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磷 编辑
黑磷是黑色有金属光泽的晶体,是用白磷在很高压强和较高温度下转化而形成的。黑磷在磷的同素异形体中反应活性最弱,它在空气中不会自燃。黑磷是一种半导体,它的密度为2.70g/cm³,硬度为2。它的晶格是由双原子层组成的,每一个层是由曲折的磷原子链组成的。在这些链中,P—P—P键角为90°磷一磷键距为2.17埃。黑磷在空气中是稳定的。
中文名:黑磷
外文名:Black phosphorus
化学式:P
分子量:30.97
熔点:588 ℃
沸点:610 ℃
水溶性:不溶
密度:2.69 g/cm³
外观:黑色 片状 有金属光泽晶体
闪点:40 ℃
应用:黑磷能导电
载流子迁移率:1,000 cm2/(V s)
种类:正交、三方、立方和无定形
黑磷结构示意图
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
黑磷
2014年9月,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的江进武教授及其合作者一起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二维黑磷(black phosphorus)具有明显的纯天然的负泊松比现象,并且阐述了负泊松比和纳米褶皱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为黑磷的实际应用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且已经被国内外多个研究小组重复。研究成果以“Negative poisson’s ratio in single-layer black phosphoru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ncomms5727)上。
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喻学锋研究员与香港城市大学朱剑豪教授、深圳大学张晗教授合作,采用联合探头超声和水浴超声的液态剥离法,可控制备横向尺寸约为2.6 nm的单原子层厚度超小黑磷量子点,并展示了优异的近红外光学性能,在808 nm的消光系数为14.8 Lg-1cm-1,光热转换效率达28.4%. 在近红外激光的照射下能够显著杀死肿瘤细胞,并在多种细胞系中均展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因磷是生物体内必须元素,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it.》(DOI: 10.1002/anie.201506154)上,并被作为封面报道及热点文章。
黑磷相关图片
2016年9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喻学锋研究员与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杨英副教授以及物理与电子学院肖思副教授等合作,利用黑磷量子点的近红外强吸收和高光电转换能力,将黑磷量子点沉积于多孔导电聚苯胺薄膜表面,制备出可红外光响应的光阴极,与光阳极形成互补的光吸收,将器件的光吸收范围扩展至可见-红外波段,从而组装成可双面进光的准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沉积黑磷量子点后光阴极实现了对低能红外光子的充分利用,并有效增加了器件的光生载流子浓度,从而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20%。该研究成果表明黑磷量子点在太阳能电池、光伏器件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黑磷降解机制
BPQDs/PLGA体内治疗及降解过程示意图
2016年10月,深圳大学光电协同创新中心张晗教授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戴立明教授、湖南大学王双印教授等合作,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简易的热蒸发法(Thermal-vaporization transition, TVT),用于制备钛或碳纳米管支撑的黑磷材料,并首次发现了所制备材料在析氧反应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ER) 中的电催化活性。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 10.1002/anie.201607393)上。
黑磷纳米片用于肿瘤联合治疗的设计及表征(2016.11)
2016年10月,深圳大学张晗教授、清华大学梅林副教授以及哈佛大学施进军教授联合课题组在黑磷的生物医学应用方面取得进展,成果以封面论文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1603276)上,他们采用优化的液态剥离法制备的黑磷纳米薄片,研发了一种负载临床化疗药物阿霉素的黑磷纳米片载体系统。由于黑磷纳米薄片表面易于功能化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为化疗药物分子的大量吸附奠定基础;优异的光学及光热转化性质使其在808 nm激光照射下能够产生局部高热,可以用于肿瘤的光热治疗,也能够驱动药物的释放;对黑磷载药纳米薄片在生物体内的安全性研究表明黑磷载药纳米薄片具备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研究中采用的生物响应调节的化疗-光热治疗联合治疗在免疫缺陷的裸鼠身上取得了强化的抑瘤效果。本研究为黑磷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今后更为系统的动物体内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17年1月,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晏湖根课题组在少层黑磷的红外光学特性及其能带调控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ncomms14071)上;他们采用改进的机械剥离法制备出面积相对较大的少层黑磷,并对其进行红外光谱学表征,系统、深入地研究了2–15层(厚度1到8纳米)黑磷的能带结构随着层数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在少层黑磷中,价带和导带发生劈裂,产生一系列子能带,光谱学表征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这一量子化的现象。除了最低能级之间的跃迁,还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高能级之间的跃迁,甚至在10层以上的黑磷中可以观察到更高能级之间的跃迁。随着层数的增加,吸收峰的位置向低能方向移动,而且子能级之间的间隔越来越小,在体材料中演化为准连续的能带。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可以通过非破坏的测量方式,准确、方便地确定黑磷的层数和晶体方向,此外,通过施加单轴应力来调控黑磷的能带结构这一结果预示着黑磷在应力传感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为少层黑磷在红外探测器、调制器以及应力传感器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揭示了黑磷在中、长波红外探测器产业的巨大潜力,可为红外夜视、卫星遥感等国防工业领域添砖加瓦。
黑磷纳米片用于低功耗光探测器件
2017年10月,深圳大学张晗特聘教授课题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喻学锋研究员团队和武汉大学廖蕾教授团队合作,通过金属离子修饰的方法制备出高稳定性且高性能的黑磷晶体管。研究成果发表在在《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1703811)上。在本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金属离子修饰黑磷的方法,通过阳离子-π相互作用,在溶剂中自由分散的金属阳离子(如银离子)可以自发的吸附到黑磷的表面,钝化黑磷中磷原子的孤对电子,进而极大提高了黑磷片层的稳定性。与此同时,金属离子的修饰过程相当于在黑磷中引入了更多的空穴,可调控本来双极性偏p型的黑磷的半导体特性,其空穴传导侧的输运性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于金属离子和黑磷之间是一种较弱的超分子相互作用,金属离子对黑磷的修饰过程较之前开发的化学方法更加可控,而且普适性更高,除银离子外,镁离子、铁离子、汞离子都可以实现对黑磷稳定性的增强和半导体特性的调控。这种技术为制备高稳定性且高性能黑磷晶体管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新方法,并且可极大拓展黑磷在各种电子和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
机理图
2021年8月5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李红昌团队、喻学锋团队和李洋团队等合作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纳米领域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纳米技术》(副研究员邵喜明和研究助理丁智昊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李红昌研究员,喻学锋研究员和李洋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团队选取黑磷纳米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精细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纳米材料在细胞内能够精准靶向特定生物分子,并获得独特的生物效应,籍此提出了以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为依托的纳米精准分子靶向药物概念,为纳米药物研发开辟新路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