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楼 编辑
戏楼,又叫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最原始的演出场所是广场、厅堂、露台,进而有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就其分布来看,也极为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大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几乎都设有或大或小、或今或古、或繁或简的戏楼。戏楼就是中国人的剧场。中国戏曲可称为“戏楼文化”。形态各异的戏楼构成了传统戏曲演出空间,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戏楼戏剧观演场所。
中文名:戏楼
别名:戏台
分类:建筑
代表建筑:皇家戏楼
包含种类:宫廷戏楼,神庙戏楼
戏楼
清代末期的戏园结构,形式上开始接受西方剧场的影响,产生了新型的戏院。清同治十三年(1874),英国人在上海建起了一座欧式剧场,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剧场,台口为镜框式,客座为三层楼。它为中国剧场的改革提供了建筑样式的直接借鉴。这一时期还部分保留了戏园的称谓。
中国的传统演艺场所除了瓦舍勾栏和神庙戏楼外,还包括酒馆戏楼和茶园、戏园和众多的宅第舞台。
戏楼三面敞开,一面留作后台,舞台台面空间简单,但外延空间较大。
戏楼
演悲欢离合 当代岂无前代事
戏楼
学君臣 学父子 学夫妇 学朋友 汇千古忠孝节义 重重演出 漫道逢场作戏
或富贵 或贫贱 或喜怒 或哀乐 将一时离合悲欢 细细看来 管教拍案惊奇
长沙县朗梨镇陶公庙
四百八十寺 皆成灰劫 山水结奇缘 尚留得两晋衣冠 隐迹神仙堪合传
三万六千场 无非戏局 春秋多佳日 好演出历朝人物 忠奸贤妄有分明
嘉峪关戏台
离合悲欢演往事
愚贤忠佞认当场
皇家戏楼
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
北京故宫畅音阁 大戏楼
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
恭王府戏楼
位于北京柳阴街恭王府花园里,戏楼的主人就是横过一世的宰相和珅。这座戏楼建筑艺术高超,为凸出形舞台,台上的演员唱、念、道、白可以清晰的传到每一个角落,而戏楼上廊柱上的藤萝为这位主人招来一场不大不小的灾祸 。
正乙祠戏楼
戏楼
戏楼分两层,台前三面环楼,两旁有楼梯。看楼中心为马蹄型,上有罩棚,可容纳数百人。正乙祠戏楼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大的修复:一是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二是清同治四年,京剧形成前后;三是民国2年,京剧已走向繁荣;四是1995年的大修复,社会开始呼吁振兴京剧。
湖广会馆
建于清嘉庆十二年,位于虎坊桥西南角。其中戏楼建于道光十年。舞台为方形开放式,正中挂有“霓裳同咏”的匾额,两侧对联是:“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台沿有矮栏,坐南朝北,台前为露天平地(后改为室内戏楼),三面各有两层看台,可容千人。名伶谭鑫培、图余叔岩曾作为两湖同乡在这里演戏。梅兰芳、图程砚秋等也在这里登台献艺过。重新修建的湖广会馆被开辟为北京戏曲博物馆,大戏楼每晚由北京京剧院的名家进行精彩的表演。成为展示戏曲精品,普及戏曲知识的重要阵地。
戏楼
1994年张亚军到湖广会馆任职时,这里聚居了33户的居民。幸运的是戏楼还保持着原貌。于是,在市、区政府的支持下,搬迁修复工作顺利开展。1996年,一座雕梁画栋、磨砖对缝青水墙的建筑群正式对外开放。如今,每晚7时30分,每周六下午2时30分,伴着京戏里的胡声板声,属于老北京的那些陈年遗迹,那些梨园曲话,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上演,让人宛若又回到当年“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宫商一片,依旧白雪阳春”的盛况。
阳平会馆
阳平会馆位于北京前门外小江胡同。史料记载,阳平会馆是清嘉庆七年(1802年),由山西平阳府及周边20余县商人联合修建。会馆建筑雄伟壮观,是一座12檩卷棚前后双步廊悬山项,由戏楼和三进四合院组成。戏楼内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看台分两层,二楼正对戏台,是卷棚项前轩式的官厢,两侧也为看台,可放桌凳。看台护栏有雕花栏板和望柱,四角都设有楼梯,供人上下。戏台平面近方形,突出于场内,呈前轩式。戏台分上下3层,上有通口,下有坑道,可设置机关布景。在戏楼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壁画,设有神龛,供祭祀神祖之用。 戏楼内原来高悬几块巨匾,现仅存墨地金字木匾两方,其中一方由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题写的“醒世铎”匾额已被妥善保存。据介绍,此前,会馆原本一直是同仁堂药店的库房。为了更好地保留这一文化遗产,崇文区政府与同仁堂进行了产权置换,并于2019年5月开始搬迁居住在其内的居民。修缮后,阳平会馆依旧将作为表演传统戏曲的戏楼。
安徽会馆
安徽会馆是清同治八年由李鸿章倡议购得孙公园住宅一座改建而成的。馆内戏楼形制与湖广会馆大致相同,只是规模略小。平阳会馆位于前门外迤东小江胡同,是山西临汾人开设。戏楼在会馆的南面,坐西面东。舞台为正方形上下两层,前面有两根通顶木柱支撑,每层之间有方形通口,底层有坑道,可演神怪戏。下层舞台面积为50平方米,台基高0.6米。上层正面有三个装饰有木雕花纹的伊斯兰风格门窗。舞台为伸出式,三面敞开,戏楼前三面各有双层看楼,看楼中间为平地,可摆放桌椅。整体装饰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戏楼有匾额“警世铎”,是由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所写。该戏楼至少有340年的历史。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木结构建成的室内剧场。
此戏楼创建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距今660多年。其间虽经过清乾隆二十六年和嘉庆二十四年两次重修,且有深记为证,但其形制与构件基本上仍保持了元代风格。单就前深来看,深枋通贯整个面阔,原来中间并无中柱,人们看到的中柱,是重修时为加固支撑、符合演戏形式特点而加的。这说明了元代是演员一起出场,横排一列,边弹边唱,该舞台正是为演唱需要而建造的。侯马金代墓中用砖雕刻制作的戏台和演剧形式便是佐证。因此这座戏台不仅是研究元代建筑的重要实物,同时也是研究我国戏台演变和演戏形式发展的重要依据。
元代戏楼
关于这座戏楼的建造,其中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相传元代至大年间,董村有一家姓樊的农户,一家三口人,母亲和两个儿子。老大是个木匠,人称“木匠樊”,老二以卖油为生,人称“油葫芦樊”。且说这木匠樊为人忠厚老诚,手艺精深,对母亲十分孝敬。每日外出做活,总是把家里的“窝窝头”带上自己吃,把人家招待他的白面馍馍省下带回来供养母亲。
有一天,京城武宗皇帝正在御案上批阅奏折,不知不觉打起盹来,忽然梦见自己的金銮宝殿西面一角倾倒下来。正在这紧要三关,突然见一个红脸膛、高个子的人,单臂一举,把快要倒塌的大梁撑起,避免了一场大祸。武宗皇帝由惊变喜,醒来原是一场梦。武宗皇帝为了报答其救驾之恩,便让宫廷画师把梦中举梁之人绘成图像,派皇差四处访寻此人。
无巧不成书。话说有一天,木匠樊正在路旁井边提水浇地,只见一排排骑马抬桥的皇差路过此地。一个眼尖嘴快的皇差一眼就盯上了木匠樊,并高兴地惊叫起来。经核对图像,这个木匠樊正是武宗皇帝要找的人。皇差们你推我拉地把木匠樊带走了。一路上晓行夜宿,不敢怠慢,一直把他抬到皇宫。武宗一见,木匠樊正是梦梁撑柱之人。龙颜大悦,喊道:“就是他,就是他!”立即离开龙位上前拉住木匠樊的手,亲热地把胳膊搭在木匠樊的肩上,并肩而行。 文武大臣见此情皆大惊,太监忙一旁提醒道:“快快谢过万岁搭手并肩之恩!”此时木匠樊如梦初醒,忙磕头谢主龙恩。武宗皇帝当即亲封木匠樊为“搭手并肩王”,与他结为兄弟,在朝平起平坐。
武宗闻知此事,被木匠樊的孝心感动,不再催促他回京伴驾,并派钦差大臣调集能工巧匠在木匠樊的家乡建造府第,式样与皇宫一样,只是规模小些。这就是后来的万寿宫。随后到了真宗年间,又在这里建造了这座戏楼,这就是现存的元代舞台的来历。
神庙戏楼
戏楼
祠堂戏楼
戏楼
城市戏园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无量寺公中正仓正厅的“月明楼”、广庆园、庆乐园、广和楼、广德楼、中和园、文明茶园、丹桂园茶园、福合园斗殴图、上海天蟾舞台、金桂茶园、新明大戏院、开明大戏院、广和戏园、天津中国大戏院、吉林新民戏院、洮南戏院、内蒙丰镇文庙戏院、陕西易俗社剧场、西安三意社剧场
私宅堂会戏
山西孔祥熙家庭堂会戏台、阿拉善王府戏楼、山西祁县渠家大院戏台、清恭王府后花园戏楼、那家花园戏台、苏州忠王府戏台、吴县遂初园轩厅、扬州寄啸山庄戏亭、苏州拙政园鸳鸯厅戏台、上海豫园打唱台、胡姓家庭打唱台、辽宁辽阳彭贤戏台、四川涪陵石笼山庄园戏楼、内蒙喀喇沁旗王府花园戏台
宫廷戏楼
紫禁城漱芳斋戏楼、春藕斋戏台、宁寿宫倦勤斋室内戏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台、纯一斋戏台、八音克谐乐亭、晴栏花韵戏台、热河行宫清音阁大戏台、承德浮片玉戏楼、颐和园戏楼、南海清音阁、南府戏台、沈阳故宫戏台
会馆戏楼
戏楼
民间美术戏楼
江西婺源木雕中的戏楼、广东潮州木雕中的戏楼、山西丁村木雕中的戏楼、山西平遥木雕中的戏楼、浙江木雕中的戏楼、山西皮影中的戏楼、亭台戏楼。
戏楼:四周用石头砌成,台面用木板铺平。后台为高大的三间瓦房;前后台之间,除留有上下场门口之外,其余均用木隔扇隔开。
其他戏楼
临时戏楼(草台、图野台)、官府衙门戏台、流动戏台、特殊戏台、书院戏楼、神庙茶园、船上戏楼
花戏楼
花戏楼位于亳州城北关,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关帝庙碑记》称:亳州北关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
戏楼
庙门外主有石狮一对,高2.4米;铁旗杆一对,高16米,座上铸铭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岁次辛巳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陕西从药材邦弟子敬献铁杆一对,永保四方平安吉庆有余。”正面门上石横额刻有正楷题字“大关帝庙”,大磨砖墙镶满立体透刻砖雕,有整出戏文六,故事、图案、花纹七十余种,观之琳琅满目。
花戏楼,本是大帝庙的一座舞台。因其上面雕刻彩绘绚丽夺目而得名。花戏楼的建筑年代:据《创建戏楼题名》记载:戏楼建于康熙十五年,比庙晚建二十年。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大关帝庙碑》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新大殿,增置座楼,藻采歌台,固已极规模之宏敞,金碧之辉煌矣。”这当是东西座楼建始,戏楼增加藻井彩绘。又乾隆四十一年碑记:“关帝庙特华内极雕缕藻绘之工,游市廛者每瞻不能去。”戏楼木雕及门墙砖雕,据考可能始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最迟不会晚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现存花戏楼原貌应是这个时期的艺术建筑,可见当时戏剧盛行,舞台与戏院建造都十分讲究。
戏楼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状,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铺饰,金碧辉煌。舞台用六根抱柱顶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础雕有故事图案。舞台正中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悬匾额曰“清歌妙舞”,中间上下场门有二额“想当然”、“莫须有”。台前悬挂木对联曰“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孔演尽忠奸情”。舞台两旁小台有二侧门,额上题“阳春”、“白雪”。舞台上方悬有藻井四围悬枋和徒垂莲。柱间有大枋,大枋与悬枋之间,悬有棚券,柱头悬狮垂鱼。枋之面外皆镶大木透雕,共有三国戏十八出。第出戏的人物,车马风物景色,雕刻工艺立形完善,给人以真实感,其它还有花卉、奇禽异兽。均雕刻玲珑剔透。其余藻井,梁枋之间布满彩绘,有戏文、人物、花鸟、山水等,还有各种图案。由此可见花戏楼的建筑秀丽玲珑,雕绘精湛,别具一格,为请盛世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一九五六年二一月二十二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