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 编辑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

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蒙古语:ᠬᠥᠬᠡᠬᠣᠲᠠ;英文名:Hohhot),简称“呼市”,旧称“归绥市”, 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东与乌兰察布市相邻,东南与山西省交界,南和西南与鄂尔多斯市相连,西和西北与包头市接壤。 下辖4个区,4个县,1个旗,总面积1.72万平方千米。 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360.41万。 方言融合了山西和陕西的方言特点。

呼和浩特市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和大黑河。 呼和浩特市具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 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 明万历三年(1575年),阿勒塔汗在此兴建“库库和屯”城。明朝赐城名为“归化”。 民国时改为归绥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改归绥市名为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是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形成了规模化、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的千亿元乳产业集群,乳制品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地区生产总值3801.5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4:35.2:60.4。

呼和浩特市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王昭君墓、大窑遗址、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神泉生态旅游景区等旅游资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呼和浩特市

外文名:Hohhot

别名:归绥、青城、中国乳都、召城

行政区划代码:150100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面积:17200 km²

下辖地区: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

政府驻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1号

电话区号:0471

邮政编码:010010

气候条件: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360.41(2023年) 万(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昭君墓、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内蒙古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

机场: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

火车站:呼和浩特站、呼和浩特东站

车牌代码:蒙A

地区生产总值:3801.55 亿元(2023年)

市长:贺海东

市委书记:包钢

汽车站:呼和浩特汽车客运东站、呼和浩特长途汽车站、呼和浩特汽车客运西站、通达长途汽车南站

市花:丁香

市树:油松

民族:蒙古族、汉族等

名称衍变

编辑

呼和浩特为蒙古语“ᠬᠥᠬᠡᠬᠣᠲᠠ”的音译,意为“青色的城”,寓意着亲切、质朴和希望。 呼和浩特市修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塔汗主持兴建,原名为“库库和屯”城。城郭建在青山如屏黑水如带、碧野平芜的草原上,所用砖瓦皆青色,远看城市一片青色。蒙古语谓青色为“库库”,城为“和屯”。明万历三年(1575年),明朝赐城名为“归化”。 民国时改为归绥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改归绥市名为呼和浩特市。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时期

据考古发现,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发现了7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遗址,该遗址证明了呼和浩特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该地区出现林胡和楼烦等部族。战国末期,匈奴族迅速发展,进入鄂尔多斯高原,收服林胡和楼烦等部族。赵武灵王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前325至前298年),赵武灵王改革军制,向北开拓疆土,在该地区设置云中郡(托克托县境、大青山以南平原地区)。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将李信率兵攻打赵国,占领云中郡。呼和浩特市和托克托县地区为秦国所占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王朝建立以后,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仍袭用云中郡(托克托县古城村、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伊克昭盟东南部地区)。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汉朝沿用秦制,亦称该地区为云中郡,后将云中郡南部划归定襄郡。公元前125年(汉武帝元朔四年),匈奴3万余骑兵攻入代郡、定襄郡,杀戮并俘获上千余人。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5年),汉将卫青带领10万余骑兵出定襄郡攻打匈奴,斩杀俘获万余名匈奴人。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秦王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其中设置有云中郡、定襄郡,并在云中郡设置属国,用来安置附汉的匈奴人。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入汉求亲,汉元帝将王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携王昭君同归漠北,史称昭君出塞。此后60余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百姓无干戈之役。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后将敕勒族安置在阴山地区平原驻牧,这里始称敕勒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令六镇、云中、河西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灌溉(“六镇”“云中”绝大部分地区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境内,包括西至河套平原、东至兴和县的黄河两岸及阴山南北地区)。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王朝改北周政权所设的水丰镇为丰州(今乌加河河套地区),改肆州为代州(今兴和县等地区),又设云州总管府(今呼和浩特平原及伊克昭盟东北部地区)。

唐朝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公元707年,唐朝为防止突厥南侵,在阴山以南又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作为屯兵驻守的军事要塞。东受降城遗址在今托县山梁台地,城内设置振武军。

公元947年,辽国建立,设此地为丰州,同时,为防御来自西边党项族的侵袭,还沿袭唐和五代的遗规,在辖区内的州治之间分别建立军镇, 在丰州城驻西南路招讨司,丰州、云内州、东胜州均为其所辖,成为辽西南的军事重镇,丰州境内的为应天军,后改为天德军。从此,敕勒川、白道川又有丰州滩之称。

公元1115年,女真灭辽建金,呼和浩特仍称丰州,归西京路管辖,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升丰州为天德总管府,因此丰州又被称作天德,置西南招讨司,由天德尹兼任。当时丰州居民约22000余户,10万人左右,成为当时的军事重镇,也是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州邑之一。

公元1279年,元朝建立后,沿用金代的建置,呼和浩特仍称丰州,隶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当时的丰州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畜牧业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非常发达。此外,丰州地处交通枢纽,既是通往漠北的重要驿站,又是中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人口密集,城市繁荣。

明清时期

阿勒坦汗雕像阿勒坦汗雕像

明朝在漠南地区先后设置卫所40多处,分别为十三大塞王辖区,当时呼和浩特属晋王辖区,为东胜卫所在地。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后河套无人驻守,鞑靼在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开始有规模地进入河套,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随着土默特部落在这里的兴起,丰州滩演变成了土默川。 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明蒙双方达成互通关市停止战争的协议,结束了明蒙长期以来的战争局面,人民暂时得以安居乐业。

三娘子画像 三娘子画像

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该地区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对呼和浩特地区的政权建置,沿袭了清代厅旗并存制度,对各族人民进行分而治之,将原有的归绥道改为归绥观察使,把道辖的12个厅改做了县,各厅的同知、通判一律称作知事。民国二年(1913年)设置绥远特别行政区,与山西分治,并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直属行政区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是年10月归绥沦陷,日本侵略军在归绥拼凑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扶植德穆楚克栋鲁普、李守信任联合政府正副主席,并将归绥市改称厚和豪特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绥远地区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后隶属晋绥军区塞北军分区,进行民族革命战争,对归绥城形成包围之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中国晋绥军区部队曾攻入归绥城内,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仍作为绥远省省会。 1949年9月19日,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将领董其武,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率部起义,绥远省及省会归绥获得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归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呼和浩特人文地图呼和浩特人文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年2月,根据绥远省人民代表会议的建议,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绥远省建置撤销,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同年4月25日,废除了“归绥”这个带有民族歧视和封建统治意味的名称,恢复了呼和浩特这一名称,并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呼和浩特市政区图 呼和浩特市政区图

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之间。东与乌兰察布市相邻,东南与山西省交界,南和西南与鄂尔多斯市相连,西和西北与包头市接壤。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1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15千米,总面积1.72万平方千米。

气候

呼和浩特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年平均气温在2℃左右,南部为6.7℃。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12.7~16.1℃;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13.5~13.7℃。

呼和浩特市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至534.6毫米,降水分布特点呈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即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西南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至500毫米;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平均降水量为534.6毫米。全年1月降水量最少,8月最丰富。

呼和浩特市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和偏北风,集中在春、秋和冬季,年平均风向频率为7,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为2.1至2.8米/秒,沿山地区年平均风速为1.7米/秒。

呼和浩特市的无霜期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其中,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该地区年平均日照数为1600小时。

地质

地质构造

呼和浩特市的地质构造以大青山山前壳断裂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为内蒙古地轴南缘,南部为鄂尔多斯台拗,北缘河套山前拗陷的东部。

内蒙古地轴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核之一,它由太古界和元古界的地层所组成,在20亿年前的五台运动晚期褶皱迴返,形成近西向的紧密线状褶皱,大青山区由于地引力的影响形成北西、北东向旋扭状褶皱。

大青山山前断裂是燕山运动时期形成,喜玛拉雅山运动时期强烈活动的壳断裂,断层面倾向25°左右,倾角65°左右。该断裂长期控制着北升南降的地质构造格局,同时也形成地引力的集中施放带。

地层

呼和浩特市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太古界集宁群、乌拉山群;元古界二道凹群、马家店群;侏罗系中下统石拐群;侏罗系上统大青山组;白垩系下统固阳组等。

太古界集宁群、乌拉山群

太古界集宁群分布在京包铁路线以南榆林乡喇嘛营沟、秦家营一带及陶卜齐东南山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古老的地层。主要岩性为硅线榴石钾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等,在陶卜齐东南夹有大理岩,出露厚度约1000米方右。

太古界乌拉山群分布在小井乡豪赖沟、灯隆素、卯独庆、猴儿山一带及土默特左旗台阁牧北、大塔南等地,是呼和浩特市山区分布最广泛的地层之一,为一套经混合岩化作用的中深度变质岩石组成,主要岩性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浅粘岩、大理岩、石英岩等组成,厚度约7000余米。

元古界二道凹群

元古界二道凹群分布在半山、东红山口、哈拉沁北、大东沟——鸟兰不浪——水磨、小庙子沟、坝上、干沟子、碾盘石凹——小东沟、前喇嘛沟等地。该套地层不整合在乌拉山群片麻岩上,可分为两个岩组,上岩组为云英片岩夹大理岩组,见于鸟素图、哈拉沁、面铺密子一带,厚度大于1000米;下岩组为片岩大理岩组,主要见于二道凹、红山沟、卯独庆、大东沟等地,厚度约800多米。

元古界马家店群

元古界马家店群为一套浅变质砾岩变质砂岩及片岩与大理岩,局部地段具边缘混合岩化。可分为两个岩组,上岩组为大理岩组,出露于耧铧山、金銮殿山喇嘛洞召——摩天岭南等山区,为巨厚的碳酸盐类岩层夹少许泥质页岩,特点为巨厚层状,含镁质较高,厚度约500米;下岩组为板岩砂砾岩组,主要出露于观音庙北、大毛胡同、前营子北等地,以碎屑岩为主,局部地段夹碳酸盐岩薄层,其底部具砾岩和风化壳。

侏罗系中下统石拐群

侏罗系中下统石拐群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山间新陷盆地中,出露于万家沟、东沟村、榆树沟北等地,为黄绿色砂岩、细砾岩夹炭质页岩及煤层。煤层不稳定,呈透镜状,构造复杂。西沟附近受燕山期花岗岩侵入,煤已变质为无烟煤。岩层中产拟刺葵,属松型叶属等植物化石。

侏罗系上统大青山组

侏罗系上统大青山组分布于一前响南、徐泥板申、苏盖营、坝口子北、峰家窑子、古楼板、奎紊东北等地。是一套以灰绿色、黄绿色地层为主、局部为紫色、紫红色的陆相地层,其主要岩性为砂质胶结的块状砾岩和砂岩,夹有少量灰岩和泥灰岩。

白垩系下统固阳组

白垩系下统固阳组分为火山岩段和砂砾岩段。火山岩段分布在乌素图水库东山,呈次火山岩穿于大青山组砾岩中,其岩性为灰紫色流纹岩、英安岩等。砂砾岩段分布在鸟兰板申一带,为灰色、紫色、杂色的砾岩、砂岩、砂质粘土等,厚度约30至70米。

地形地貌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 境内主要发育有山地和平原两大地形,山地以北部大青山为主,平原以南部和西南部的土默川平原为主。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平均海拔为1050米。

大青山山地

大青山山地属阴山山系,山脉东西长约118千米,南北最宽约35千米,最窄约5千米,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最高海拔为2271.6米,呈东西向横贯于土默特平原之北,内蒙古高原之南。主要山峰有轿顶山、西九峰山、卧龙山、耧铧山、狮子山、此老山、金銮殿山、大白山、敖包山、马鬃山、猴儿山、平顶山、脑包山、料木山、摩天岭、蟠龙山、虎头山等数10座,其中最高峰是金銮殿山。

土默川平原

土默川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和西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00′—112°00′,北纬40°10′—41°00′之间,北靠大青山,东邻蛮汉山与和林格尔台地,南临黄河,呈箕状由东北向西南展布。总体地势特点是北东高、南西低,由北东向南西倾斜,地面平均坡度为3°至5°。海拔高度约在990至1200米之间,平原总面积约为8000平方千米。该平原由山洪沟谷及大小黑河冲积而成,由北向南可划分为山麓洪积平原、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大黑河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地。

水文水利

水文

呼和浩特市的水体结构主要由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组成。河流主要以黄河、大黑河为主;湖泊主要有哈素海,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中的潜水和承压水。

河流

黄河,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中滩附近流入,在河口镇以南出境。河口镇以上河段,河槽一般宽为600至800米,水流缓慢,含沙量较大,河道较高,河床改道频繁;河口镇以下的河段呈直角折向南流,河岸变窄,两岸石壁陡立,河道水流湍急。黄河流经呼和浩特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36.5亿立方米,含沙量平均为6公斤/立方米。黄河水量年际与年内变化不大,年际变化的特点是连续枯水年频繁出现。

大黑河,是黄河在呼和浩特市的主要支流,发源于乌兰察布盟卓资县以东的骆驼脖子和双鹦鹉一带,经呼和浩特市东南入境,于河口镇附近注入黄河,全长236.5千米,流域面积6835平方千米,在呼和浩特境内长106千米。河床宽一般20至50米,枯水期多因上游引水灌溉而干涸,一般水深0.5米左右。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0.92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28至7.2立方米/秒,大黑河洪峰期流量可达1440至3840立方米/秒,枯水季最小流量为0.072立方米/秒。

除此之外,呼和浩特市还有较多发源于大青山、蛮汉山区的山溪性河流。其中,发源于大青山区的山溪性河流,自东向西主要有:乌梁素沟、奎素沟、古楼板沟、哈拉沁沟、红山口沟、乌素图沟、霍寨沟、白石头沟、水磨沟、黑牛沟、大珠尔沟、万家沟、百只户沟、小万家沟、达赖沟、古雁沟等;发源于蛮汉山区的有什拉鸟素河、宝贝河等。

湖泊

哈素海位于土默川平原北端,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西部,是古黄河变迁遗留的牛轭湖,素有“塞外西湖”之称。湖泊长轴呈北西一南东向,水域面积30平方千米,湖水深度3米左右,湖泊蓄水量4800万立方米,主要接受民生渠、万家沟、西白石头沟山洪水的补给。

地下水

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中的潜水和承压水,主要集中在京包铁路线以北的大青山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和大黑河三两村以上的沿岸地带。

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地区,含水层以砂砾卵石为主,其厚度大致以哈拉沁沟为界。其以东一般为5至35米,向西为30至90米,以潜水为主。水位埋深一般为5至20米,靠近大青山深达40至50米以上,单井出水量一般500~1000立方米/日;大黑河沿岸及其古河道一带,潜水含水层以砂砾石为主,含水层厚10至24米,单井出水量500至3550立方米/日。

水利

呼和浩特市共有38座水库,其中中型水库9座,主要包括哈拉沁水库、哈素海水库、万家沟水库、红领巾水库等;小(1)型水库19座,包括五一水库、海流水库等;小(2)型水库10座,包括恼木气水库、窨子沟水库等。

哈拉沁水库 哈拉沁水库

哈拉沁水库位于武川县哈乐镇卯独庆村南,距呼和浩特市城区约20千米,是一座以城市防洪为主,兼有为城市景观带供水、生态供水、蓄能电站工业供水及日后作为后备水源为城市管网供水等综合利用的水库工程,水库枢纽工程等别为Ⅱ等,工程规模为大(2)型,总库容为6730万立方米,死库容1230万立方米。水库大坝为壤土斜心墙砂砾石坝,坝顶宽10米、长252米,最大坝高46.8米。

土壤

截至2021年,呼和浩特市的土壤共有11大类、33亚类,草甸土所占比例最大,占全市耕地面积比例为34.44%,其次栗钙土、栗褐土。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土左旗、托克托县和武川县;栗钙土仅在武川县分布;栗褐土主要分布在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

自然灾害

呼和浩特市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沙尘暴、暴雨、暴雨、地震、泥石流等。

截至2020年1-7月,呼和浩特市先后发生地震、低温冷冻、风雹、干旱和洪涝灾害。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市55033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9020.92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925.456万元。

从灾害种类情况来看,地震灾害共造成全市347人受灾,严重损坏房屋42间,直接经济损失347.2万元;低温冷冻灾害共造成全市16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5万元;风雹灾害共造成全市33102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5469.42公顷,房屋损坏10间,直接经济损失11162.821万元;洪涝灾害共造成全市1885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204.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336.335万元;干旱灾害共造成全市19683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234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074.6万。

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呼和浩特市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2.57亿立方米。其中新鲜水是11.57亿立方米,再生水是1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378.1立方米,不到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5。 呼和浩特市地下水分为浅层水含水层和深层水含水层。浅层水含水层包括浅层潜水及半承压水等。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变化,全市浅层地下水年补给量为9.87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呼和浩特市耕地557471公顷,主要分布在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园地6530公顷,主要分布在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林地398572公顷,主要分布在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草地541764公顷,主要分布在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湿地17132公顷,主要分布在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武川县、赛罕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026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12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3705公顷。

矿产资源

截至2020年底,呼和浩特市已发现矿产50种,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种23个,矿产地101个,其中大中型矿产地35个,主要矿种有铌钽(铷)、铁、水泥用大理岩、水泥用石灰岩、高岭土、饰面用花岗岩、石榴子石、石墨。未上储量表的矿种27个,矿产地125个,主要矿种有建筑石料用灰岩、片麻岩、建筑用玄武岩、建筑用大理岩、建筑用砂、建筑用花岗岩。

呼和浩特市的优势矿产有地热、铌钽(铷)、铁、金、高岭土、饰面用花岗岩、水泥用大理岩、水泥用石灰岩、白云岩等。大青山及其北部矿产以铌钽(铷)、铁、金、水泥用大理岩等为主。大青山南部矿产以地热、饰面用花岗岩、水泥用石灰岩、高岭土、白云岩等为主。其他特色矿产有浮石、石榴子石。

林草资源

截至2022年末,呼和浩特市森林面积5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01%,森林蓄积量820万立方米;草地面积819.38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49.74%;湿地面积达到57.3万亩。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呼和浩特野生动物约有400多种,兽类动物有29种,鸟禽类动物有138种,鱼类动物有37种,虫类动物有100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鸟类有12种,兽类有3种。一类保护动物有黑鹳、游隼;二类保护动物有盘羊、雪豹、青羊、大天鹅。

植物

呼和浩特市辖区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种类包括山区和平原范围的野生种子植物、可见栽培植物,共计有770余种,隶属89个科,370个属。其中属种较多的科有: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毛莨科、唇形科、蔡科、百合科、莎草科等。

自然保护区

呼和浩特市有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哈素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处自然保护区。

大青山家级自然保护区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市辖区的阴山山地,西起包头市昆都仑河,东至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头道北山山脊,东西长度约217千米,南北平均宽度约18公千米,总面积38.89万公顷,是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147科520属1189种,其中苔藓植物45科98属210种、石松类和蕨类12科14属30种、裸子植物3科5属11种、被子植物87科403属9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有62种,其中一级14种(包括鸟类9种、哺乳类4种),二级48种(包括鸟类40种,哺乳类8种)。国家一级保护哺乳动物有梅花鹿、麋鹿、蒙原羚、野马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大鸨、黑鹳、胡兀鹫、秃鹫、乌雕、草原雕、金雕、猎隼、黄胸鹀等9种。

哈素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西南部,距呼和浩特市70千米,西与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相邻,北至呼—包铁路,南以民生渠为界,东与善岱镇接壤,总面积为18316公顷。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26种,隶属40科149属,均为被子植物。保护区有内蒙古自治区Ⅱ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种,即豆科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6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15.7%。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黑鹳(Ciconia nigra)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黑)鸢(Milvus migran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大天鹅(Cygnus cygnus)、鹗(Pandion haliaetus)、大鵟(Buteo hemilasius)、苍鹰(Accipiter gentilis)、白尾鹞(Circus cyaneus)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花头鸺鶹(Glaucidium passerinum)、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等15种。 。

可再生能源

呼和浩特地区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是中国的一个次高值区。农作物生长季太阳辐射总量达35592828兆焦耳/千方米,是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63%,日照1600小时以上,占全年日照的55%。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22年,呼和浩特市下辖4个区(回民区、玉泉区、新城区、赛罕区)、4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1旗(土默特左旗)。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驻新城区新华东街1号。

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划

行政区

面积(平方千米)

行政代码

下辖地区

新城区

700

150102

呼伦贝尔北路街道、丁香北路街道、万通路街道、东河街道、大青山街道、迎新路街道、东风路街道、锡林郭勒北路街道、东街街道、新城西街街道、海拉尔东路街道、保合少镇

赛罕区

1015.5

150105

昭乌达路街道、大学西路街道、中专路街道、人民路街道、乌兰察布路街道、敕勒川街道、大学东路街道、巴彦街道、金河镇、榆林镇、黄合少镇

回民区

194

150103

钢铁路街道、通道街街道、环河街街道、中山西路街道、新华西路街道、光明路街道、海拉尔西路街道、攸攸板镇

玉泉区

260

150104

昭君路街道、大南街街道、小召前街街道、西菜园街道、鄂尔多斯路街道、兴隆巷街道、长和廊街道、石东路街道、小黑河镇

武川县

4885

150125

可可以力更镇、哈乐镇、西乌兰不浪镇、大青山乡、上秃亥乡、得胜沟乡、二份子乡、哈拉合少乡、耗赖山乡

托克托县

1416.8

150122

双河镇、新营子镇、伍什家镇、五申镇、古城镇、托县工业园区

清水河县

2859

150124

城关镇 、喇嘛湾镇 、宏河镇 、老牛湾镇 、韭菜庄乡 、北堡乡 、窑沟乡 、五良太乡

和林格尔县

3448

150123

城关镇、盛乐镇、新店子镇、巧什营镇、羊群沟乡、黑老夭乡、大红城乡、舍必崖乡、和林格尔乳业开发区

土默特左旗

2767

150121

察素齐镇 、毕克齐镇 、善岱镇 、白庙子镇 、台阁牧镇 、敕勒川镇 、塔布赛乡 、北什轴乡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4月23日

政治

编辑
呼和浩特市现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呼和浩特市委员会

书记

包钢

副书记

贺海东

常务委员

曹思阳、孙炳文、崔振武、刘程民、商井民、唐勇、葛智敏、魏红军、刘继英

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李炯

副主任

文明、蓝峰、魏红军、张仲东、云玉美

秘书长

邢俊平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市长

贺海东

副市长

刘继英、张际飞、王心宇、牛芳泽、焦鸿、马丙全、付金在

秘书长

刘健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呼和浩特市委员会

主席

崔振武

副主席

高珍伟、宋慧、李晓东、索英俊、李文阁、高瑞军、巴特尔、刘建国、武成义

党组成员

马文静、杜富乐、李朝晖、吴坪晏

秘书长

王斌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4月23日

人口

编辑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为360.41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5.30万人,增长1.49%。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290.9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69.4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0.72%。男性人口183.00万人,女性人口177.4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0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58‰;死亡人口2.2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1.06‰。

截至2022年末,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6.9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22%;15-64岁人口为259.1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2.99%;65岁及以上人口为48.9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79%。

民族

呼和浩特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族等42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城市。 截至2021年,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中,以汉族和蒙古族为主,其中,汉族人口为2943814人,占85.42%;蒙古族人口为398688人,占11.5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03598人,占3.01%。

语言

呼和浩特方言是以山西和陕西汉语方言的腔调音节为基准的,同时又有着许多蒙古、满、回族语言成分,但主要音根是北方方言。从语言腔调看,在同样的晋陕基调中,郊区的土默特左旗操山西腔调较为明显;而托克托县由于距陕西近,故操陕西腔调较为明显。但是,在郊区和土默特左旗境的农村里,呼和浩特城东、城西与城北一带的语音也有所不同。

宗教信仰

呼和浩特有7种宗教:喇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各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是回族,还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族;信仰天主教的民族主要是汉族;信仰东正教的主要是俄罗斯族;信仰汉传佛教的主要是汉族;信仰喇嘛教的主要是蒙古族,藏、土、裕固、门巴等民族也有信仰喇嘛教的,著名的喇嘛教寺庙有席力图召。呼和浩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著名的寺庙有观音庙、太清宫、清真大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

经济

编辑

综述

呼和浩特市是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形成了规模化、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的乳业产业链条。 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地区生产总值3801.55亿元,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总量排名第3位,增速排名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以乳产业为主 ,第二产业以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主。 三次产业所占比例为4.4:35.2:60.4。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46.7%和49.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6337元,比上年增长8.4%。

2023年呼和浩特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2023年呼和浩特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第一产业

呼和浩特市有“中国乳都”之称,拥有“伊利”“蒙牛”两大中国知名乳业品牌,已形成呼和浩特市最具活力的乳业产业链条。2005年8月28日,呼和浩特市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

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5万公顷,较2022年增长4.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7万公顷,增长0.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8万公顷,增长19.0%。粮食总产量189.2万吨,较2022年增长3.3%;油料产量9.0万吨,增长89.0%;甜菜产量10.8万吨,增长82.3%;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3.0万吨,增长11.1%;水果(含果用瓜)产量10.5万吨,增长22.1%。

第二产业

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4.4%,制造业增长19.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9.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6%,股份制企业增长19.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8.9%,私营企业增长12.9%。分行业看,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9%,烟草制品业增长0.1%,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7.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49.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6.3%,医药制造业增长26.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5.4%。

第三产业

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45.13亿元,比上年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8.35亿元,增长12.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0.42亿元,增长24.1%;金融业增加值303.43亿元,增长8.7%;房地产业增加值230.13亿元,增长4.1%;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214.98亿元,增长6.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58.90亿元,增长16.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61.53亿元,增长7.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059.84亿元,增长12.1%。

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985.21亿元,比年初增长15.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903.70亿元,比年初增长15.8%;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2721.25亿元,比年初增长8.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1342.24亿元,比年初增长7.4%。其中,住户贷款余额2084.34亿元,比年初增长4.9%;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9229.10亿元,比年初增长7.7%。住户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404.82亿元,比年初增长6.4%;中长期贷款余额1679.52亿元,比年初增长4.6%。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共有普通高校24所,招生人数8.35万人,在校生人数27.78万人,增长0.9%,毕业生人数7.81万人,增长5.7%;年末共有普通中学120所,招生人数5.08万人,下降1.0%,在校生人数15.03万人,增长1.1%,毕业生人数4.95万人,增长1.6%;年末共有小学193所,招生人数3.74万人,增长29.0%,在校生人数20.73万人,增长4.2%,毕业生人数2.91万人,下降3.3%;年末共有幼儿园419所,在园幼儿6.99万人,下降6.7%。

呼和浩特主要学校

类别

学校列表

主要小学

呼和浩特市南马路小学

呼和浩特市贝尔路小学

呼和浩特市海西路小学

恒昌店巷小学

苏虎街实验小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

主要初中

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

呼和浩特市启秀中学

呼和浩特市第十九中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

呼和浩特市第十六中学

内蒙古自治区

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呼和浩特市第十八中学

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

呼和浩特市铁路第一中学

普通高等学校

内蒙古大学(双一流 )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4月23日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共有卫生机构2682个。其中,医院113个,拥有床位数20542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6324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14333人。

科学技术

2023年,呼和浩特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8.2亿元,比上年增长85.3%,科技重大项目支出2.4亿元,争取国家及自治区支持资金7.45亿元,项目358项。年内专利授权量6067件,下降4.5%,占自治区专利授权总量的27.3% 。主要科研机构有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30个。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 有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日报、 北方新报 等综合性传媒平台,以及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科技馆、 内蒙古图书馆、 内蒙古美术馆等主要文化场馆。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是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大庆献礼工程,同年7月31日对外开放,是内蒙古文化标志性建筑。展馆建筑面积6.4万平米,展览面积1.5万平米,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馆内现有藏品150455件套,涵盖旧石器时代至明清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标本。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年末,呼和浩特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5.4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2.3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35.7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4.1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8.2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55.64万人。

交通运输

编辑

综述

呼和浩特地处京津冀城市群西部,不仅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国陆上通往俄蒙及东欧的重要桥头堡。 截至2023年,呼和浩特市构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交通网络体系。 市域公路路网密度达50.2千米/百平方千米,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二 ;铁路站点主要有呼和浩特站和呼和浩特东站, 铁路线路实现了中国各大城市的全覆盖; 呼和浩特市的民用机场仅有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运营航线225条,通航城市96个。

公路

截至2023年末,呼和浩特市域公路总里程达8635千米,其中,国省干线公路1519.278千米,农村公路7007.521千米,专用公路108.274千米。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974.13千米、省道545.148千米、县道1673.112千米、乡道1683.969千米、村道3650.44千米、专用公路108.274千米。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514.999千米、一级公路379.409千米、二级公路974.827千米、三级公路2179.769千米、四级公路4455.775千米、等外公路130.294千米。高速、一级、二级公路占比达21.65%。 此外,呼和浩特市还开辟了与蒙古国、俄罗斯联邦边境省区通车的6条客运班车路线。

铁路

呼和浩特东站呼和浩特东站

呼和浩特市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所在地,铁路线路北傍阴山、南沿黄河,是连接中国西北、华北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也是连接蒙古国、俄罗斯的重要国际通道。 截至2020年末,呼和浩特市铁路总里程达674千米, 主要列车站有呼和浩特站、 呼和浩特东站 等。其中,呼和浩特站始建于1921年,2014年5月对站房进行改造建设,改造后的候车厅共2层,东、西两厅连为一体,面积5510平米,日均售票能力可达2.5万张。 呼和浩特东站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内蒙古首座南北双广场、双站房、多通道的综合性立体交通枢纽。 呼和浩特东站始建于2006年,2010年12月正式投用,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有6个站台、30个售票窗口、候车面积比原有火车站大近5倍。总体布置设客车到发线7条,货车到发线2条,正线2条,中间站台3座,站台西端设5米宽行包地道1座。站房设电梯24部,旅客最高聚集人数可达1万6千人。

航空

呼和浩特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航空枢纽。 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是内蒙古自治区区域性枢纽机场、中国重要的干线机场、航空口岸机场和首都机场的主备降场。

●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

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机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赛罕区,距离市中心14.3千米。机场始建于1958年10月1日,1991年12月1日被国务院批准为航空口岸机场,1992年3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1993年被国际民航组织正式确认和公布为中国14个国际定期航班机场之一,2004年12月27日更名为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

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设有1条跑道长3600米、宽45米,1条平行滑行道长3600米、宽23米,4条快速出口滑行道,5条垂直联络道,1条旁通联络道,机位64个。国内航站楼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廊桥22部,远机位登机口16个,值机柜台48个,安检通道24条,行李提取转盘6条;国际航站楼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廊桥2部,值机柜台6个,安检通道2条。2023年夏航季,呼和浩特机场运营航线161条,通航中国92个城市,其中,73个城市可直航通达;除拉萨、澳门、台湾机场外,省会级城市与计划单列市机场均可实现每日通航;地区及国际航线计划通航香港、曼谷、芽庄、岘港、乌兰巴托等城市。

呼和浩特新机场效果图呼和浩特新机场效果图

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

公共交通

公交

截至2019年底,呼和浩特市公交运营线路227条,含4条BRT线路、25条学生公交专线、5条区间公交线路、16条定制公交线路,公交运营总里程1.11亿千米,线路长度3624.43千米,线网长度1001.1千米,公交线网100%覆盖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85%,日均客流量103万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7.38%。

轨道交通

呼和浩特地铁是服务于呼和浩特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第一条线路于2019年12月29日开通试运营,使呼和浩特成为中国内地第38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 2020年10月,呼和浩特地铁正式地铁2号线。 全市地铁运营里程总长49.019千米,共设车站43座。

呼和浩特地铁线网图呼和浩特地铁线网图

呼和浩特地铁运营线路

运营线路

起止站点

线路长度/千米

车站数量

开通时间

呼和浩特地铁1号线

伊利健康谷站

坝堰(机场)站

21.7

20

2019年12月29日

呼和浩特地铁2号线

阿尔山路站

塔利东路站

27.3

24

2020年10月1日

参考资料来源:

表格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4月23日

人文

编辑

综述

呼和浩特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市内拥有距今70万年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遗址“大窑文化”,有始筑于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的中国最古老的“赵长城”以及公元1世纪作为“胡汉和亲”历史见证的昭君墓和被誉为“佛教建筑典范”的席力图召等人文资源。

饮食

饮食习惯

呼和浩特市居民素以面食为主要食品,主要有馒头、包子、面条、削面、拉面、剔鱼子、拌汤(圪瘩子)、面片(片汤)、烙饼、蒸饼、焖面等;莜面食品主要有恰烙、鱼鱼、窝窝等名目,用手搓成条形称“鱼鱼”,用手掌推卷成筒形称“窝窝”;肉类食品主要是猪肉、羊肉、牛肉,其次也有吃骆驼肉、马肉、驴肉;蔬菜则为山药、长白菜、圆白菜及夏令各种蔬菜;酒类有白干、黄酒、色酒和啤酒;呼和浩特市民喜饮砖茶,因其味重、消食、暖胃。

特色美食

呼和浩特市因西口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等多种文化汇集于此,形成了多元特色的饮食文化。呼和浩特的传统美食有烧麦、羊杂碎、呼市焙子、黄米炸糕、托县炖鱼、和林炖羊肉、烤方子、葱爆羊肉、酱牛肉、回勺面。

羊杂碎羊杂碎

呼市培子呼市培子

呼市培子

呼市焙子是呼和浩特市人民较为喜爱的特色面点,传统焙子是用特殊的土炉烤制,香酥可口,外脆内暄,麦香浓郁,香满街头。焙子有白焙子、咸焙子、糖焙子、油旋儿、豆沙焙子,其中糖三角还有红糖白糖之分;形状有圆的,方的,长方的,三角的,椭圆的。

葱爆羊肉

葱爆羊肉是呼和浩特传统老菜,其烹制的功夫主要是在火候和调料的搭配上。羊肉下锅后要用猛火快速爆熟,才是制作葱爆羊肉的最正确方法。葱爆羊肉,一般选择羊的后腿肉切片,片要薄厚适中,大葱要选葱白部位,切成滚刀块,然后葱皮剥开,使其松散,下锅后可立即断生还不易塌秧,吃起来葱味浓郁,羊肉清香,食材各自独有的味道在爆炒中融合到最佳。

习俗

内蒙古草原旅游节

内蒙古草原旅游节是在那达慕大会的基础上融经贸洽谈、物资交流和竞技比赛、文娱活动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盛会一般都会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赛马场举行开幕式,并邀请来自世界各国各界人士参加,节日隆重热烈,有摩托车队、骆驼队、马术队、武术队、安代舞、摔跤(搏克)等表演节目。

昭君文化节昭君文化节

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

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每两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有时与内蒙草原旅游节、内蒙那达慕大会(蒙古游戏节)同时举行,是内蒙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乌兰牧骑建队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如著名作曲家图力古尔;歌唱家牧兰、拉苏荣、朝鲁;舞蹈家熬德木勒、敖登格日勒;曲艺表演艺术家道尔吉仁钦;马头琴演奏家达日玛等。

昭君文化节

昭君文化节是集文化、经贸、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起源于民间的昭君庙会,当时主要是集中在呼和浩特市昭君墓举行一些民俗文化活动,1999年始改称昭君文化节。每年的昭君文化节期间,呼和浩特市吸引了大批文化界、商界名流及游客参加。昭君文化节已评为中国100个民间艺术游活动之一。

艺术

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北、陕北、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小戏。其原始曲调为当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则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

晋剧

晋剧也称“中路梆子”“山西梆子”,清末民初传入内蒙古地区。中路梆子传入内蒙古地区后,融入了晋白、京白和当地的方言,表演质朴,扮相纯美,唱腔激越粗犷,曲调婉转动听。常演剧目有二百多出,代表剧目有《打金枝》《白毛女》《嘎达梅林》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中路梆子在内蒙古剧坛占有主导地位。

文物古迹

呼和浩特市有王昭君墓、大窑遗址、乌素图召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5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有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金界壕、明长城等长城资源各类遗存共计1595处(座/段),长城墙体与壕堑总长655.25千米,文物古迹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摩崖石刻和重要史迹等。

呼和浩特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具体位置

万部华严经塔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太平庄镇

大窑遗址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和少镇

金刚座舍利宝塔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后街48号

清水河县明长城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

金界壕逾址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盛乐古城)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镇

和硕恪靖公主府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路62号

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北垣街以南、东湖城河北巷以西地段:新城区新华大街31号

大召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正北

王昭君墓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桃花乡的大黑河南岸

乌兰夫故居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

云中郡故城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镇古城村西侧

乌素图召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镇西乌素村

席力图召及家庙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石头巷大召寺东侧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街28号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小板申村

广化寺造像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北10千米处的喇嘛洞沟深处

呼和浩特天主教堂(牛东沿天主教堂)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街27号

岔河口聚落遗址

呼和浩特清水河县

丰州古城遗址

呼和浩特新城区

白塔火车站旧址

呼和浩特新城区

参考资料来源:

表格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4月23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5月,呼和浩特市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1项、国家级7项、自治区级74项、市级205项;列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国家级4人、自治区级83人、市级264人。

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级别

名称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皮艺、三空李氏正骨、爬山调、脑阁、晋剧(中路梆子)、和林格尔剪纸、二人台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盛魁旧址、王昭君传说、满族婚礼、查玛、八角鼓、踢鼓子秧歌、青城德兴源烧麦、青城面塑技艺、慢板高跷等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托克托民间社火、土左旗九曲、青城箱柜画、西水磨九曲灯等

表格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4月23日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2009年,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地区象征

市花、市树

呼和浩特市的市花为丁香,市树为油松,于1986年经呼和浩特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确定。

油松油松

城标

呼和浩特的城标为飞腾的骏马。

风景名胜

编辑

综述

呼和浩特市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共有A级旅游景区41个,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昭君墓、神泉生态旅游景区、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等19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席力图召、和硕恪靖公主府博物馆、白石生态旅游度假区等17个,国家AA级景区5个。

重要景点

王昭君墓

王昭君墓 王昭君墓

王昭君墓,又名青冢,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部的土默川平原上。蒙古语称作“特木儿乌尔虎”,即“铁垒”之意。其形制为覆斗式,高约33米,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墓体上有亭,墓体周围存放历代道台、巡抚、将军、都统等名人所立石碑8通。另外墓体前从北至南依次有“墓表”“和亲铜像”“神道及石像生”“青冢牌坊”“昭君石雕像”等。王昭君墓为汉匈民族友好关系的实物见证。2006年,王昭君墓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窑遗址

大窑遗址 大窑遗址

大窑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和少镇大窑村南山坡上,由多个石器制造场和人类活动地点组成,广布于遗址区3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该遗址发现于1973年,并1976年至1983年进行多次发掘。大窑遗址是内蒙古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风光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风光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西部,总面积100平方千米,分为两大区域。一大区域以展示和体验蒙元文化为核心,依托“敕勒川,阴山下”诗中所描绘的古代游牧生活的壮丽图景,主要景观有景区大门、敕勒川草原、圣主广场、呼和敖包、中国草原自驾车营地等。另一大区域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核心,依托哈素海国家湿地公园打造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议、观光娱乐、康体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哈素海)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神泉生态旅游景区

神泉生态旅游景区 神泉生态旅游景区

神泉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旧城郝家窑村,是一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美食品鉴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由黄河两岸分布组成。左岸为古典园林景区,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翡翠湖18万平方米,主要参观景点有神泉、茶楼、翡翠湖、珍禽养殖馆等;黄河有豪华游轮、渡轮和快艇可抵达沙漠区。右岸为库布齐沙漠娱乐区,可进行沙漠深度体验游。景区充分利用境内的黄河、沙漠、湿地、黄土高坡、神泉、古云中文化等旅游资源,兼具古典园林气息和自然地域风貌。

对外交流

编辑
呼和浩特市国际友好城市

中方

外方

缔结日期

呼和浩特市

日本

爱知县冈崎市

1987.08.10

蒙古国

乌兰巴托市

1991.12.10

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郡

1998.10.06

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

乌兰乌德市

2000.12.06

韩国

首尔特别市冠岳区

2012.08.29

蒙古国

色楞格省

2019.8.27

参考资料来源:

表格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4月23日

呼和浩特市国内友好城市

城市名称

城市名称

缔结日期

呼和浩特市

青岛市

2020.08.09

广州市

2013.05.27

表格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4月23日

著名人物

编辑
著名人物

时代

人物

介绍

古代

赵武灵王

名雍,战国时期赵国赵肃侯之子。赵武灵王曾在今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县境域内修建云中古城

宇文泰

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人,鲜卑族,西魏的实际建立者和权臣,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掌权22年

宇文邕

周武帝,代北武川人

三娘子

本姓奇喇古特,名钟金,蒙古族。万历九年(1581年),三娘子扩建归化城,后来,人们为纪念她将归化城称为“三娘子城”

近现代

荣耀先

蒙古族,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人。内蒙古地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蒙古族青年之一

乌兰夫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曾任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旭日干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内蒙古大学前校长,被世界誉为试管山羊之父

韩磊

中国大陆歌手,1968年2月23日生,中共党员,蒙古族

三宝

1968年6月5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先后与张艺谋、冯小刚等导演合作,为40多部影视剧配乐,并创作了《不见不散》等一系列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

重要荣誉

编辑

时间

所获荣誉

2023年

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3年

2022年中国内地GDP百强城市

2022年

2021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2021年

2021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

2020年

2020中国避暑名城榜第28

2020年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

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2020年

2020年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8年

2018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26

2017年

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表格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4月23日

下一篇 东胜区

上一篇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