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泥沙 编辑
中国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中国古籍记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根据近代实测资料分析,进入黄河干流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含沙量为35 千克/立方米。黄河沙量之多,含沙量之大,为世界大江大河之冠。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水土保持的进展,来沙量有减少的趋势。黄河流域大约70%的面积为黄土高原,其表层覆盖着数十米至数百米的黄土层,土质疏松,抗冲能力低,遇水极易崩解。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虽然只有400~500毫米,但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地质和气候特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是黄河多泥沙的根源。黄河泥沙不仅在下游河段的河床中淤积,在黄河中游的宁蒙河段也发生严重的季节性淤积。宁蒙河段区间的鄂尔多斯高原是黄河中游的暴雨多发区。每到雨季,这里经常发生暴雨,洪水夹带大量泥沙直接冲入黄河,淤塞河床,迫使黄河主流北移,直接威胁包兰铁路、公路,造成极大危害。
中文名:黄河泥沙
外文名:Sediment in Yellow River
根据流域来沙多少和泥沙颗粒粗细不同,可把泥沙来源分为三大区:①多沙粗泥沙来源区,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马莲河和北洛河;②多沙细泥沙来源区,除马莲河以外的泾河干支流、渭河上游、汾河:⑧少沙区,河口镇以上、渭河南山支流、伊洛河和沁河。
泥沙往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水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汛期水量占年水量的60%左右,汛期沙量更加集中,占年沙量的85%以上,且集中于几场暴雨洪水。如干流三门峡站洪水期最大5d沙量占年沙量的31%,而水量只占4.4%。支流沙量的集中程度更甚于干流,无定河川口站最大5d沙量占年沙量的42%,窟野河温家川站占75%。高度集中的泥沙形成浓度很大的高含沙量洪水,皇甫川、无定河、窟野河等支流洪水含沙量常达l000~1500 kg/m,其中窟野河1958年7月10日出现l700 kg/m的高含沙量洪水。干流龙门站1966年7月出现的含沙量高达933kg/m,三门峡站1977年8月出现的含沙量高达911 kg/m。
(1)龙门至潼关河段是支流北洛河、渭河、汾河的汇流区,河道宽浅散乱,河床随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一般表现为6~8月淤积,9月至次年5月冲刷,在年内起着泥沙的反调节作用。其冲淤变化过程与来水来沙周期件变化密切相关。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是:当前期河床淤高到一定程度,河床宽浅散乱,遇高含沙水流,河床发生揭河底现象,冲槽淤滩,形成明显的滩槽高差,河势平而趋于规顺。以后遇一般水沙条件,河床回淤抬高,河槽变为宽浅,河势游荡摆动,新淤滩地不断坍塌,进入坍滩淤槽时期,多年平均处于淤积状态,天然情况下年平均淤积量约为0.5亿~0.8亿t。
(2)黄河下游是一条强烈堆积性河道。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逐年抬高。目前下游滩面一般高出背河地面3~5 m,最大达10 m,是世界著名的“悬河”,成为华北大平原的“屋脊”,淮河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从1950年7月至1999年10月下游河道共淤积泥沙93亿t,同流量(3000 m/s)水位抬高2.59~4.26 m。河道的冲淤状况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各年的变幅很大。遇多沙的水文系列,河道淤积,如1933年黄河来沙39.1亿t,孟津至高村河段淤积达17亿t:遇少沙年份,河道发生冲刷。1950~1960年黄河下游河道年均淤积泥沙3.6亿t,主槽淤积约占23%;1960~1964年三门峡水库拦洪运用下泄清水,河道发生冲刷:1964~1973年滞洪排沙运用,下游河道回淤:1973~1999年控制运用,下游河道淤积,1986年以来全断面年平均淤积量2亿t,主槽淤积量占全断面淤积量的70%,主槽淤积量约为50年代的2倍,河槽淤积萎缩,过水面积大大减少,同时艾山以下主槽年均淤积量达0.29亿t,改变了天然情况下冲淤基本平衡的状况。从多年平均情况看,天然情况下进入下游的泥沙,约有25%淤积在利津以上河道及引出河道,约有50%淤积在利津以下的河口三角洲及滨海地区,其余25%被海流输送至外海。1986年以来,进入下游的泥沙约有52%淤积在利津以上的河道及引出河道,约有43%淤积在利津以下的河口三角洲及滨海地区,仅有5%被海流输送至外海。
黄河河口1855~1954年造陆面积达1510 km,平均每年造陆面积23.6 km(实际行水64年),1954~1991年共造陆1020 km,平均每年造陆面积26 km。河口循着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规律演变,对近河口段的河床冲淤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