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 编辑

豫剧老生行当别称

红脸红脸

红脸,即老生,一名须生;豫剧生行行当之一。按照豫剧原来的传统,凡是老生行当的,均勾脸,由于红脸占多数,故老生行习称红脸。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红脸

别名:老生、须生

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

名称变革

编辑
按照豫剧原来的传统,凡是老生行当的,均勾脸,不区分老生和红生,由于红脸占多数,故老生行习称红脸。后仿照京剧,老生行人物大量采用“俊扮”,故勾脸老生人物减少,区分勾脸老生(即红生)和不勾脸老生(“俊扮”)。

行当划分

编辑
早期

红脸(老生)早期分为老生、末两行。末,即边生(二补生),现已并入老生(红脸)行。

早期豫剧班社有“大红脸”、“二红脸”之说法,此类称呼并非正式行当划分的称呼。如《辕门斩子》一剧,杨延昭主角戏,为“大红脸”,即顶梁人物;赵德芳,与之配戏,为里子老生,即“二红脸”。

京剧之说法老生相配者,为“里子老生”,更有甚者称“硬里子(老生)”,即“二红脸”。如《盗宗卷》陈平之张苍、《铡西宫》乾隆之于刘墉、《辕门斩子》赵德芳之于杨延昭、《搜孤救孤》公孙杵臼之于程婴、《斩马谡王平之于诸葛亮、《洪洋洞》赵德芳之于杨延昭、《珠帘寨》程敬思之于李克用等。

更次地位的配角老生,如《捉放曹》的吕伯奢、《文昭关》的东皋公等,即原来末行。

过去戏班班社以顶梁演员为主经营,老生若为挑班者,即为“大红脸”,居正位;二路老生即为“二红脸”,居配位。

现期

红脸(老生)划分安工老生、做工老生、红生、武老生四种。

一:唱工老生,一名安工老生

二:做工老生,一名衰派老生

三:武老生,分长靠武老生和短打武老生

唱工红脸

唱工老生,一名安工老生。例如《龙凤阁》的杨波、《刘公案》的刘墉、《泗水王》的泗水王、《潘杨讼》的寇准、《串龙珠》的徐达、《七星灯》的诸葛亮、《金水桥》的唐太宗、《四郎探母》的杨延辉、《碰碑》的杨继业、《取成都》的刘璋、《火烧纪信》的纪信、《回西岐》的周文王、《斩黄袍》的赵匡胤、《扒墓》的司马懿等、《探山》的司马懿、《阳河堂》的杨本都、《打金枝》的唐王、《地塘板》的贾勇等。

做工红脸

做工老生,一名衰派老生,是以表演为主的一种行当。

衰派老生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类老生专门扮演年老体弱、戴白胡子的角色,所以叫作衰派。例如《清风亭》的张元秀、《扫松下书》的张广才、《三娘教子》的薛保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解释说是因为以做工为主,一般都是表演精神上受了刺激,情绪紧张,神态粗犷,动作激烈的角色,这些角色的精神状态近乎颓唐衰朽,所以叫作衰派。例如《乌龙院》的宋江、《打金砖》的刘秀、《琼林宴》的范仲、《失印救火》的白怀、《春秋笔》的张恩、《战蒲关》的刘忠等。

红生

红生,一名红净,专指勾脸的老生。此行当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关羽和赵匡胤这两个角色。从前这类角色部分有的由净行来应工,故又名红净。红生在老生这一行里,也算一个专门的行当。

因为红生戏比较少,所以专工红生的演员也比较少。豫剧史上有名的红生演员,有曹子道等人。

红生的艺术特点是唱起来嗓音比较高亢,既不同于一般老生的唱法,也不同于花脸的唱法,要浑厚,要高亢,可是既不能像花脸那样粗猛,也不能像老生那样秀气,所以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长靠武老生

长靠武老生,一名靠把老生,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如:《定军山》的黄忠、《失街亭》的王平、《南阳关》的伍云召、《战太平》的花云、《王佐断臂》的岳飞、《闯幽州》的杨继业、《下河东》的呼延寿廷、《战郢城》的伍子胥、《站城头》的申包胥、《对花枪》的罗艺、《潞安州》的陆登等。

短打武老生

短打武老生,大多穿箭衣。例如:《打登州》的秦琼、《武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秦琼打擂》的秦琼、《下燕京》的赵匡胤、《串龙珠》的康茂才、《下燕京》的曹芥等。

红脸流派

编辑
唐门(唐玉成)

唐派(唐喜成

代表人物

编辑
前辈大师:王海宴、老盛三、陈玉亭、豫西“三张一周”、唐玉成、唐喜成、王二顺(武生,兼工红脸)等。

当红老生:贾廷聚李树建、八大红脸等。

其他:贾保须、杨启超、朱勤堂等。

下一篇 绿脸

上一篇 流水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