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鲇 编辑
鲇是鲇形目鲇科鲇属的一种硬骨鱼,又名塘虱鱼。其躯干部侧扁,腹部平而柔软,可胀可缩,体高大于头高,全身外部轮廓呈“凿”形;头部扁平;口阔。口裂浅,亚上位,末端仅与眼前缘相对;下颌突出,上、下颌及犁骨上有密而骨质的细齿,齿带连成一片。幼鱼期背部浅灰色,成体背部深灰色,胸部灰白色。在清水中背部灰绿,深水中为油黄色。鲇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黑龙江到珠江水系,俄罗斯、日本及朝鲜半岛亦有分布。鲇生活于水库多水草泥质底层。昼间多潜隐于深水处,夜间或黎明时活动觅食。秋后栖居于深水处或淤泥中越冬,摄食强度减弱。摄食时不集群,隐蔽在水底石隙间窥伺,在较远的距离即能发现和捕获对象。肉食性,以小个体的底栖鱼类为食,也以近岸生活的小型鱼类为食。成鱼、幼鱼还以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的幼体,以及蜉蝣和蜻蜓稚虫、摇蚊幼虫等为食。一般于4-6月产卵,卵大,具黏性,每次可产卵3000-5000粒。寿命一般为4-5年。鲇味甘、性温,有滋阴补虚,健脾开胃,通经下乳,利尿消肿的功效。营养丰富,多鲜食,可清炖、烧鱼块,味鲜美。也可腌制成咸卤鱼和盐干鱼,蒸、烤后食用,味均佳。鲇适应性强,生长快,曾被列为中国天然水体三大淡水鱼类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名优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兴起,已经成为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重要的淡水名优养殖鱼类。
拉丁学名:Silurus asotus
别名:胡子鲶、鲶鱼、念仔鱼、廉仔、鲲鱼、黄骨鱼
外文名:Amur catfish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鲇形目
科:鲇科
属:鲇属
种:鲇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辐鳍亚纲
亚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保护级别:(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中文学名:鲇
中国香港有关“鲇”的文献,美国地衣学及鱼类学家赫尔(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1934年于《香港博物学者》杂志(Hong Kong Naturalist)增刊第3卷中《一九三一年十月至十二月采集的香港鱼类》(Hong Kong fishes collected in October – December, 1931)一文中,以“副鲇(Parasilurus asotus)”之名记载,为首个纪录。
鲇属(Silurus)是在1758年,由欧洲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根据他采自欧洲,于同着上发表的“欧鲇(Silurus glanis)”作模式种(type species)而建立。
该种的先定同物异名(senior synonym)为P. asotus、P. a. asotus、S. asotus,次定同物异名(junior synonym)为P. japonicus、P. bedfordi、S. cinereus、S . dahuricus、S. japonicus等。
中国许多古文献均有“鲇”的清楚记载,上周提及,例如“鰋”“鲇”“鮧”“鱼弟”“鯷”,早见于《尔雅》(公元前235-213) 、《战国策》(公元前77-6)、《说文解字》(122)、《本草图经》(1061)、《类篇》(1066)、《唐韵》(751)、《集韵》(1037)、《古今韵会举要》(1308)、《本草纲目》(1596)、《康熙字典》(1716)等。现今,书籍里多以“鲇”作“鲶”,而“鰋”“鲇”“鮧”是原用的古字,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解释得非常清楚: ““鮧鱼”(音夷),“鯷鱼”(音题),“鰋鱼”(音偃),“鲇鱼”,鱼额平夷低偃,其涎黏滑,“鮧”,夷也,“鰋”,偃也,“鲇”,黏也,古曰“鰋”,今曰“鲇”,北人曰“鰋”,南人曰“鲇””,可见古人称“鰋”因头部扁平,“鲇”因体表黏滑。在日本,字典中“鲇”是“鲶”的同义古字,然而他们却将“鲇”以“训读”(ayu;あゆ)转指为“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黏”与“念”在日语的“音读”为同音(nen;ねん),故“鲶”是“鲇”被改义后造字的可能性很高。现此重新订正“鲶”为“鲇”之同物异字,应以原有古字“鲇”替回,有关“鰋”的采用仍须待考证。
鲇
背鳍4~5;臀鳍75~86;胸鳍Ⅰ-9~13;腹鳍Ⅰ-12~13。鳃耙9~13。游离脊椎骨50~540。体长为体高的4.3~6.1倍,为头长的4.3~5.4倍,为前背长的2.8~3.6倍。头长为吻长的3.1~4.4倍,为眼径的6.6~10倍,为眼间距的1.6~2.2倍,为头宽的1.2—1.7倍,为口裂宽的1.3~2倍。
背鳍短小,约位于体前1/3处、腹鳍起点垂直上方之前,无硬刺。臀鳍基部甚长,后端与尾鳍相连。胸鳍圆形,侧下位,骨质硬刺前缘具弱锯齿,被以皮膜,后缘锯齿强,鳍条后伸不及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距臀鳍起点小于至胸鳍基后端。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近。尾鳍微凹,上、下叶等长。
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生活时体呈褐灰色,体侧色浅,具不规则的灰黑色斑块,腹面白色,各鳍色浅。在清水中背部灰绿,深水中为油黄色。
鲇 | 越鲇 | |
---|---|---|
特征 | 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生活时体呈褐灰色,体侧色浅,具不规则的灰黑色斑块,腹面白色,各鳍色浅。在清水中背部灰绿,深水中为油黄色 | 体褐色,腹部色浅 |
图片 |
|
|
鲇
鲇颌齿锋利,肠短、有胃,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条件下鱼苗阶段可摄食轮虫、水蚤、水蚯蚓及其他鱼苗。鱼种阶段及成鱼阶段则以以小个体的底栖鱼类为食,也以近岸生活的小型鱼类为食。成鱼、幼鱼还以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的幼体,以及蜉蝣和蜻蜓稚虫、摇蚊幼虫等为食,也捕食一些小型鱼类,如虎鱼类、鲫鱼、黄颡鱼、麦穗鱼、泥鳅、鲚等,食虾类及水生昆虫。在北方冬季也摄食,只是摄食强度较低。在人工养殖方面,通过驯化,可摄食人工投喂的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
分布于中国、日本(本州、九州、四国)、朝鲜、韩国、蒙古、越南、俄罗斯。在中国分布于安徽、福建、广东、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吉林、辽宁、山东、浙江,几乎遍布全国各水系。
鲇分布图
中国长江流域,鲇1冬龄达到性成熟,雌鱼生物学最小型体长为14.2厘米(体重为26克),雄鱼体长为13.5厘米(体重为23.6克)。在3月下旬,水温达到18℃时开始产卵活动,生殖期为3~7月;体长为13.2厘米,体重为147.4克的雌鱼,个体绝对生殖力为7608粒,随着体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个体相对生殖力为18.9~159.0粒/克体重。
中国辽河流域,雄性鲇1冬龄达性成熟,雌性2冬龄达性成熟,产黏性卵;雌性生物学最小型体长为26.5厘米,雄性为18.0厘米;产卵期为4~6月,繁殖高峰期为6月。个体绝对生殖力(排卵数)为6900~138200粒。鲇产卵期长,有利于亲鱼充分利用产卵场和仔鱼利用饵料资源;产卵后卵巢内有大量的卵子残留,可能是对于不稳定生殖环境的适应。鲇成熟卵巢形状为“卵形”,两侧卵巢对称,成熟卵粒较鲤卵粒大,卵径1.8~2.0毫米,怀卵量低于鲤等温和性鱼类,绝对怀卵量约2万粒/千克体重,相对怀卵量约130粒克体重。雄性精巢为扇形条散状,人为体外很难挤出大量精液。寿命一般为4-5年。
药用:鲇除供食用外,还可供药用。肉:甘、温;有滋阴开胃、利尿、健脾、通经下乳、消肿下乳之功效。主治:水肿,久病体虚,产妇少奶,催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