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 编辑

先秦诸侯国

蜀国蜀国

古蜀文明自岷江上游兴起,从原始氏族部落开始,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及融合,变为蜀人,并转型成封建制国家。传说蜀人起于蜀山氏,从蚕丛氏称王开始,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氏族的统治。约前1046年商周更替之际,蜀国参与了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战争,为“牧誓八国”之一。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为帝,号望帝。杜宇在位时期,迁都郫邑,教民耕种,开疆拓土,使蜀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约前7世纪,杜宇氏禅让于鳖灵,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从前451开始,秦蜀两国围绕南郑(汉中)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至前387年,蜀国最终夺回南郑。前367年,开明九世徙治成都,始立宗庙,复称蜀王。前316年,秦惠文王乘蜀国与巴国、苴国交战之际,遣张仪、司马错沿石牛道伐蜀,蜀王开明十二世战败被杀,古蜀国灭亡,史称“秦灭巴蜀”。为了区分后世以蜀为国号的政权,一般称先秦时期的蜀国为古蜀国。考古发现表明古蜀国拥有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成熟的黄金加工技术,同时也是一个神巫色彩浓厚的国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蜀国

外文名:Shu State

所属洲:亚洲

首都:鱼凫、郫邑、广都、成都

政治体制:早期封建制、后期君主制

国家领袖:蚕丛,杜芦

主要部落:蜀部落、黃帝部落

国土范围:川西坝子、川中丘陵、汉中盆地

存在时间:商代早期- 前316年

主要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

出土文物代表: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太阳神鸟

早期历史

编辑

蜀山氏

蜀山氏是一支古老的部族,生活于岷山之中,又称岷山氏。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黄帝之子昌意取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会诸侯于涂山,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夏十四年,命扁帅师伐岷山氏,岷山氏献二女琬、琰于桀,导致桀不再宠爱妹喜。

蚕丛氏

蚕丛是古蜀国第一位王,《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传说蚕丛是第一个将驯养家蚕的人,蚕丛生活的年代应当远早于周朝,为商代早期蜀部落的首领,蚕丛死后蜀人为其建造石棺椁。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极有可能是蚕丛的形象。

柏灌氏

蚕丛氏的统治长达数百年,取而代之的是柏灌氏,史书中对其记载较少。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由此可知柏灌氏的统治亦维持数百年。

鱼凫氏

继柏灌氏之后,鱼凫氏统治蜀国,《华阳国志》记载鱼凫王田于湔山,古蜀国在鱼凫时期已经进入农耕社会。在三星堆出土的黄金权杖上有鱼鸟图案,颇似鱼凫氏的象征,三星堆古城营建于早商时代,规模如此庞大,极有可能鱼凫王统一蜀地之后所建。三星堆遗址出土了的大量精美青铜器、海贝、象牙。表明此时的古蜀国正处于鼎盛时期,神巫色彩浓厚,且与其他地域文明有着广泛的交流,甲骨文中也多次提到蜀(尚不明确是否指代古蜀国)。商朝晚期,鱼凫氏被来自南方的杜宇氏取代。

称谓

编辑
古蜀人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土著部落。蜀地文明分为几个时期: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蜀部落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部落。

“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疆域

编辑
周春秋时期,古蜀王国的疆域北达汉中,南至南中,东至鄂西清江。战国时期,蜀国向北保有汉中,向南深入西南夷,向东据有嘉陵江以东地区,成为中国西南的大国。

关于杜宇王朝的疆域,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时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

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器、玉器都显示出了当时精湛的工艺。

文字

到目前为止仍没能寻到文字。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认为:按照文献的说法,确实没有文字记载。此前有一种说法,一个名叫尸子的人曾在蜀国著书立说,如果当时没有文字的话就不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王仁湘认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并非没有文字,殷墟甲骨文是最好的证明。”

图案

商代晚期,四川流传着一种“巴蜀符号”,但这种符号究竟是不是文字,现还没有定论。

三星堆出土了世界最早的金杖,基本上学界已经认可其为“权杖”,但上面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到底是文字还是图画,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凿的说法。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文字说”一派的专家已在试图破译,“图画说”一派的专家认为这些单个存在的图案不具文字的特征和研究价值。

祭祀文化

代表古蜀文明的三星堆遗址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立人像连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祭祀坑的年代约当商末周初,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诸自然神祗的遗迹。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古蜀国祭祀文化相关器具

金沙·十二桥文化是三星堆文化过渡后的一个时期,和三星堆相比,金沙也曾作为古蜀国的王都繁荣一时。金沙遗址祭祀区分布在摸底河南岸,是一处规模宏大、延续使用了近千年的滨河祭祀场所。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了14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成功地搭建起金沙文明的祭祀体系。同三星堆相比,金沙所出土的祭祀品并没有那么大,似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小范围祭祀活动。器物堆积得虽然拥挤,但并非杂乱无章,像是按照某种次序所排列的。

由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太阳轮(太阳型器)和青铜神树,以及金沙遗址出土的凤凰金箔,表现了古蜀国人民对太阳的崇拜。现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中建有模拟古祭坛。

政治

编辑

蜀国君主

国君称号

姓名

备注

蜀王蚕丛

蚕丛

-

蜀王柏灌

柏灌

-

蜀王鱼凫

鱼凫

-

中经数世

蜀望帝

杜宇

-

蜀开明帝/蜀丛帝

杜灵/杜鳖灵/杜开明

-

蜀成帝/蜀卢帝

杜万通

-

蜀保子帝/蜀褒子帝

杜褒

-

蜀别帝/蜀望帝

杜胡

-

蜀王尚

杜尚

-

蜀国君主世系

名称

国家性质

时代

蜀山氏

奴隶制国家

传说杜宇从天而降,其妻名利从江源井中冒出 ,杜宇带着族人以武力推翻渔凫氏的统治,自立为蜀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庸、蜀、羌等西土八国伐商,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 ,周武王被推举为天子,周朝建立。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册封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于是蜀王率领蜀人从茂汶盆地东迁至广汉平原,在今温江区万春镇报恩建鱼凫城成立蜀国。古蜀国由原始氏族公社制进入封建制社会,杜宇是封建古蜀国的第一位君王,是为蜀望帝。

他年老时把君主位让给同姓族人杜灵。唐代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相传望帝原名杜宇,立荆州一个传说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丞相。当时洪水泛滥,而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长江。隔几年,望帝因他功高,传位于他,自己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

开明王朝

开明氏蜀王杜灵(蜀丛帝)开明氏蜀王杜灵(蜀丛帝)

东周春秋时期,古蜀国境内爆发洪水,杜宇任同姓族人杜灵为相,治理洪水。杜灵因出色完成了任务,被部人唤做“鳖灵”。望帝因此在年老时禅位给鳖灵。杜灵成了新的古蜀王,建都郫邑(即今成都郫都区),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 丛帝之子卢帝(开明二世),卢帝攻打秦国至雍城。卢帝之子称(褒)保子帝(开明三世),褒子帝西征青衣羌、又向南征服獠人、棘人,使得蜀国的疆域大大扩展,超过了杜宇时代 。约前6世纪,开明五世在成都筑城。

公元前475年(秦厉共公二年),秦蜀之间开始互通聘享 。公元前451年,秦国命左庶长在南郑(汉中)筑城,10年之后,蜀国又将南郑夺去。公元前387年,秦国再次夺取南郑,同年南郑反复归蜀 。公元前377年,蜀伐楚至兹方,进逼楚国郢都地区,楚国被迫修筑扞关来抵御蜀国。周烈王姬喜八年

蜀开明帝王氏蜀王杜灵(人称“鳖灵”,蜀丛帝,开明一世。治理洪水,建都郫邑)

开明氏蜀王杜万通(蜀卢帝,又称蜀成帝,开明二世)

开明氏蜀王杜褒(蜀保子帝,又称褒子帝,开明三世)

开明氏蜀王杜胡(蜀青帝,又称蜀别帝,开明四世)

开明氏蜀王杜?(蜀黄帝,开明五世)

开明氏蜀王杜?(蜀白帝,开明六世)

开明氏蜀王杜?(蜀黑帝,开明七世)

开明氏蜀王杜?(蜀圣帝,开明八世)

开明氏蜀王杜尚(蜀尚王,开明九世。灭亡昔阝、平周二国,迁都成都,实行君主制)

开明氏蜀王杜?(蜀?王,开明十世)

开明氏蜀王杜?(蜀后王,开明十一世)

开明氏蜀王杜芦(蜀芦王,开明十二世。开凿石牛道,最后一位蜀王)

开明氏蜀国共历十二位君主。于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伐蜀,古蜀国灭。

历代都城

编辑
1、鱼凫:今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

古蜀迁徙路线图古蜀迁徙路线图

2、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

3、广都:今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街道。

4、成都:今成都市中心城区。

5、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

外交军事

编辑

蜀秦争锋

秦初居西陲,距蜀较远,文献中未见两国发生交往的记载,至春秋初年秦文公时,始见两国发生经济文化往来。 春秋早期,蜀王开明二世攻秦至雍,这是蜀、秦构兵的最早记录。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开明立,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 。保应作褒,即殷卜辞中的“缶”,地在汉中褒城。保子帝即以褒为名,可见陕南汉中盆地一带,已全部入于蜀的北部版图。

蜀、秦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始于公元前451年,围绕南郑展开长期争夺。

《史记·六国年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左庶长城南郑”,《秦本纪》集解引徐广曰:“一本二十六年城南郑也。”秦以左庶长城南郑,表明秦于此年初取蜀之南郑,并按秦国习俗构筑城池,以防蜀师反攻。秦初取南郑,经营十年,至秦躁公二年(公元前441年),蜀师反攻,收复南郑。《史记·秦本纪》及《六国年表·秦表》均记载此年“南郑反”,表明秦复失南郑于蜀。此后数十年间,由于秦与三晋再开战端,加之秦内部有乱,故与蜀无大战事。

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再度出师,“伐蜀,取南郑” 。蜀师迅速组织反攻,于当年一举再复南郑。《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

蜀、秦南郑之役,历时65年,终以古蜀王国胜利而告终。此役的胜利,还对稍后(公元前361年)楚国占领汉中以东并企图进一步攻略汉中西部起到遏制作用,使楚不得不由汉中以东折而向南,兵锋指向巴、黔中。这说明,公元前4世纪前半叶蜀对南郑的固守,对于巴、蜀、楚、秦之间战争局势的变化起到了明显的影响。

蜀苴两国的恩怨

苴国跟蜀国更有渊源,大部分史料都记载,开明氏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由此苴国君主也姓杜,对蜀国称臣,为苴侯。后来蜀苴关系恶化也未曾称王,因为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代管苴国。

在当时有自己的一块国土,苴侯还是很高兴赴任的。而且不负所望,领土有所扩张。

开明十一世时,时任苴侯要求被纳的贡和税日益频繁,苴侯觉得做的这汉中侯窝囊,于是在巴国的拉拢下多次联合抗蜀,交到蜀国的贡和税也少了,这下子惹恼了蜀国,但碍于苴国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苴侯是同宗族人,蜀王十一世只是派人回应了句“往后若有秦兵至,自退之”(就是说“以后要是有秦军来攻打苴国,你自己想法子退兵”)。自此,苴侯一度中断了与同宗蜀国的来往。

巴蜀之战

川东长江一线原为蜀国的势力范围,《史记·六国年表·楚表》载:“蜀伐我兹方”。《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滋方,于是楚为捍关以拒之”。正义引《古今地名》云:“荆州松滋县,古鸠兹地,即楚兹方是也”。松滋,今县,在今湖北宜都东南,距之楚之郢都的直线距离不过百余公里。“捍关”,集解云:“李熊说公孙述曰:东守巴郡,距捍关之口。”索隐亦云:“《郡国志》巴郡鱼复县有捍关。”据此,此捍关在今重庆市以东奉节县。楚肃王四年,时值起变法失败以后,蜀于是挥师东下长驱直入楚腹地,蜀大军能出三峡,进军清江口之东,说明在川东长江之地可以畅通无阻。《太平寰宇记》在清江下载:“磨嵯山本在黔州界,极高,蛮依为巢穴,颇为边患。蜀王击之,屡获神助,故所在祀之。”徐中舒先生在《论巴蜀文化》中说此虽出自传说,但清江原为蜀地,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清江”之名,就是蜀人给其命名的,因此,巴在巫夔以西的五郡,战国前必然也是蜀的旧壤。

春秋末战国初巴国从汉水流域进入长江上游地区后,西与蜀国为邻,先后在长江和嘉陵江一线建了五座都城,即有名的巴子五都, 由此引致“巴蜀世战争” 。

蜀王杜芦(开明十二世)时,巴国被楚国的侵略弄得很头疼,于是把移居目标定在了西邻的蜀国,蜀巴两国的交战很频繁,蜀国由于开明十一世起国力渐衰,十二世蜀王杜芦准备集中力量打败巴国以振奋蜀国人心,于是有了巴蜀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苴国在这次战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国一边,不过为了不与蜀国撕破脸皮,只派了一队为巴国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芦早得到苴巴合流的消息,于是秘密差由蜀军差老弱兵做诱饵,引巴军主力深入,然后顷巢围剿,战役以蜀大获全胜,斩敌大将告终。

秦国张仪的石牛计

秦惠王垂涎蜀国富饶,欲派兵攻打,但秦将对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张仪出谋制作五头石牛,将黄金镶在牛尾下,由其子张若护送给苴国,苴侯高兴的承诺愿助秦国借道伐蜀,张若又到苴蜀边界向人们大肆宣传说”秦惠王愿与苴国结秦晋之好,送给苴国了五头石牛。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这是秦国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还有灵性,晚上会偷偷的吃草,吃饱了也会拉屎,但它们拉的屎是黄金“。

蜀王杜芦是一位在年轻气盛的君王,但有时候气盛太过了也未免是好事,击退巴国来犯军队的他,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几辈为什么要建苴国,他更忘了上一辈为什么对苴侯忍气不发,他没有思考,或许没想去思考,也没想听廷上百官对他的进谏,他令五组劳工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另外要夺来秦惠王送给苴侯的五头能拉黄金屎的石牛。

苴国连累了蜀与巴

张若在苴国关注着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修拓进展,终于等到蜀王杜芦亲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组劳工)引路攻打苴国,这条路就是后来的蜀道。苴侯急忙请张若回秦国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还是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攻打蜀国。苴侯为表诚意大开城门,秦兵蜂拥而入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

蜀、苴二国同年灭亡。苴侯或许不记得春秋时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

就这样,刚吃了蜀国败仗而元气未复的巴国被秦军势力包围,秦惠王嬴驷采纳司马错“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的建议,同年时隔两月后灭亡巴国。之后屯兵江州城(今重庆),一步步向东蚕食楚国。由此我们也大概可看出中原六国为何全被灭国的原因了。

正如所言,多年后中原六国也是这样相互残杀共同衰弱,秦国独做大。

艺术作品

编辑
《金沙》

电视剧《金沙》海报电视剧《金沙》海报

该剧讲述了3000年前发生在四川腹地的传奇故事。全剧以古蜀国金沙、鱼凫两代王朝为历史背景,演绎古蜀国鱼凫王朝与杜宇王朝的演变、更替过程,艺术化地再现了古蜀国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时代的历史风貌。

导演:陈晨雷子,沈文龙

主演:张桐, 丁梦雨,郑昊计春华徐少强

下一篇 杜宇

上一篇 四川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