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田清 编辑
和田清(1890年11月15日—1963年6月22日),日本大正-昭和时代著名的东洋史家,东京文献学派第二代领袖之一,文学博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和田清博士长期担任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曾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史学人才。和田清博士专长満蒙史、中国政治史及明史的研究,被日本学界誉为日本现代研究中国满蒙史、清史第一人。
1924年,和田清到欧美和中国游学2年,回国后于1927年成为东京帝国大学的副教授 ,1933年(昭和8年)升任教授。1939年以此前撰写发表的“明初的满洲经略”学术论文获文学博士学位。同时,在东洋文库全力对满州语、蒙古语的资料进行和收集整理,后担任东洋文库的专职理事。1945年日本战败后仍担任东京大学教授。日本“东方学会”1947年设立时任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
1951年退休后成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同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后转任日本大学教授。
从1959年开始健康状态每况愈下,1961年在日本大学卸任,1963年(昭和38年)6月22日去世,享年72岁,葬于故乡墓地。死后被授予从三位勋二等。
中文名:和田清
外文名:Wada Sei
别名:わだせい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民族
出生地:日本神奈川县高座郡鹤岭村(现茅崎市)
出生日期:1890年11月15日
逝世日期:1963年6月22日
毕业院校: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职业:历史学家
主要成就:日本清史研究第一人
和田清(1890~1963)是日本大正- 昭和时代著名的东洋史家,东京文献学派第二代领袖之一,文学博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和田清博士
和田清博士
1924年,和田清到欧美和中国游学2年,回国后于1927年成为东京帝国大学的副教授 ,1933年(昭和8年)升任教授。1939年以此前撰写发表的“明初的满洲经略”学术论文获文学博士学位。同时,在东洋文库全力对满州语、蒙古语的资料进行和收集整理,后担任东洋文库的专职理事。1945年日本战败后仍担任东京大学教授。日本“东方学会”1947年设立时任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
1951年退休后成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同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后转任日本大学教授。
从1959年开始健康状态每况愈下,1961年在日本大学卸任,1963年(昭和38)6月22日去世,享年72岁,葬于故乡墓地。死后被授予从三位勋二等。
明代蒙古研究
和田清博士
和田清博士
中国蒙古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潘世宪(1910-1990)曾于该书中文版译序中评曰:“关于明代蒙古各部落的起源、分布和变迁,一些重要首领的年代、世系问题,由于史料欠缺和记载歧异,长期给治史者带来困难。和田清在本书中,第一次较深入地、系统地提出并探讨了这些问题,有很多独到之处,不少问题可以说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对于治明代蒙古史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此书取材繁富,精于地理考证,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重要问题,所以在今年仍不失为足资参考的著作。”“这本书的翻译是在六十年代初完成的。由于十年动乱,被搁置起来。虽然时间过了近二十年,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未能发现一本在各方面显然胜过它的著作。”
社会经济史研究
和田清博士
朵颜卫研究
和田清博士
论证铁岭位置
和田清博士
1945年光复以后的韩国学界基本接受了和田清的上述观点。金庠基在《韩国全史2:高丽时代史》(东国文化社,1961年版;首尔大出版部,1991年版)中指出,明太祖要收回铁岭(咸镜道与江原道分界)以北旧元地盘,引起高丽的不满,以攻辽行动来对抗,致使明朝不再要求铁岭以北之地。李基白在《韩国史新论》(一潮阁,1967年版;1998年版)中指出:明朝通告设置铁岭卫,意将元朝双城总管府下的地区作为明的直属领土,亲元派崔莹等异常愤慨,图谋进攻辽东,禑王积极配合,实行全国范围的征兵,任命八道都统使、左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反对远征,实施威化岛回军,废掉禑王,从而为打倒高丽王朝、建设新王朝打下基础。朴元熇在“朝鲜初期的对外关系——与明朝关系”(《韩国史》22,国史编纂委员会,1995年)中指出,明太祖平纳哈出以后,图谋向辽东进发,命令辽东都司通告高丽设置铁岭卫,给反明情绪高涨的高丽带来冲击。显然亦指明朝在半岛内设置铁岭卫。
中国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明太祖原计划在半岛内设铁岭卫(咸镜道与江原道的分界,元朝双城总管府南界),目的是接管旧元双城总管府领地,但由于高丽的反对,以及安置纳哈出降众的任务繁重,再者考虑粮饷难继,所以没有设于半岛内,而是退设于辽东(奉集县旧铁岭城)。这与日本学者和田清及韩国学界普遍观点基本一致。
置疑说
和田清博士
局限说
明代蒙古史是蒙古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内研究落后于国外(特别是日本)。日本学者和田清《东亚史研究·蒙古篇》奠定了明代蒙古史框架。但是,由于时代和个人条件的局限,和田清未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蒙文史料,影响了研究的深入,致使一些错误的观点长期在学术界流行。近年来国内的有关研究虽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进展缓慢,在史料运用上存在着与和田相同的问题。充分发掘和利用蒙文史料,进行蒙汉文史料对比研究,已成为明代蒙古史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关键。
重视调查
重视实地调查,是东京文献学派的学术传统之一,作为该学派第二代导师之一的和田清自然继承着这种学术传统。和田清在高中毕业后,曾到朝鲜和中国东北三省游行,作“学术考察”。1924年,他又到欧美和中国游学2年。在中国游学期间,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先后拜谒当时中国史坛名家柯劭忞、陈垣、王国维、梁启超、罗振玉以及学界名流康有为、吴昌硕等人,受教良多,得益非浅。和田清对历史地理尤感兴趣,在中国各地考察中,既做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同时又极力收集各种文物史料。为此,他曾有能力与箭内亘师合著了《东洋读史地图》一书。特别是在《明初的蒙古经略》、《关于兀良合三卫的根据地》、《关于丰州天德军的位置》等论文中,他能够得心应手地对当时的地理方法做缜密的研究,无疑得益于他的实地调查成果和经验。
重视原典研究
注重文献收集和考证,推行原典研究,崇尚“文本主义”或“文献主义”,既是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的传统,又是“东京文献学派”的特点。毕业于东大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又长期在此任教的和田清自然继承着这种学术传统。由于和田清在大学本科和大学院学习期间打下了坚实的汉文典籍阅读基础,这使得他具有了很强的文献阅读能力。他不仅饱览和全面研究了日本国内各图书馆收藏的文献史料,而且在中国游学期间还遍索了中国北京、沈阳、大连等地图书馆收藏的相关研究课题的史料,以致于他能对各种善本秘籍,如数家珍。正因如此,在和田清的一些论著中,所引文献史料之丰富,长期为中日史学界的一些同道中人所称道。
明代蒙古史论集
作者名称 和田清
作品时间2015-6-1
中国史概说
作者名称 和田清
作品时间1964-5
自20世纪20年代白鸟库吉和市村瓒次郎相继于东帝大教职退休后,东帝大文学部东洋史学科从“白鸟·市村体制”向“池内、加藤、和田体制”移行,池内宏、和田清、加藤繁成为史学科领军人物,由此造就了“东京文献学派”的繁荣兴盛。由于和田清博士长期担任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培养出大量杰出的史学人才,驰名于世者有松田寿男、前嶋信次、野原四郎、铃木俊、江上波夫、増井经夫、三上次男、周藤吉之、日野开三郎、旗田巍、镰田重雄、山本达郎、田坂兴道、榎一雄、矢沢利彦、山根幸夫、神田信夫等人,皆为日本现代东洋史学界大家。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1899~1982)1935年冬入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深造,导师为和田清博士。蒙古史和满学专家金启孮(1918~2004年,满族,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七世孙。曾任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内蒙古大学教授)1940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受教于和田清、三上次男等师。同时,由于和田清博士长期研究満蒙史、中国地方自治史及明史,且开拓创新成果斐然,故被日本学术界誉为日本现代研究中国满蒙史第一人。
和田清博士者著述丰硕,影响较大,他的代表作《内蒙古诸部落的起源》、《东亚史论薮》、《中国史概说》、《东洋史》、《东亚史研究·满州篇》、《东亚史研究·蒙古篇》等, 在日本东洋史学界名高一时,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专著
*《内蒙古诸部落的起源》,奉公丛书,1917年。 *《支那通史》(上),岩波书店,1938年。
*《支那史序说》(世界历史Ⅱ),河间书房,1941年。
*《中国史概说》,岩波书店,1951年。
*《〈魏志·倭人传〉、〈后汉书·倭传〉〈宋书·倭国传〉〈隋书·倭国传〉译注》,岩波书店,1951年。
*《东洋史》,宝文馆,1956年。
*《〈明史·食货志〉译注》上、下,东洋文库,1957年。
*《〈宋史·食货志〉译注》上、下,东洋文库,1960年。
合著
*《东洋读史地图》(箭内亘、和田清),富山房,1941年。
*《东洋中世史》(和田清、守屋美都雄、村上正二),有斐阁,1953年。
*《〈旧唐书·倭国·日本传〉、〈宋史·日本传〉、〈元史·日本传〉译注》(和田清、石原道博),岩波书店,1956年。
讲座
*《支那》(岩波讲座-东洋思潮)上、下,岩波书店,1935-1936年。
*《东洋史学》,NHK教养大学,1956年。
*《东洋史上见到的古代日本》,京都哈佛燕京学社东方文化讲座委员会,1956年。
编纂
*《支那地方自治发达史》,中华民国法制研究会,1939年。
*《支那官制发达史》(上),中央大学,1942年。
*《近代支那文化》,光风馆,1943年。
*《近代支那社会》,光风馆,1943年。
论文集
*《东亚史论薮》(1922-1942年发表的论文24篇,子目如下),生活社,1942年。
1.《支那史序说》(1941)
2.《明代总说》(1935)
3.《清代总说》(1938)
4.《江户时代前期亚细亚大陆的情况》(1937)
5.《康熙乾隆时代》(1935)
6.《李鸿章及其时代》(1941)
7.《中国官制发达史上的两个特色》(1941)
8.《中国地方自治的渊源》(1939)
9.《中国文明的特质》(1941)
10.《“支那”及“支那人”的本义考》(1939)
11.《从东洋史上所见到的日本》(1935)
12.《在中国方面所看到的丰太阁封王的情况》(1938)
13.《日本对满蒙史研究的发达》(1932)
14.《满蒙史的大势》(1939)
15.《元代蒙古的封禁考》(1936)
16.《明代的蒙古与满州》(1935)
17.《清太祖与李成梁的关系》(1938)
18.《江东六十四屯的问题考》(1939)
19.《东亚民族发展史序说》(1942)
20.《在中国记载中的黑龙江下游的土著居民》(1939)
21.《明代以前中国所知道的菲律宾诸岛》(1922)
22.《析律志考》(1922)
23.《北虏纪略、译语及山中见闻录的著者》(1942)
24.《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与图考》(1935)
*《东亚史研究·满州篇》(收入1928-1955年发表的论文19篇),东洋文库,1955年。
*《东亚史研究·蒙古篇》(收入1921-1959年发表的论文17篇),东洋文库,1959年。
论文
*《关于支那的金银钱》,《东洋学报》12/2,1922年。
*《明太祖和红巾贼》,《东洋学报》13,1924年。
*《从历史上看支那民族的发展》,《东洋史讲座》卷12雄山图版,1931年。
*《从东洋史看日支关系》,《日本学术振兴会报告》11,1940年。
*《南越建国的始末》,《史林》26/1,1940年。
*《美国的东洋学》,《东方学报》12册之一史学杂志52/1,1941年。
*《秦汉十二卿考》《加藤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集说》(1941)
*《广东游行谈》,《史学杂志》52/8,1941年。
*《关于滇缅路的开始》,《日本诸学研究报告1》,1942年。
*《关于蒙古的达延汗》,《史学杂志》53/6,1942年。
*《关于周代的蛮貊》,《史学杂志》54/2,1943年;《东洋学报》29/34,1944年。
*《关于洪秀全的家谱》,《史学杂志》54/7,1943年。
*《南洋史的大势》,《史学杂志》54/2,1943年;
*《关于满州西伯利亚的开发》,《北窗》5/5.6,1944年。
*《关于支那的天子》,《史学杂志》55/8,1944年。
*《日本与支那的家族制度》,《知性》7/7,1944年。
*《关于西南支那的开发》,《史学杂志》55/8,1944年。
*《关于李秀成的供状》,《东亚史研究》(终刊号),1945年。
*《关于南支那的食人种》,《东洋学报》31/1,1947年。
*《有关魏志倭人传的一个解决》,《历史》1/1,1947年。
*《我国的东洋学》,《世界》18,1947年。
*《侏儒考》,《东洋学报》31/3,1947年。
*《有关市村瓒次郎先生的事》,《史学杂志》57/4,1948年。
*《中国的官僚》,生活社版《东洋的家族与官僚》,1948年。
*《关于支那的国体》,《史学杂志》,1948年。
*《滇王蹻的故事》,《羽田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1950年。
*《朝鲜民族的发展》,《日本历史》30,1950年。
*《夏朝果然存在吗?》,《学士院纪要》10/1,1952年。
*《中国产业史的研究-以历代食货志为中心》,《总合研究报告集录》,1953-1954年。
*《普及版〈李朝实录〉的出版》,《史学杂志》63/2,1954年。
*《从历史上看支那商人的位置》,《史学》29/2,1956年。
*《龚正六传补正》,《东洋学报》40/1,1957年
纪念集
*《东洋史论丛―和田博士古稀纪念》,讲谈社 ,1961年
中文出版物
*和田清著,何宁译, 韩正文校:《东洋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6月。
*和田清著:《中国史概说》,商务印书馆,1964年5月。
*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两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6月。
*和田清著,禾木译,子仲校:《中国文献中黑龙江下游的原住民》(上、下),出版社不详,2006年9月。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