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编辑

北京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是北京大学的二级学院。北京大学1913年设立物理学门;1919年更名为物理系;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物理系合并于西南联合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创办或参与创建全国高校第一个核科学专业、半导体物理专业、地球物理专业、微电子专业等;2001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在原物理系以及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与气象专业、天文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据2023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下设2个教学实体单位,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教学科研队伍306人。物理学院每年招收约200名本科生,200名研究生和30名博士后,目前在读研究生人数超过12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约占95%,以直博生为培养主体。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外文名:School of Physics,Peking University

创办时间:1913年

学校特色:二级学院

主管部门:北京大学

现任领导:院长:高原宁、党委书记:杨金波

专职院士数:(中国科学院院士)13

本科专业:4个

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

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8个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物理楼

办学历史

编辑
1913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门设立。

1919年更名为物理系。

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物理系合并于西南联合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物理系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物理精英成为中国高校实力最强的物理重镇,并先后创办或参与创建全国高校第一个核科学专业、半导体物理专业、地球物理专业、微电子专业等。

1955年,国家在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系的前身)。

1958年底,物理研究室改为原子能系,1960年又改为技术物理系。

1956年,根据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需要,集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五校师生到北大物理系,在黄昆、谢希德教授的主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

1956年,北大物理系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的大力协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专业。

1959年初,地球物理和无线电电子学由物理系分出,分别独立建系。

20世纪70年代,北大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分出一部分人员与其他系教师共同新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本科学制改为4年,从78年和82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2001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在原物理系以及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与气象专业、天文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办学条件

编辑

院系专业

据2023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2个教学实体单位, 开设4个本科专业。

教学实体单位: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研究系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现代光学研究所、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技术物理系、天文学系、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本科专业:天文学、大气科学、核科学与技术、物理学

学科建设

据2023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以及物理学、核物理、大气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核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核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物理学、大气科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天体物理、核技术及应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

师资力量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据2023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30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含退休院士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6人、青年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教学名师、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3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 7个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位国家级名师奖获得者,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内的200余人组成的教学科研队伍。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柏林

秦国刚

杨应昌

俞大鹏

龚旗煌

谢心澄

陈佳洱

甘子钊

赵光达

孙昌璞

邹冰松

万宝年

汤超

欧阳颀

张维岩

高原宁

王恩哥

参考资料:

长江特聘教授

龚旗煌

欧阳颀

孟杰

马伯强

俞大鹏

沈波

朱世琳

孙庆丰

刘运全

王新强

胡小永

王健

肖云峰

李新征

宋慧超

林金泰

参考资料: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王恩哥

龚旗煌

欧阳颀

俞大鹏

马伯强

孟杰

王楠

高原宁

沈波

刘玉鑫

吴学兵

孙庆丰

许甫荣

朱世琳

秦庆

吴飙

胡永云

颜学庆

刘运全

戴伦

胡小永

王新强

徐仁新

施均仁

陈斌

孟智勇

古英

徐莉梅

吴成

冯济

彭良友

江颖

曹庆宏

廖志敏

刘雄军

乔宾

全海涛

肖云峰

杨振

赵传峰

刘开辉

许秀来

舒菁

毛有东

何琼毅

冯旭

高鹏

彭影杰

江林华

贾爽

马仁敏

马文君

刘永

唐宁

方哲宇

王剑威

马滟青

李强

朱瑞

孙栋

参考资料:

长江学者青年项目

彭良友

何琼毅

江颖

李新征

黄华卿

廖志敏

参考资料:

万人计划

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龚旗煌

教学名师

刘玉鑫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刘运全

颜学庆

胡小永

孙庆丰

王新强

东苏勃

江 颖

肖云峰

陈剑豪

李 

李柯伽

青年拔尖

江 颖

方哲宇

何琼毅

林金泰

陈 弦

唐水晶

唐 宁

杨 军

吴慕鸿

参考资料: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吴孝松

肖云峰

李新征

林金泰

张霖

吕国伟

冯济

林熙

彭良友

杨学林

施可彬

何琼毅

裴俊琛

刘开辉

唐宁

曹启

朱瑞

赵清

李源

方哲宇

王健

林晨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23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有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及6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普通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力学、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

    国家级一流课程:力学、电磁学、热学、近代物理实验、普通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基础天文

  • 学生成绩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2017年至今物理学院共荣获中国大学物理学术竞赛特等奖1次,一等奖3次。2019年至今物理学院共荣获北京市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1项(2019年4项,2020年3项,2021年2项,2022年2项)。2020年至今共有24位同学荣获北京大学“未名学士”荣誉奖项。2016年至今共有70余项本科生科研项目获评北京大学优秀项目。以上奖励,物理学院获奖数均为全校第一。

    合作交流

    据2023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全球四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着良好的互访交流关系,并积极推动签订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德国马普所、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机构的校级和院系合作协议。

  •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平台

    据2023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交叉研究平台(2个)和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

    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学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

    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平台)

    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平台)

    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

    科研成果

    据2023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过去十年,物理学院共到账科研经费33.53亿元,发表SCI论文1万1千余篇,授权专利450余项。 近十年来,物理学院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2项,8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6项成果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中国半导体年度十大研究进展、中国十大天文科技进展等。

    文化传统

    编辑

    形象标识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标识由北京大学标识及物理学院黑色手写字体、英文以及右下角有“李政道”手写小字组成。

    形象标识形象标识

    精神文化

    总体目标:完善制度,凝聚人才;前瞻布局,卓越教学;夯实基础,再创辉煌

    现任领导

    编辑

    职务

    名单

    党委书记

    刘雨龙

    院长

    高原宁

    参考资料:

    下一篇 盖恩斯维尔

    上一篇 曹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