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须生 编辑
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中文名:四大须生
简要概述: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
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派别介绍:余派、谭派、马派、杨派
两获四大须生的马连良《赵氏孤儿》程婴剧照
至此,京剧史上有了“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分。
就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而言,前后四大须生中的七位艺术家应该是不分彼此的(特别是就唯一能作为实物参照的声音资料来看),至少是各具特色,各有长短。至于排位上的差别甚至厚此薄彼的观点,也只能是后人的一厢情愿。从两届老生名家走过的艺术道路来看,他们虽处不同时期,在京剧老生行中,都不是笃守师承、亦步亦趋,而是继往开来,启迪后学,无论在唱、念、做、舞诸方面都有自己的创造,各有所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开拓了老生行当精进求新的广阔道路,值得青年一代学习和借鉴。
京剧老生名家余叔岩
余叔岩塑造的人物有很大特色,在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吐字行腔上均有独创,韵味醇厚、苍劲挺拔,常演剧目有《战太平》《失空斩》《问樵闹府》《定军山》《状元谱》等。
前四大须生-高庆奎
京剧老生名家高庆奎便装照
高庆奎演唱的特点是酣畅遒劲、响遏行云、亢奋刚烈,中年后因嗓音劳累过度,不再登台,出任中华戏校教师。卒于1942年。他的弟子和传人有李盛藻、李和曾、白家麟、沈金波、李宗义、朱鸿声、辛宝达、李文林、倪茂才等。其子高盛麟是著名武生演员。
前四大须生-言菊朋
京剧老生名家言菊朋便装照
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职,由业余爱好转为专业演员。他注重音律,讲究以字求腔,于细腻中寄深情,创立婉转清幽的“言派”。他擅演《让徐州》《卧龙吊孝》《汾河湾》等剧目。其子言少朋继承了他的艺术风格。
前、后四大须生-马连良经久不衰
京剧老生名家马连良便装照
马连良初学武生后改老生,在师法众多前辈艺人的基础上,他采众家之长,却决不停留在摹学具体演唱技艺的水平上,使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创制了清新柔润、潇洒俊逸的“马派”。他虽比余、高、言晚生十年,但“红”的时间长,跻身“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列,历久不衰。他一生主持或参与了许多剧目的整理和改编、移植工作,成功塑造了诸葛亮、乔玄、程婴等艺术形象。晚年时还参加了现代戏的排练和演出。不幸在1966年受迫害致死。
代表剧目有《甘露寺》《借东风》《十老安刘》《清官册》《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等。
京剧老生名家谭富英便装照
代表剧目有《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奇冤报》《击鼓骂曹》《洪羊洞》《搜孤救孤》《四郎探母》《桑园会》《珠帘寨》《打棍出箱》《御碑亭》《群英会》等。《群英会》中演鲁肃,更使观众倾倒。
后四大须生-杨宝森
京剧老生名家杨宝森便装照
杨宝森的唱腔、唱法,纯以韵味取胜,他的嗓子宽厚而低沉,音色不够明快,音域也不广,不宜于大起大落。行腔抑扬婉转,卓然成派。激昂高亢的唱腔,师从余叔岩的他却避开余派的立音、脑后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擞音和颤音,又利用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鸣而使发声深沉浑厚,行腔与吐字力求稳重苍劲,不浮不飘,如写字之笔笔送到。
代表剧目有《碰碑》《清官册》《伍子胥》《失空斩》《鼎盛春秋》《击鼓骂曹》《断臂说书》《珠帘寨》《定军山》《阳平关》《朱痕记》《搜孤救孤》《四郎探母》等。
杨派名家有程正泰、马长礼、汪正华、李鸣盛、梁庆云、朱云鹏、杨乃彭、张克等。
后四大须生-奚啸伯
京剧老生名家奚啸伯
奚啸伯讲究唱念的音韵。吐字是遒而不浊,行腔是新而不俗,戏路是大而不伏,作风是劲而不火,集诸子百家大成而树一帜。奚派的风格重点是“唱”,他用毕生心血积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则,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唱胡琴、让胡琴”等等,可以说他的唱是法度严谨、系统规则的一套学问。
代表剧目有《范进中举》《哭灵牌》《白帝城》《二堂舍子》《苏武牧羊》《失·空·斩》《调寇》《李陵碑》《十道本》《四郎探母》等,尤以《乌龙院》更负盛名。
“马派”
马连良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马腔,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艺术。他的表演,手、眼、身、步结合一体,准确严谨,凝重潇洒,将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地形之于外,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马派风采。
“马派”的代表剧目有:《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重耳走国》《十老安刘》《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玉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山》《渭水河》《状元谱》《盗宗卷》《断臂说书》《宝莲灯》《珠帘寨》《铁莲花》《打严嵩》《广泰庄》《三顾茅庐》《法门寺》《打登州》《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胭脂虎》《苏武牧羊》《将相和》《海瑞罢官》《赵氏孤儿》《十老安刘》古装戏和《杜鹃山》《年年有余》等现代京剧。
“马派”弟子有:周啸天、王和霖、梁益鸣、王金璐、言少朋、李慕良、马长礼、迟金声、张学津、冯志孝等等
“老生杨派”
老生杨(宝森)派成熟于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于具有鲜明特色的唱腔与演唱风格,是杨宝森由谭(鑫培)腔入,自余(叔岩)腔出。充分地扬长避短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杨宝森初学谭派,青年时期致力于研习余派唱腔,均有成绩。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后嗓音发生变化,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
杨派剧目很多:《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全部《鼎盛春秋》《击鼓骂曹》《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王佐断臂》《洪羊洞》《碰碑》《清官册》《桑园寄子》《二堂舍子》《红鬃烈马》《卖马》《打登州》《捉放曹》及《珠帘寨》《定军山》《阳平关》《朱痕记》《搜孤救孤》《乌盆记》《摘缨会》《一捧雪》《桑园会》《四郎探母》等均有明显的杨派艺术特色
杨宝森门人有程正泰、李鸣盛、梁庆云、朱云鹏等,私淑及再传弟子为数更多,如杨乃彭、张克等,是近年来影响颇大的流派之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上一篇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