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京剧史 编辑
《中国京剧史》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京剧类读物。本书包括京剧孕育形成、京剧逐渐成熟、人物、京剧的鼎盛时期、战争年代的京剧、京剧的黄金时代、“文革”前后的京剧、振兴京剧的新时期、京剧艺术在台港澳地区和国外等共11编60章,回顾了中国京剧艺术的历史。
书名:中国京剧史
作者: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年9月1日
页数:2853 页
开本:32 开
装帧:精装
ISBN:9787104012689
精装:2853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2 x 15.2 x 15 cm
重量:3.4Kg
绪论
第一编 京剧孕育形成(约1790-约1840)
第一章 京剧形成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概貌
第二节 北京剧坛面貌
第二章 徽调、汉调在北京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四大徽班进京
第二节 汉调进京给徽班带来的变化
第三章 京剧形成
第一节 徽班进京后演变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京剧形成的标志
第三节 北京民间演剧情况
第四章 京剧形成的历史原因
第二编 京剧逐渐成熟(约1840一约1917)
第五章 京剧成熟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政治、经济概貌
第二节 思想文化状况
第六章 京剧从形成到成熟的演进
第一节 “前三杰”到“后三杰
第二节 戏班体制的变化及其对京剧艺术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剧目的进一步京剧化
第四节 表演艺术的成熟
第五节 京剧音乐的成就
第六节 舞台美术的新趋向
第七章 促使京剧成熟的历史诸因素
第一节 观众与剧场、票友和科班
第二节 清代宫廷戏剧在京剧形成与成熟中的作用
第三节 梆子二簧“两下锅”
第四节 京剧艺人的社会组织
第八章 南派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京剧在上海的发展
第二节 南派京剧的形成
第三节 京剧女班和女演员的出现
第四节 清末民初上海的京剧科班和戏曲学校
第九章 京剧改良运动
第一节 文艺革新运动
第二节 京剧改良理论
第三节 京剧改良运动中的作家和作品
第四节 京剧改良运动的高涨和时装新戏的勃兴
第五节 时装京戏的特色及意义
第六节 京剧改良的衰微及其历史意义
第十章 京剧传向全国
第一节 京剧流布概况
第二节 京剧成为全国性剧种的原因
第三编 人物(上)(19世纪京剧界的人物)
第十一章 生行演员
第一节 余三胜
第二节 程长庚
第四节 徐小香
孙春恒
第九节 夏月珊 夏月润兄弟
第十二章 旦行演员
第一节 胡喜禄
第二节 梅巧玲 罗巧福
第三节 时小福 方松林
第六节 余玉琴 冯子和 毛韵珂
第十三章 净丑演员
第一节 钱宝峰 庆春圃 徐宝成
第五节 李连伸
第六节 罗寿山 张占福
第十四章 剧作者
第一节 余治
第二节 观剧道人
第三节 沈小庆 刘三 史松泉
……
中国京剧史(中卷)
中国京剧史(下卷·第一分册)
中国京剧史(下卷·第二分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