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沙量 编辑
输沙量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的重量(吨)。在风沙理论研究与防沙实践中,输沙量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和极其有用的工程参数。它表示地表一定高度范围内的输沙总量,是区域风沙活动强度的最直接表征。
中文名:输沙量
外文名:sediment runoff
决定因素:水量的丰枯、含沙量
2002年长江泥沙公报
输沙量
径流量
径流量对输沙量的影响作用最大,是影响输沙量最为显著的环境因子。
气候
输沙量与径流量
地貌
一般而言,高海拔意味着活跃的构造活动,快速的构造隆起使风化壳遭受强烈的剥蚀,同时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单元改变了区域性气候和风化作用环境,使气候、植被等也相应发生急剧变化,从而对流域的输沙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的长江、黄河发育于青藏高原,输沙量大同青藏高原强烈的隆升不无关系,同样发源于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山峰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等河流的含沙量、输沙量、碎屑侵蚀模数也是世界异常高的流域 ,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这一点。
植被
植被对流域产沙量的影响比较复杂。一方面,植物的生长造成岩石矿物的机械破碎即对机械剥蚀有所贡献,另一方面,植被覆盖在原岩上,形成土壤保护层,对雨滴动能有消散作用,并对降雨有拦截作用,从而延缓径流的产生,增加了土壤的抗蚀性,同时减少了岩石暴露面积,阻止了风化作用向深部发展的进程 。总体而言,植被的保护作用(减少输沙量)占优势地位。如果植被破坏严重,河流的输沙量就会急剧增加。整体而言,中国主要流域盆地的输沙量与森林覆盖率的相关系数并不大 ,这可能是因为我国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普遍不高,除南方少数河流外,大部分流域盆地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0% ,导致植被的保护作用不明显,可能被土地开垦面积等增大河流输沙量的因素所掩盖了 。
人类活动
几个世纪以来,沿河流域地区的城市化、过度开垦、毁林造田等人类活动导致世界众多河流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据估算,人类大规模耕种后,世界河流每年的输沙量已增加了2~ 10倍。自从人类大规模开垦后,黄河流域的产沙量已增加了1个数量级。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