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向中 编辑
杨向中(1959年7月~2009年2月5日),河北魏县人,美国康州大学教授,再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克隆技术必居前三,世界克隆牛之父,致力于祖国生物克隆技术发展,01年被时任国务院温副总理“无限时接见”,美国“中国桥”留学基金总裁及创始人。2009年2月5日在美国波士顿逝世。
中文名:杨向中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59年7月
逝世日期:2009年2月5日
毕业院校: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
职业:科学家
出生地:河北邯郸
杨向中
杨向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克隆研究。1999年,以杨向中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从一头13岁高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艾米。这头牛也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只克隆动物。此外,杨向中培养的多位中国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活跃在中国克隆研究领域。
杨向中是中国旅美农学会发起人和首任主席。由他发起的“中国桥”基金会,多年来一直资助海外华人专家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或产品开发等。
杨向中
紧接着,新千年的钟声刚刚敲过,杨向中研究小组又有一项新的成果发布——抽取成年牛的成纤维细胞经过长期培养产出6只克隆小牛。这一成果再次震动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在显著位置给予报道。在2000年于荷兰召开的国际胚胎学会年会上,来自42个国家的1000多名学者一致认为,杨向中的成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它无论从科学还是商业化角度来看都比克隆多莉绵羊重要得多。它在思维和技术上都有重大创新与突破:一是采用与雌性生殖系统无关的细胞(耳朵和皮肤细胞)克隆,而不是用人们通常认为的干细胞或生殖器官的细胞;二是不走克隆用的细胞越新鲜越好的老路,而将细胞长期培养后再克隆,创新了克隆的实际应用技术。这不仅在理论上有许多新建树,在实践上也使大批量地克隆动物成为可能。它可应用于无性繁殖高产奶牛、生产药用蛋白、生产修复受伤的人体组织所必需的药品、生产胚胎干细胞等各个方面,还可广泛地用于保护濒危动物。它为利用克隆技术为基因功能定位、遗传疾病论断与防冶、组织和器官修补以及衰老和长寿研究等方面开拓了新的途径。
杨向中
在杨向中的办公室里有两张照片,一张照片是他的儿子,另一张则是被他称为“女儿”的黑白花牛犊——艾米。他们都是杨向中生命的结晶。
2008年春节,康涅狄格大学让杨向中回国休养,他和一起在美国生活了12年的父母住进了中国农业大学分配的人才楼里。在半年的时间里,杨向中除了积极接受中医治疗,还为中科院的细胞研究提供技术帮助。
最后的告别
2009年春节前夕,杨宪军前往美国看望杨向中。虽然分开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但杨宪军感觉杨向中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个人状态很不好,显得非常虚弱。或许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妹夫的到来让杨向中非常高兴。这一次,杨向中不再关心妹夫事业上的发展,而是不断提醒他,要经常回家探望父母。
在患病的日子里,杨向中每天坚持服药,在茶叶和面食中加入中国中草药。每天早上,他要服用波士顿达纳法尔伯癌症研究所提供的化疗药片,他希望东西方医学的结合能够让他继续活下去,以便让他能够继续追求一个源自两种文化的梦想。据了解,杨向中的癌症多年前从唾腺开始,已经扩散到肺部。
不幸逝世
2009年2月5日凌晨3时,杨向中因癌症在美国波士顿病逝,享年50周岁。“杨向中博士追思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一代天骄,长眠海外,赤子忠魂,一心向中!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及相关领导;杨向中国内各界同行、朋友及学生和新闻媒体数百人将追思会现场挤得满满当当,共同缅怀这位从邯郸魏县漳河畔走出的农家子弟,有着世界“克隆牛之父”美誉的杰出科学家。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根海和杨向中既是同学,又是老乡,还曾经在中国农大共事。谈及杨向中,杨根海几度哽咽。
杨根海说,作为全球顶级的科学家,向中已是坐在克隆技术塔尖上的人。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停歇。向中的一生很短暂,但是他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和自己的生命奇迹。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是在他罹患癌症以后取得的。原以为,他会继续缔造奇迹,但其英年早逝,粉碎了许多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的梦想。
昨天的追思会现场,没有花圈,没有花篮。杨向中的家人告诉记者,向中的愿望是在走后还能为世人造福,因此,家人为他设立了一个纪念基金作为研究生奖学金或者科学研究奖金,请大家把购买花圈花篮的钱捐给基金会,去帮助更多学子在我国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