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 编辑
中华文化,或称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华夏文化、中华古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国学(一般研究中华文化的外国人称为“汉学家”,而中国人研究中华文化多称“国学大师”),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华特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中华文化包含了民俗、戏曲、棋艺、茶道、中国传统乐器、文人字画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相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发展,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发展出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中国早期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并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重要力量。至此,以中原华夏文化为主干,包括周边多个地域文化,形似“重瓣花朵”的中华文明体系初步形成。当前,中华文化正在通过网络等方式,传播至世界各地。
中文名:中华文化
外文名:Chinese culture
别名:华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
繁体中文:中華文化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产生基础:中原文明
核心地区:中国
传承国家: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
核心城市: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扬州、宁波、杭州、太原、广州、汕头、武汉、荆州、西安、开封、洛阳、成都、岳阳、北京、香港、台北、新竹、新加坡市、吉隆坡、东京、大阪、首尔、仁川、海参崴、金瓯、胡志明、乌兰巴托
其他传承地区:外东北、外西北、葱岭、缅甸佤邦
文明探源
“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古指中原或中原王朝,当代指中国国家),源于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其流传年代久远,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时期产生。流传地域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影响层面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华夏文化圈”与“汉文化圈”。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 。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黄河与长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史前时期
远古文化
中华文化,相传经历了远古文化时期的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以考古学为据:如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智人时代,已经开始出现文化,此时期考古发现有织缝衣物和葬礼,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懂得耕作。在湖南已有文献记载有第一个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开始出现,形成氏族公社。在中原地区考古发现西元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
后来陶器和玉石和文代开始兴起,其中以仰韶文化以彩陶(在红底上描绘出彩色的陶器)与龙山文化的黑陶为主要特色。仰韶文化年代约为西元前5000年~前3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范畴 。生产工具以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各种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现红色,红陶器上常彩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故也称为彩陶文化。从挖掘的墓地遗迹证据显示,仰韶时期为母系社会。后来在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发现的龙山文化,出土了大量黑色陶器,而且拥有更先进的建筑技术,除了石锄和石锹与兽骨与木制的锹之外,还使用石制的菜刀与镰刀与贝类制的刀子,陪葬品多在男性的墓中,似乎变成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了。
传说时代
二里头遗址—文物
从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的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已有出现中国最早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其中青铜爵是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还有镶嵌录松石的兽面铜牌饰,是所知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玉器有圭、璋、琮、钺、戈、刀等用品,与制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冈文化的遗址经研究确认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权历经多次变动,盘庚迁都到殷墟之前,应该已经迁都多次,二里头遗址可能也是被废弃的首都之一。除了黄河下游出现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以外,还有处于西元前2500年~前1500年的河姆渡文化,这些遗迹说明了在新石器时代的前半期,无论在中国的北方与南方都已经发展出农耕文化。随着三星堆遗址 的发现古代四川一带也有非常高的程度的文明,证明巴蜀地区等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是同等为中华古文明发祥地。而且各地的文化互有交流,并且一起继承之前的文化遗产,也可证明中华文化早期也是多元发展的,而中原文化是主体。
西周尊夏为正统,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冠以“夏”这一称谓,称为“诸夏”或“诸华”。“诸夏”“诸华”在频繁的交往中,又通过各种礼仪活动强化彼此间的共同文化认同。在共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周王室与各诸侯国联结为一个以华夏为名义的政治与文化共同体。 黄帝的后裔周族人建立周朝,继续扩展疆域,周王朝自称为夏,周王朝把分封的这些诸侯国家也称作夏,这就是后来诸夏这个名称的来历。《诗经·周颂》里面就称分封出去的诸侯为“时夏”。发展到春秋时期,文献里头又对诸侯换了一种称呼,叫诸华。为什么称作诸华,因为华、夏两个字也是音同通用。《左传》里面有时候称诸夏,有时候称诸华,都是一个意思。称诸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华字还带有华美、文采这样一层意思,华夏有了后来的“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的内涵。
西周分封促进了宗周礼乐文化的大范围传播。西周受封诸侯前往边陲建邦立国,带去了祝宗卜史等官吏、周之典籍以及各种天子赏赐的礼器等。宗周礼乐文化在各地区的传播和认同,进一步促进了华夏共同体的发展。
周族人在封国中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宗周文化是当时华夏诸侯国政权所认同的主流文化。在民族大融合的潮流中,周文化与各地的土著文化相互融汇,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文化、鲁文化、晋文化、秦陇文化、曾楚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但都融入了大量的周文化要素,从而形成了华夏文明多元一统的文化格局。
神话传说
中国神话,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最初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中。晋代至明清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或“神魔小说”的类别,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西游记》、《封神演义》及《聊斋志异》、《搜神记》等。
符号图腾
龙图腾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具有权威的象征。龙是一种在中国传说中虚构的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龙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哲学及思想
综观中华民族文明史,各个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如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
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们互相讨伐,促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中国的知识份子或探讨救世的学问,或发明各种学术以利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这一时期产生的各学术,总称为先秦诸子百家。先秦学派众多,号称“百家争鸣”,可以用“诸子学”概括这一时期的理论形态。其实,先秦的主要学派,大体上就是司马谈所概括的六家,即阴阳、儒、法、墨、道、名。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最后以法家胜出而宣告终结。法家学说被秦始皇选为官方话语,并且获得付诸实践的机会。但是,秦王朝二世而亡,同样以实践证明了法家学说的偏激性。汉代秦立,再次统一中国,必须吸取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到法家之外去寻找理论支持,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在这种语境中,哲学家的使命在于适应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帮助皇帝找一种足以“平天下”的哲学理论。先秦诸子尽管不能割舍政治哲学情结,但毕竟保持多维发展的态势;而在汉代,政治哲学则成为核心话题。汉代“百家争鸣”不再,经学掌握主流话语。在汉代,经学特指经汉儒整理而成的儒家典籍。“经”有了“大经大法”的新含义,成为人们必须遵循、不能违背的信条。相传孔子曾整理古典文献,编定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魏晋时期,东汉刘氏王朝解体。在新的语境中,“半是哲学,半是神学”的经学,遭到了冷遇;那种束缚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的政治哲学话语,更是令人生厌。玄学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名教话语的纠缠,但其毕竟再次跨入自由思考的哲学门槛,开启了半政治哲学、半人生哲学的新时代。集中表现在解构经学家“天在人上”观念,把天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于是,他们便由天人之辩,演绎出体用之辩,实现了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次变形。“体”的提出,是玄学家的一大重要发现,标志着他们已达到了本体论意识的自觉。玄学家追问何者为体,涉及个人的精神安顿问题,但他们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他们游移于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之间,最终的落脚点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玄学只构成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的过渡环节,还不是成熟的理论形态。
玄学把如何搭建个人精神世界的问题突出出来了,可是儒道两家的资源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引进新的思想资源,这就是佛教。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哲学,理论优势在于撇开了名教话语,只关注个人精神世界如何搭建的话题,给中国思想界吹来了一股新风气。于是,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宗教哲学时代。佛教般若学改变中国固有哲学的思维方式,不再肯定世界万物真实性,也不肯定人生的价值,而是构想出来一个彼岸世界来。佛教哲学的超越本体论思想的引入,扩大了中国哲学的资源,有利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国佛教学者把“两个世界”逐渐地纳入“一个世界”的框架。从隋代开始,中国佛学家大都强调此岸与彼岸的一致性。华严宗讲的“一即一切”的般若学、禅宗讲的“顿悟成佛”的解脱学,都是中国佛学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佛教的“五蕴”教义说,人生的本质是不自由,是苦;因为人受诸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制约,生灭无常,没有存在的独自性和永恒性。“十二因缘”的教义还说,人的真正本原,不是传统上讲的“阴阳合气”、“父母构精”之类,而是出于思想糊涂,沉沦情欲。佛教主张自作善恶自受苦乐,个人行为,个人承担后果。这种思想,曾在士大夫中间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中国宗教观念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早期流传于中国的大乘思想主要是般若学;经过鸠摩罗什介绍印度中观派论著,亦称“三论学”。在它看来,认识的本质是矛盾,而矛盾就是荒谬和虚妄。语言概念不是沟通客观世界的桥梁,而是达到真理的主要障碍。凡认识涉及的范围,都属幻化不实,此即谓之“空”。它也否定一切权威,不管是世俗的还是神圣的。般若学解释现实世界的根源是“忆想分别”。把这一思想扩大和系统了的是“唯识学”。唯识学的标准命题是“三界唯心”、“唯识无境”。佛教大乘中有阿弥陀净土和兜率天宫两个彼岸的世界,为某些僧俗所信仰。对中国哲学影响较大的,则是哲理化了的彼岸世界,即“涅盘”、“法身”和“佛性”。“涅盘”的本意是熄灭烦恼,而后被说成有“常乐我净”四种属性的理想境界。梁启超就曾以“涅盘”的这些属性作为“大同”世界的说明。所谓“法身”,既是世间一切现象的制约者,又是一切善净、出世间的客观依据。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对宋明理学中主张“理在事先”的客观唯心主义影响很大。所谓“佛性”,是指成佛的原因、根据和可能性。佛性论者高唱“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皆能成佛”,要求把人生的全部活动都纳进促使“佛性”实现的轨道。这种思想成了宋明理学中以“心即是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重要来源。
经过中国佛学家的诠释,佛教文化资源已经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传统,为宋明理学出现做好了铺垫。理学家从儒家资源中演绎出“天理”本体论理念,证明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和唯一性,解构了“两个世界”的宗教世界观。“礼者,理也”。天理既是存在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价值的本体论依据。与“理”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叫作“事”,泛指人们所有的行为实践。“理”对应着“天”,“事”对应着“人”。理学家本体论意识的形成,显然受到华严宗“一”的观念的启发。他们借鉴佛教的理论思维成果,找到了讲儒家本体论的话语方式。正统理学家比较重视儒家内圣学,却忽视了儒家外王学;比较重视“穷理尽性”,却忽视了“经世致用”;比较重视“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却忽视了“兼济天下”的实践哲学。正是由于正统理学存在着这些局限,引发了清初朴学思潮。他们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对儒学做出再整理。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研究,喜欢做扎扎实实、朴实无华的学问,故而后人把他们的儒学思想称为朴学。他们擅长考据,促使考据学在清代有了长足的发展,故而又称他们的儒学思想为考据之学。清初儒学家承接着汉代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的传统,所以又称他们的儒学思想为“新汉学”。
宗教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教不同于儒家,其通过宗庙和祠堂祭祀,以及文庙、武庙的供奉得以延续,并通过君主的教化获得正统思想的地位。此外还有其他各种中国本土及各地地方性信仰,如关公信仰、妈祖信仰、三山国王信仰、以岳王崇拜为代表的忠烈信仰等等。祭祀祖先轩辕黄帝、祭孔都是代表性的具有信仰色彩的活动 。
八卦
道教是中国本土巫教借鉴佛教、玄学产生的宗教形式 。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作为最高信仰的宗教。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关键性的宗教观念在南北朝时期已成为道教的有机组成部分。道性论、三宝说、法身说在南北朝时受佛教的刺激而产生并在南北朝末期已经形成。总体来说,道教吸收佛教思想并独立推衍、发展教义是在唐代初期就已经基本完成了。
服饰
女性汉服
汉字
汉语言文字及语言成分
汉字演变
汉语包括标准国语和各方言体系:官话、平话、湘语、吴语、粤语、赣语、客家话、闽语(包括闽南语、闽北语、闽中语等)。
历史上类似汉字的书写体系
主要有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方块壮字、古白文、古苗文、古羌文、水书、字喃、和制汉字(也称“日本汉字”)和旧韩文 。
文学
中国神话、中国寓言、中国典故、中国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剧、戏剧文学、四大名著、新文化运动、中国诗词、唐诗、宋诗、宋词、古文运动、元曲、话本、明清小说、清词、现代诗、现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在宋明时代发展到最高峰,期间有对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历史的文学演绎,在明代,出现大量小说影射和讽喻社会及政治现实 ,也有不少作品专注于爱情的描写(如三言二拍)。
纪元与史学
古代中国使用夏历 、干支纪年,同时使用年号纪年,纪元第一年称为元年,第二年称为二年,以此类推。戊戌变法时康有为 、梁启超 提出“孔子纪元”(也称“孔子纪年”) ,以孔子出生时的公元前551年为元年。后刘师培提出“黄帝纪元”并受到宋教仁倡导 ,主张以黄帝登基时的年份为元年 ,民国时《民报》以西历 前2698年为元年。而《黄帝魂》则以公元前2709年为元年。《江苏》等报刊以西元 前2489年为元年。后经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总统蒋中正提倡,确立民国纪年 ,以1912年为元年 。一些机构仍然一直使用黄帝纪元 ,甚至有学者提出恢复黄帝纪元 ,社会上亦有恢复年号纪年的呼声 等复古思想。
中国史学通常分为正史和野史,正史包含二十六史、其他纪传体史书(如《罪惟录》)、《逸周书》、《竹书纪年》、《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各国别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实录体史学著作。至近代,出现了集古今大成的“史学四大家”(吕思勉 、钱穆 、陈寅恪 、陈垣 )。中国史学界正在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碰撞中走向国际 。
教育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儒学教育。隋朝时确立科举制度,宋朝 时开始兴建书院。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然而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沿袭中国300多年的“八股取士”制度才真正废除,地方科举考试才真正停止。但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变革,从思想体系上动摇了满清皇权的根基,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以及血气方刚的年轻新锐随即脱颖而出,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为满清王朝的覆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大陆地区主要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台湾地区则是以学力测验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
国子监
太学
私塾
四大书院
翰林院
建筑
宗教建筑
佛寺
十大名寺、白马寺、云南纳曼阁寺、西藏布达拉宫等
道观
龙虎山天师府,为历代张天师居所和正一道的总部。
青城山常道观,又称“天师洞”,是张道陵修道之所。
北京白云观,丘处机在此长住且葬于此,是全真道总部和三大祖庭之一。现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
成都鹤鸣山,是张天师创立道教的地方。
武当山太和宫 ,是世界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主体。
昆明太和宫,以拥有铜铸的“金殿”而闻名。现存建筑主要为吴三桂所修。
上述道观多属全真教。
宫殿
夏朝:二里头宫殿;
商朝:商王宫;
周朝:镐京西周王宫、洛阳东周王宫、韩王宫、赵王宫、魏王宫、楚王宫、燕王宫、齐王宫、宋王宫等;
秦朝:秦川宫、西垂宫、平阳封宫、大郑宫、阳宫、雍宫、霸宫、蕲年宫、橐泉宫、频阳宫、栎阳宫、芷阳宫、倍阳宫、长安宫、羽阳宫、高泉宫、棫阳宫、六英宫、长杨宫、步高宫、步寿宫、回中宫、华阳宫、成山宫、章台宫、咸阳宫、信宫、甘泉宫、阿房宫、梁山宫、曲台宫、宣春宫、望夷宫、林光宫、雍门宫、高平宫;
两汉:长乐宫(东宫)、未央宫(西宫)、建章宫、桂宫、北宫、太子宫、明光宫、永信宫、中安宫,北宫、南宫;
三国:魏皇宫、蜀皇宫、吴皇宫;
两晋:西晋皇宫、东晋皇宫;
南北朝:北魏皇宫、南朝皇宫;
隋朝:大兴宫(太极宫)、仁寿宫(九成宫);
唐朝: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
两宋:开封皇宫、杭州皇宫;
元朝:大都皇宫、兴圣宫、隆福宫、太子宫;
明朝:北京紫禁城(北京明清故宫)、南京紫禁城(南京明故宫)、凤阳紫禁城(凤阳明故宫);
清朝:盛京皇宫(沈阳清故宫)、雍和宫。
雕刻
八大名窟
墓葬建筑
秦始皇陵、汉朝皇陵、唐朝皇陵、宋六陵、元朝帝陵、成吉思汗陵 、明祖陵、明孝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运河
京杭运河 、灵渠、鸿沟、郑国渠
南北园林
苏州园林 、扬州园林 、圆明园 、燕园 、颐和园
除此之外,中国古典建筑还有牌坊 、祠堂 等,都为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艺术
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戏曲、传统民歌、中国传统乐器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多为古琴、琵琶、笛子、编钟等乐器演奏,周代有礼乐文明 ,古典音乐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 ,音律曼妙,庄重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
古代舞蹈
周朝雅乐、大舞、小舞、汉朝乐府、唐朝乐舞
现代舞蹈
彩带舞、武功莲香、扇子舞
戏曲
正在表演京剧的男演员
豫剧、越剧、昆曲、汉调、徽剧
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和进步的士大夫们为了方便宣扬革命,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潮剧,又称潮州戏,用潮州话演唱的地方剧种,潮剧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评剧、淮剧、黄梅戏、吉剧、吕剧
赣剧、采茶戏、湘剧、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曲艺、相声、快板、坠子、大鼓、歌仔戏、皮影戏、布袋戏、南曲、南音、高甲戏、川剧、秦腔(即墨柳腔)
影视
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史、中国电视、中国电视史
手工艺
青铜器、漆器、陶器、瓷器、玉器
缂丝:本缂丝(南通缂丝)、明缂丝(苏州缂丝)
刺绣:四大名绣、屏风
染缬:夹缬(印花)、蜡缬(蜡染)、绞缬(自贡扎染)、蓝印花布
织造: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
翡翠、印章、云子、木刻、漆雕 、龚扇、纸扇
剪纸、皮影、泥玩具、灯笼 、自贡灯彩、孔明灯 等都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文化的杰出代表。
书法与国画
汉字书法和中国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
书法摩帖
范曾所作国画
其他:对联、福字、碑刻
经济
从东晋衣冠南渡后,江南形成了特有的门阀政治和士大夫文化,其影响力大概为江东、浙西、浙东,并大大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最终在宋代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而与之配套的则是文学艺术的高度发达。景德镇瓷器、南宋官窑相继出现,为宋元明清四代的瓷器文化最终的定型作出不朽的贡献。有资料显示,中国最早的瓷器,正是起源于南方。
著作
永乐大典是中华文化最绚烂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共22,877卷,11095册,现今全世界仅存800册左右,不到原书的4%。大典正本早已去向不明,今存仅剩的800余册全是嘉靖副本。
兰亭集序 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华文化瑰宝,其书法价值和艺术性堪称一流。然而,兰亭序的失踪 ,是中国文化瑰宝的又一重大损失。
《晓至湖上》、《百字令·秋光今夜》、《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等诗词名篇,《樊榭山房集》、《渔光曲》等传世经典,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西泠印社、中德文化协会等高校名社。
科技与学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体现主要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地动仪、火器以及西学东渐后中国人结合西方先进科技创造出的各种发明等方面。
而中国古代的科技主要是先秦诸子百家当中的两个学术派别在两千多年帝制时代进一步发展而推动的:
兵家
兵家(英文:School of the Military)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研究讨论的主要是军事哲学思想(英文:The philosophy of war),学说重点在于“统兵作战”、“用兵”,即战略战术问题。春秋战国之后,那些通晓军事的用兵者,学者也往往归入或称为“兵家”。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按照《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分类,兵家可以分为四个学派:
兵权谋派:侧重于军事思想和战略、策略、谋略等等;
兵形势派:侧重于用兵之形势,因势利导;
兵阴阳派:以阴阳五行论兵,且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实际上是借助鬼神激励士气,稳定军心;
兵技巧派:以兵器发明制造及其使用技巧为主要内容。
兵家并不主张以战争治国,有时主张以战止戈 ,有时主张以战争保卫家园,止暴治乱,比如吴起,他在《吴子兵法》中主张国家应当少发动战争,攻城为下,把国家治理好,自然不需要战争就可以服众,倘若有外敌来犯,也可以有足够国力对抗,兵技巧家也主张推动兵器科技的发展。春秋战国时代直至两汉,铁器的高度发展使得弩普及开来。
兵家思想在整个中国古代都影响深远,历朝历代都有供奉武庙的习惯,到了唐代,又开武举,且后代武举科考必须通过武经七书的考试。
到当代,日本有“兵学者”一词,现代商战中也时常用到兵家思想。
主要著作有姜子牙《太公兵法》(亡佚)、《六韬》、《握奇经》、孙武《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亡佚却被考古再次发现)、吴起《吴子兵法》、张良《三略》、《素书》、诸葛亮《兵法四十二篇》、《便宜十六策》、《将苑》、范蠡《范蠡兵法》、《范子计然》、田穰苴《司马法》,尉缭《尉缭子》、商鞅《公孙鞅》、刘基《百战奇略》、曾国藩《曾国藩兵书》,部分兵书也提到兵器的制造。
兵家思想对中华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随处可见兵家思想的影子。兵家思想推动了古代由青铜器到铁器冶铁业的发展,以及后来神臂弓、火铳的出现。
农家
农家(英文:Agriculturalism)是一种实用科技哲学,其主要影响大多集中在农业文明的发展和农耕技术的进步方面。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当今都与农村人口的生活密不可分。
主张
反对国君设仓库储存米、榖,有府库积聚财货,认为这就是伤害人民来供养自己,并否定国君拥有仓库、府库的物权。
主张依据产品的长短、大小等数量、质量规定价格,不赞成商人居中剥削,反对抬高物价的欺诈行为。
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倡导“务耕织”。
调剂丰歉,即农业经济学。
发展
到了汉代以后,农业技术越发先进,出现了耦犁和翻车,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界的进步。一些著作诸如贾思勰《齐民要术》、崔寔《四民月令》、杨瑾《春秋济世六常拟议》,以及梁代的《陶朱公养鱼法》《卜氏养鱼法》《卜氏养猪法》《月政畜牧栽种法》 ,《汜胜之书》、《王祯农书》、《夏小正》、《陈旉农书》、《马一龙农说》、《农则》、《知本提纲》和《农政全书》 。此外,耕读传家是古代读书人对农家思想哲学的实践,而当代,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亦是农家文化在科技领域的进一步创新。
历代儒家占据思想正统地位的背景下,在儒家学术方面,宋明时期出现朱子学和阳明学 两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派。而第一次西学东渐后,王夫之、朱舜水、方以智等人提出注重实学的学术主张,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史学学术研究第一次总结了古籍中国家和天下的区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首次提出民权的政治学学术概念;第二次西学东渐之后,严复、魏源、梁启超等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中体西用的学术观点。
饮食
中华饮食文化,在日本和韩国称为中华料理或中国料理,欧美称之为唐餐,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深远的影响了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米食和面食是主要的两大类型,中国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饭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菜谱来源于中国各个地区的菜肴,汉族菜主要八大菜系组成;“八大菜系”是指川菜(四川菜)、湘菜(湖南菜)、粤菜(广东菜)、苏菜(江苏菜)、鲁菜(山东菜)、浙菜(浙江菜)、闽菜(福建菜)、徽菜(安徽菜)。著名菜肴有北京烤鸭、牛肉面、麻婆豆腐、拉面等,日本拉面亦源自中国。起源于中国的食具筷子亦为流传至东亚饮食文化。
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与欧美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亦有中国十大名茶与台湾十大名茶,并以茶艺以区分,茶风格各地不同,最有名气的要数四川成都的盖碗茶和广东潮州的功夫茶。日本茶道等其他亚洲地区的茶仪式虽源自中国,但自行发展后有很大分别。中国的茶叶相传是神农氏发现的。而茶文化起源于宋朝 。
四大名菜
粤菜
粤菜
粤菜的基本特征有:1.选料广、博、奇、精、细,鸟兽蛇虫均可成菜。2.菜肴注重良好的口感,讲究清、鲜、爽、脆、嫩、滑,有浓郁的岭南特色。3.五滋六味,调味基础;因料施味,味型鲜明;惯用酱汁,浓淡得宜。4.成菜讲究刀工、火候,造型美观。5.烹调技法以我为主,博采中外为我所用,尤其擅长软炒、软煎、软炸、煨、炖、蒸、煲、熬、焗、卤、浸等;烹调方法运用灵活,创新品种层出不穷。6.粤菜讲究料头的使用。7.广州菜、客家菜、潮州菜相互交融,争相辉映,各出其色。
广州菜的特点有:选料精奇、品种众多、范围广泛、口味讲究清鲜爽脆嫩滑,技艺精湛,善于变化,尤其擅长炒、浸、煨、焗、炸、煲等烹调方法,自古有“食在广州”的美誉。
客家菜的特点有:客家菜的主料突出,朴实大方,口味偏于浓郁,尤其擅长砂锅菜,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
潮州菜的特点有:由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潮州菜受到了闽南菜和客家菜等影响,以烹制海鲜见长,汤菜功夫独到,擅烹素菜与甜食,卤菜也别具风味,口味清醇,注重保持原料的鲜味,偏重香、鲜、甜。
代表名菜:上汤焗龙虾、白斩鸡
鲁菜
山东省位于华北平原东部、黄河下游,其半岛部分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间。境内平原、洼地及湖河水域占总面积的65%,余为山地和丘陵。该省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热多雨,冬寒干燥。山东的烹饪原料丰富,海参有刺参、鲍鱼、海螺、乌鱼蛋、对虾、黄花鱼、鱼翅、西施舌、扇贝、海蜇等;黄河、微山湖的淡水产品有鲤鱼、甲鱼、青虾、螃蟹等。畜禽原料有鲁西南肉牛、菏泽青山羊、寿光鸡、微山湖的麻鸭等。植物原料名产有大明湖所产的蒲菜、茭白、汶上马蒂、以及章丘大葱、苍山大蒜、莱芜姜、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东陵小枣、青州银瓜等。调味品有济宁玉堂酱园的黄酱、黑酱、味珍酱油;济南天然酱油;洛口王村醋;羊口虾油等。
鲁菜源远流长,风格高贵大方、旷达洒脱。
因为山东是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的故乡。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出土的红纱陶、黑陶等烹饪器皿、酒具,反映了新石器时代齐鲁地区的饮食文明。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主张,并从烹饪的火候、调味、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多方面提出了要求,北魏时期有一书《齐民要术》中有关烹饪的论述,都对齐鲁的烹饪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菜以后历经唐、宋各代的提高和锤炼,逐渐北方菜的优秀代表。明、清时期,鲁菜深入宫廷成为了御膳珍馐,并且远播华北、东北和京津等地,著名的丰泽园就是鲁菜餐厅。《金瓶梅》和《水浒传》都曾生动地描述过山东地区的市井饮食生活。改革开放后,鲁菜发展迅速,餐饮市场繁荣,传统鲁菜精品不断被挖掘出来,又在消化吸收川、粤、苏等地菜肴风味的基础上,创制出一大批鲁菜新肴。
鲁菜由济宁、济南、胶东等地方菜组成。济宁菜历史久远,选料讲究,加工精细,素以烹制河鲜以及干鲜珍品见长,同时宴席礼仪规格也庄重分明,具有中国传统的宴席规格和特色。济南菜以济南为中心,流行于德州、泰安一带。其烹调方法擅长爆、烧、炒、炸,菜肴以清、鲜、脆、嫩著称。特别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调制方法精美细致。胶东菜以烹制海鲜见长,擅长爆、炸、扒、蒸等烹调方法。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注意保持主料的鲜味。
总体上看,鲁菜常用的烹调方法有炸、熘、烧、扒、炒、爆、蒸、氽、炖、焖、烤、熬、熏、拔丝等,其中尤以爆、炒最能体现鲁菜快速成菜的特色。鲁菜讲究调味纯正,以咸鲜为主,善于葱、蒜,常用的味型还有咸甜、酸辣、糖醋、椒盐、蒜泥、纯甜等。
代表名菜:九转大肠、葱烧海参、油爆双脆
川菜
川菜
川渝菜有“一味一菜,百味百菜”之称。川菜以家常小炒为主,渝菜以火锅为主。
川渝菜以擅烹饪肉菜、禽蛋菜、水产品菜见长。在菜品形态上是古朴与精巧并重,新品菜艺术性较强。常用的烹调技法有:蒸、炒、爆、煸、炸、熘、煎、烧、焖、烩、氽、煮、炖、熏、卤、拌、炝、腌、糟等数十种,其中蒸法使用广泛,最能表现其用火特色的是小炒、干烧、小煎、干煸等技法。
川渝菜的常见味型有:咸鲜、咸鲜辣(家常味、蒜泥味、煳辣味等)、咸鲜甜酸(糖醋味、荔枝味等)、咸鲜麻(椒盐味、椒麻味)、咸鲜酸、咸鲜麻辣味、咸鲜酸甜辣(鱼香味)、咸鲜酸辣(酸辣味、芥末味)、咸鲜甜酸麻(陈皮味)、咸鲜甜酸辣麻(怪味)、甜香味等。尤其以麻辣、鱼香、怪味更具特色。质感以嫩、酥、脆、糯、软烂为主。
川渝菜菜式多样、荤素并举、汤菜并重、朴实无华,经济实惠,家常性强,大众气息浓郁,具有深厚的食客基础。
代表名菜:麻辣烫、毛血旺、酸菜鱼、冒菜
苏菜
淮扬菜
江苏菜主要由淮扬菜、金陵菜、苏锡菜、徐海菜四个地方风味菜构成,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其中的金陵菜、苏锡菜、徐海菜与沪菜、浙菜并称江浙菜,而淮扬菜则成为国宾馆举行国宴接待外宾时的珍品。
江苏位于中国东南,东临黄海,中贯运河,长江贯穿腹地,气候温和,文化名城众多,一年四季水产禽蔬联翩上市,海味山珍不绝于时,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是名厨辈出的地方。
江苏菜菜品精美,烹饪文化历史悠久。据淮安青莲岗、吴县草鞋山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至迟在距今6000多年前,江苏先民已用陶器烹调。夏、商、周三代,为江苏菜的早期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江苏已经有全鱼炙、露鸡,吴羹和讲究刀工的鱼脍等。两汉、三国和南北朝时期为江苏菜最初发展时期,出荤素菜肴外,面食、素食与腌制食品之类已达到一定水平,隋唐、两宋时期是江苏菜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不少海味菜、糟醉菜成为贡品,有“东南佳味”之称的美誉。明清时期,是江苏菜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江苏菜菜式组合亦有特色。除日常饮食和各档次宴席的菜式搭配,讲究层次,各有章法之外,还有三类宴席具有独到一处:一为船宴,二为斋席,三为全席。
金陵菜以南京菜为代表,制作精细,玲珑细巧,可分可合,讲究刀工,注重火候,在口味上兼有四方之美,适应八方之味。其菜口味平和,咸淡适宜,辣而不烈,肥而不腻,以鲜、香、酥、嫩著称,烹调方法以炖、焖、烤见长。清真菜的烹制独特居全国之首。
淮扬菜以扬州、镇江、南通、盐城菜为代表。淮扬菜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讲究刀工,突出主料,力求鲜活,一物一味,重火候,精于调汤。烹调方法以炖、焖、煨、焐见长,口味保持原汁原味,擅长制汤,清澈见底,浓则乳白,咸甜适中,其菜品鲜嫩、酥软、清新味美、
苏锡菜以苏州、无锡、常州、常熟为代表。苏锡菜水产最甚,浓淡各异,适口益身,注重火候,调味、白汁、清炖别具一格,善用细曲、糟制调味,以烹制河鲜、湖蟹、蔬菜见长,味清爽甜蜜、鲜香酥烂、甜鲜合一 。
徐海菜以徐州、连云港为代表。连云港海产丰富,徐州蒜苔、韭黄、山楂糕等名扬四海,咸鲜适度。
代表名菜:大煮干丝、雪花蟹斗、清蒸鲥鱼、莼菜羹、金陵烤鸭、肴肉、松鼠桂鱼、清蒸大闸蟹、叫花鸡
除四大菜系外,中国菜肴还有许多风味流派,各有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各自的饮食文化模式,曾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菜肴风味流派,主要有清真菜、蒙古族菜、满族菜、朝鲜族菜等。
酿造
酒醋文化是独立于饮食文化之外的两种特殊文化。其中酒文化内容丰富,甚至牵扯到了文学,如阮籍醉酒后写出的咏怀诗《咏怀八十二首》;以及“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话。
酒文化
中国古代的酒又称“醴”,传统上多用果物制作 ,是一种甜度高、酒精浓度较低的饮料酒,因为味道甘甜所以常见古人爱饮酒,其实就类似现代人爱喝含糖饮料的习惯一样,也因酒精浓度不高才会有千杯不醉之类的形容词。日本自古以来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也保留许多古中华的文化典故,故在日本“醴”一字皆是甜酒的专称,其他酒类都不能称为醴。
然而中国酒与古希腊等西方世界最早的葡萄酒不同,中国人最早是以谷物为原料酿酒的,其创始人据传说是杜康(也有说法是仪狄 )。酒在中华民俗活动不可分开。近现代民间风俗的婚礼酒、丧葬酒、月米酒、生期酒、节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可以在周代风俗文化的“八礼”中寻找到源头。诸如农事节日、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会在活动出现。也常在祭祀、会盟、祝捷等公务活动出现,还出现于民间的喜丧礼仪、欢聚迎送等场合。
中国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自然发酵的果酒 ;后来发展了将谷物糖化再酒化的技术;先秦时期出现了曲法酿酒 ;汉代以后发展了制曲技术;东汉引进了葡萄酒 ;宋代出现了药酒 ;元代、明代出现了用蒸馏法酿制的烧酒 。
《周礼》有酒正、酒人、浆人等官职的记载,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供)奉之”(出自《周礼·天官·酒人》),“酒正”是当时的酒官之长,《周官‧酒正》有五齐、三酒、四饮的记载。
老人生日,子女必为其操办生期酒。摆酒宴请乡邻好友,并作携赠礼品以贺等。提亲与结婚亦是常备有酒,各种礼品其中又必不可少酒。婚礼后新人入洞房必要共饮“交杯酒”。洞房仪式完毕,新人要双双向参加婚礼酒宴者敬酒致谢,此时也亦会向新婚夫妇劝酒。
祭拜酒因袭于远古对祖先诸神的崇拜祭奠。一般在立房造屋、修桥铺路要行祭拜酒。凡破土动工,有犯山神地神,就要置办酒菜,在即将动工的地方祭拜山神和地神。祭拜仪式要备上酒菜纸钱以求保佑。工程中,凡上梁、立门均有隆重仪式,其中酒为主体。然后逢年过节、遇灾有难时,要设祭拜酒。除夕夜,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酒菜,燃香点烛化纸钱,请祖宗亡灵回来饮酒过除夕,娱神活动其形式仍是置办水酒菜肴。在传统意识中,认为万物皆有神,若有扰神之事不以酒菜祭拜,就不会清静。端午节也会喷洒雄黄酒,小孩要挂香袋并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个“王”字;大人喝雄黄酒。
中国酒文化和诗歌、戏曲也有着丰富的联系,如“阮籍三哭” 、“太白醉酒”、“武松醉跌”、“鲁智深醉打山门”、“醉八仙”等,现代流行文化亦有以出现创作的功夫电影《醉拳》等。儒家并不反对饮酒,但反对过度饮酒,《尚书·酒诰》云:“王曰:‘封,汝典听朕毖,勿辩乃司民湎于酒。’”饮酒文化与儒家文化交织出绚烂的文学和思想意境。
醋文化
中国有四大名醋,各有特点。其中镇江香醋为镇江争得了“中国醋都”的美号 。中国的醋是在酿酒过程中产生的 。醋的食用方式一般是“蘸”。
体育和竞技
中国人在古代发明了中国象棋、围棋和五子棋等重要棋类游戏。武术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也是古代足球的故乡。中国还是相扑的起源地 ,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纪》中曾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头,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直至西元七世纪,在允恭天皇的葬礼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国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认为是中国相扑首次传入日本,对日本原有的相扑造成一定影响。
主要有:象棋、围棋、五子棋、武术、功夫、太极拳 、气功、气、蹴鞠、射箭、龙舟、相扑等。
中国武术(英文:Chinese Kung Fu)分门派,各门派大多讲究轻功。而蹴鞠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 。
医学
由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尝百草开始,中国的医学源远流长已数千年。百家争鸣时期诞生的方技 和医家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两汉时期张仲景、华佗推动了中医学 的发展。中医学分望闻问切四诊,理论有寒邪、热邪、中气等。
中医:针灸、中药、气功、推拿、导引、房中、食补
社会
身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古代中国分为士农工商四种身份,除了士的阶层被学者、专家、知识分子取代 外,其他各种阶层都在中国保留 。不同的阶层拥有不同的文化 ,如农民拥有田园之乐的文化等。此外,中华文化亦强调民系、族群的分别,各民族都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系
华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典型的互惠型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通常是以“家庭”的称呼进行表达的,例如“世家”、“帝王家”、“武家”、“天家”、“大家”等。除了这个之外,还有诸如“书院”、“门派”、“宗教”等称呼。
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而这种联系里面的情感被称作“感情”。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为核心的。这一传统,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周礼》。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整理出来的《春秋》等《十三经》,助推了“礼仪”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
华人的社会关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面子的概念。这一点,跟华人对权利、名利等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此外,还有一些跟宗教或者自身修养等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亦影响了华人对事情及人物的观感,往往以利害关系来判断事情好坏。
华夏民族自古就守名节,讲气节。
和其他民族、社会习惯于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比喻为大小箱子关系的观点不同,华人更趋向于把社会关系比喻为“网”。因此,华人评价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的好坏是亲疏远近而不是里外。
身后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一字到十余字不等,大臣谥号多为一字谥或两字谥,宋朝以后,谥号最好的是文正、文贞、文成、文忠、文端、文定等。谥号一般认为最早起源于周公所定的《谥法解》 ,记载于《逸周书》,但王国维认为谥法起于宗周共王、懿王诸王以后(参见王国维《观堂集林·通敦跋》)更据适簋铭文称穆王、献侯鼎铭文称成王 等,认为周初诸王如文、武、成、康、昭、穆皆生时称号而非死后之谥 ,郭沫若认为《逸周书》是战国时期的伪托之作,搜集前代诸王名号,穿凿附会形成谥号的多种解释(参郭沫若《金文丛考·谥法之起源》) ,因而谥号产生于战国时期;而庙号起源于商朝 ,源自中国人和的先人崇拜 ;如刘邦谥号为高皇帝,庙号太祖。 谥号和庙号,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谥号文化和宗庙文化,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一定的诗文文化 。
风俗
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存在一定相似,但同时也存在差异。中国有句古话叫“十里一风,百里一俗”,以此来说明习俗风格随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风俗分为民风和习俗两个部分。
习俗
从整个中国范围来说,汉族大的习俗是大体相同的,比如都要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端午节一般会举行赛龙舟、插艾草辟邪、吃粽子等,但实际上各地的节日习俗不尽相同,另外日本 、朝鲜半岛、越南也有相似的风俗。婚丧嫁娶存在地域差异。
各地人民之性格和民风
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民风已经产生,《诗经》的《国风》详细的记载体现了各国的民风。到了战国,秦国人好战勇猛、燕国人谦谦守礼、韩国人刚毅忠正、魏国人锐意进取、楚国人彪悍粗犷、齐国人精于生意、赵国人任性暴烈。同时,各国的美女也反映了当时的民风,如赵女妩媚迷人且能歌善舞、楚女热烈奔放且不择手段、魏女温婉贤淑且细腻温柔、齐女玲珑巧思且谋略超群。
当代的民风形成主要是北方经历民族大融合、南方经历衣冠南渡等事件后,如江南吴越之地民风淳朴、温文尔雅却锱铢必较,岭南粤地民风开放、偏执且刚直激烈,四川巴蜀之地民风热情火辣,两湖民风彪悍,北方民风粗犷,各地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礼仪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仪礼》、《礼记》、《周礼》等文献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各种情形下的礼仪,主要有五礼。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与从西方传来的商务礼仪截然不同 ,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当代中国礼仪已经简化成讲礼貌等。
婚礼
在现今部分农村地区依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中式婚礼。中式婚礼常见的礼仪内容有交换庚帖、拜堂、饮合卺酒等。
丧礼
最初周公制定丧礼时,严格划分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平民丧礼的停灵时间。中国人仍使用停灵三日的丧礼。
冠礼
古代男子20岁为弱冠,需要行加冠礼以表示成年,冠礼内容主要是将男子头饰更换为帽。
笄礼
古代女子15岁至16岁(以成亲年龄为准,最迟不超过20岁)达到及笄之年,需要改束发为簪发,为笄礼。
揖礼
揖礼即作揖,多为右手抱拳、左手贴于四指,用于见面时的礼节。
座礼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中国古人对坐姿很有讲究,把它作为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坐礼主要有四种:“趺坐”,即双足交迭,盘腿而坐,类似佛教中修禅者,所以又称“跏趺坐”;“箕踞” ,即两腿前伸,全身像簸箕形状;“跽”,即跪坐,臀部压在后曲的小腿和脚上。“带踞”,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其实就是蹲。
在没有宾客时,坐姿可以随便一些,“跏趺坐”“箕踞”“带踞”均可,但是如果和尊者,长者,朋友交谈,或在议事,宴会和招待客人时,就要采用礼貌的姿式——“跽”了。跽坐是正坐,在正式场合下,必须正坐,否则就是失礼。
古时,坐礼失礼会让人耻笑,原壤踞坐等候孔子(箕踞或蹲着),便被孔子用拐杖打小腿,斥责为“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陆贾奉汉高祖之命出使南越,南越王赵佗在会见陆贾的场合下,居然箕踞而坐,陆贾当面指了出来,赵佗很不好意思,马上正坐起来,并说:“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可见传统的坐礼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之一。
传统坐礼秩序井然,坐席有着严格的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弟子规》有言:“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礼记·曲礼》亦道:“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乐,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在古代,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以示敬重,而后坐下,维持端正的坐姿 。历史上,中国传统坐姿传入了韩国等东亚国家并保留至现今 。
黄河文化(北方)
中原文化、秦陇文化、晋文化、齐鲁文化 等北方地域文化
长江文化(南方)
楚文化、荆楚文化(又名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徽文化、赣文化、江淮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滇黔文化等南方地域文化
大陆文化
文昌庙祭祀、武庙祭祀、孔庙祭祀、关帝庙、岳王庙、伍子胥祭祀、屈原祭祀、寒食节
海洋文化
妈祖信仰、郑和信仰、天妃宫、海上丝绸之路、七下西洋
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思想源泉之一。
中华文化在古代曾经对周边国家造成深重影响。一般把中国和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统称为东亚文化圈、汉文化圈或者中华文化圈,因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又被称作儒家文化圈 。
汉字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包含了日本、韩国、安南故地(越南北部)、马来亚半岛和新加坡(即东洋和南洋)。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岛形成的独特文化。日本文化在历史上曾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朝鲜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不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略有不同和独特之处。
越南北部(交趾)由于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 ,越南南部(占城)虽常年对中国朝贡,却受印度文化影响颇深 ,直到近代越南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所以其文化特征和中国文化非常接近,亦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琉球曾是中国的藩属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被日本占领并长期进行殖民统治,但琉球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圈。
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