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河 编辑

黄河一级支流

三川河三川河

三川河,黄河一级支流,位于山西省吕梁市西部,由北川、东川、南川汇流而成,故名三川河。 一般以北川河为正(上游干流),发源于吕梁山北段西麓方山县马坊镇的赤坚岭,流经方山县城,在离石区接支流东川后,再经离石到的交口镇王家塔与南川河汇合,称三川河,三川河流经柳林县,于石西乡两河口村在左岸注入黄河。河道全长168公里(一说140公里),入黄口高程624米。中下游分段有清水河、州河、清河、抖气河等名称。

三川河是方山、中阳、离石、柳林县的主要水源,工农业生产的重要依赖。河谷地带形成了4县(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也被称为母亲河。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三川河

别名:清水河、清河、州河、抖气河

所属水系:黄河支流

地理位置:吕梁地区中西部

流经地区:方山县、中阳县、离石区、柳林县

发源地:吕梁山北段西麓方山县的赤坚岭

主要支流:北川、东川、南川

河长:168 km

面积:4161 km²

河口:柳林县石西乡两河口村

干流概况

编辑

三川河干流三川河干流

三川河位置及水系三川河位置及水系

北川河段

北川河方山县城一段北川河方山县城一段

北川河,史称离石水,发源于方山县北赤坚岭,也称赤洪岭,所以叫赤洪水。为三川河正源。发源于方山县北、岚县交界的马坊镇赤坚岭,大致自北向南贯穿方山县全境,依次为马坊镇、积翠乡、麻地会乡、方山县城所在地圪洞镇、峪口镇、大武镇,进入离石区境。自上而下接纳了开府沟、马坊沟、南阳沟、麻地会沟、屹洞沟、峪口沟、店坪沟等七条较大的支沟。

北川河离石区一段北川河离石区一段

北川河自西属巴街道盛底村入离石区境,纳盛底沟水,向南经茂塔坪纳茂塔沟水,再南流经西属巴纳西属巴沟水,经王家沟乡,纳王家沟水,入城关镇。沿离石区西山下,西南流经西属巴街道、城北街道,在城北街道与东来的东川河汇合,始称州河。境内河长16公里,流域面积213.8平方公里。平均川宽1060米,川地面积2.56万亩。清水流量为1立方米/秒。最大洪流量950立方米/秒。

北川河自源头赤坚岭至离石县城西与东川河汇合点(即含州河)全长90公里,流域面积14561平方公里,河床比降6.4%,常年清水流量约0.6秒立米,年平均输沙童202万吨,年平均径流量0.949亿立方米。北川河上源多为花岗岩和古老变质岩山区,降水较多,水量丰足,河谷比较开阔,宽约1000-2000米,由于河流弯曲,谷中形成了极不对称的两级阶地,但水资源利用不高。

州河段

离石区西部州河一段离石区西部州河一段

北川河与东川汇合口至南川河(离石县称之为县河)汇入处,流域离石城区,因离石旧为州治(石州、永宁州),故名州河,古也叫文河。东、北两川河在县城西北处交汇后绕城西纳枣林沟水,向东南再折向西南而下,纳刘家湾沟水,人交口镇,纳渠家山、芦则缔诸沟水,在交口街道西南与南川河交汇。至此,东、北、南三川河水合而为一,故称三川河。从交口街道之贺家塔村出境,入柳林县。州、县两河冲积成三角地带,平坦宽广,最宽处可达2500余米。最大洪流量可达3060立方米/秒。州河流域面积为85.9平方公里,川地面积0.823万亩。平均川宽920米,河床宽120-150米。雨季、冬季,河面原宽达20-40米,水深30-80厘米。常年清水流量为1-2立方米/秒。建国后,历经改河筑堤河面逐渐收窄,并经成茂庄等劈山改河工程,河道西移。

三川河段

北川河接纳东川河后,经离石区州河段,在交口街道纳南来的南川河(县河),始称三川河。出交口街道西入柳林县。三川河主干大部在柳林县。大致自东向西,贯穿柳林县境李家湾乡、县城柳林镇、穆村镇、薛村镇,至石西乡西河口村,注入黄河。在柳林县境内,三川河大都在黄土丘陵峡谷中穿行。三川河在柳林县境内流长66.7公里,交口镇至两河口地段自然落差250米,平均比降为0.382%,河床平均宽度为8.3米,年平均清水流量为43立方米/秒,平均日径流量37.15万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为4600立方米/秒(1966年7月)。集水面积565.36平方公里,有沟道6504条,其中I公里以上的支沟310条。多年平均年径流深43.86毫米,年径流量1928万立方米,径流系数0.09,侵蚀模数7003吨/平方公里,年侵蚀量395.92万吨。

三川河柳林县城抖气河段三川河柳林县城抖气河段

三川河下游,流经柳林镇东龙门会、寨东一带,河谷沿岸有柳林泉出露补给,由于柳林泉水温高,冬季会形成雾气笼罩的景观。因此,自此往下游20公里左右段称为“四十里抖气河”。同时,干旱季节,上游河道干涸,这一段三川河基本靠泉水补给,以西却清水长流,从不结冰,故也称清水河。从柳林镇至两河口入黄河,自然落差150米,流域面积218.59平方公里。

三川河柳林县城香严寺下一段(清河、抖气河)三川河柳林县城香严寺下一段(清河、抖气河)

三川河柳林县城区段三川河柳林县城区段

下游柳林县穆村镇附近一段下游柳林县穆村镇附近一段

三川河入黄处柳林县石西乡两河口三川河入黄处柳林县石西乡两河口

三川河入黄处柳林县石西乡两河口三川河入黄处柳林县石西乡两河口

自北川河源头算起,三川河长168公里(柳林县志记为140公里 ),流域面积4161平方公里(柳林县志记为4075平方公里 ),柳林后大成站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2.98亿立方米。河床比降4.14%,三川河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含沙量大,多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62公斤,年输沙量达2760万吨。

从三川汇合口算起,全长78公里河床比降0.38%,流域面积925.5平方公里,河谷宽度500-1200米,年平均径流量0.23亿立方米,整个三川河的平均径流加柳林泉的流量1.23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284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1966年)4070秒立米,年平均输沙量为2440万吨。

河道特征

编辑

三川河干流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由河源至圪洞镇(方山县城所在地)为上游,河道长49公里,比降8‰,河谷较窄,川峡相间。圪洞镇至离石市为中游,河道长52公里,比降4.7‰,此段河谷开阔,川地平坦,水利条件较好,是当地农业生产基地。离石市以下为下游,流向转为由东北向西南流,河道长75公里,比降3.8‰。此段由离石市至交口镇河谷较宽,交口镇以下至柳林县城河谷较窄,河道曲折,川地较少,柳林县城以下至后大成水文站河谷又放宽,平均宽800米左右,后大成以下为峡谷段,河道弯曲,水流湍急。

水文

编辑

据实测资料统计,三川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99亿立方米,若加上柳林县泉水1.07亿立方米共为3.06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可开采量0.16亿立方米,合计水资源3.22亿立方米。年最大径流量4.93亿立方米,最小年为1.64亿立方米,最大最小比值为3。多年平均输沙量2908万吨,输沙量的年际变化更大,最大年输沙量达8350万吨,最小年只有461万吨,最大最小比值达18。水沙年内分配集中,汛期(7-10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左右,汛期沙量则占到95%左右。沙量往往又多集中在几次暴雨洪水中,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767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66.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2908万吨,流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输沙量6989吨,若按水土流失面积平均,则高达每平方公里10510吨,而局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侵蚀量可高达2万吨。

主要支流

编辑

径流补给

北川河,作为三川河干流,不列入支流介绍。其主要沟道有:开府沟、马坊沟、南阳沟、麻地会沟、屹洞沟、峪口沟、店坪沟、西属巴沟、王家沟沟等较大的支沟。

西属巴沟,起于西属巴镇西炭窑里,向东流入北川河,沟深13公里,纵坡3.7%,流域面积18.5平方公里,沟道为灰岩区。

王家沟沟,王家沟乡东,沟内支沟丰富,流域面积9.1平方公里。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从1955年开始驻此,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验和研究。上游有有马坊沟、圪洞沟、峪口沟等支流。

离石区州河段(东川河口-南川河口之间)汇入主流的主要沟道:

枣林沟,位于县城西,枣林乡在沟内,流向,从西往东。起于王老婆山底,向东经梁家岔,纳龙尾峁、阎家峁沟水,由枣林、十里村出王家坡入北川河州河段,全长17公里,流域面积达75.4平方公里。沟内支沟丰富,古为通碛口黄河畔的要道,纵坡3.7%,清水流量0.017立方米/秒。

刘家湾沟,为本县与中阳县张子叮乡交界的一道沟,深13公里,沟内支沟丰富,流域面积47.1平方公里,离石区境内为29.4平方公里,沟口刘家湾筑有水库,但早已被泥砂淤积填平。

东川河离石区一段东川河离石区一段

东川河,位于离石县东北,上源分为两支,偏北一支为小东川河,源出骨脊山,经流小神头、信义在五里铺附近汇入东川河。全长32公里,河床比降为2.6%,常年清水流量为0.23秒立米。偏南一支为大东川河,发源于黄芦岭下神林沟.,流经吴城、王营庄,在五里铺北车家湾合小东川水。全长44公里,河床比降为1.15%,河谷平均宽度一公里。大小东川合流后西流10公里,至离石区城北街道西崖底村与北川河相汇。东川河流域总面积为944平方公里,年平均输沙量804万吨,年平均径流量0.306亿立方米,小东川河源头多为花岗岩和变质岩山区,大东川河源头多为石灰岩山区,车家湾以下即为厚层黄土筱盖,从中游修建城水库以后,下游河床束窄,滩面平整,建成大片农田。

南川河中阳县城一段南川河中阳县城一段

南川河,古称宁乡水,又因出中阳县,故相对于三川河出自永州为州河,古代称之为县河。 发源于中阳县刘家坪乡界牌岭,由南向北流经中阳县城、金罗等地,自道棠村出境,入离石区交口街道交口村,在村西南与柳林县的埃垛村之间汇入北川河州河段。南川河上源有两支,偏东一支为枝柯河,流经枝柯镇,偏南一支南川河为其干流,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835.4平方公里,河床比降上游为1.6%,下游为1.0%。年平均径流量0.458亿立方米。南川河流域上游为土石山区,面积为597.6平方公里,植被较好,年平均输沙量24.6万吨,中下游为黄土丘陇区,面积238平方公里,年平均输沙量569.3万吨。

小东川河,发源于骨脊山的南侧,南流经小神头乡,纳康家岭沟水,折而向西,纳德岗沟水,过信义镇,再纳阳坡沟水,向西南而下,出车家湾村与大东川河交汇,长32公里,流域面积42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4%。河谷面积1.8万亩,平均川宽530米。河床窄处为20米,宽处达40余米。全年平均清水流量约为0.4-0.7立方米/秒。信义以上沿途接受地下水补给,常年有清水0.5立方米/秒。信义以下枯水季河道干涸。雨季、冬季河面宽可达9米左右,最大洪流量达410立方米厂秒。流域内有1公里以上的支沟达115条。

小东川河主要沟道:康家岭沟,位于小神头乡东南,南起坡陡山,北达小神头通入小东川河,全长10公里。此沟汇沙沟、牛家岭沟、西华镇沟等诸沟之水为一沟,清水流量为0.07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达35千方公里。

德岗沟,位于信义镇东北,沟口有德岗村,故名。北起望天峁山,西南通入小东川河,沟长11公里,纵坡3.1%,沟内有小股清水溪流,流域面积达42平方公里。

阳坡沟,在阳坡乡境内。沟内小支沟呈树枝状分布,两条大支沟交汇于阳坡村。东北支沟起于与方山县接界处,长13公里;西北支沟起于东义沟,长6公里。正沟从阳坡起,经手义村、崖底等村出信义镇注人小东川河,全长达30公里,纵坡2.6%,沟内有常年清水溪流,流域面积达136.8平方公里。

大东川河,发源于吕梁山黄芦岭下西侧神林沟一带。吴城以上汇合有大西沟、黄芦沟、孟川沟、石槽沟、罗堡沟、薛公沟等诸沟之水。吴城向西纳驿沟、南山沟、南海沟、北海沟、洞沟等诸沟之水,经王营庄入田家会镇之车家湾与小东川河交汇。长39公里,流域面积445.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7%。河床宽30余米,雨季、冬季河面宽可达12米。平均川谷宽430米,川谷地面积1.27万亩。王营庄以上有吴城石窟泉、油房坪泉为补给,清水流量0.5-1.0立方米/秒。以下枯水季干涸。流域内支沟丰富,1公里以上的支沟达140余条。吴城以西4公里处建有水库一座,即吴城水库。总库容1700万立方米。最大洪流量达535立方米/秒。、

大东川河主要沟道:三交沟,在吴城镇东,东到神林西至九里湾,长7公里,南北汇合黄芦、黄巷、薛公、孟川、石槽诸沟之水,为大东川河上游。

罗堡沟,在吴城镇南,南起南家沟,北至沟门上,长11公里,沟宽13—16米,纵坡4%,流域面积3.7平方公里。

驿沟,在吴城镇西迄北,北起其则沟,南至李家湾入河,长14公里。北越康家岭与小东川通,沟内清水常流,流量为0.014立方米/秒,流域面积72.5平方公里。

北海沟,在王营庄乡东偏北,东北起坡陡山与北海山之间,西南至油房坪人河,长12公里,沟宽5-11米,纵坡3.3%,清水流量为0.023立方米/秒,流域面积47平方公里。沟内有较大沟道东沟,向东通北海山。

三川河下游干流主要支沟<br>

河沟名

起始地

流经县

控制点

沟长

(公里)

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

平均宽度(公里)

纵坡

(‰)

康家沟

中阳县赵家山

中阳、柳林

穆村镇康家沟

31.6

93.375

2.95

18.4

罗侯沟

中阳县冯家坡

中阳、柳林

柳林镇上青龙

37.8

122.785

3.00

24.7

杨家峪沟

柳林县后家峪

柳林

穆村镇堡上

11.8

35.244

2.99

33.7

东窊沟

柳林县王家吃垛

柳林

柳林镇寨东

7.8

21.00

2.99

50

洪水沟

中阳县郝家畔

中阳、柳林

柳林李家湾乡

9.3

35.00

3.57

41

庄上沟

中阳县上冯家坡

中阳、柳林

柳林镇锄沟

35.5

97.56

2.75

21.97

蔡家沟

柳林县阎家赤

柳林

柳林镇沿土坡

11.5

30.58

2.66

49.56

泉水补给

泉水补给泉水补给

柳林泉,位于柳林镇东龙门会、寨东一带的三川河谷中,属于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内出露的上升泉。泉水呈集中和分散状出眼,泉口海拔高度为801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3亿立方米,(流量3.9秒立米),泉域范围4400平方公里,其中石灰岩裸璐面积1700平方公里。泉水来自不同的方向,反映在水质上有明显的差别,河谷北侧的水质较好,南侧因受煤系地层的影响,水质略差。冬季泉水注入三川河,在柳林县城段形成“四十里抖气河”的雾气弥漫景观。

吴城泉,出露在吴城镇驿沟与大东川交汇处,由于吴城逆断层上盘古老变质岩的抬升,阻挡了自东部汇集的岩溶水,形成蓄水构造。流量为170-560升/秒,钻孔单位涌水量4.36-7.60升/秒·米。大者可达26.66升/秒·米。

枝柯泉,位于中阳县南川河东源枝柯河上,出露在北-北东向离石油房坪-中阳枝柯一线的断裂带上。由于西侧古老变质岩的抬升,阻挡了由东部而来的岩洛水,形成蓄水构造,该泉属于间歇泉,泉水大约以14年为一个周期,每次流出时间为一年。呈散泉。流量150-210升/秒,泉口标高海拔1240米。

治理开发

编辑

水库

水库水库

陈家湾水库,位于中阳南川河上游,距县城6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09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000万立方米,1958年开工,1960年拦洪,1961年竣工,1971年加固大坝,1974年改建溢洪道,1981年全部配套。国家投资268万元,完成土石混凝土182万立方米。土坝高36.5米,坝顶长220米,顶宽5米。输水洞位于右岸,为直径一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涵管,进口为竖井,出口安装两个闻周,最大泄量11.85立方米/秒。泄洪道位于大坝右肩部,进口安装宽12米、高7米孤形钢闸门一孔,比口为挑流鼻坎消能式,最大泄量257立方米/秒。水电站进水口与输水管联接,装机4台,功率为428千瓦,年发电45万度。保护下游中阳县城和30个村庄、10个厂矿、3万余人、1.5万亩耕地的安全。年平均调蓄水量1112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24万亩,供城镇厂矿用水360万立方米,养鱼水面600亩,年产鱼1000余斤。

吴城水库,位于离石县大东川马家塔村附近,控制流域面积220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920万立方米。于1972年开工,1978年竣工。国家投资616元,农民投工230万个,完成土石混凝土188万立方米。土坝高31米,坝顶长550加米,宽5米。输水洞埋于右岸基岩上,为钢筋混凝土涵洞·,内径2米,最大泄量44立方米/秒。进口为框架式锹筋混撅土进水塔,安装平板检修钢闸门。泄洪道位于右岸基岩上,进口设实用堰宽20米,出口宽14米,最大泄量626立方米/秒。保护下游离石城区和22个村庄、4万余人,4万亩耕地的安全。灌溉土地1万余亩。水库坝基未处理,漏水严重,是个险库。

南阳沟水库,位于方山县南阳村,为北川河支流南阳沟上的蓄水工程。1976年7月竣工。控制流域面积47.5平方公里,总库容500万立方米,大坝为土坝,坝高38米,卧管涵洞式输水洞,最大流量5立方米/秒,溢洪道截面9*2.2米,最大流量43立方米/秒。灌溉0.81万亩耕地。

横泉水库横泉水库

横泉水库,位于吕梁市方山县境内的北川河上,控制流域面积800平方公里,总库容8123万立方米,是一座以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家业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多年调节中型水利枢纽。水库建设工程,历时二十多年的"四上四下",该工程很快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五”水利重点建设项目。2003年11月,横泉水库建设工程奠基。2004年9月,正式破土动工。2005年10月,大坝如期截流。2005年12月,导流泄洪洞全线贯通。2006年11月,枢纽工程全面竣工。

另有:刘家湾水库,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刘家湾流域出口处,于1956年动工,同年竣工。总库容175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7.1平方公里,上游为黄土山区,植被稀疏,是山西省在黄土山区最早兴建的一座试验性小型蓄水工程,实际受益4年,年均灌溉面积300余亩,1957年最高达1571亩,至1963年全部淤满种地。

青石盘水库,位于小东川磨湾流域上游青石盘村,1971年9月动工,1972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积21.5平方公里,流域内森林茂密,覆盖较好,总库容83万立方米,为小型水库,属阳坡乡管理。设计灌溉面积2000亩,有效灌溉面积200亩。由于工程存在隐患及管理不善,溢洪道塌陷,卧管堵塞,大坝变形,于1977年、1979年、1980午进行了处理,实际没发挥应有的效益。

水电

1958年,在柳林电影公司附近安装75千瓦水力发电机1台,1961年在柳林一中附近安装50千瓦水力发电机1台,供街道人民生活用电。同时在穆村、杨家坪等村也相继修建了小型水力发电站。

中阳县南川河流域的陈家湾水库,设有坝后引水式水电站,设两台机组,总装机428千瓦,设计年发电量30万度,运行方式为结合用水季节性发电,发电发水直排河道,供下游用水。

琵琶水电站,1957年开工兴建。时值“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工程时开时停,直至1963年竣工投产。年发电量5-6万度。设计水头11.5米,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引水渠1920米,1966年7月3日,三川河暴发特大洪水,电站被冲毁。重新安装1x96千瓦水轮泵发电机组,于同年年底投产发电。1971年11月至1972年10月筑滚水坝一座,坝高7.5米,宽12.63米,长103米。设计最大洪水流量4200立方米/秒。1978年更新机组,装机容量2x125千瓦。1982年6月至1984年进行更新改造,1985年1月投入运行,担负两乡24村的生产、生活用电。年实发电12万度。累计投资10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4万元。1990年与大网并网。

高红水电站,1966年将1x26千瓦的水轮泵改装成发电机组,水头3米,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运行至1985年报废。1988年重新安装1x100千瓦机组,1990年投入运行,年发电1万度。1990年底发电并入大网。

杨彩塔水电站,1971年将1x40千瓦的水轮泵改装成发电机组,之后安装2x125千瓦的发电机组,水头7.5米,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1980年投产,年实发电8万度。1990年与大网并网。

流域治理

三川河为山区季节性洪水河流,灌概业到明代已初具规模,三川共有渠堰十三道,民国七年(1918)达17道,灌50村田3万余亩。1949年,灌田面积达5万亩。以后,逐年修筑了一些御水坝、淤地坝及裁弯取直工程。流域内1990年代有防洪工程129处,总堤长171.4公里,保护村庄117个、耕地5.9万亩。

灌区建设,东川建成吴城水库灌区,南川建成陈家湾水库灌区,北川建成峪口大武灌区,干流建成柳林北干灌区。四处灌区共有干渠7条,长76.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95万亩。有机电灌站496处,有效灌概面积3.75万亩,建成浅井261眼,灌田1.08万亩,水地面积由解放初的5万余亩,发展到10.77万亩。

全流域已建成小电站9座,装机737千瓦,设计年发电量98.1万度。水库共有水面千余亩,1976年开始投放鱼苗,历年捕获成鱼7000斤。

该区内东部,水土流失轻微。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2475吨,西部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1.55万吨,水土流失面积达2767.2平方公里。经过三十佘年治理,修建淤地坝3100座,总库容量为30400万立方米,可淤地2.66万亩,谷坊1034处,河坝16.23万米,水窖3226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786.44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的28.4%。

劈山改河

劈山改河较大的已成功的有:后庄劈山改河工程,1974年动工,共动用土方60万立方米,当年洪水改道,保护了原有耕地,新淤地900余亩,后逐年砌筑顺水堤300余米。下四暗劈山改河工程,1974年动工,当年洪水改道,动用土方8万立方米,砌筑堤防100多米,淤地160亩。王文庄劈山改河工程,1972年完工,共动用土方3万立方米,筑石堤100多米,造地90亩,1977年洪水将堤冲毁,1979年修复。东红劈山改河工程1973年完工、造地60亩。中则坪劈山改河工程1978年完工、造地50亩。

劈山改河劈山改河

马茂庄劈山改河工程,1971年9月动工,为县办工程,原设计劈山动土方220万立方米,投工200多万个,工期近8年,可淤地5000余亩,劳力来源为全县机关干部、职工、学生及受益队600余人。结果投资10万余元挖引水河500余米,筑坝基200米,因工程量太大,上马人数无保障,于1973年底下马。1978年再次组织上马,并投资1万元,后因技术问题而停工。1990年代中期复建完成。

德岗劈山改河工程,于1973-1975年动工兴建,动土方4000立方米,因工程量太大下马。

灌溉

三川河流域引水灌溉历史悠久,乾隆三十六年《汾州府志·永宁州》载:明万历廿九年(1601年),永宁州开上水、车家湾渠浇地;筑青龙、穆村渠,浇地800余亩。“州西穆村南近离石水,村人阳高县训导王彦孔凿渠以兴水利,灌田800余亩”。 中阳县在南川河筑段家堰等八堰,灌田1200余亩。

建国后,水利事业飞速发展,建成了一系列灌区:

北川河流域方山县建有自流灌区61处,干渠18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808.2公顷,控制面积133.33公顷以上的小型灌区3处,分别为大武灌区、峪口六村灌区和峪口南渠灌区。大武灌区控制面积202.73公顷,干渠全长5.1公里;峪口六村灌区控制面积142公顷,干渠全长5.5公里;峪口南渠灌区控制灌溉面积158公顷,干渠全长3.4公里。

陈家湾灌区,位于三川河支流南川河上。.明代有堰8道,以后逐步扩大。陈家湾水库兴建后,扩建了东干渠。1966年和1974年曾两次续建东西干条,修成千渠4条,长83公里,各种建筑物221件,灌溉面积1.25万亩。

霜雾都-袁家庄干渠,全长7.5公里。1950年开挖,次年建渡槽、涵洞等较大建筑物10余处,设计灌溉面积1280亩,有6个村庄受益,后累遭受洪水冲刷,下游不能正常受益。西属巴至霜雾都干渠,全长3.5公里,其中有40米为防渗渠道,较大建筑物3处,於1951年春,由水利模范左德权领导两村联建。

东属巴渠,全长1公里,其中有砖砌穿山涵洞320米,大建筑物2处,设计灌溉面积700亩。1952年由该村梁汝歧领导兴建,1957年又筑了渠道工程,过沟处筑起了倒吸虹工程。

吴城水库北干渠,位于东川河北岸沿沟的山脚下,途经离石区上楼桥、车家湾、下楼桥、后马家村、前马家村、吉家村、苏家村、沙会则、高崖湾、后瓦窑坡、前瓦窑坡、凤山底、西崖底共13个村,全长14.67公里,于1976年春动工,1979年基本建成,1981一1982年续建,1983年验收,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7950亩,提水灌溉面积2250亩。该渠属吴城水库管理。渠道设计过水流量,上段为1.07秒立米,下段为0.45秒立米。

信义阳干渠和背干渠,两干渠于1986年同时建成,位于小东川河两岸山脚下,水渠为小东川河水。阳千渠经信义、小王家沟、阳石、车家湾44村,全长7.66公里,其中防渗0.68公里,有配套建筑物23处,包括渡槽8处,涵洞15处,设计灌溉面积2200亩,有效灌溉面积1600亩,渠道过水流量0.5秒立米。背干渠经砖窑沟、背石村,全长0.4公里,其中防渗0.33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100亩,有效灌溉面积700亩,渠道过水流量0.3秒立米。

柳林县杨家港-穆村自流渠,从杨家港起水,用压堰的办法将清河水(三川河)引入渠道,流经薛家湾、柳林、庙湾、杜家湾、杨家坪等村,一直到穆村,全长8公里。水渠根据地形,有的就地掘壕,有的石块砌堰。据杨家港村河伯将军庙碑文记载,元延佑元年(1314)即有“北渠灌田”。清末民国初,改凿新渠,一直延续至1981年北干渠薛家湾至穆村段建成通水。

柳林县穆村渠,据光绪《山西通志》载,清代穆村人王彦孔凿渠以兴水利,灌田800余亩。

柳林县青龙渠,据光绪《山西通志》载,清乾隆三十四年(1796)宁乡知县朱怒炳倡导开凿青龙渠,引青龙泉水灌溉土地一顷(百亩)有奇。

柳林县北干渠,1976年秋动工修建,设计从薛家湾起水,流经柳林、庙湾、杜家湾、杨家坪、穆村、墕哉、薛村,至高红村的柳沟退水,全长15.67公里,改善水浇地4000亩,新增水浇地2万亩。整个工程开挖隧道24处,长3879米。过涧建筑27处,劈山2处,长1675米;总共需动土石方133.8万立方米,到1981年,薛家湾至穆村段7.75公里建成通水投人使用。其主要建筑有:渠首引水溢流、柳林镇东头建有进、退水闸,闸孔宽2米、高3米。闸顶有工作台。庙湾渡槽、杨家坪渡槽、杨家坪土隧洞、穆村洁家沟过水土坝。

全农渠,1976年12月25日动工,琵琶水电站起水,流经贺水、石西、胡家塔、上庄、前嫣、东河底,至大岭村退水,全长10.3公里,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可灌溉农田2000亩。主要工程建筑有渡槽5座,总长582米。倒虹3处,总长564米。隧洞4处,总长483米。涵洞19处,总长62米。过沟上坝5座,总长362米。劈石崖4397米,挖土渠4313米。到1981年建成6.7公里通水使用。

此外,柳林县三川河沿岸历来都有简易自流水渠,据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载,1949年底,有简易自流渠的村庄是李家湾、梁家会、上白霜、下白霜、鸦沟、王家庄、寨东、薛家湾、上青龙、青龙、柳林、杨家坪、嫣哉、薛村等,灌溉总面积6840亩。

流域概况

编辑

地理环境

三川河流域,东至吕梁山主脊,与汾河流域毗邻,北至方山、岚县交界,与岚河流域相邻,西至黄河,与临县湫水流域相接,南至石楼县、交口县界,与屈产河、双池河流域相邻。流域面积4161.4平方公里。其中:土石山区2155平方公里,变质岩区382平方公里,黄土丘陵区1624平方公里。三川河是晋西汇入黄河北干流左岸诸多支流中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4161平方公里。按地形地貌特征,可分为三个类型区:土石山区、河谷川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分布于三条川的河源地区的吕梁山区,面积为18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44.6%。此区地势较高,海拔高程多在1800米以上,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轻微。河谷川地区,即干支流沿岸川地,面积52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12.5%。此区由于水利条件较好,大多已发展成灌区,是当地农业的高产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即介于上述两个区域之间的地带,面积为1786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42.9%。此区丘陵起伏,黄土覆盖层厚50米左右,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本流域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区内旱灾频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流域内气候宜人,资源富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9℃,年均降水量463毫米,无霜期110—170天。

历史文化

三川河流域包括吕梁市方山县、离石区、中阳县、柳林县三县一区。境内春秋时为晋国领地,有中阳邑、蔺邑等建置,战国属赵,境内设有中阳等。后为太原郡境域,汉武帝设西河郡后,属西河郡,设有蔺、皋狼、中阳、离石、土军、隰成等县。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迁至离石县,为吕梁境内最早的郡级建置。三国初分,境内为魏国境域,设西河郡离石、中阳等县。西晋属西河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离石县境荒废”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永兴后西河郡并入太原郡。北魏初立,为太原郡境域。天兴初增设离石镇。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复置西河郡。北齐、北周之际,境内设有西汾州怀政郡、南朔州西河郡。离石镇改怀政郡,辖县有昌化、良泉等县,北周建德年间,西汾州改称石州;并增设定胡、窟胡、乌突三县及同名郡。隋,境内属离石郡、西河郡。离石、修化(窟胡县改)、太和(乌突县改)、平夷、定胡、宁乡、方山等县属离石郡。唐代属石州的离石、定胡(曾改孟门县)、方山。宋代境内分属于石州离石、平夷、方山及晋宁军辖县定胡(孟门)。金代晋宁军撤,辖县改属石州。元属于太原路(后改冀宁路)辖石州(辖离石县、宁乡县)。明属太原府石州(辖宁乡县〕。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改属汾州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宁州废州改县,三年(1914年)1月,永宁县改离石,宁乡县改中阳。民国七年(1918年),增设方山县。1954年7月1日,离石、方山二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11月10日,中阳县与离山县合并为离石县。1959年9月19日各县恢复建置,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组建,同时恢复方山县;1971年10月5日,新增设柳林县。1996年离石市撤县建市;2003年,吕梁设市,离石设区。

北川河流域的方山县,贫困人口1.34万,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环境良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1%,是全国森林覆盖率的2倍,高出全省近20多个百分点,被誉为“吕梁市的后花园”;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北武当山是199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清代张家塔民居、“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故里等20余处旅游景点;吕梁大武机场位于县内。

南川河流域的中阳县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人口15.6万人。1992年文化部命名中阳为剪纸艺术之乡。2006年,中阳剪纸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艺人王计汝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剪纸)十大传承人之一。旅游资源有柏洼山、上顶山、车鸣峪等。1936年成立的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是山西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红军东征后打的第一个胜仗“关上歼灭战”发生在县内车鸣峪乡关上村。有“三线建设”时期山西枪弹厂遗址一处。

东川河、州河流域的离石区,总人口32.5万。有魏国名将吴起筑吴城镇扼守关隘,晋代刘渊起兵立国左国城遗址、马茂庄的汉画像石馆、黄芦岭下的北齐长城遗址、一代廉吏于成龙读书出仕之地安国寺、华北地区最大的岩洞白马仙洞、彩家庄民居、西华镇天然草场、原始森林覆盖的“骨脊山”、千年景区等旅游资源。

三川河流域西部的柳林县,有香严寺、双塔寺、明代石塔、舍利塔、锄沟唐窑、贺昌故居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8处,同时县境内还有大量的传统古村落和历史建筑遗存。独具地方特色的柳林盘子、柳林弹唱、柳林剪纸、水船秧歌、桑皮纸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柳林古老而丰富的民俗文化。战国时期,汉武帝在柳林县孟门镇封蔺侯,“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典故中的蔺相如,就是柳林县孟门镇人。流域西部为,《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二十三年秦拔我蔺”。赵国之蔺邑在柳林县之孟门镇。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封其代共王子熹为蔺侯(古治在孟门镇)被清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两江(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祖籍地也是我们柳林县柳林镇于家沟村。柳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政治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职的贺昌烈士的故乡。1936年,东征红军在柳林县三交镇建立了山西省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周恩来、毛泽民、聂荣臻等革命领导人曾在这里部署和指挥过红军战斗。曾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长、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被毛泽东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刘志丹将军,就是在攻占柳林三交镇的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这些革命遗址至今尚存,县境内建有贺昌烈士陵园、刘志丹将军殉难处、三交红军东征纪念馆、穆村柏树山革命烈士陵园等多处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经济发展

流域北部的方山县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陶瓷土、稀土、蛭石、透闪石、辉绿岩等30多种,主要农作物有谷子、玉米、莜麦、豆类、土豆等。全县由北至南,以马坊、积翠为主的北部地区主要发展马铃薯种植和牛羊养殖等农业产业,以麻地会、圪洞、峪口为主的中部地区主要发展谷子、玉米、蔬菜等传统农业,以北武当镇为主的东部地区主要发展旅游产业,以大武镇为主的西南地区主要发展煤、铝等第二产业。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5.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1.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6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20195元、4461元。

流域南部的中阳县资源富区。有甘草、茯苓、党参等300多种中草药材和包括国家一类、二类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钱豹在内的上百种野生动物,其中柏籽羊久负胜名,属“三晋百宝”之一;有煤、铁、铝钒土、石英等20多种矿产资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户,是钢铁生产大县,中钢公司是全市钢铁龙头企业,钢材产能380万吨,2017年产量270万吨;是煤炭资源大县,探明储量49亿吨,以焦煤为主,规划产能2500万吨,2017年产量740万吨;是森林资源大县,森林覆盖率56.6%,林木绿化率71%,是全省第一个核桃经济林、生态林全覆盖县,也是吕梁市第一个获得山西省政府命名的“林业生态县”,全县核桃种植面积20万亩,2017年产量400万公斤。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4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560元、6723元,同比增长6.8%、8.3%。

流域中部的离石区有耕地35.2万亩,天然林占地77.76万亩,森林覆盖率27%,省属4个林场,天然草场60块,总面积71.7万亩。境内已探明煤、铝土矿、铁矿、铝锌矿、铜矿、石棉、高铝粘土等十几种矿产资源。全区含煤面积175平方公里,总储量17.35亿吨,是全国50个重点产煤县区之一,其中4#煤是国内国际市场的紧缺品种,被中外专家誉为“国宝”。 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1.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35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07元。

流域西部的柳林县是全国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煤炭资源质优量大,全县煤炭资源远景储量100亿吨、探明储量54亿吨。铝土矿石总储量超过4亿吨。煤层气预测储量2000亿立方米,探明储量490亿立方米。石灰岩预测储量203亿吨。也是全国著名的红枣大县,全有红枣林28万亩、规模以上红枣加工企业25户。柳林核桃、碗团、芝麻饼、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也闻名省内外。煤炭工业是该县的主业,有煤矿30座,年生产能力4500万吨,煤矿数量和产能占到吕梁全市的三分之一。火电企业3个,发电装机容量200万千瓦。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6.5亿元,县级公共财政收入完成30.4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5亿元,县级可用财力位居山西省第一。

下一篇 干支流

上一篇 皇甫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