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大鼓 编辑

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曲种

五音大鼓五音大鼓

五音大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曲种。主要流传于北京密云县。清朝就有诗云:“五音齐奏带笺簧,大鼓说书最擅场,野调无腔偏入妙,皆因子弟异寻常。”密云蔡家洼的五音大鼓是现存演唱组合完整、伴奏乐器齐全的五音大鼓,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形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五音大鼓

所属地区:北京 · 密云县

遗产类别:曲艺

遗产编号:BJⅤ-5

历史渊源

编辑

据专家考证,五音大鼓产生于清道光年间的河北省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后在京津地区流传。随着岁月流转,这种鼓曲于清末产生两个分支:一支走进北京成为供市民欣赏的舞台艺术,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展成的“单琴大鼓”,到解放初期定名为“北京琴书”;另一支则继续在京、津、河北农村广为流传,这就是后来仍存在于北京密云的五音大鼓。

艺术特色

编辑

乐器乐器

据有关资料记载,五音大鼓吸纳了奉调、乐亭调、梅花调、悲调等其它鼓曲的腔调,从而有了原生态的鼓曲基因。之所以叫五音大鼓,是因为它演奏时包括五种乐器:三弦、四胡、打琴、瓦琴和鼓板。五音大鼓融合了河北“落腔调”与河北民歌“妓女告状”的旋律,因其曲调独特、演唱悦耳、内容丰富而深受农村百姓的欢迎。

五音大鼓的“五音”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在“奉调”、“四平调”、“柳子板”、“慢口梅花”、“二性板”五个曲种中各取其中的一个曲调,融汇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曲艺品种。几种曲调来回变换,音韵悦耳动听。五音大鼓的唱词和书目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词曲用字用韵工整、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文学性很浓。书目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教化作用和娱乐功能。五音大鼓使用的乐器历史悠久,其中瓦琴、打琴更为珍贵。

主要剧目

编辑

"五音大鼓"的主演剧目有传统大书《杨家将》、《岳飞传》、《刘公案》等;传统小书《湘子上寿》、《武家坡》、《孔明压宝》、《宝玉探病》、《杨八姐游春》、《小寡妇出阁》、《北京城》(节选)、《小姐俩拾棉花》等;现代段子《王老汉征婚》、《长子营新貌》、《小姐仨剪窗花》、《我向奥运表真情》、《永定河畔艳阳天》等。

下一篇 平谷调

上一篇 单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