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中央大学 编辑
台湾中央大学(Taiwan Central University),简称“中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桃园市,台湾最具学术、科学研究声誉之顶尖综合性大学之一。是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直属并核定的七所重点研究型大学之一,亦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成员。中大最早源于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15年正式创校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历经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等发展阶段,1928年5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素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称;1962年,在台湾以“复校”名义重建,成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1968年,改称中央大学理学院;1979年7月,复名为中央大学。截至2020年2月,中大占地面积达62公顷;共设有8所学院,26个学系,19个独立研究所;有教职员工约650人,在校学生约12000人,本研比约为1:1。
中文名:台湾中央大学
外文名:Taiwan Central University
简称:中大(NCU)
创办时间:1915年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研究型大学
学校特色: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台湾联合大学系统两岸三地绿色大学联盟成员
主管部门: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
现任领导:周景扬(校长)、李光华(副校长)、陈志臣(副校长)、綦振瀛(台联大副校长)
专职院士数: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1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3人
专职院士数: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院士1人累计国内外院士24人、学会会士54人
院系设置: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客家学院、地球科学学院、资讯电机学院、生医理工学院
校训:诚朴
校歌:《襟江枕海甲东南》
校庆日:6月4日
地址:台湾省桃园市中坜区中大路300号
院校代码:005
主要奖项: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杰出研究奖得主110位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吴大猷先生纪念奖得主21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讲座教授(主持人)6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学术奖14人台湾地区领导人科学奖获得者2人展开
三江师范学堂
中央大学校本部空照图
1903年,张之洞会同荣庆、张百熙拟定“奏定学堂章程”,此即为中国第一部政府颁布并实施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此法采用日本学制,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三大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为三段六级,三段依次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六级则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以及通儒院(即今台湾高教系统之研究所)。师范教育分为优级、初级二等。初级师范学堂招收高等小学堂之毕业生,毕业后可任教于高等及初等小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则招收初级师范及普通中学堂之毕业生,毕业后可任中学教员。
三江师范学堂开办之初受限于学生来源,故先办速成科及初级师范本科。1904年冬,学堂正式对外招生,计有最速成科(修业一年)58名,速成科(修业二年)20名,入学就读。
两江师范学堂
三江师范学堂开办之后,因清廷限制江宁藩司铸铜元数额,加上铜贵钱贱,致使江宁藩司收入锐减,不能按时拨足学堂经费;而安徽、江西两省的协款又屡不拨付,造成学校经济常陷困境。及后,江宁士绅不满江西省不拨付协款,故而提议减少或取消江西籍学生名额,因而引发争端。
1906年,两江总督周馥将学堂改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希冀以总督之名“两江”弭平纷争,至此,经费问题犹存,学堂更名却已成定局。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初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设有速成科、初级师范本科、优级师范本科之公共科。
1907年10月,设立优级本科之理化数学部、博物农学部和图画手工三个选科,另外招考历史地理的预科及补习科学生,原初设立的初级师范本科,于学生毕业后便停止招生。
1910年3月,学堂增设地理历史部与国文外国语部,并将理化数学部改为数学物理化学部,博物农学部改为农学博物部,共有四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学堂师生员工因战乱而离散,仅留少数员工保护校产,学堂停办。
1913年6月,“二次革命”爆发,南京为南北军交战必争之地,乱兵土匪乘隙而入,学堂职工为保护校产而殒职,校产遭掠荡然无存。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4年,兴学之风渐起,碍于师资缺乏,江苏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联合各界上书教育部及省公署,呈请设立高等师范学校。
1914年8月30日,获得江苏巡按使(省长)韩国钧首肯,批准成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命教育司长江谦为创校校长,于两江师范学堂原址勘察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苏省原有两江师范学校,前因军兴中辍,现在大局已定,亟应由省续行开办,以储师资”,两江师范学堂乃得以改设,成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5年,设立中国第一个体育科,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开端。
1917年,设立商科,并增设附属中小学,其相关事务由中小学主任参与校务会议讨论之。
1918年10月,中国科学社设在南高师,主要成员多在南高、东大任教,他们多是将各自领域西方现代科学系统引入中国的先驱,因而南京高师被称为“中国现代科学大本营”、“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
1919年,改国文部为国文史地部,理化部为数学理化部,英文专修科为英语部。
1919年12月17日,陶行知于校务会议上提出“规定女子旁听法案”,增加女子升学管道。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出“建立南京大学”的建议,联名致书教育部,“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提议并没有获得当时教育部门的批准。
1920年夏天,南高师举办女子入学招生,并且联合北京大学一起行动。
国立东南大学
五四运动后,中国教育联合会屡次在会议上呼吁“改高师为大学”。此时,郭秉文认为大学科系远比单一性质的师范学校来得多元完备,有利于学科互补与师资培育。
1920年12月7日,北京政府国务会议同意南高师筹建大学的提案,并正式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
1921年,商科迁至上海扩充为商科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商学院。
1921年7月,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同年8月24日至26日,东大预科和南高师本科同时招生。
1921年11月,北京政府突然宣布,依旧制成立的高等师范学校应改称师范大学,南高师名列其中。如此一来,原属一体的南高师和东大被迫分为二校,郭秉文为此上书要求南高师并入东大。
1922年12月6日,南高师校评议会和东大教授联席会共同通过《南京高等师范归并东南大学办法》 。
1923年7月3日,南高师行政会议议决“南高师正式并入“东南大学”,撤除南高师校名、校牌,所属中小学改称东大附属中小学,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走入历史。
1923年8月,因经费紧张,东大停办工科,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组为河海工科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7年4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至江苏,东大被迫停课,师生因战事四散,仅留部分职工看管学校,由文科主任卢锡荣维持校务。
1927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大学区制,裁撤江苏教育厅,更名教育行政院,明令江苏境内专科以上学校,包括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及南京农业学校等九校进行合并,组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及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
合并后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初设九个学院,即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哲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医学院,以及附属实验学校。
国立江苏大学
学校更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由于以中山大学命名的学校不只一处,造成公文传送上的混淆,遂有改名之议。
1928年2月,大学院颁布165训令,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江苏大学,由于校名前不加国立二字,学校师生因而反弹,他们认为这样的更名“既不足以冠全国中心之学府,又不足以树首都声教之规模”。全校师生群情激愤,组成“改定校名请愿团”,要求政府依照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的做法,将校名改为“国立南京大学”,惟大学院坚持原议,引发学生不满,不但罢课3天并拆下校牌。但国民政府执意要改江苏大学,最后还是定名为江苏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1928年4月24日,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大学委员会议决将江苏大学改名中央大学,得加国立两字,改名风波至此告息。
1928年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仍为校长。
1929年,大学区停止实行,中大摆脱管辖江苏省高等、中小学及普通教育等繁杂事务,得以专注自身发展,院系再度进行调整,由原先八个学院减为六个。
1935年,当时的中大校长罗家伦鉴于中国急需医护人才,于5月再度创设医学院,聘请中央医院内科主任戚寿南担任院长。
1936年,中大成立理科研究所、农科研究所,翌年成立中大研究院,培育不少高等专门研究人才,同时附属办理幼儿园、附小、附中及国立牙医专门学校。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学校顺利西迁入川,校址设在重庆沙磁区沙坪坝松林坡,史称“重庆中央大学”。
1939年,潘菽、梁希、金善宝等知名教授在该校发起创立“自然科学座谈会”。
1940年前后,该校学生先后创刊《太公报》和《大学新闻》。
1944年,自然科学座谈会改建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194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自然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随后更名为九三学社。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校长。
1946年11月1日在南京开学。全校设文、法、理、农、工、医、师范七个学院,为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49年8月8日,学校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隔年迳称南京大学,“中央大学”校名在大陆成为历史。
在台复校
1958年7月3日,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通过由中大校友会捐资筹设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之申请。
1962年,在台“复校”,首年暂借台湾大学物理馆上课 。初期设址苗栗二坪山,成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戴运轨所长接掌校务,奠定学校发展基础。
1968年5月18日,迁址中坜双连坡,设置大学部,先行设立物理学系(分为物理及地球物理两组)及大气物理学系(分为气象及高空物理两组),校名则暂称“中央大学理学院”,下辖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定招收新生140名,并参加1968年大专联招。
1968年6月7日,中大54周年校庆在中坜新校区举行。
1979年7月,正式复名为“中央大学”,并聘请李新民为中大在台复校后的首任校长。
1989年6月,校内已有文理工管四学院、十三系、十三个研究所、九个博士班。
1999年,中大鹿林天文台启用。 参与研发的“中华卫星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开启太空科技研究航程。于2月取得“中大”注册商标。
2002年3月,与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阳明大学签约合组“台湾联合大学系统 ”。
2005年,获选为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迈向顶尖大学计划”补助的十二所学校之一。
2006年,中大参与研发的“福尔摩沙卫星三号”发射升空, 使台湾成为全球气象资讯中心之一。
2011年6月, 中大、香港中文大学与南京大学签署成立两岸三地绿色大学联盟。
2014年4月,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与中大签订合作协议书,成立台湾第一个“尤努斯社会企业中心” 。
2017年8月,中大及国内微像公司等产学研共同研发,首枚自主发展的高解度光学遥测卫星“福尔摩沙卫星五号”,历经六年研发于美国加州发射升空。
院系设置
截至2020年2月,中大共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咨询电机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客家学院、生医理工学院等8个学院,26个学系,19个独立研究所 。
学院 | 下属学系 |
---|---|
文学院 | 中国文学系、英美语文学系、法国语文学系、哲学研究所、艺术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学习与教育研究所、亚际文化研究国际硕士学位学程(台联大系统) |
理学院 | 物理学系、数学系、化学学系、光电科学与工程学系、统计研究所、光电科学与工程学系天文研究所光电博士学位学程(台联大系统) |
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学系、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能源工程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国际永续发展硕士学位学程、应用材料科学国际研究生硕士学位学程 |
管理学院 | 企业管理学系、信息管理学系、财务金融学系、经济学系、会计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工业管理研究所、管理学院高阶主管企管硕士班(EMBA) |
咨询电机学院 | 电机工程学系、资讯工程学系、通讯工程学系、网路学习科技研究所 |
地球科学学院 | 地球科学学系、大气科学学系、太空科学与工程学系、应用地质研究所、水文与海洋科学研究所、地球系统科学国际研究生博士学位学程 |
客家学院 | 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法律与政府研究所 |
生医理工学院 | 生命科学系、生医科学与工程学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跨领域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学程(台联大系统)、跨领域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学程 |
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 | 遥测科技硕士学位学程、环境科技博士学位学程(台联大系统)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中大共有教职员工约650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3人、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院士1人(累计国内外院士24人、学会会士54人)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讲座教授(主持人)6人,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学术奖14人 ;台湾地区领导人科学奖获得者2人 ,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吴大猷先生纪念奖得主21位,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杰出研究奖得主110位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伊林、黄锷、李罗权、叶永烜、刘立方、胡胜正、郑锦全、林长寿、刘兆汉、于宗先、许倬云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讲座教授(主持人):王存国、马国凤、李光华、李弘谦、叶永烜、伊林
台湾地区领导人科学奖获得者:李罗权、林长寿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李罗权、刘兆汉、胡纪如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刘立方、刘兆汉、黄锷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刘说安、李罗权、叶永烜
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院士:刘说安
余纪忠讲座:《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先为中大杰出校友,毕生秉持文人风骨办立报刊。为感念纪忠先生对国家文化传承、人才培育之重视,中大于2008年与余纪忠文教基金会共同成立“余纪忠讲座”以为志念,历年讲座教授包括:王泛森、叶永烜、刘遵义、李远哲、金耀基、王德威、Michael Crow、白先勇、李欧梵、黄锷、叶嘉莹、翁启惠、余英时、杨振宁 。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台湾中央大学共20个研究所开设有硕士班或者博士班;此外,该校的重点研究领域为环境与能源、复杂系统与电浆科学、光学与光电科技及咨询应用,特色研究领域为人文与社会科学及生物医学;并有地球科学、工程、电脑科学、物理、化学、材料、一般社会科学、临床医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基础科学指标)排行世界前1% 。
学科 | 排名时间 | 排名 |
---|---|---|
化学工程 | 2014年 | 101-150 |
电机与电子工程 | 2014年 | 101-150 |
材料科学 | 2014年 | 101-150 |
艺术与人文 | 2011年 | 105 |
IT与工程 | 2011年 | 70 |
社会科学 | 2011年 | 81 |
自然科学 | 2011年 | 64 |
生命科学与医学 | 2011年 | 117 |
参考资料: |
教学建设
教学模式
1997年1月24日,中大与台湾交通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及阳明大学共同成立“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四所学校发挥互补性及整合资源,推动教学资源整合。
四校共同开课与跨校选课,共享特色课程,推动跨校修读博士学位及跨校转系所,办理联合招生,教师在系统内交流;推动“超越未来─科技与社会经典系列讲座”,以远距教学方式授课,每堂课四校皆有教师参与讨论,已开设“水资源:技术与生活政治”课程。
四校共同推动e化教学系统,建置开放式课程124门;共同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推动“文化研究”及“科技与社会”两项人文社会领域之教学与研究整合。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
通识巡回课程 | 社会学的想像、网路资讯行为、医药、健康与生活 |
通识讲座课程 | 脑与学习、广告学概论、美国政治、行销管理、文化与音乐-听见罗密欧与茱丽叶 |
参考资料: |
本科生培养
据学校网站2015年5月信息显示,中大为推动国际化学习及扩大学生视野,鼓励并奖助学生出国进修所拟定之计划,每年提供特定名额给予学生体验国外生活。
进修课程
英外华语:语言中心于每学期或每季开设英/外语推广课程、华语基础及研习课程,包含非学分班和学分班。
推广教育:推广教育设有各类学分班、艺文推广、专业人员训练班等课程。
环境教育:通过“台当局行政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署”教育训练机构认证,具备专业师资及教研单位、开设丰富课程、涵盖多元领域。
通识教育
中大核心通识课程分为核心必修与通识选修两大部份,核心必修课程可以代表或反映一个知识领域的核心价值,具基础性及核心性,是当代各类学术入门的基础,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对话,此外,课程内容也与平日生活及当代议题紧扣,培养学生知识批判能力、知识统整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如社会学、物理学、天文学、文学等。通识选修课程则属于各学科中较整合或深入的进阶深化课程,如性别议题、环境议题等通论。两部分课程皆包含人文与思想、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思潮与现象等四大领域,核心必修课程至少须修习3个领域,应修习之领域依各学系规定;其余学分可自由修读通识选修课程。
此外,为整合通识与专业课程,以达成教学资源整合、学术视野扩展、各知识领域有效连结之目标,设有性别教育学程、创意学程及STS学程,希望学生得以在专业课程以外,有机会涉猎以主题为导向的整合型学程。
GLOBE Taiwan
GLOBE Program计划源自1995年由美国前副总统艾伯特·戈尔发起的科学与教育计划,旨在透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自然环境,期望提升全球学生与社会大众的科学素养,进而关怀自身所处的生态圈,永续经营地球环境 。该计划由美国NASA、NOAA及NSF三方协力合作执行,现有123国家参与,超过39,000位受训过的老师及37,000多所学校加入,并且总计有超过1000万的学生参与,观测资料达1.8亿多笔资料。自2012年12月起,中大获台湾地区科技主管部门补助,负责台湾地区的计划
“中大路上”:中大路是从中大正门到中大门门楼(又称中大凯旋门)的笔直大道。“笔墨纸砚”:位于中大校门入口,由文房四宝寓意的四座建筑构成的景观。
“情人步道”:沿着环校公路的松林小径,全长约1.5公里。
“绿草如茵”:中央校园大草坪。
“太极铜雕”:位于文学院旁的草坪正中央,象征传统文化。铜雕为朱铭大师之杰作。
“乌龟池畔”:位于男九舍前,乌龟池实为一小型喷水池。
“中大湖景”:仿大陆时期中大后湖玄武湖而建(常被称中大湖)。
“百花川语”:百花川为横贯中央校园的蜿蜒溪渠,因旁边种有百种花草而得名。又有一说是溪旁的路上来往女生众多而得名。
“松涛书阁”:中央大学总图书馆(含中正图书馆、国鼎图书资料馆、数学系分馆)。
“女舍广场”:女十四舍前广场。
校园建筑
秉文堂(地球科学院)——纪念前校长郭秉文
中正图书馆——纪念前校长,永久名誉校长蒋中正
志希馆(管理学院)——纪念前校长罗家伦
鸿经馆(数学系)——纪念前校长周鸿经
国鼎图书资料馆(经济系)、国鼎研发大楼(光电系)——纪念前台湾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校友李国鼎
昆曲博物馆——台湾第一座昆曲博物馆
现任领导
校长:周景扬
副校长:刘振荣、李光华
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副校长:綦振瀛
历任校长
大陆时期
姓名 | 任职时间 | 备注 |
---|---|---|
张乃燕 | 1927年-1930年 | |
1930年-1931年 | ||
刘光华 | 1931年 | 代理 |
任鸿隽 | 1931年 | 代理,未就 |
段锡朋 | 1931年 | 代理 |
1931年 | 代理,未就 | |
罗家伦 | 1932年-1941年 | |
顾孟余 | 1941年-1943年 | |
蒋中正 | 1943年-1944年 | |
1944年-1945年 | ||
吴有训 | 1945年-1947年 | |
周鸿经 | 1948年-1949年 | |
参考资料: |
在台复校
姓名 | 任职时间 | 备注 |
---|---|---|
戴运轨 | 1962年-1973年 | |
李新民 | 1973年7月-1982年7月 | |
余传韬 | 1982年8月-1990年6月 | |
刘兆汉 | 1990年6月-2003年2月 | |
刘全生 | 2003年2月-2006年1月 | |
李罗权 | 2006年2月-2008年5月 | |
蒋伟宁 | 2008年5月-2009年1月 | 代理 |
2009年1月-2012年2月 |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 | |
刘振荣 | 2012年2月-2012年6月 | 代理 |
李诚 | 2012年6月-2013年 | 代理 |
周景扬 | 2013年-至今 |
军政界 | |
李国鼎 | 政治家兼经济学家、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被誉为“台湾现代化之父” |
台当局工商、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中国青年党主席 | |
毕季龙 | 联合国副秘书长 |
谢启美 | 联合国副秘书长 |
陈庆瑜 | 台当局财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中国银行董事长 |
唐义方 | 新加坡联合工程集团公司主席、裕廊工业区主席、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主席,被誉为“新加坡工业之父” |
谢森中 | 中央银行总裁、交通银行董事长、台湾工业银行董事长、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长、海基会副理事长 |
周书楷 | 台当局外事主管部门负责人 |
汪道渊 | 台当局防务主管部门负责人 |
王作荣 | 台当局监察机构负责人、考选主管部门负责人 |
钱国成 | 台当局司法机构负责人 |
范馨香 | 著名大法官,国际职业妇女协会会长 |
何志浩 | 中国抗日军歌、陆军军歌、空军军歌作词人,台当局“总统府”参军长 |
辛在勤 | 台湾“中央气象局”局长 |
叶天降 | 台湾“中央气象局”局长 |
张桂祥 | 台湾太空中心主任 |
莫天虎 | 台湾“移民署”署长,中国国民党秘书长 |
叶天降 | 台湾“中央气象局”局长 |
邹幼涵 | 台当局科技主管部门常务次长、综合规划司司长 |
郭蔡文 | 台当局交通主管部门常务次长、桃园捷运公司董事长 |
学术、教育界 | |
厉麟似 | 蒋介石对德外交顾问、国立中央大学教授 |
伍献文 |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员 |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 |
秦大钧 | 成功大学校长,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 |
凌纯声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
杨希震 | 台湾政治大学校长 |
周邦道 | 台湾中国医药学院院长 |
吴健雄 | 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长 |
柏实义 | 空气动力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
李耀滋 |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全美华人协会主席 |
虞兆中 | 台湾大学校长,台湾工程师学会理事长 |
芮逸夫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张宗良 | 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前身)院长、台湾师范大学校长 |
周鹤鸣 | 台湾体育学院(台湾体育大学前身)院长 |
周法高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田炳耕 | 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张伯毅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
沈申甫 |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华盛顿科学院院士 |
易家训 |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邢慕寰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陈正祥 | 地理学家、生态学家,原联合国世界农业地理委员会主席、国际能源委员会主任、世界环境保护大会主席 |
淩宁 | 生物物理学家 |
朱汇森 |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国史馆馆长 |
黄彰健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王国金 |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制造工程研究委员会主席 |
许靖华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地中海科学院院士 |
王赓武 | 香港大学校长、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澳洲国立大学荣誉教授 |
金俊烨 | 高丽大学校长、韩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
胡世桢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艾世勋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李文雄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伊林 |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
蔡义本 | 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所创所所长、中央大学地球科学院创院院长 |
李德纮 | 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长聘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
陈俊贤 |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土木暨环境工程系校长、讲座教授暨系主任、美国计算力学学会会长 |
鲍幼玉 | 国立艺术学院(台北艺术大学前身)首任院长 |
方光圻 | 陆军理工学院院长 |
李兴唐 | 中央警察大学校长 |
张博增 | 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海外院士、美国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莱特州立大学电机学院院长 |
陆孝同 |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和美国火星探测计划技术负责人、洛克维尔飞机公司技术负责人、第12届国际太空会议主席 |
文学、艺术界 | |
蒋彝 | 画家、诗人、作家、书法家 |
张彻 | 知名导演、香港武侠电影鼻祖 |
唐绍华 | 知名剧作家、导演、诗人、学者 |
黄嘉谟 | 知名电影编剧,电影理论家,历史学家、“软性电影”理论的主要提倡者 |
作家、国际作家写作室主任暨创办人 | |
朱学恒 | 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创办人、《魔戒》中文译者 |
叶怡兰 | 怡然生活创意出版总编辑、知名美食旅游作家 |
吴承砚 | 知名画家 |
单淑子 | 知名画家 |
张育华 | 国光剧团团长、广播电台等节目企划暨主持人 |
影视、传播界 | |
胡济邦 | 外交界知名人士、名记者、二战时中国派驻欧洲的唯一战地记者 |
楚崧秋 | 中视董事长,中国日报董事长,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 |
易劲秋 | 华视董事长、台当局防务主管部门“人事局”局长 |
张钧甯 | 知名女演员 |
王宥胜 | 知名男演员 |
简玮靓 | 大爱新闻气象主播 |
李晶玉 | TVBS、中天、三立、壹电视等媒体之新闻主播或制作人 |
王军凯 | 台视气象主播、非凡新闻台主播 |
彭启明 | 中广节目主持人、大爱新闻气象主播、天气风险管理公司总经理 |
谢炘昊(浩子) | 艺人团体“浩角翔起”成员,2011年获得金钟奖最佳综艺节目主持人奖 |
陈惠婷 | Tizzy Bac乐团主唱兼Keyboard |
许哲毓 | Tizzy Bac乐团Bass手 |
产业、商管领域 | |
王志莘 | 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的先行者、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始人兼首任总经理 |
王艮仲 | 中国建设服务社理事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创办设立中国建设农场和上海浦东地方建设公司 |
张心怡 | 中华开发公司董事长、台湾银行总经理 |
施建生 | 国票联合证券公司董事长 |
朱书麟 | 台湾电力公司董事长 |
吴兆洪 | 台湾糖业公司董事长 |
卢国纪 | 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重庆市政协委员(常委) |
陈治 |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副总裁及大中华区医疗部门总裁 |
陈文洋 | 联颖光电董事长 |
李钟熙 | 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生物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亚太产业分析专业协进会理事长 |
张昭焚 | 铼德集团副总裁、钰德科技董事长 |
张财星 | 台达电子欧洲分公司总裁暨总经理 |
陈建弘 | 巴哈姆特电玩资讯站创办人、旺普网路资讯执行长 |
黄国聪 | 台湾智能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
黎素美 | 美国特百惠台湾分公司总经理 |
吴升奇 | 美国甲骨文公司台湾分公司总经理 |
彭雪红 | 美国甲骨文公司大中华区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 |
闵庭祥 | 瑞士信贷银行新加坡分行副总裁 |
林松福 | 上诠光纤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詹文男 | 资讯工业策进会产业情报研究所所长 |
李文正 | 印尼力宝集团董事长、亚洲银行家协会主席 |
申健群 | Techven (USA) LLC 总裁 |
徐明恩 | 千如电机集团董事长 |
王明义 | 映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张智年 | 宏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
李桐进 | 威力能源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陈民良 | 茂德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
李志仁 | 胜大庄文化企业集团董事长、建德国际集团总裁 |
蒋纪周 | 维新书局董事长、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 |
邹祖焜 | 新亚建设开发公司董事长 |
程志新 | 能源航运公司董事长、台湾青年商会总会会长 |
参考资料: |
中大附属中坜高级中学
简称“中坜高中”或“坜中”,位于桃园市中坜区。前身为创建于1940年的中坜家政女学校。1948年增设高中部,易名为新竹县立中坜中学。1950年随同行政区域调整,改为桃园县立中坜中学,后期持续升格为省立、国立,并于2013年改隶中大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布加勒斯特大学
上一篇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