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研究 编辑
青年研究(research of youth)泛指以青年为对象的多学科理论研究活动。 现代意义上的青年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G.S.霍尔。他在1904年发表的《青年的心理和他们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一书,开启了后人对青年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思路,也引起了青年研究究竟以哪一学科为“母学”的理论纷争。
中文名:青年研究
外文名:research of youth
语种:英文,中文
类别:科学,心理
发展地点:美国
代表人物:G.S.霍尔
活动性质:研究性活动
模式一
心理学模式
它是最早界入青年研究的一种理论观点。其理论基点集中在青年的个性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心理学派的主要贡献在于它采用实证的方法对青年的认识、情感、意志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就此而言,可以称为微观的青年研究。
模式二
社会心理模式
界于社会学、心理学之间。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其理论基点集中在研究社会、环境、群体、人际关系对青年个性心理形成的制约作用。它运用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青年自身之外的宏观世界揭示青年这一特殊生命阶段的心理属性是由社会决定的。
模式三
文化人类学模式
它的理论基点是把青年视为文化载体、文化的体现者,研究青年在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的意义、作用。强调“代沟”论和 3种文化模式论,即后喻文化、前喻文化、并存文化。其理论特色是突出青年在后工业社会中的文化主导地位。
模式四
社会学模式。
它是青年研究中起步早、涉及广、发展快的学科。其理论基点在社会与青年的互动关系,研究的基本问题是青年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对青年发展的责任和认同程度。
中国现代意义的青年研究始于五四运动时期。有的学者把其历史进程划分为4个阶段:①开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研究的特点是从民主与科学的角度唤醒青年,使他们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代表作有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和李大钊的《青春》。②深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研究的主题是青年如何投入社会革命运动。代表作是毛泽东的《五四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方向》。这一时期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开始走向学科化。1925年杨贤江的《青年问题》,1933年沈履的《青年期心理》两部著作,反映了中国青年心理学和青年社会学的研究深度。③发展和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50年代初,青年研究涉及内容丰富而广泛,如青年的特点、培育目标、自我修养、成长道路、共青团建设、青年工作等。1957年以后,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使青年研究的思想僵化,视野狭窄,囿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注释。“文化大革命”使青年研究陷于停顿。④繁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期。研究的主要特征是: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视角的多元化──调动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学科的力量,开展全方位的研究。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