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人民共和国 编辑
蒙古人民共和国(新蒙文:Бүгд Найрамдах Монгол Ард Улс,БНМАУ),存在于1924年11月26日——1992年2月12日,是蒙古国的前身。位于亚洲东部的内陆国,东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北与苏联接壤,东、西、南与中国交界。人口186.63万(1985),以喀尔喀蒙古人为主,此外有哈萨克人等。主要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文字为新蒙文(即斯拉夫蒙文)。首都乌兰巴托。1945年实行全民投票,全票通过脱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承认其合法地位。1961年正式加入联合国。冷战时期,蒙古国事实上是苏联的附庸国。1992年2月12日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行多党制、总统制民主议会制。新宪法当天生效,国名改为“蒙古国”。
中文名:蒙古人民共和国
外文名:Mongolian people's republic
简称:蒙古
所属洲:亚洲
首都:乌兰巴托
主要城市:乌兰巴托、乔巴山、达尔汗等
国庆日:1921年11月26日
官方语言:喀尔喀蒙古语
货币:图格里克
时区:UTC+8
政治体制:苏维埃制
国家领袖:乔巴山、泽登巴尔、巴特蒙赫等
人口数量:76万(1945年)/186.63万(1985年)
主要民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
主要宗教:藏传佛教
国土面积:1560000 km²
终止时间:1992年2月12日
境内有大小湖泊众多,总面积达1.5万余平方公里。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北部,是蒙古最大的湖泊,素有“东方的蓝色珍珠”之美誉。库苏古尔湖的动植物群落与位于其东部200公里外的俄罗斯贝加尔湖有相近的起源。蒙古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冬季最低气温可至-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
蒙古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蒙古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南部戈壁地区尤其缺水。70%以上的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蒙地下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铜、钼、金、银、铀、铅、锌、稀土、铁、萤石、磷、煤、石油等80多种矿产。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居亚洲之首。
全国划为21个省和首都:后杭爱省、巴彦乌勒盖省、巴彦洪格尔省、布尔干省、戈壁阿尔泰省、东戈壁省、东方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南戈壁省、苏赫巴托尔省、色楞格省、中央省、乌布苏省、科布多省、库苏古尔省、肯特省、鄂尔浑省、达尔汗乌勒省、戈壁苏木贝尔省和首都乌兰巴托市。
人民共和国时期行政区划
清末和民国初期
主词条:外蒙古独立、1921年蒙古革命
1911年,俄国趁中国发生辛亥革命之际,怂恿外蒙古喇嘛黄教大活佛第八世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封建上层,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政府”,自称“大蒙古皇帝”,驱逐清朝政府驻库伦(今乌兰巴托)办事大臣,私自签订了非法的《俄蒙协约》。辛亥革命推翻清廷的统治后,当时的中国政府于1915年与沙俄签订了《恰克图协约》,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国宗主权,中国则承认外蒙古自治。
后来,沙俄陷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1919年夏,外蒙古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封建上层,与中国北洋政府开始关于取消“自治”的谈判。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撤销并呈请恢复旧制,中国政府同意这一请求,宣布中俄之间关于外蒙古自治的文件无效,册封哲布尊丹巴为博格多汗,并派西北守边使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古,恢复了领土主权。未几,徐军主力从外蒙古调回关内参加军阀混战,只在库伦及其以北蒙俄边境上的买卖城(今阿勒坦布拉格)留驻少量兵力。
1919年初,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于1918年末分别在库伦(今乌兰巴托)组织地下革命小组,领导原中国外蒙古地区人民进行争取民族解放的活动。1921年3月1日在苏俄的恰克图成立蒙古人民革命党,并组织起以苏赫巴托尔为总司令的人民军司令部。3月13日又在恰克图成立临时人民政府,作为准备实行武装起义的机关。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在苏俄红军援助下,7月8日解放库伦,击溃温甘伦白匪军,7月11日在库伦正式宣布成立人民革命政府。新政府有封建主和上层嘛参加,保留以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国王的君主政体,但其权力受到很大限制。1922年,人民政府颁布法律,废除农奴制,取消封建主的特权。对此,反动封建主极为不满,他们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和白匪军,举行叛乱,并在1923年2月毒死苏赫巴托尔。此后,乔巴山领导蒙古人民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并大力发展生产,加强经济建设,使政权得以巩固,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基础。
正式建立
主词条:1932年蒙古武装起义
1930年代蒙古边防军巡逻队
对于蒙古的独立,当时的中国政府未予承认。1924年,中国政府与苏俄政府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仍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享有领土主权。但由于中国国内爆发了北伐战争,北洋军阀忙于打仗,解决悬案的谈判不了了之。 1932年由于蒙古人民党政府“左倾”,强制集体化,对喇嘛、贵族的镇压,11月爆发了牧民武装暴动,席卷了1/4的外蒙古土地,后被苏蒙联军镇压。
蒙古的国际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确立的。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并以此作为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5年10月,国民党政府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到外蒙古“观察”全蒙古人民公决独立的投票。投票从10月10日开始,至10月20日结束,参加投票的公民494074人,赞成独立的489291人,其余为弃权票。也就是说明99%的选民赞成独立。
二战后
1945年参与投票群众
苏联时期,蒙古国事实上是苏联的附庸国。1992年2月12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改国名为蒙古国,并更改国旗国徽,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
国家标志
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志 | ||
国旗 |
| 由两块红色及一块蓝色作为背景,旗杆处的红色部份有一个黄色的“索永布”,索永布中的火焰是“吉祥和兴旺的种子”,三条火舌象征了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太阳和月亮是蒙古人民传统的象征物。火、日、月三者结合,表示国家的昌盛,中央的太极图象征了国家的和谐,下方的两个三角形等同于箭,向下的三角形表示以武力捍卫家园,太极图上下方的两条长方形有坚持正义和忠实之意,左右两方的长方形是一个的城墙,暗示了全民团结,比墙更加的坚固。另外,背景的红色代表了进步与繁荣,“永恒的蓝天”就以蓝色来取代。 |
国徽 |
| 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徽不断地在变化,左图中的国徽图案是1960年实施的。国徽图案是为圆形,外环有麦穗的图案,顶为五角星。中间骑着蒙古马的蒙古人。下为齿轮和红布。 |
首都 |
| 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Ulan Bator)是一座具有浓郁草原风貌的现代城市。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乌兰巴托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畔,海拔1351米。这里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达-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年平均气温-2.9℃。乌兰巴托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东西两面为广阔的草原,也是城市发展的走向。城市主要街区座落在图拉河北岸。 |
权力机关 |
| 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 |
政治制度
1924年第一届人民呼拉尔
大人民呼拉尔闭会期间,其常设机构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权力的最高执行机关是大人民呼拉尔会议任命的部长会议。最高法院和各级地方法院行使审判权,国家检察长和地方各级检察长分别行使法律的最高检察权和地方检察权。执政党是唯一的政党蒙古人民革命党。
苏式政治经济体制在蒙古全面确立,把母体的一切弊病全部遗传过来,蒙古长期经济体制僵化,生产效率低下,物资匮乏,到20世纪80年代,商店里除了白酒和蜡烛,空空如也。男人们也像苏联一样,沾染上懒惰、酗酒的恶习。民主化前的人民革命党中央第二书记包尔德巴特尔说,尽管人民长期被物资匮乏的所折磨,但有3000个高干家庭像苏联特权阶层一样,可以享受特供,过着优裕的生活。
乔巴山元帅视察军队
蒙古不仅直接派兵参加苏军作战,还强令国民前往苏联服劳役,二战时一直按斯大林要求保持着8至10万军力,尽职尽责扮演好了“缓冲国”角色。斯大林两次干涉中国新疆事务时,蒙古又成为他从事国际地缘政治讹诈的马前卒。
与俄国关系
二战期间外蒙古向苏联捐献衣物
1941年莫斯科迫使蒙古放弃以畏兀儿字母书写的老蒙文,改用以斯拉夫字母书写的新蒙文,对成吉思汗和蒙古历史的歌颂与崇拜亦在被禁之列。到30年代末,蒙古与苏联之间的贸易状况彻底颠倒过来,向苏联出口货物仅650万卢布,从苏联进口的产品达7500万卢布。
1942年开始,向苏联捐助羊皮衣服3万件,食品600吨,现金10万美元,黄金300公斤,坦克54辆(其中有32辆T-34坦克),同时低价出售给苏联48.5万只马匹,另无偿赠送3.2万匹。
游行队伍中的赫鲁晓夫与泽登巴尔的画像
与日本关系
诺门罕战役时的朱可夫(左)与乔巴山
与中国关系
1944年,斯大林在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发起“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即斥责了顾忌中国抗议、畏首畏尾的乔巴山,勒令他立即向“东突”送去武器。乔巴山随后命令苏赫巴托的儿子噶尔桑率军把200支步枪、230挺机枪和6挺重机枪、2000枚手榴弹、40万发子弹送到新疆交付给叛军头领乌斯满·巴图尔手中,由于这批武器和苏联空军的支持,中国军队平叛失利。
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宣布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1949年中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继苏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率先与新中国建交之后,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6日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中国和苏联在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苏方希望在条约中强调“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地位”问题。据说当时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对中方主持谈判的周恩来说;“外蒙古的独立已成事实,既然苏联人坚持,那就由他们吧,但不要在友好条约中体现出来”。
1962年泽登巴尔访问北京
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致力于肃清封建主的经济基础,1929年起,先后没收世俗封建王公及部分宗教封建主的财产,使牧民阶级摆脱了对封建主的经济依赖。到30年代末,完成了摧毁封建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排除外来资本的民主革命任务,特别是1940年后,经济有很大发展。自1948年开始,蒙古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40年代蒙古发起“自给自足”运动。经过多轮大清洗,蒙古已不存在抗拒集体化的力量,1947年公社化运动全面完成,牧民的牲畜全部收归“国有”。多年后“纠左”,有了点通融,仅允许戈壁地区和杭爱以北地区,每个公社成员可保有50头羊。
1959年实现全国的农牧业合作化,社会主义所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截止1990年底,已执行1个三年计划(1958~1960)和8个五年计划。1985年的社会总产值比1940年增长15.1倍,国民收入增长11.2倍农业和畜牧业有很大发展,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已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轻工、食品、燃料、采矿等工业部门。交通运输及邮电业也有相应发展。但外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很大比重,其中又以苏联援助为主,对外贸易也主要是同苏联和经济互助委员会之间进行的。随着经济的增长,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从普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普通教育已经普及,科学研究、新闻出版事业也有长足的进步。
文字
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46年废弃回鹘式蒙古文,开始使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创制的新蒙文,也就是西里尔文蒙古文。
节日
春节,蒙语称“白月”,日期与中国藏历新年相同,是蒙古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以前称为“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
国庆节-那达慕,7月11日。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7月10日,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蒙后定其次日为国庆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国庆易名为“国庆节-那达慕”。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现指一种按著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举行,成为蒙古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建军节3月18日。
建筑
人民共和国-那达慕
以建筑物为主体的综合艺术得到一定的发展。1981年建成的列宁博物馆,由建筑师鲁布桑道尔基、画家乌尔日内等共同设计。博物馆正面墙壁上是乌尔日内设计的金属模压组雕,分别表现了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蒙古人民革命和各族友谊等主题;加尔桑道尔基和乌尔日内合作完成巨幅镶版补花;阿尔维斯为博物馆作5幅玻璃画;馆内还有道尔基纳拉木作的《列宁雕像》和达瓦策伦作的《苏赫巴托雕像》;另一条240平方米的铜铸高浮雕带,名为《伟大道路的里程碑》,由蒙古艺术家与苏联艺术家合作制成。
蒙古人民大呼拉尔会议厅的建筑装饰具有特色。民族风格的木雕由贡博苏伦领导下的雕刻家小组完成。中央邮政总局主厅的壁画作者是桑达格苏伦;公众图书馆前厅的壁画作者是布德木基。
牧区可拆卸的蒙古包中,以挂毡画为主要装饰品,这种挂毡描绘的多是蒙古叙事诗中经常提到的鸟类和动物形象等。
雕塑
20世纪70年代以来,蒙古雕塑事业发展迅速,它成了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展览会上也经常出现雕塑新作。著名雕塑家有乔伊姆博尔,乌兰巴托中心广场上的《苏赫巴托纪念碑》是他的代表作。他曾获乔巴山奖。乔伊姆博尔领导的雕塑创作组,对蒙古雕塑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他重要的雕塑家还有占布(作品《斯大林肖像》)、阿姆格楞(作品《在故乡的土地上》,1981)和以宇航题材从事创作的雕塑家道尔基苏伦等人。
民间美术
蒙古民间美术以朴厚见长,民间艺人以丰富的想像力从事创作。他们用明快的色彩、大胆的构思、联想,讲究的花纹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建筑物、陶器、石器、金属器皿、家庭用具、民族服装、衣、帽、鞋、袜、马镫、笼头、鞍鞯之上,均有民间艺术品装饰,绣花、补花是生活日用品、服装上常见的装饰品,作工精细,多出自妇女之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