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御碑亭 编辑

江西省九江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山御碑亭庐山御碑亭

庐山御碑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庐山风景名胜区仙人洞景区入口处白鹿升仙台上,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周颠而赐建的碑亭。庐山御碑亭为石构歇山顶方亭,坐北朝南,边长5.88米,亭通高6米。正方门上方有一横额,上镌“御制"二子,左石两段装饰二龙首图案图案雕。碑亭坐于月台之上,亭东南西三面开门,四角立方石柱。亭中方形石藻井,中间刻成圆形双龙戏珠浮雕。亭柱镌有柱联,亭四周用石板石柱间成一方形院落。庐山御碑亭是明太祖朱元璋敕封庐山为岳的实物见证。2013年3月5日,庐山御碑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庐山御碑亭

地理位置: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庐山风景名胜区仙人洞景区入口处白鹿升仙台上

所处时代:明、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120-3-41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1393年),朱元璋为了纪念周颠仙等人建御碑亭,历史上曾多次毁建和维修。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庐山御碑亭因年久失修而圮。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九江府知府重筑。此后,庐山碑亭又遭损毁。

民国六年(1917年),信士胡瑞霖等6人集净财重修,胡氏以指头书记刻石纪念。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庐山管理局局长谭炳训再次主持修,在的四周加设石栏,地下铺岩石块。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庐山御碑亭增建月台及四周护栏。

建筑格局

编辑
庐山御碑亭为石构歇山顶方亭,坐北朝南,边长5.88米,亭通高6米。正方门上方有一横额,上镌“御制"二子,左石两段装饰二龙首图案图案雕。碑亭坐于月台之上,亭东南西三面开门,四角立方石柱,正脊两头饰鳌鱼张口吞脊中缀宝瓶,四角戗脊倒鱼起翘,铺作以浅阳刻三才升示之,卷云插拱出檐,南面中间刻有两边相向张口双龙的御制匾额,屋面石板上刻瓦楞及瓦当滴水。亭中方形石藻井,中间刻成圆形双龙戏珠浮雕。亭柱镌有柱联,云“四辟云山九江,一亭烟雨万壑松”。亭四周用石板石柱间成一方形院落。

庐山御碑亭

文物遗存

编辑
庐山御碑亭保存朱元璋的御碑。御碑高约4米、宽1.3米、厚0.23米。碑石坚白细正反两面有明代书法名家希原手书朱元璋御制诗文。正面(碑阳)刻《周颠仙人传》及“天眼尊者、周颠仙人和诗”。背面(碑阴)刻四仙文咏四仙诗,赐赤脚僧诗等。碑文刻字道劲有力,有虞世南、遂良之笔意。亭因碑而名,阔十多尺,“覆载梁柱”,亭柱及亭顶全以岩石为材料构成端凝重。

《周颠仙人传》是其与陈友谅争战鄱阳湖后夺取天下的纪功表文以示纪念。此亭所处甚高,“于此望西北湖山、东林寺塔,若杯水中浮一箸耳”。

历史文化

编辑
  • 传说轶事

    据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一名叫周颠的疯和尚行乞于南昌,口唱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朱元璋欣喜,邀周颠随军同行。在横渡长江攻南京时,风雨大作,兵马受困。周颠立船头,向天呼叫,乃风平浪静。后僧辞归,朱问何往?僧答:“我乃庐山东林寺僧也”。朱元璋称帝南京,遣使寻找,不见,人答已于此乘白鹿升天。朱元璋遂命建亭立碑,以张其事。祖朱元璋命人所写所写《周颠仙人传》,故名御碑亭。

  • 对联

    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

  • 文物价值

    编辑
    庐山御碑亭是庐山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建筑,是明太祖朱元璋敕封庐山为岳的实物见证。

    文物保护

    编辑
    2013年3月5日,庐山御碑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山御碑亭庐山御碑亭

    旅游信息

    编辑
  • 地理位置

    庐山御碑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庐山风景名胜区仙人洞景区入口处白鹿升仙台上。

    庐山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御碑亭

  • 交通指引

    九江市内乘坐公交车61路、62路、57路公交车可到达。

  • 下一篇 于连泉

    上一篇 白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