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医学院 编辑
浙江大学医学院(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浙江大学下设二级学院,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首批教育部、卫生部共建高校医学院的十所部属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创始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1912年6月1日由韩清泉与厉绥之等人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学校于1952年2月合并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1999年,在浙江大学并校发展次年,重组成立了浙江大学医学院。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医学院拥有11个院系,7家直属附属医院,有博士生导师715人,硕士生导师994人,学科顶尖人才3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5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2人,本科生2000余人、研究生近5000人、留学生600余人;有在读医学生7500余人。
中文名:浙江大学医学院
外文名: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简称:浙医
创办时间:1912年6月1日
创办人:韩清泉、厉绥之
办学性质:二级学院
主管部门:浙江大学
现任领导:李晓明(党委书记)、黄荷凤(院长)
专职院士数: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专业学位授权学科3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
博士点:专业学位授权学科2个
博士后:5个科研流动站
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2个(三级学科)
院系设置:11个
院训:仁心仁术、求是求新
院庆日:6月1日
地址:紫金港校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310030)
院校代码:19335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8项(1999年至2023年)
知名校友:李兰娟、陈宜张、郑树森、朱预、黄荷凤
知名教师:韩清泉、厉绥之、厉矞华、钱崇润、王季午、刘志红
浙江医学专门学校
前身史略
浙江省立医学院
1871年,英国圣公会在杭州创立大方伯医院(广济医院,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
1881年,又创建了广济医药专门学校。
浙医大创始人
1912年6月1日,韩清泉与厉绥之等人创建成立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是年夏季即开始招生,第一期招生60名,是中国自办最早的医学专门学校。韩清泉为首任校长。1913年,学校又增设药科,为中国最早创办的药学专业。校名也因之改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
1914年,在浙江病院修建新屋,作为临床实习教室和细菌、医化、化学实验教室,并作为分校和临床实习医院。
1920年,浙江省政府拨款7万元,购刀茅巷地30余亩,建楼房3座,平房20余间,自建校舍。次年7月落成。
1925年6月,因参加“五卅”运动,杭州广济医学专门学校2个班的学生愤而脱离学校。
1927年8月,浙江省政府把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
1928年9月,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学校设备太差,无发展前途为由,令学校停止招生,逐年结束。
1931年5月,由于医专校友、社会人士及在校师生的反对,教育部撤销1928年的停止招生命令,继续招生。
1931年8月,依照教育部修正专科学校组织法,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1932年9月,利用办校基金6万余元,筹建附属医院。次年8月,建成门诊部及附属医院新房二幢,设置病床104张。
1936年,又征购校西、校北民房,将原校址从35亩扩充至83亩余,添建学生宿舍、膳厅、教室、研究室及运动场等,次年8月落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月,学校为避免战争空袭,部分学生移至玉泉及灵隐上课,11月12日晚,浙江省府决定各医院、学校于五日之内向浙西撤退,医专决定迁往淳安,12月再迁至缙云。1938年春,迁往临海。
1939年8月,临海校舍遭敌机轰炸,物资受到部分损失,学校改迁至天台。是时,适值英士大学成立,奉令医专停止招生,改组为英士大学医学院。学校再次停办。
1941年春,天台告急,学校迁至缙云壶镇,次年 学校再迁回临海。
1943年,由于重庆等地的校友及校内师生的反对,浙江省教育厅被迫同意医专恢复招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夏,浙江医专开始迁回杭州。
1946年1月,第一批学生回杭州。因杭州沦陷期间,原刀茅巷校园各建筑设施均被拆毁,校舍荡然无存,只能再暂借玉泉、灵隐部分庙宇作为临时校舍,开始复课。获校友王肇康帮助,用联勤总部第二十二后方班部分房屋作校舍(即湖滨校区西南部分)。
1947年春,浙江省教育厅拨款,购置孩儿巷民房二座,修缮后作为附属医院,设病床100张,同时,开设门诊。1947年夏,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开始招收六年制新生。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军管会任命晏庄为军事代表,以学生7人,教师7人,组成了临时院务委员会。10月,改为正式院务委员会,委员17人,主任委员黄鸣驹,代行院长职务负责领导学校工作。
1951年10月,政务院任命省卫生厅厅长洪式闾兼任院长。
1951年,学院接办广济医院。10月孩儿巷附属医院改为妇幼保健院。为了便利专科实习,把广济医院作为外科教学医院,省立杭州医院作为内科教学医院,浙江省立医学院接管时全院有教职工169人。其中有专职教师46人(教授有厉矞华、石华玉、黄鸣驹、顾学裘、王维松、高品璋、储镐,朱焱、于达望、汪良寄、章志清等14人;副教授有惠云身、周鸣铮、吴燮灿、徐佩璜等13人,讲师5人,助教14人);兼任教师11人,教辅2人,职员(包括医务人员)85人。在校学生总数为449人,其中医本科177人,药科71人,医专科201人。全院图书馆藏书仅1265册,其中中文图书343册,外文图书922册。校舍建筑面积3180平方米。
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增设医学院。
1946年4月,教育部拨款2亿元旧法币(约合十万美元)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开办费。是年初,浙江大学总校从贵州复员杭州后,医学院招进首批学生,共27名。医学院院址在大学路浙江大学老校址内。
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请李宗恩组建浙江大学医学院筹备小组。筹备工作开始不久,李宗恩因受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并主持协和复校工作,因此,推荐王季午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筹备工作。浙江大学医学院在招生的同时,开始着手筹建附属医院。
194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为王季午。
1947年11月1日,在杭州银洞桥田家园九号,建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称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为浙大医院,正式对外收治病人。门诊部设内、外、妇产、小儿、眼、耳鼻喉、皮肤等七科。住院部分设头等、二等及三等病房,病床共60张。此外尚有药房、放射、病案(门诊及住院病案并存)、手术室、营养室、图书馆。图书馆中各科的中国国内外主要杂志基本订齐。医学院教师与医院医师大都相互兼任。
1949年5月3日,杭州市解放。浙江大学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由军管会文教组接管。浙江大学医学院自1946年秋起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止,共招学生6届。
院系调整
1952年2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第一次院系调整,浙江省立医学院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两校合并后,有教职员工336人,其中专任教师149人,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1 7人,学校成立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是黄呜驹,委员14人。
1952年3月,任命洪式闾兼任浙江医学院院长,周林为副院长。同年暑假期间续招三年制内科专修科和外科专修科新生各60名,招收二年制药学系专修科新生40名。
两校合并后对附属医院也进行了调整。以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内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1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人(包括医师30人,护士40人,其它15人)。病床134张,其中内科88张,眼科24张,耳鼻喉科22张。以广济医院作为附属第二医院,为外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2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3人(包括医师38人,护士51人,其他14人)。有病床208张,其中外科191张,妇科7张、皮花科5张、牙科5张。1951年建立的浙江省妇幼保健院,于1953年8月分儿科和妇科。
1952年起,学校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活动,在学生中也普遍开设俄文,停开英文课。
1954年2月,浙江省妇幼保健院分别成立浙江儿童保健院和浙江妇女保健院。
1954年8月,召开教学会议,取消了原内科、外科、眼科三系,合并成医疗系,取消了原生药、药剂、化学,分析鉴定四系,合并成药学系,原公共卫生学系,改为卫生系。
校名变迁
1955年8月,进行了全国性的第二次院系调整。根据中央卫生部的指示,将浙江医学院卫生系三年级学生并入四川医学院;将药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二年级学生并入北京医学院。共调出学生278名,其中卫生系161名,药学系117名。调出教师45名:有药学系教师29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2人,调往沈阳药学院、南京药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有卫生系教师16人,包括教授3人调往四川医学院。院系调整后,浙江医学院成为中国国内医疗专业最大的单科医学院校之一。当时,在校学生有2633人,教职人员435人。
1956年5月,国务院任命王仲侨教授为浙江医学院院长 。
1956年9月6日,中共浙医第一届党代表大会召开。改选了党委会,周林为党委书记,杨泮星为副书记。
1958年初,学校支援温州医学院的创办,各教研组共抽调了55名教学人员,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5名,调往新成立的温州医学院,并赠送外文版图书1267册,30多架显微镜等仪器设备。
1958年12月20日,召开了中共浙医第二届代表大会。选举霍亚夫为党委书记,林尧、彭祖德为党委副书记。
1958年,创办了《浙江医学院学报》为季刊,1959年改办双月刊。
1960年,成立微生物研究所,后更名为传染病研究所。
1960年,学校恢复开办药学系,招收新生60名。
1960年2月,召开了学校第三届党代会。大会选出9名新的党委成员,霍亚夫为书记。
2019年12月2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系)在紫金港校区成立。
曲折发展
1960年4月,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把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院、浙江中医研究所、浙江医学科学院、浙江医疗仪器厂等单位均合并在浙江医科大学的管辖范围,实行统一领导。
浙江医科大学成立,使学校的规模和专业设置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医科大学,设有医疗系、药学系、卫生系、中医学院等4个院系和工业卫生、外文、生物、化学、物理、口腔、儿科等7个专业。在校学生的规模发展到3700人。附属医院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儿童保健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妇女保健院。
1960年暑假,招收11个学科专业的新生600多人。9月,学校开办了夜大学,招收医疗系专修科学生177名,学制为4年 达到专修科毕业水平。
1961年,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将原来医疗、卫生、药学、中医、工业卫生、口腔、儿科、生物、化学、物理、俄语与专修班等11个专业调整为医学、药学、中医三个专业。
1962年暑期起,药学系又停止招生。以后只办医学、中医二个专业。学校规模由3700人调整为1800人。
1963年9月1日,省委决定将浙江医学科学院改为浙江卫生实验院,并与浙江医科大学分开,归省卫生厅领导。同时决定将浙江医科大学下属的中医学院、中医院、中医研究所从浙江医科大学划出去,合并成立浙江中医学院,由省卫生厅领导。
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波及学校。学校全面停课。
1968年11月,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缺额,副主任赵潘水、赵克吉。
1969年4月,成立中共浙医大党的核心小组。赵潘水任副组长。1969年11月,在新昌县举办新医班,打算为以后创办新医大搞试点,共招收42名赤脚医生,学制一年。
1970年7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浙江中医学院与浙江医科大学重新合并。仍定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招生。
1970年11月,开始恢复招生。招收学生712名,其中有解放军学员近200名,学制一年。
1971年1月,张庆三被任命为浙医大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1年起,在余姚、慈溪、东阳、义乌、诸暨、新昌、海宁、海盐等县人民医院建立八个教学基地,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投资25万余元。
1973年,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科大学与浙江中医学院又分开。
1973年秋,招收三年制学生466名。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首批通过考试和推荐相结合录取的新生。到1976年至,招收四届学生,共2448名。
1973年,学校决定恢复药学系,同年秋,由基层单位推荐和保送招收三年制新生。
从1966年---1969年四年间没有招生,从1966年---1977年11年间未招本科学生,少培养数千名医药卫生人才。
但在十年中,四所附属医院从未停诊。在此期间,附属医院曾组织过1千多人参加的三次大型农村卫生工作队,在十多个县的广大农村进行巡回医疗。培训当地赤脚医生3千余名,卫生员5千余名。
从1968--1976年,先后有31人随8批医疗队去非洲马里等国工作。
1976年后,建立口腔系招收三年制工农兵新生。
1977年底至1978年初,全国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本科生即医学系,口腔系五年药学系四年。
1978年,后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校教学委员会、校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校专业干部业务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校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等。还恢复了教师、业务技术人员的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工作,该校为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单位。
1978年,恢复了夜大招生。形成了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完整三个阶段体系。
198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该校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从1978年到1982年的六年中,学校处于文革后的恢复重建时期,各系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实验和实习指导书,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医师上教学、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教学、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系毕业生的统考中,1982年与1983年均获第二名,1984年获第一名。
1983年,开始为石油部代培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学生。学生来源为全国各大油田所在地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是年秋,首批石油部新生60名入学。
1984年1月,浙江省省委任命金干为校党委书记,郑树、刘秀华为副书记;任命郑树为校长,金干、丁德云、姚竹秀、沈成芳为副校长,王季午教授为名誉校长。接着,对系、部,处室和附属医院的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
1984年,创建临床医学工程系,学制三年。秋,30名新生入学。1986年 学制改为五年,招生数同前。
1986年,恢复公共卫生系,学制五年。是年秋,30名新生入学。
1986年 调整和新建12个研究所,即:基础医学研究所、传染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心脑血管病研究所、环境与健康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计划生育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药物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和医学教育研究所。
1985年8月,医学营养系招生,学制5年。
1986年10月,召开了学校第五届党代会。出席代表260名。
1987年10月,19层三号教学大楼正式开工。1991年8月,高72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耗资2300万元的19层三号教学大楼竣工投入使用。
1987年12月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学校决定以该校12个研究所为实体,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分院。
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15所医学院校中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该校也在其中之列。1988年秋,首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2名新生入学。七年制学生,头二年委托浙江大学培养,使其受到足够的理科基础、现代实验技术和外语等的训练,第三年回校本部继续医学课程和临床学科的学习。
1989年,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爵士捐资7000万港元,后又捐赠400万美元购置医疗设备,在杭州筹建综合医院作为学校附属医院。命名为邵逸夫医院。1994年5月,竣工开诊。该医院建成后,最初五年由美国罗马琳达(loma linda)大学医学院、医学中心协助管理,1999年移交中方管理。
1993年5月 经浙江省教委批准,成立浙江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设有成人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
1996年,教育部批准浙江医科大学成立“国家理科人才基地”。
1996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成为“基础医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于1998年开始招生基础医学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1997年5月,通过省政府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确定传染病学、肿瘤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生物医学工程、外科学、药理学为七个重点学科。省人民政府决定,从1997年起五年内投入6000万元人民币(学校自筹6000万元,共计1.2亿元),用于浙江医科大学的重点学科项目建设。
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病毒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合并发展
校园景色
1998年9月15日,根据国务院指示,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立新浙江大学。
1999年2月,国家人事部批准,在浙江大学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9年7月,组建成立医学院。
1999年9月,对医学专业进行调整,原7个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减为4个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
1999年9月,增加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M)、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M)、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的培养;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研究实验室在附属第一医院组建成立。
2000年2月23日,陈宜张院士捐资成立“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每年捐资一万元奖励2位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本科生。
2000年9月,临床医学专业停招五年制,普及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硕士),共招收学生365名。
2000年10月,成为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SMM)及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首批授权试点单位(MPA)。
2001年12月,郑树森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12月,成为全国首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试点单位之一。
2002年10月16日,彭淑牖教授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2002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对该院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成绩良好。
2003年12月,经统计附属第一医院发表SCI论文58篇,跻身全国医院20强,排名第5位。
2004年10月,医学院成功地组织申报了“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医学技术与疾病防控创新平台。
2004年11月,曹雪涛教授以署名浙江大学并列第一名义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IMMUNO1OGY》上发表论文。
2005年10月,郑树教授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12月,李兰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2006年2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施行了一起内镜下的胃癌剥离术,在浙江省创下了一项新纪录。通过检索该手术方法中国国内尚未见报道,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
2006年12月18日,校友陈宜张院士一次性捐赠30万元,扩大了原“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的年奖励额度和奖励范围;2009年1月12日,陈宜张院士再次捐赠20万元,扩充“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2009年10月9日,陈宜张院士又一次捐赠50万元充实“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
2006年7月26日,启动了医学院整体搬迁到紫金港新院区的工作,10月30日整体搬迁基本结束。
2006年7月实施医学大类招生,医学院学生招生分医学试验班和医学试验班类。
2006年9月首次招收来自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的成班建制的临床医学留学生43名,采用全英文授课。学制5年半。
2007年5月,由医学院广大校友发起设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杏林学长奖助学基金”,用于帮助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在校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开放式基金,是年筹得基金款项112万元。
2009年6月12日,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医学部,除药学院按学校中层机构管理以外,其中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系新明确为按学校中层机构管理,教学办公室、科研办公室为副处级机构。
2009年7月16日,《浙江大学医学部章程(试行)》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颁布。
2012年5月5日,医学部重新修订了《浙江大学医学部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聘条件》,进一步规范了卫生技术系列职务晋升的要求和程序。
2012年5月26日上午,医学部百年华诞庆典大会在紫金港校区小剧场隆重举行。
2013年10月30日下午,郑树森院士被授予2013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11月,杜立中教授荣获“2013最具领导力的中国医院院长·卓越贡献奖”。
浙江大学医学院
2013年12月,李晓明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授。
2013年12月24日,李兰娟院士团队的“H7N9禽流感的病原学及临床诊治研究”项目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3年12月27日下午,浙江大学与湖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共建浙江大学湖州医院的协议》,湖州市中心医院揭牌“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与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金长征共同为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揭牌。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博士生导师715人,硕士生导师994人,学科顶尖人才3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5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2人,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医德标兵”“全国最美医生”等一批典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宜张(兼职) 、段树民(兼职) 、黄荷凤(兼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医学院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来茂德、陈江华、蔡秀军、梁廷波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方向明、沈华浩、梁廷波、周天华、欧阳宏伟、李晓明、王福俤、鲁林荣、张宏、胡海岚、沈颖、徐骁、田梅、吴志英
院系概况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1个院系。
院系名称 | 依托医院 | 本科专业 |
---|---|---|
基础医学院 | \ | 生物医学 |
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 | \ | 临床医学(神经精神医学方向,5+3一体化培养) |
公共卫生学院 | \ | 预防医学(5年) |
第一临床医学院 | 附属第一医院 | 临床医学(5+3一体化培养)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5+3一体化培养) 临床医学(5年) 临床医学(8年本博连读) |
第二临床医学院 | 附属第二医院 | |
第三临床医学院 | 附属邵逸夫医院 | |
第四临床医学院 | 附属第四医院 | |
妇产科学院 | 附属妇产科医院 | |
儿科学院 | 附属儿科医院 | |
口腔医学院 | 附属口腔医院 | 口腔医学(5+3一体化培养) 口腔医学(5年) |
护理系 | \ | \ |
资料来源: |
|
学科建设
学科概况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肿瘤学、儿科学
国家三级重点学科:
内科学(传染病)、外科学(普外)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公共管理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
博士后流动站: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群:
器官移植、代谢病诊治研究、生殖医学、医学神经生物学、腔镜外科、新生儿与围产医学
教学建设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医学院获国家首批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项目和首个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首批规划课程,以及国家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
国际交流
学院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海外30多所高水平医学院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国际交流格局。组织成立有全省各地、北上广、澳洲、北美等校友机构,链接全球校友,构筑发展共同体。
科研平台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3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验室: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呼吸药物研究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
其他部级重点实验室:
全军特种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肾病免疫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中药血液病药理实验室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生物电磁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腔镜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新生儿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心血管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浙江大学医学院于2000年至2020年间累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4项。
奖项 | 项目 | 第一完成人 |
---|---|---|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白内障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及策略的创新和应用 | 姚克 |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 方向明 |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泮托拉唑钠及制剂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 胡富强 |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 | 李兰娟 |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 | 郑树森 |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 |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 陈江华 |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 | 李兰娟 |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支气管哮喘分子发病机制及诊治新技术应用 | 沈华浩 |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 | 王建安 |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化疗新方案的创建和推广应用 | |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宫颈癌发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早期防治措施建立与应用 | 谢幸 |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 | 黄荷凤 |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腹腔镜技术在肝胆胰脾外科的临床研究及应用 | 蔡秀军 |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研究 | 李兰娟 |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我国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 郑树森 |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彭淑牖 |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临床研究 | 黄河 |
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刮吸解法的建立与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研制 | 彭淑牖 |
参考文献: |
学术期刊
世界儿科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代表中国国内急诊医学水平的学术性期刊。原《急诊医学》杂志于1990年创刊,2001年第1期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主要报道中国急诊医学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专论、论著、临床研究、综述、讲座、经验交流、院前急救、继续医学教育、急诊护理、病例报告、学科建设等栏目。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是由国家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和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研究学术刊物,是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刊和全国医学教育核心期刊。该刊2004年被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实用肿瘤杂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教育部主管的中文双月刊。1958年创刊。主要刊载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及生物学相关论文。是美国《生物医学检索系统》(IM/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来源期刊,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等收录,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创刊于2003年,由浙江大学主办,主要栏目:专家述评、论著、临床研究、教学探索、综述、经验交流、临床护理、病例报告,为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健康人生》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浙江大学主管,浙江大学医学院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智能健康管理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联办,健康人生杂志社出版的综合性健康医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医学领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动态等内容。
学院标识
院徽
院徽
院训
仁心仁术 求是求新
医学精神
仁爱 求是 创新 卓越
释义:体现了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校训,又突出了医学学科特色,表达了以大医博爱、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和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浙医”精神。
仁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属性。医学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满足人对康寿的需求,而评价医学的最终标准是能否为人们带来幸福。因此,“仁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属性。
求是,彰显了浙大人科学求索的精神内核。“求是”,作为一种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已内化到浙大人的思想、意志及品质之中。
创新,提供了浙医人前行进取的动力源泉。在探索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工作中,医学总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只有把“创新”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才能满足一流院校开展一流研究与培育一流学生的需求。
卓越,反映了浙医人的高标准追求理念。只有时刻努力,不断追求卓越,才能成为一流医学院校。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名誉院长 | 巴德年 |
党委书记 | 李晓明 |
院长 | 黄荷凤 |
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 | 夏标泉 |
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 应颂敏 |
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主任 | 顾国煜 |
副院长(兼) | 梁廷波 |
王建安 | |
蔡秀军 | |
副院长 | 柯越海、张丹、王迪、楼敏、吕志民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徐凌霄 |
参考资料: |
历任领导
届序 | 姓名 | 任期 | 备注 |
---|---|---|---|
1 | 韩清泉 | 1912.06--1917.01 | 校长 |
2 | 钱崇润 | 1917.02--192l.10 | 校长 |
盛在衍 | 1921.11--1922.06 | 代理校长 | |
3 | 李 定 | 1922.07--1925.01 | 代理校长、1923年为校长 |
吴 粹 | 1925.02--1926.02 | 代理校长 | |
4 | 丁求真 | 1926.03--1927.07 | 校长 |
5 | 朱其辉 | 1927.08--1932.12 | 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校长 |
6 | 丁求真 | 1933.01--1934.06 | 校长 |
7 | 程 浩 | 1934.07--1935.01 | 校长 |
1935.01--1935.02 | 临时代校长 | ||
8 | 王 佶 | 1935.02--1946.08 | 校长 |
9 | 陈宗棠 | 1946.09--1947.08 | 1947.6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任院长 |
10 | 蒋 鵾 | 1947.09--1949.05 | 院 长 |
黄鸣驹 | 1949.10--1951.10 | 院务委员会主任、行院长职务 | |
11 | 洪式闾 | 1951.10--1955.04 | 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兼院长 |
12 | 王仲侨 | 1956.05--1958.09 | 院长 |
13 | 郑 平 | 1960.02--1963.09 | 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兼浙江医科大学校长 |
14 | 李兰炎 | 1964.03--1968.11 | 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兼浙江医科大学校长 |
张庆三 | 1971.01--1977.07 | 浙医大革委会主任 | |
刘亦夫 | 1977.07--1978.07 | 浙医大革委会主任 | |
15 | 王耀亭 | 1978.07--1979.03 | 浙江省委组织部长兼浙江医科大学校长 |
16 | 王季午 | 1979.03--1984.01 | 校长、1984.1为名誉校长 |
17 | 郑 树 | 1984.01--1992.03 | 校长 |
18 | 郑 树 | 1992.03--1996.10 | 校长 |
19 | 陈昭典 | 1996.10--1998.09 | 校长、至1998年9月15日“四校”合并 |
20 | 陈宜张 | 1999.10--2003.11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 |
21 | 巴德年 | 2003.11--2009.10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 |
22 | 段树民 | 2009.10--2017.12 | 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院长 |
23 | 刘志红 | 2017.12--2023.12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 |
资料来源: |
日期 | 荣誉名称 |
---|---|
2019年10月 | 中国首家UDNI成员单位 |
2019年2月 | 浙江省医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优秀单位 |
2016年4月 | 2015年度“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
2014年1月 | 2013年基层团组织建设先进单位 |
2012年 | 2012年中国卫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学教育分会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上一篇 渔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