囚箕子,荒淫无道,于是武王立即发动了灭商战争。周军至于商郊牧野,"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发动进攻,纣王军队前线倒戈,纣王登鹿台自尽,周军占领商都朝歌,宣告了殷商王朝的灭亡。西周建立以后,岐周仍属王畿之地,被称为故都。据史料记载,"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93;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近年来,在岐山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的甲骨文,其中七片有"周公"字样。据李学勤等大多数专家推断,这一带应是周公家族的采邑。
武王建国,在全国实行分封制,周公被封于鲁,但留相王室,由儿子伯禽代封。《史记·鲁周公世家》:"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实际上,周公是周初分封制度的积极推行者,史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焉", 只有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 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国,目的就是要"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从体制上建立一套和谐统一的政治秩序。西周建立两年后,武王病危,希望与周公"兄弟相后",周公非常惊恐,"涕泣拱手",没有答应,而是立武王的长子诵为太子,由周公负责培养和教育。武王死后,姬诵即位,是为成王。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由此开始。
成王即位时,年仅十三岁,由周公辅佐。周公力挽狂澜,稳定周初局势,平定"三监"叛乱,营建成周洛邑,继承先祖遗训,为得天下之贤人,他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朝统治稳定后,周公总结前代经验,颁行了一系列制度法令,即历史上的定刑书。周公正三统之义,辩二十四节气之应,制十二月赋政之法,肇制文王之谥。周公摄政七年,将致政成王,朝诸侯于明堂,使周初的统治秩序走上了正规。
周公还政成王后,退居卷阿,即现在的岐山周公庙所在地,制礼作乐。凡政制刑法、朝章国典、贵族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婚等,"经礼三百,典礼三千",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分为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辩等列,顺少长",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上述周初形成的典章制度,统称为"周公之典"。可见,周公把岐周和谐文化推广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说他是岐周和谐文化的集大成者。
周公上述思想文化精神的实施,直接促成了周初的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即出现了后人称颂的"成康盛世"。《史记·周本纪》载:"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年不用",使姬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800余年。
形成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极力推崇西周时代的礼乐文明。孔子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在晚年还发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感叹。可见,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元圣,加之以后的孟子、董仲舒、朱熹等都非常推崇周公,以至于周代的礼乐文明影响着中国历史几千年,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首先,周革殷命,颠倒乾坤,确立了一个伟大的信仰,那就是“天”的精神信仰。这一精神信仰赋予周人统一的文化意识,为周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价值标准,为周人的社会活动提供了动力。周人的“天”包含两重意义:一层意义是至大无外、至高无上的自然之天;另一层意义是玄妙不测、主宰一切的神明之天。周人的“天”是自然和神明共同构成最高范畴的精神信仰。
周人“天”的精神信仰起源于《周易》。据《史记》记载,周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周易》的革命性思想在于,它将相传是伏羲时代以“艮”卦为首的《连山易》,以及相传是黄帝时代以“坤”卦为首的《归藏易》,转变成了以“乾”卦为首的《周易》。“艮”代表山,“坤”代表地,“乾”代表天,周人以“乾”卦为首,表现了周人对“天”的精神崇拜。这一“颠倒乾坤”的转变意义重大,它可以和西方16世纪哥白尼将“地心说”转变为“日心说”相媲美。哥白尼的“日心说”改变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从根本上动摇了基督教的宇宙观念,在西方引起了伟大的“哥白尼革命”,“科学的发展从此大踏步地前进”。周人确立以“乾”为首卦的“天”的精神信仰,改变了远古时代的拜物教信仰,使得周人的精神信仰超越了狭隘的物神范围的限制。仓孝和指出“周初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只有发生在两千年以后的欧洲文艺复兴及其以后的启蒙运动可以与之相比”。惟有“天”是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自然神明,个人的吉凶祸福、国家的盛衰存亡都与“天意”、“天命”。存在着微妙的意义联系。世俗生活只有在“天”的授意下才具有合理性,世俗活动只有在“天”的授命下才具有神圣性。“天”的精神信仰,使周人最早具有了统一的普世主义文化意识,并赋予周人以强烈的使命感。《论语》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的精神信仰赋予周人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为周人的社会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天”的精神信仰的确立,对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孔子讲的“天命”,墨子讲的“天志”,老子讲的“天道”,始终没有离开“天”的精神信仰,这为中华民族精神信仰开拓了广阔的意义空间,并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合理性、神圣性的基础。
总之,周文化是一种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其巨大的精神魅力。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