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崎玲于奈 编辑
江崎玲于奈(Reona Esaki),男,1925年3月12日出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后进入川西机械制作所工作,进行由真空管的阴极放出热电子的研究工作。1956年,转入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现索尼)。1970年提出半导体超晶格理论。1973年,时任美国IBM沃森研究所研究员的江崎玲于奈,因在半导体中发现电子的量子穿隧效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横滨药科大学校长。
中文名:江崎玲于奈
外文名:日文平假名:えさき れおな
别名:Leo Esaki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民族
出生日期:1925年3月12日
毕业院校:东京大学(学士,硕士)
职业:科学家
主要成就:半导体中发现电子的量子穿隧效应江崎二极管
出生地:大阪府
研究领域:半导体物理学、凝态物理
获奖: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诺奖时任职:美国IBM沃森研究所
江崎玲于奈
江崎玲于奈
江崎玲于奈
1958年,溪江崎发表了关于“隧道二极管”的论文,这是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开端。后来人们以他的名字把“隧道二极管”命名为“江崎二极管”。第二年,他又发表了有关管的发明及其机理方面的文章,因而获得了作为日本物学会最高荣誉的仁科芳雄纪念奖。接着,1960年又获得出版社的奖励,1961年获得M.N.利布曼纪念奖金及富兰克林研究所授予的巴兰坦奖章。I965年日本科学院也给予他奖励。由于在半导体和超导体方面的“隧道效应”的贡献.江崎分享了197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74年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勋章。
江崎博士于1975年被选为日本科学院院士,1976年被选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1977年又成为美国国立工程科学院院士。
在IBM沃森研究所工作时的江崎玲于奈
第一,不能被以往的结果束缚。
第二,尊敬前辈,但不能因此而丧失自我。
第三,抛弃无用的东西,只留下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第四,尊重自己,不对他人唯命是从,该挑战的时候决不逃避。
第五,永远不要失去纯真的感性和求知欲。
挑战极限
作者名称 江崎玲于奈
作品时间2012-7
《挑战极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传奇人生)》由江崎玲于奈著,姜春洁译。作为一位世界知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在纷飞的战火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代,又在身为一介普通公司职员的条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他于自身并不平坦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被公认为“江崎黄金律”的“五不原则”,坚持创造、...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3年江崎玲于奈和加埃沃(Ivar Giaever, 1929年-)因分别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中的隧道贯穿、约瑟夫森(Brian David Josephson, 1940年-)因从理论上预言了通过隧道阻挡层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实验现象,共同分享了197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江崎成为日本科学领域的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
第14届日本国际奖
1998年,江崎获得第14届日本国际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创造和实现人工超晶格晶体概念,为新的功能性材料的发展做出贡献”。获得该奖项的人很多都成为诺贝尔奖的有力候选人,江崎目前仍被认为可能成为诺贝尔奖二次获奖得主。
发现教材有错误
江崎在索尼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公司制作半导体时注意到,如果材料锗中含有很多杂质,电流就会反向流动。他对中国助手测量到的极其微弱的异常电流感到奇怪,开始彻底调查原因。
一开始,中国助手认为是自己的实验有误,所以才会测量到教科书里没有写的异常电流。但江崎觉得,教科书里的内容不一定全部正确,也许是教科书有误,所以他继续进行实验。
最终,江崎发现了异常的负阻现象,即在某个临界点之前,电压增加的话,电流也会增加,但到了这个临界点之后,即使电压增加,电流也会减少。这种负阻现象,能够用于开关、振荡和放大领域,工业价值非常高。江崎在理论上证明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并成功制作出了江崎二极管(隧道二极管)。
首篇超晶格论文被拒
江崎在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江崎二极管和超晶格(superlattice)的相关开创性研究成果。然而,江崎先生却透露,首篇关于超晶格的论文却被最具权威的物理学专业杂志《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退了回来,并未予以发表。他也指出,在现实中独创性研究并不一定在最初就能获得学界的正确评价。
2、尊敬大师接受他们的指教固然重要,但不要过度崇拜他们。保持自身的自由豁达才能够发挥独有的创造力。
3、在信息大潮中,不让那些无用的东西成为自己的负担。要进行取舍,只选择有用的部分。
4、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能逃避战斗。
5、无论何时都不能失去最初的感性和不知疲倦的好奇心。
创造力与判断力
横滨药科大学校长江崎玲于奈
创造力在20岁左右达到巅峰,之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退。而另一方面,在习得过程中掌握的判断力(Judicious Mind)则是随年龄不断增强。将这两种能力的变化用线状体表示,会发现两者的交叉点会出现在45岁左右,如果能够将这两种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则会在这个时期迎来“Zenith of life”(人生顶点)。
科学的智慧并非温故知新,而是要从未来吸取教训。挑战极限,让研究成果打开明日之门。
真正的文化人
“以前,有文化的人是指博览群书,并从中获得大量知识和智慧的人。但在当今时代,光有丰富的知识量已经不属于文化人”。他认为:“能时刻吸收新知识并不断改变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文化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小柴昌俊
上一篇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