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粘滞性 编辑
粘滞性又称“内摩擦”或“流阻”,流体内部阻碍其相对流动的一种性质。在静止流体内,作用于任一面层两侧的力,必与该面垂直,而没有切应力。
中文名:黏滞性
外文名:viscous force
别名:内摩擦
适用领域:液体
应用学科:流体力学
检测方法:毛细管法、管流法、落球法、旋转法及振动法
牛顿内摩擦定律或牛顿剪切定律对流体的黏性作了理论描述,即流体层之间单位面积的内摩擦力或剪切应力与速度梯度或剪切速率成正比 。
流体分子间的引力
流体分子间的引力,当流体微团发生相对位移时,必须克服相邻分子间的引力,从而表现出内摩擦力 。
流体分子的热运动
流体的动力黏度主要与流体的种类及温度有关。在通常压强范围内,压强对流体黏性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温度对流体的黏性影响很大,而且温度对液体和气体黏性的影响完全相反,液体黏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黏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液体的分子间距小,分子间的吸引力是构成液体黏性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小,液体的黏性降低。构成气体黏性的主要因素是气体分子作不规则热运动时气体分子间的动量交换。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分子间的动量交换加剧,使气体黏性增强 。
二、宏观影响因素
压强
压强变化对分子动量交换影响甚微,所以气体的黏度随压强的变化很小:压强增加将使分子间距减小,所以压强对液体的黏性的影响相对较大 。
在低于100大气压情况下,压强变化对液体黏度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在高压的作用下气体与液体的黏度均随压力的升高而増大 。
温度
黏度是流体黏性的度量,受流体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但压力的影响很小,通常只需考虑温度的影响。温度对液体和气体黏性的影响规律截然不同。温度升高时,液体的黏性降低。这是因为液体的黏性主要是由液体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引起的,温度升高,内聚力减弱,故黏性降低。温度升高时,气体的黏性增加。因为造成气体黏性的主要原因在于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强烈,所以黏性就越大。流体的黏度一殿无法直接测量,往往是先测量与其有关的物理量,再通过相关方程进行计算得到。人们对黏度的测量早己开始,并且发展了许多相当成熟的方法,如传统的毛细管法、管流法、落球法、旋转法及振动法等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