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日·哈罗彻 编辑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国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

塞尔日·哈罗彻塞尔日·哈罗彻

塞尔日·哈罗彻(Serge Haroche),1944年9月11日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国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塞尔日·哈罗彻于1963年至1967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67年被授予巴黎大学第三阶段博士学位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7年至1971年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助理;1971年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国家博士学位;1971年至1973年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72年至1973年作为博士后访问斯坦福大学;1973年至1975年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1973年至1984年担任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讲师;1975年至2001年担任巴黎第六大学教授;1979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81年担任哈佛大学访问教授;1982年至2001年担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1991年至2001年成为法国大学研究所成员;199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至2000年担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2001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量子物理学讲席教授;2009年当选为巴西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塞尔日·哈罗彻主要致力于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光学的研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塞尔日·哈罗彻

外文名:Serge Haroche

国籍:法国

出生地: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出生日期:1944年9月11日

毕业院校:巴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巴西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展开

主要成就
199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巴西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收起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人物经历

编辑
1944年9月11日,塞尔日·哈罗彻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1963年—1967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1967年,被授予巴黎大学第三阶段博士学位(Doctorat de Troisième Cycle)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67年—1971年,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助理。

1971年,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国家博士学位(Thèse d'État),博士导师:Claude Cohen-Tannoudji。

1971年—1973年,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1972年—1973年,作为博士后访问斯坦福大学。

1973年—1975年,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1973年—1984年,担任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讲师。

1975年—2001年,担任巴黎第六大学教授。

1979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1981年,担任哈佛大学访问教授。

1982年—2001年,担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

1991年—2001年,成为法国大学研究所成员。

199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2000年,担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

2001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量子物理学讲席教授。

2009年,当选为巴西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2年9月—2015年9月,担任法兰西学院院长。

201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9月,从法兰西学院退休转为名誉教授。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塞尔日·哈罗彻的主要研究活动集中在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领域。他在“腔量子电动力学”(Cavity QED)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哈罗彻利用高反射金属壁隔离的原子—光子系统实验模型测试了量子物理的基本方面,如态叠加、纠缠、互补性和去相干。

    哈罗彻在腔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1983年,在腔体中观察到单个原子的自发辐射增强; 1996年,直接监测到中观叠加态(即薛定谔猫态)的去相干;1999年,实现了单光子的量子非破坏性测量。通过在高品质腔体中操纵原子和光子,他还展示了量子信息处理的许多步骤,如:1997年,生成了原子-原子和原子-光子纠缠;1997年,实现了光子记忆;1999年,操作涉及光子和原子作为“量子比特”的“量子逻辑门”。

    2006年,哈罗彻和他的团队开发出一个超高Q腔体,能够将光子在镜子之间储存超过十分之一秒。通过在该腔体中捕捉光量子,哈罗彻团队能够重复且非破坏性地检测同一场,将其投射到具有确定光子数的态(即福克态)中,并观察到由于单个光子在腔体中的丧失或增益而导致的量子跳跃。

    哈罗彻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微波腔QED(量子电动力学)实验中开发的许多理念在其他背景下得到了应用,构建了在光电子学和光通信科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新设备。操纵嵌入固态微腔中的量子点的发射特性已成为构建固态光和生成各种非经典光的广泛利用的方法。

  • 学术刊物

    发表时间

    文章标题

    刊物类型

    1982年

    Statistics of millimeter-wave photon emitted by a Rydberg atom maser;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fluctuations in single mode superradiance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83年

    Observation of cavity-enhanced single atom spontaneous emission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87年

    Realization of a two-photon maser oscillator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87年

    Suppression of spontaneous decay at optical frequencies: test of vacuum field anisotropy in confined space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0年

    Quantum Nondemolition measurement of small photon number by Rydberg atom phase sensitive detection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2年

    Cavity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in "Fundamental Systems in Quantum Optics"

    《埃尔塞维尔科学出版社》(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1992年

    Manipulation of photons in a cavity by dispersive atom-field coupling: quantum nondemolition measurements and generation of Schrödinger cats

    《物理评论A》(Physical Review A)

    1992年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e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between an atom and its images in a micron-sized cavity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6年

    Quantum Rabi Oscillation: A direct test of Field Quantization in a cavity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6年

    Observing the progressive decoherence of the meter in a quantum measurement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7年

    Generation of Einstein-Podolsky-Rosen pairs of atoms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7年

    Quantum memory with a single photon in a cavity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9年

    Seeing a single photon without destroying it

    《自然》(Nature)

    1999年

    Coherent Operation of a tunable quantum phase gate in Cavity QED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0年

    Step by step engineered multiparticle entanglement

    《科学》(Science)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 培养成果

    塞尔日·哈罗彻的博士后Igor Dotsenko,2007年从波恩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塞尔日·哈罗彻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副教授。

    荣誉表彰

    获奖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83年

    让·里卡尔大奖

    法国物理学会

    1988年

    爱因斯坦激光科学奖

    工业与大学研究协会

    1992年

    洪堡奖

    德国洪堡基金会

    1993年

    迈克尔逊奖章

    富兰克林研究所

    2001年

    托马索尼奖

    罗马萨皮恩扎大学

    2002年

    量子电子学奖

    欧洲物理学会

    2002年

    量子通信奖

    国际量子通信、测量与计算组织

    2007年

    汤斯奖

    美国光学学会

    2009年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金奖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2010年

    赫伯特·沃尔特奖

    德国物理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

    201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

    2013年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参考资料:

  • 社会任职

    编辑
    塞尔日·哈罗彻是法国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的成员。他于1984年至1993年担任耶鲁大学兼职教授。

    人物评价

    编辑
    他(塞尔日·哈罗彻)对腔量子电动力学做出了重要贡献(He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avity Quantum Electrodynamics)。(诺贝尔奖委员会评)

    (塞尔日·哈罗彻)对量子光学中的量子电动力学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实验量子力学领域享有盛名,被业内誉为“腔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奠基人。(复旦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