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耀基 编辑
金耀基(Ambrose Yeo-Chi King),1935年2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天台县,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家、散文家和书法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西泠印社社员,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金耀基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59年获台湾政治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70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977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1979年升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3年晋升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讲座教授;1989年至2002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1994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年至200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金耀基的研究兴趣主要为中国现代化及传统在社会、文化转变中的角色。
中文名:金耀基
外文名:Ambrose Yeo-Chi King
出生地:浙江省天台县
出生日期:1935年2月14日
毕业院校:匹兹堡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大学之理念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全家迁居台湾。
1950年,毕业于台湾省立台北成功中学初中部。
1953年,毕业于台湾省立台北成功中学高中部。在成功中学求学时期,为诗人纪弦(路逾)的得意门生、“路门五杰”之一。
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获法学士学位。
1959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1965年,公费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一年。返台后,在台湾政治大学任讲师,并兼台湾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
1967年,获得美国全额奖学金,第二次赴美(举家同往),并再度到匹兹堡大学修读博士学位,主攻国际政治、社会发展,偏重于社会学。
金耀基先生
1969年,获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应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创校校长李卓敏教授邀请,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任社会学教师。1974年,升任高级讲师。
1975年,担任剑桥大学访问学人。
1976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人。
197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并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
1979年,升任教授(Reader)。
1983年,晋升为社会学讲座教授。
1985年,担任海德堡大学访问教授。
1986年,担任威斯康星大学访问教授。
1989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主管学术规划和发展。
2002年9月,接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五任校长。
2004年7月,退休,获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衔。
2005年,应邀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双语政策委员会主席,领导委员会向大学建议作长远规划,以期落实及优化香港中文大学的双语政策。
2007年,受邀担任北京大学费孝通纪念讲座的主讲人。
2018年,获邀成为西泠印社社员。
2019年11月,在西泠印社举办书法作品展。
金耀基先生" alt="
金耀基先生"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922720e0cf3d7ca7bcb8ec75648a9096b63f6240370?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金耀基先生
学术成就
研究综述
金耀基先生
金耀基的研究兴趣主要为中国现代化及传统在社会、文化转变中的角色。他在1966年出版的《从传统到现代》一书,是中文学界最早的有系统地论述中国现代化的研究著作。此后数十年,他一直从事现代化研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社会理论、现代化理论、中国近代文明理论、韦伯社会学理论研究等。金耀基提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有三个主旋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帝制到共和”、“从经学到科学”, 但终极愿景是要建构“一个有中国文化性格的现代文明秩序”, 而这个现代文明秩序, 包括政治、 经济、 伦理、审美等文明范畴。
金耀基还提出了“行政吸纳政治”理论。他通过对香港治理的分析,发现一种“行政开放咨询”的政治安排,“把政府外的,非英国的,特别是中国的社会经济的精英,及时地吸纳进不断扩大的行政的决策机构中去”。这一发现在理论上具有两个重要贡献:第一,这一解释提供了一种代议政体之外探索政治发展的模式;第二,它同时是一种“类民主”的开放决策机制,因此提供了新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合法性机制。
学术论著
金耀基的主要著述包括《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国的现代转向》《社会学与中国研究》《中国文化与现代转型》《大学之理念》《再思大学之道》等。
到香港工作后,金耀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香港社会的论文,包括《The 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Politics in Hong Kong》(1975)、《Social Lif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1981)、《香港政治之特性及其民主之展望》(1987)、《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n Idea on Trial》(1995)、《香港:华人社会最具现代性的城市》(2000)等 。
此外,著有散文集《剑桥语丝》《海德堡语丝》《人间有知音》等及《金耀基八十书法集》(集古斋、中华书局)等。
杨振宁与金耀基" alt="
杨振宁与金耀基"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d50735fae6cd7b899e512831ab7355a7d933c895a070?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杨振宁与金耀基
金耀基与饶宗颐

费孝通、许倬云与金耀基

杨振宁夫妇与金耀基夫妇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金耀基认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之执著的心态。
高校建设
1983年,金耀基获香港中文大学委任为“课程检讨特别小组召集人”,领导改革本科课程的结构,包括确立学分制及选修制,以及制定通识及语文教育的要求;1989年,领导专责小组重新检讨学分制,以加强其灵活性。
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任内,金耀基为大学确定第五个十年的发展计划,引进新机制改进大学的管治架构,成功争取开设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率领大学渡过非典型肺炎爆发和政府大幅削资的难关。
学科重建
金耀基是1979年后帮助中国大陆社会学重建的学者之一。金耀基和李沛良等人以香港中文大学为枢纽,谋划、联络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家,于1983年举办了首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并在此后20年内连续召开八届。
讲座报告
2013年4月4日,金耀基访问南京大学,并作演讲“重思大学之道”。
2018年9月11日,金耀基受邀做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师讲堂”,分享“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2018年12月21日,金耀基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十二讲”主讲人,讲题为“大学与中国现代文明的建构”。
2019年5月16日,金耀基受邀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七十周年校庆学术讲座”的第二场讲座,讲题为“中国百年学术之变与发展”。
金耀基先生致辞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称号 | 授予单位 |
---|---|---|
1994年 | 非官守太平绅士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
1994年 |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台湾“中央研究院” |
1998年 | 香港科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 香港科技大学 |
1998年 | 银紫荆星章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
2001年 | 匹兹堡大学杰出校友 | 匹兹堡大学 |
2005年 |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 香港中文大学 |
曾任《The China Quarterly》《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二十一世纪》等期刊编委。
家庭成员
金耀基的父亲金瑞林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东阳县和海盐县的县长,1947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后来在上海警察局任要职。
金耀基的夫人为陶元祯,两人育有四个儿子。
兴趣爱好
金耀基自幼练习书法,他认为“中国文化最终还是表达在书法里”。退休之后,他在笔墨书香中颐情养志,追寻传统的人文精神。
元%20王冕题墨梅%202017年
池中水影悬胜境 屋里衣香不如花 2018年

行书 “石藏社结”对联

行书 “大好无边”对联

行书 三老石碑竖幅

行书 “西泠印社”横幅
金耀基先生的影响力遍及全球学术界和整个华人世界。作为学者,金先生学风严谨;作为书法家,金体书法厚重又灵动。 (台州日报评)
金耀基教授蜚声海内外,是我国人文学界的泰斗与大家。他长期致力于社会学的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评)
金耀基深好书法,其书体风格气韵生动、摇曳多姿、自成一格。 (西泠印社评)
金耀基先生是当今华人社会学界最具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长期以来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社会服务,以及高等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方面均具有卓越成就,是一名杰出的社会学家、教育家。 (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