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谷调 编辑
平谷调是以北京市平谷区方言为基础,以“乐亭调”等音乐为基本曲调的一种汉族曲艺曲种。据艺人口传,19世纪末期,家居平谷南太务的西河大鼓艺人王宪章吸收“乐亭调”等曲调逐渐形成一支新的大鼓流派,称为“平谷老调”。平谷调曾出现过“铁板大鼓”、“铁片大鼓”、“落腔调”、“乐亭大鼓”等称谓,根据唱法不同又有“小口平谷大鼓”、“大口平谷大鼓”之分。2006年,平谷调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谷调堪称各类鼓曲的声音源头,延续着汉族传统音乐最古老的一板一眼的艺术风格,旋律优美流畅,情调风趣动人,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时代和地域的痕迹,对于研究城市风貌、民俗风情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
平谷调
平谷调的旋律、句式都比较单调,它最大的贡献在于派生出铁片大鼓,并直接影响了京东大鼓和北京琴书的产生。
王宪章东北传播平谷调
平谷调
王宪章在沈阳时,张作霖的姨太太非常欣赏他的平谷调,逢场必听,并鼓动张作霖在沈阳建立了一个鼓书学校,由王宪章做会长,南来北往的鼓书艺人到此可以管吃管喝,并给安排演出地点。因此,由王宪章牵头的鼓书艺术和他创立的平谷调在东北得到了长足传播和发展。
身为平谷人的王宪章直到五十多岁才从关东回到家乡,开始收徒传艺。六十多岁又第二次去东北,唱了二十年左右,到八十岁才回家。可以说,除平谷外,平谷调还在东北扎下了根。
“醋溜鼓王”改造平谷调
平谷调到王宪章的关门女弟子王佩臣这里发展成为“铁片大鼓”,结构由一板一眼的2/4拍改为一板三眼的4/4拍,每个乐句都在一眼起唱。在旋律形态方面则采用平谷本土“落腔调”和“哭腔”的特点,乐句都呈旋律下行形态,产生了一种悲切切、酸溜溜的感觉。因此铁片大鼓又被观众称为“醋溜大鼓”,王佩臣也被大家戏称为“醋溜鼓王”。在演唱中,王佩臣又创造了掏板、闪板、垛板等节奏和大跳音,大滑音等旋律装饰。
铁片大鼓是在平谷调唱腔基础上的创新。王宪章在去世前把自身技艺创成女腔传给了王佩臣,之后的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都有自己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平谷老调相比,发展后的铁片大鼓的旋律比较新,在唱腔中加了一些弯儿,在音调中则基本没有了当地的土腔,而且吸收了很多戏曲的东西,如梆子腔等,但吸收之后还要回到原来的旋律上。
平谷调的乡村演变
平谷本地的鼓书艺人们也对平谷调进行了积极的“改造”。1920年,平谷鼓书艺人张士成改平谷调为平谷大鼓,他的拖腔顿挫有致,半说半唱,鼓书界称之为“小口平谷大鼓”。
平谷城关人石子玉则是在平谷老调大鼓的基础上融进了数来宝的演唱风格。他以短打书目见长,如《施公案》、《大八义》、《小五义》、《济公传》等。石子玉的演唱慢条斯理,半说半唱,朴实无华,尤其上板后多是板起板落,收尾句后加有新颖拖腔,优美动听。
小口平谷大鼓比大口平谷大鼓的句子短,腔也短,铁片大鼓就是由小口平谷大鼓发展来的。但平谷本土发展的平谷大鼓跟传统的调儿更靠近,味儿也更浓。
土味儿平谷调京城受挫
过去平谷调在当地盛行,但是因为节奏较慢,在北京天桥却没有市场,有时还会受到歧视。
平谷调唱腔为徵调式,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板腔体结构,有起板、快板、紧板、柳子板等板式,演唱时节奏由慢逐渐变快。早期的平谷调结构简单,一板一眼(2/4拍),每句都在弱位(后半拍)起唱, 一般采用“四句头”作为起板,然后用“上下句”无限反复,半说半唱讲述一个传奇故事或神话传说。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后期的平谷调根据唱法不同又分一板三眼(4/4拍)的“小口平谷大鼓”(节奏快、甩腔短)、“大口平谷大鼓”(节奏慢、甩腔长)。
平谷调的唱词以七字句为基本句式,每六句、八句、十句等为一番(段),演唱开始前和番与番之间都要加过门(器乐伴奏),每番结束时加有一个小拖腔表示收束。
杜润启在老舍茶馆演唱平谷调
2011年,杜润启被北京市文化局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谷调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市优秀文艺节目展演一等奖,多次在中央、北京等电视台栏目录制播放专题节目。他虽然已经退休,但每天向徒弟们耐心传授技艺。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平谷调,便于后人学习,杜润启把自己会的30余个唱段录制成光盘,竭尽全力把平谷调好好地传承下去,希望徒弟们不仅把老段子都学会了,而且更能有所创新。
平谷调的代表作品有传统段子《高高山上有人家》、《尿炕王》、《蓝桥会》,新段子《桃花谣》、《数数谣》、《劝人方》、《老来难》、《夸夸咱村的李大妈》、《长寿村》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