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音学 编辑
语音学是研究语言声音(即语音)的学科,是语言学的分支。狭义的语音学对应英语中phonetics(发音)一词,关切的重点在具体语音本质以及产生语音的方法,与之相对的是音韵学(或称音系学),研究音位或语音区别特征在某种语言中运作的抽象规则和语音的系统。广义的语音学是指这两大方面研究的总合。本文介绍的是狭义的语音学。
中文名:语音学
外文名:phonetics
概念: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学科
研究范围:语言的发音机制,特性变化规律
普通话的X光元音舌位图
语音是语音学研究的客体,指的是人类说话时发出的具体声音,即言语的声音。
语音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以下三类:
发音语音学
语音学家作出三边形或者四边形的图,把一种语言的元音前后高低(主要是参考舌位)位置标在图上,指出各元音的特点,据此可以帮助学话人自行练习发音,也便于教学。著称于世的,有英国语音学家D.琼斯的标准元音图。这个图只包括8个元音,图1中1~5是不圆唇元音,6~8 是圆唇元音。后经语言学家们修订,把更多的元音位置标在一个图里。图1中各条直线的左边是不圆唇音,右边是圆唇音。根据元音的声学参量也可作出类似舌位图的元音声位图。分类
元音按舌的升降,可以分为高、次高、次低、低4个等级,如i、e、ε、a和u、o、婖、ɑ,依次由高到低。舌位越高,口腔越闭,越低就越开。另外,按舌位的前后又可分为前、央、后三个位置。如图1的左边都是前元音,右边是后元音,中间倒三角形内的是央元音。不前不后不高不低的是央元音 ,又称混元音。
一般语言里的元音音位,至少有四五个,多的有十几个。在正常说话中,发这类元音时舌位不滑动的称单元音。有的语言中常有松紧对立或长短对立、起着辨义作用的两套元音,长的多半是紧元音,而短的多半是松元音。还有,发元音时软腭下垂,带有鼻音色彩的称鼻化元音。在北京语音中有些元音带有 r色彩的,称卷舌(或翘舌)元音。
复合元音
在一个音节中有两个以上的元音结合在一起的称为复合元音。汉语中一般是两个到三个元音结合在一音节内。两个元音的称二合元音,如普通话的ai、ao、ia、ua;三个的称三合元音,如普通话的 iao、uai,这些结合在一起的各元音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往往其中一个较强,其余较弱。因此按照这个强元音在音节中的位置不同,又分为前响、后响,或中响的复元音。如ai、ou等为前响,ia、uo等为后响,iao、uai等为中响。一般是在一音节中响元音的舌位比不响的要低些。复合元音中第一个元音如是 i、u、ü的,称为介音。
复合元音的各个元音连在一起发音时,舌位从前一元音转到后一元音是逐渐滑动、而不是跳跃的。而且在普通话中,前响或中响复元音的末一个元音往往读得“不到家”,也就是舌位本来高的偏低一些,本来后的偏央一些。如→,→。
辅音由于口腔中发音部位(阻碍部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音色,因此发音部位也是分析辅音的重要依据。口腔中的阻碍一般由静的器官和动的器官构成,静的多在上部,如上唇、上齿、上腭等,动的多在下部,如下唇、下齿、下颌、舌的各部等。软腭后端的小舌虽居上部,却非常灵活,它能上下移动而开闭咽通道,由此决定是口音还是鼻音。
辅音的分类多数是既按发音方法又按发音部位。由于世界各种语言的辅音彼此不同,此详彼略,因此要拟订出一套包括世界语言全部辅音的表格是不可能完备的。国际音标表中的辅音已概括了大多数。语音学家在分析某一特定语言的语音时每有修订和补充。
现代语音学研究辅音的特性愈来愈细致,除了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还分析“成声类型”,就是说除了声门上的过程如清浊、送气之外,有些语言中的浊辅音,因声带颤动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声型,也起着区别意义作用。如低语音,又称气音,声带颤动时闭合不全;喉音声带一部分颤动正常,一部分动得缓慢;此外,还有耳语音,声带不颤动,气流因咽部收小构成摩擦而发出噪声。
塞音
又称爆发音。发音器官动的某部分向静的某部分靠拢,造成闭塞(成阻),气流从开着的声门流出,打开闭塞,爆发(除阻)而成音。除阻后声门立即关闭、声带颤动而接上元音的是不送气音,除阻后声门仍开着一小段时间,让气流继续流出,然后接上元音的是送气音。前者如普通话的 、、,后者如、、。
擦音
口腔中动静两部分器官靠近,形成缝隙,呼出的气流通过时产生噪音,成为摩擦音,如普通话的、,英语的、。
塞擦音
发音动作是先闭塞后摩擦。动静两部分器官在某一点先靠拢如塞音,除阻时阻碍微微放松,让气流通过如擦音。但是它和擦音的区别是成阻时先闭塞然后放松;它和塞音的区别是除阻时不马上放开阻碍而微留缝隙。不送气塞擦音除阻后紧接元音,如普通话的、。塞擦音在西方语言中有时作为复辅音处理。送气塞擦音则是除阻后肺部仍有气流冲出,通过阻碍然后接上元音,如普通话的、。
鼻音
口腔中动静两部分器官靠拢,构成如塞音的阻碍,软腭下垂打开鼻腔通道,声带颤动,气流在小舌处分两路,一到鼻腔,构成鼻音,一到口腔中被不同的阻碍部位挡住,造成不同的共鸣音色,如普通话的 、,上海话的。
边音
口腔中舌尖或舌尖后抵住上齿背、齿龈或硬腭,舌的两边(有时是一边)留出缝隙。软腭上升,声带颤动而发音,气流从齿边流出,然后释放,如普通话的。有的边音同时带有摩擦,称边擦音,如广东台山话的 。
颤音闪音
下唇、舌尖或小舌的动的部分和上唇、龈、腭等的静的部分接触,使声带音成为颤抖的音。抖动多次的称颤音,接触一次而离开的称闪音。前者如俄语的,后者如英语的。
半元音
又称通音。有些高元音如、、,发音时动的部分(舌高点)与静的部分距离很小,而造成轻微的狭缝摩擦。如普通话的或。
以上各辅音的声源大都来自肺部气流。另外还有几个辅音,发音时气流不是来自肺部,而是口腔中气压受喉头升降动作和舌头移动,成为打开闭塞的动力的,这类被口内气压推动的音有以下 3种:
①挤喉音:阻碍状况如塞音,发音时声门和声门上的各阻碍都被封闭,喉头上移,推动闭锁着的口腔中的空气,形成压力。闭塞放开,声门外挤的气流逸出。如美洲印第安语的 、、。
②缩气音:声门紧闭,口腔中阻碍与塞音同,喉头下降,使已闭塞的口腔中空气减压,除阻而成音。如非洲、美洲印第安语中的 、、。
③搭嘴音:舌根上升抵住软腭,使口腔与声门隔断,这时使闭塞的双唇或舌尖与上龈腭等迅速除阻,造成口腔内气压变低而在阻碍处产生向内的爆发音。非洲的祖鲁语有此音,如 。
世界诸语言可分为非声调语言和声调语言两类。非声调语言的声调担负着语气功能,而声调语言中的声调(表现于字调上)则同辅音元音一样,起着辨义功能。如普通话的“妈” m╣、“麻”má、“马”m╤、“骂”mà,发音相同,但因声调不同而意义有别。不同声调语言的音高模式有两类,一是音阶型,只用音阶高低分成等级的平调来区别调类,一是拱度型,用曲折的调形来区别调类(具备拱度的语言一般也同时具备平调)。语音调域宽的,各调值相差就大些,窄的就小些。不同的人之间,调域有大小差别,而同一人在不同语气中的调域也有变化。因此,语音声调的高低,是相对的等级而不是绝对的调值。
普通话的单字调值,早期曾由刘复、赵元任用实验方法测试过,经声学仪器测试,调形调值已准确得多。
声调符号
过去语言学家常用高低曲线或五线谱来描写声调。赵元任于1930年发表的标调符号,或称标调字母,已为多数语言学家所采用。这是五度制的标调符号,把字调的平均相对音高分为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分别用 1、2、3、4、5表示。调号以竖线为比较线,左边加横线或曲折线表示声调的调级和拱度(调形)。如普通话的四个字调:一种语言中的元音如有长短之分,则短调的符号可将横线缩短一半,如等。普通话中的轻声符号,又用点来代替横线。如等。遇有变调时就把横线或点放在竖线右边。
连读变调
两个以上的音节连在一起说出时,原来的单字调常有变化。例如普通话口语中两上声连续,前上变阳平,如“好米”=“毫米”; "起码”。三上声连读,一般依语法结构分为单双格或双单格。前者如"老厂长”,“厂”变阳平,而“老”变半上,后者如“厂长室”,“厂”变阳平,而“长”为中短调的过度调形。一般说来,两字连读变调具有基本的连调模式。三四字以上的连读变调除有少数个别规律外,都是单字调和两字连调的组合。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