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江区 编辑
温江区,四川省成都市辖区,地处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北部,成都平原腹心,东临青羊区,南与双流区连界,西与崇州市接壤,北与郫都区、都江堰市相连,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地貌简单,地势平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截至2023年6月,全区辖6个街道、3个镇。2023年末,温江区常住人口101.11万人,城镇化率79.18%。温江区古称“柳城”,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发祥地,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设置温江县。2002年4月,温江县撤销,设立成都市温江区。温江是古蜀鱼凫王国发祥地,自古以“四河穿流、江水温润”而得名,素有“金温江”的美誉。获批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四川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鱼凫文化、川派盆景文化、光祈音乐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四川金强蓝鲸俱乐部主场、中国马术节等赛事主办地,是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温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17.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
中文名:温江区
外文名:Wenjiang District
别名:柳城
行政区划代码:510115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四川省成都市
地理位置: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北部
面积:277 km²
下辖地区:6个街道、3个镇(3个镇同时挂“街办”牌子)
政府驻地:柳城街道永和街7号
电话区号:028
邮政编码:611130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气候
人口数量:101.11 万(2023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国色天乡、陈家桅杆、鱼凫城遗址、幸福田园
火车站:温江站
车牌代码:川A、川G
地区生产总值:717.11 亿元(2022年)
温江区
南朝齐(479至502年)改晋原郡为晋康郡,今区境属益州蜀郡郫县和晋康郡江原县。南朝梁(502至557年)改晋康郡为江原郡,今区境属益州蜀郡郫县和江原郡江原县。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县南境和江原县东境,始置温江县,属益州蜀郡。
北周(557趸581年)时,温江县属益州总管府蜀郡。
隋统一中国后,“经正疆理,划分九州”,州、郡、县设置屡有变动。开皇三年(583年)悉罢诸郡,以州统区,省温江入郫县。仁寿三年(603年)又从郫县分置,名万春县。隋大业初省并诸州,改州为郡。大业二年(606年)又省万春县入郫县。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实行州区二级制。武德三年(620年)复置万春县,属益州。贞观元年(627年)复改万春县名为温江县,属剑南道益州。此后,县的建置即未再变更,而温江县名亦相沿至今。天宝元年(742年)改益州为蜀郡,温江县属剑南道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分剑南道为东、西二节度,改蜀郡为成都府,温江县属剑南道西川成都府。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温江县属剑南道西川益州成都府。
五代时,蜀地先后为前蜀、后唐和后蜀辖境,地方政区建置,基本沿袭唐制,温江县仍属剑南道西川益州成都府。
宋乾德三年(965年),太祖赵匡胤遣王全斌灭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推行路、州、区三级制,于唐代剑南东、西两川之地置西川路,温江属西川路益州。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将西川路、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川峡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四川路。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后又恢复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温江属成都府路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南宋时,建置隶属关系与北宋同。
元统一中国后,在大都(今北京)设中书省,在全国各地建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下设路、府(司)、州、区。温江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直辖录事司。
明初,仍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省以下废路改府,省州改区,实行府、州、区三级制,温江属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
清初,仍继明制,置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顺治三年(1646年)改置为四川省。嘉庆初,于省府之间加置道,形成省、道、府、州、厅、区制,直到清末。温江属四川省成绵龙茂道成都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绵龙茂道改名川西道温江属四川省川西道成都府。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废道,以府、州、厅直隶于省。民国二年(1913年),划全川为7道,同时废除府、州、厅。次年,改全川为5道,实行省、道、区三级制,温江县属四川省西川道。以后,军阀割据,形成“防区制”。
美丽金温江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入川主政,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划全川为18个行政督察区(后减为16个),温江县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并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地。
1949年12月26日,温江解放。1950年,划全川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与6西康省同属西南大行政区,温江县属川西行署温江行政区,为温江行政区专员公署治地。1952年,撤销川西等4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温江县属四川省温江专区(1968年,改为温江地区)。至1979年,仍为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治地。
1983年3月,国务院决定撤销温江地区,其所属行政区大部分划归成都市。
2002年4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成为成都市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
区划沿革
温江区初置时的地域,由郫县南境和江原县东境构成。由郫县境分出的地域约当今区境北部和东北部的玉石、寿安、镇子、万春、永宁等乡。
温江区
据《元和郡县志·蜀州·唐兴区》条载:“蜀州唐兴县,本汉江原县地”.有都江,一名皂江,经区东二里”。唐兴县即今崇州,“都江”即今流经区境的岷江正流金马河,在中唐时归崇庆县领属。因此,由江原县东境分出的地域约当今区境西部,金马河东岸的天府、金马等镇。有关温江区区域较为详细的记载,始见于清代。清乾隆《温江区志·疆域》记:“(温)邑……在(成都)府治西南五十里,纵五十里,横四十五里。(以区城为中心)东至苏坡桥抵成都区界三十里,西至宣家街(今合江店)抵崇庆州界十五里,南至龙池寺、卷洞桥(均属今双流区龙池乡),抵双流区界二十里,北至马坝河抵郫区界十五里,西北至石虎坝(今玉石乡东岳村)抵灌区界四十里。”
温江区行政区划图
民国时期,温江区区域疆界与清代大体相同。据民国《温江区志·建置》记载:“温江区在省城西少南五十里,东西广九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二里。(以区城为中心)东至苏坡桥三十五里交成都区界,西过石虎坝抵界牌六十里交灌区界,南至轮金桥(在石鱼河上)二十五里交崇庆区界,北至鱼凫桥十七里交郫区界,东北至三邑桥(在清水河上)二十四里交成都、郫区界,东南至瓦窖滩(在今成都市金牛区文家乡境内)二十六里交双流区界,西南至乐丰桥(在石鱼河上)十八里交崇庆区界,西北至清远场(今止水庙)三十里交郫区界。”当时全区总面积约325平方千米。1952年撤成都县,1952年恢复四川省建制后,成都为省会。
1956年,隆兴乡北部何家碾至黄家碾段划归郫县回龙乡(今郫区合作乡),永盛乡通济村划归崇庆县廖家乡。同年12月7日,温江县苏坡、青苏两个乡和苏坡桥镇及文家乡6个村划归成都市。
1959年双流县撤销后,其所属行政区划归温江县。不久,将黄甲、维新两个公社划归华阳县。
1960年初,原属双流县的簇桥公社划归成都市。
1962年复置双流县时,原划入温江县的区域随之分出。
1965年,寿安公社江安河东岸的龙蟠、楠木两个大队划归郫区解放公社(今郫都清河乡)。
2003年9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温江区涌泉镇政府驻地由干家店子迁至花土村6组。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温江区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辖4个街道:柳城街道、天府街道、涌泉街道、公平街道;6个镇:和盛镇、永盛镇、金马镇、万春镇、永宁镇、寿安镇。
2006年10月,成都市政府正式批准万春镇、金马镇和永宁镇增设街道办事处。根据规定,增设的街道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分别与万春镇、金马镇、永宁镇政府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所辖区域和驻地均保持不变。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温江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永盛镇、金马镇,设立金马街道,以原永盛镇和原金马镇所属行政区域为金马街道的行政区域;撤销永宁镇,设立永宁街道,以原永宁镇所属行政区域为永宁街道的行政区域。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温江区辖6个街道、3个镇:柳城街道、公平街道、涌泉街道、天府街道、金马街道、永宁街道、和盛镇、万春镇、寿安镇。温江区人民政府驻柳城街道人和路733号。
序号 | 地名 | 居委会数 (个) | 村委会数 (个) | 政府驻地 |
---|---|---|---|---|
- | 温江区 | 79 | 16 | 柳城街道 人和路733号 |
(一) | 柳城街道 | 19 | 东大街118号 | |
(二) | 公平街道 | 9 | 1 | 长安路3号 |
(三) | 涌泉街道 | 10 | 浩旺路1号 | |
(四) | 天府街道 | 7 | 天府街西段8号 | |
(五) | 金马街道 | 9 | 锦蓉路98号 | |
(六) | 永宁街道 | 5 | 隆兴街36号 | |
(七) | 和盛镇 | 5 | 6 | 烈士街211号 |
(八) | 万春镇 | 8 | 6 | 春江东路15号 |
(九) | 寿安镇 | 7 | 3 | 政星街138号 |
位置境域
温江区地处成都平原腹心,东邻青羊区、南毗双流区、西接崇州市、北连郫都区和都江堰市,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36′—30°52′,东经103°41′—103°55′之间,总面积277平方千米,东西宽18.5千米,南北长33千米,境状呈扫帚形。
温江区政府
地形地貌
温江区地貌简单,地势平坦,从整个微地貌看,几千年来兴修水利和耕作改造等人为作用是很显著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平均比降4.1%,为自流引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成都平原为断陷盆地,自第四纪以来持续下沉,接受岷江、沱江、石亭江及其支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冰水物质与流水冲洪积物质的充填,后又经过河流的不断堆积与浸蚀,进一步改变了平原面貌。从宏观形态来看,区境地貌均为平原,就成因而论,为浸蚀堆积型。其中根据各自不同特征,又分为冰水堆积岛状平原(或二级阶地)、一级阶地和河漫滩。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均以内迭嵌入形式,镶在冰水堆积扇状平原内,顺河延展,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组成。 冰水堆积扇状平原,由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物组成。由于近代河流浸蚀作用,扇面多残存河间地块及起伏不大的洼地,形成了区境内“大平小不平”的地貌景观。
气候
温江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水充沛、日照较少;年平均气温为16.3℃;年总降水量为909.3毫米;年平均气压为951.5毫帕;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年日照时数为962.7小时;年平均风速为1.3米/秒,年最多风向为东北偏北,年最多风向频率为23%。
温江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冬季长,分别为108天和105天,春、秋季短,各为76天。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25.0℃),极端最高气温35.4℃(1972年8月13、14日),基本上无酷暑;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气温5.1℃),极端最低气温一5.1℃(1975年12月15日),基本上无严寒。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夏季气温高,光照强,雨量集中,易产生洪涝,秋季降温快,多绵雨,冬暖多雾,霜雪少。全年无霜期长达282天,平均初霜日12月5日,平均终霜日2月27日。年平均风速1.2米/秒。年降雨量充沛,平均达966.1毫米,年际变化大,四季分配很不均匀。累年平均相对湿度达84%,具有明显的冬千夏湿气候特征。固体降水(雪及雹等)很少,雹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同时伴有大风、雷雨,70年代以来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降雪很少,霜不严重。日照时数少,不足可照时数的三分之一。
水文
综述
温江区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境内四条大河一一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自西北向东南呈扇状分布,其走向与区境地势一致,由西北流向东南,占地面积9.67平方千米,为全区总面积的3.5%。
金马河为岷江排洪河道,杨柳河属排、灌兼用河道,江安河、清水河则为都江堰内江灌溉干渠。这四条大河通过1058条支渠、斗渠和农渠,在区境内织成了布局合理,排、灌自如的水网,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金马河
岷江自灌区都江堰鱼嘴被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向南流经灌区、崇庆、温江、双流,至新津区武阳镇段称金马河,全长74千米。
金马河自区内玉石乡东岳村界牌入境,流经玉石、通平、柳江、天府、永胜、金马6个乡,于金马乡金竹村粮米渡出境人双流区。境内流程32.4千米,占地面积12989亩。河道断面最宽处1200米,最窄处300米,平均比降4‰。
金马河属游荡性河流,洪峰高,砂石重,河床疏松,摆动很大。最大洪峰6500立方米每秒(1964年7月),最小洪峰1640立方米每秒(1956年6月),主要洪水期为6至8月,洪水来势凶猛,持续时间较长。岷江洪水经都江堰鱼嘴进入金马河以后,由于坡降减缓,随洪水挟带而来的大量悬移质、推移质滞留于河床中,形成河滩,阻碍泄洪,所以每遇洪水冲刷,河床易于游荡,威胁堤防工程。
根据对灌区紫坪铺、杨柳坪、二王庙水文站1937年至1981年(缺1957年)共44年的资料,都江堰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5.91亿立方米(包括内江和外江,下同),多年平均流量486立方米每秒。丰水年频率为10%,平均流量564立方米每秒,径流总量177.9亿立方米(1954年)。枯水年频率为80%,平均流量420立方米每秒,径流总量132.55亿立方米(1969年)。由于金马河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上游融雪形成,因而年水量分布不均,春季(3至5月)来水量26.76亿立方米,占全年17.2%,夏季(6至8月)来水量68.63亿立方米,占全年44%,秋季(9至11月)来水量45.57亿立方米,占全年29.2%,冬季(12至2月)来水量14.95亿立米,占全年9.6%,其中丰水期为5至10月,占全年来水量的77.7%。金马河径流量尚无实测资料,只能根据上述都江堰资料,按照内外江分流比例(夏季:内江40%,外江60%;冬季:内江60%,外江40%)加以推算。
杨柳河
杨柳河位于金马河以东,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玉石、通平、镇子、柳江、和盛镇、踏水、天府、柳城镇、柳林、涌泉10个乡(镇),是区境中部的排、灌兼用河道。
杨柳河是温江、双流、新津3区的排、灌兼用河道,总灌溉面积235534亩,其中灌溉温江区农田104535亩,同时也曾有航运之便。民国《温江区志》记载:杨柳河“自全集乡西北境至双合桥,流经八十余里,自大船滩以下可行小船,载重五千斤”。在当时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杨柳河实际承担了全区物资进出的运输任务,形成了区城船帮河坝和区西北境河坝场两个货物集散码头。杨柳河航运以区城为中心,上溯经柳江、玉石入金马河而通灌区,下经双流、新津而达乐山、泸州等沿江城市,主要输出区内土特产品菜油、烟、麻、大米等,输入食盐、布匹、木材、药材、陶器等物资,每年来往船筏不下1200余艘,泊航码头,热闹非常,素有“白日千人拱手,夜晚万盏明灯”之说。以后,陆路交通逐步发展,杨柳河航运不断减少。1957年杨柳河改在江安河骆家滩起水前,仍有零星船筏通航。1957年杨柳河改从江安河骆家滩起水,归入都江堰内江渠系,成为四条大河中惟一起水于区内的河流。随着公路交通的日益发展,杨柳河航运终被陆运所取代。
杨柳河从玉石乡至柳城镇西游家磨段,由于两岸地势低洼,农田长期渍水,下湿田集中,“水肿病”严重,一遇区间暴雨,往往使大片田地遭受涝灾,严重影响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缩短流程,便利灌溉,增强排涝能力,1970年改杨柳河于江安河青龙嘴起水,1976年至1978年,又对杨柳河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造后的杨柳河,自玉石乡江安村起,到柳林乡新桥村出境入双流区,流程23.5千米,占地面积368亩,河道断面宽2到16米,平均比降1‰,灌溉面积50736亩。最大流量12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12立方米每秒,正常输水可保持26个流量,挖掘地下水和汇集回归水二三个流量,最大排洪量160立方米每秒。河道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白玉石乡江安村起至柳城镇西游家磨,流长16.5千米,主要排泄地下水和区间降雨;下段从游家磨至柳林乡新桥村,流长7千米,排灌兼备。现在,杨柳河已从过去的宽、乱、弯、浅的自然河,变成沟端道直、两岸绿树成荫的人工河道。
江安河
江安河自区内玉石乡东岳村界牌入境,流经玉石、寿安、镇子、踏水、万春、公平、柳城镇、涌泉8个乡(镇),于涌泉乡共和村黑沱子出境入双流区。在区境内流程为40.71千米,占地面积1008亩,河道断面宽21至59米,平均比降2.87‰。
江安河为温江区东北面的主要灌溉河道。民国《温江区志》称:“……自全集乡北境到此流经百里,可行小船,载重五千斤。”可见江安河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航运之便。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尤其是经过1970年:至1971年渠改后,区境内江安河各支、斗渠已全面配套,灌溉面积达137238亩,占全区总灌溉面积的55.1%。江安河多年平均流量29.9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水量9.42亿立方米。温江区配水比例为32.88%。5月中、下旬平均流量17.28立方米每秒。平均水量3135.1万立方米。据调查分析,丰水年和中水年来水量比需水量略多,枯水年则比正常需水量少263.1万立方米。1981年7月,青龙嘴实测江安河最大洪峰为228立方米每秒。
清水河
解放初期,清水河为区内永宁、文家、苏坡、青苏等乡的灌溉干渠。
1956年文家、苏坡、青苏划归成都后,清水河成为温、郫两区界河,西岸沿区界流长3.5千米,区境仅灌溉永宁乡农田5618.1亩。1970年以后,先后修建、改造了红旗渠、团结渠、天王堰等引水工程,灌溉范围扩大到万春、公平、永宁3个乡。
1982年改渠后,清水河不再是温、郫界河。该河自永宁乡砖桥村朱家碾入区境,至永宁乡天王村田家桥下梁家堰出境入成都金牛区苏坡乡,境内流长3.2千米,占地面积150亩,河道宽30米,比降2.5‰。最大流量24.5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12.6立方米每秒。排洪量200立方米每秒。灌溉万春、公平、永宁3个乡的农田50708亩。
土壤
温江区境内土壤母质单纯,均属第四系近代河流冲洪积物,多为变质灰色岩风化物,经岷江悬运搬迁沉积于平原区,具有明显的质地层次,矿质养分含量丰富。沉积物层理清楚,颗粒近河床粗,远河床细,上部覆盖0.5至3米厚的壤质土,下部为厚约20米的砂砾层。 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及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多发育为水稻土。第四系上更新统黄色粘土在境内未见出露,但区境东部和东北部的公平、永宁等乡的部分地段由于第四系全新统灰色冲积物覆盖较薄,第四系上更新统黄色母质埋藏浅(土表下30到40厘米即有出现),因而也发育有部分黄泥底泥田土种。
据土壤普查资料,温江区土壤共分2个土类、5个亚类、5个土属、15个土种。
水稻土是全区的主要土壤,各乡均有分布。温江区水稻土层次分化十分明显,水热状况比较稳定,pH值趋于中性至弱碱性,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都显著高于旱作土。据45个骨干剖面和225个耕作层农化样测定,水稻土耕作层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2.69%,全氮0.170%,碱解氮138ppm,全磷0.075%,有效磷8ppm,全钾2.30%,有效钾39ppm。又据45个骨干剖面的132层土壤容重测定,耕作层平均容重为1.23克/立方厘米,变幅为0.98克/立方厘米到1.40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平均为53.84%,变幅47.13%到63.02%。土壤质地,杨柳河以西粒径较大,一般为砂壤、中壤、重壤,杨柳河以东粒径较小,且越往东越小,一般为重壤,个别达轻粘土。
温江区91.2%的潮土分布于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内,其余主要分布于柳城镇蔬菜大队。温江区潮土受人们长期浇灌的调控影响,因而土壤水分动态较水稻土稳定,氧化作用强,还原势弱,有机质矿化程度高,矿质养分分解快。该类土壤土层深厚,剖面层次分化不明显,上下比较均一,其水热状况,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均与水稻土有较大差异。据3个骨干剖面和6个农化样分析测定:有机质平均为1.88%,全氮平均值为0.126%,碱解氮平均值为95ppm,全磷平均为0.159%,有效磷平均为3ppm,全钾平均为3.15%,有效钾平均为26ppm。耕层平扫容重1.43克/立方厘米,平均总孔隙度52.51%。pH值范围7.3至7.7,多呈中径,碳酸钙平均为4.42%。耕层细砂平均为21.48%,粘粒平均为12.12%,物理粘粒平均为35.32%。土壤质地,砂壤至重壤。该类土壤孔隙度、全氮、全磷、全钾高,物理性粘粒、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偏低。
按温江区所处地理条件,本应生成地带性黄壤,但因成土时间短,土壤发育程度不深,受地貌、水文、气候、成土母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因而形成非地带性土壤,表现出非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温江区土壤分布情况与河流定向及距离河床远近密切相关,垂直于河道的水平方向,由近及远,地势由低渐高,土壤颗粒由粗变细,质地由砂变壤再变粘,呈条状带分布。其中尤以金马河对土壤的沉积影响最大。从河床起自西向东,土壤分布总的规律是砂土(团)一一潮田一一二油砂田一一油砂田一一大土油砂田一一大土泥田一一泥田一一白鳝泥田。江安河以西,沉积颗粒较粗,以渗育型,淹育性水稻土为主,在垂直于金马河的水平方向上,依次分布着砂土(田)一一潮团一一油砂团一一大土油砂田一一大土泥田。江安河以东,沉积颗粒较细,土壤分布以淹育型,潴育型水稻土为主,在一级阶地高处,也分布有少量黄泥底泥田,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砂田一一油砂田一大土油砂田一一大土泥田一一白鳝泥田一一黄泥底泥田。温江区中部,由于江安河的旁蚀,堆积两侧土壤分布一般是卵石底砂田一一油砂田一一大土油砂田。
水资源
温江区水资源总量6.23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534亿立方米;地下水1.705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42亿立方米。温江区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40.94%。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地表水资源量开发利用率仅为3.85%,主要靠都江堰工程引入岷江水量供水;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开发利用率约为44.15%。
植物资源
温江区有林木(包括花果竹类)共约58科156种。用材树种和薪炭林木主要有桉、香樟、水杉、干丈、桤、麻柳、苦楝、法国梧桐、柏等30余种。经济林木有桑、杜仲、黄柏、厚朴、漆树、核桃、板栗、乌桕、柿、棕、五倍子等。花卉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菊、茶花、月季、牡丹、梅、桂、樱、玉兰、白兰(黄桷兰)、兰草、含笑梅、木香花(七里香)、杜鹃、乌柿(金弹子)、茉莉、贴梗海棠(贴足海棠)、垂丝海棠、六月雪、晚香玉、夜来香、水仙、玫瑰、紫荆、紫薇等。果木有桃、李、杏、梨、苹果、橘、橙、柚、石榴、樱桃、葡萄等。竹类有慈竹、斑竹、荆竹,白夹竹、毛竹、硬头黄、凤尾竹、紫竹、刺竹、苦竹、箬共11种。温江区栽植的主要树种为桉、千丈、桤、麻柳、苦楝等速生、丰产树种,分别占现有树木总数的27.3%、27%、10.6%、10.2%和8.5%。法国梧桐、香樟、水杉等栽植亦较普遍。属重点保护珍稀树种的有水杉、杜仲、银杏、厚朴、红豆木等,但为数不多。
动物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温江区主要饲养及野生动物共有百余种,饲养动物以家禽家畜及池塘养鱼为多,主要有鸡、鸭、鹅、兔、鸽、蜜蜂、桑蚕、猪、水牛、黄牛、奶牛、马、驴、骡、山羊、狗、猫等,池塘养鱼以白鲢、鲤、鲫、草鱼为大宗,近年又引起了尼罗罗非鱼、日本白鲫、草胡子鲶和国内试验推广品种如兴国红鲤、东北银鲫等,全区常规养殖品种近20个。也有人工养殖黄鳝、鹌鹑、蚯蚓及地乌龟,但不普遍。作为观赏而养殖的动物有金鱼、画眉、相思鸟及外地引起的鹦鹉等。
温江区野生动物以鸟类和鱼类居多,鸟类主要有黄鹂、喜鹊、啄木鸟、画眉、相思鸟、白头翁、斑鸠、伯劳、八哥、秧鸡、黄鸡婆、凫、鸢、大杜鹃、燕、鸬鹚、麻雀、偷雀、地麻子、点水雀、竹鸡子、乌鸦、猫头鹰等。鱼类主要有桃花鱼、白漂鱼、黄颡鱼、黄勒丁、泥鳅、沙翁子等,此外,还有乌龟、团鱼、河蚌、虾、河蟹等水族动物。其他野生动物主要有蚯蚓、蚂蟥、田螺、蜈蚣、蟋蟀、蜻蜓、蝉、蟾蜍、青蛙、蛇、蜥蜴、壁虎、蝙蝠、巢鼠、黑线姬鼠(华北亚种)、黄胸鼠、大足鼠、褐家鼠、小家鼠(华南亚种)、黑腹线鼠等。野猫、野兔、野鸭、黄鼠狼等不多见。
截至2022年底,温江区常住人口99.87万人,比上年底增加0.83万人,增长0.8%,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8.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00%,比上年底提高0.87个百分点。户籍人口57.35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7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576人,死亡人口3689人,自然增长人口数388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43‰。
温江区以汉族为主,有少数藏族、羌族、彝族、土家族、回族、壮族、满族等兄弟民族。
2023年末,温江区常住人口101.11万人,较2022年增加1.24%;城镇化率79.18%,较2022年增加0.18%。
职务 | 姓名 |
---|---|
区委书记 | 马烈红 |
区委副书记、区长 | 王军 |
仅列党政主要领导,不列副职,截至2024年2月 |
综述
2020年,温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23.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1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33.28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367.41亿元,增长3.1%。三次产业结构为3.7:37.4:58.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66.5%和30.6%。
2022年,温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17.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89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0.78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2.44亿元,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为3.3:36.4:60.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48.8%和4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104元,增长1.4%。
2022年,温江区民营经济增加值412.30亿元,比上年增长2.8%,占GDP的比重为57.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5%。其中,第一产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3.48亿元,增长17.7%;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174.73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234.09亿元,增长1.7%。
2022年,温江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2.2%。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9%,衣着类价格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1.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跌0.1%,交通与通信类价格上涨5.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1.9%,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下跌2.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6%。
2022年,温江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5%,占全部总投资比重2.04%;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1.1%,占全部总投资比重17.6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6%,占全部总投资比重80.28%。基础设施投资下降51.8%,公共服务投资下降4.2%。
2022年,温江区财政总收入21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地方财政收入115.42亿元,下降11.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2.44亿元,自然口径增长4.2%,扣除留抵退税等因素后增长5.3%;税收收入41.79亿元,自然口径增长3.7%,扣除留抵退税等因素后增长4.1%。全区财政支出160.09亿元,增长9.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8.18亿元,增长13.2%。
第一产业
2022年,温江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其中,种植业37.9亿元,增长3.3%;畜牧业0.2亿元;渔业0.1亿元。粮食产量1.0万吨,增长13.5%;经济作物中油料作物产量0.05万吨,增长2.3%;蔬菜及食用菌产量5.9万吨,增长1.7%。生猪出栏0.4万头,增长0.3%。
2022年,温江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万亩,增长15.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5万亩,增长2.1%,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0.3万亩,增长1.2%;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2万亩,增长2.5%。
第二产业
2022年,温江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9.1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规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4.3%。分产业看,四大优势产业总产值下降0.1%,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9.16%。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下降1.4%、健康食品产业增长5.1%、电子信息产业下降5.9%,精密印务产业下降4.3%,主要产品生产保持稳定。
2022年,温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8.12亿元;利税总额53.39亿元。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164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0家。五大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产业、医药健康制造业、新型材料制造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289.58亿元,比上年增长6.4%。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下降0.6%,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66.8%、27.3%;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下降0.5%、18.0%、20.2%。
2022年,温江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年底在库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7家,房屋施工面积156.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2.8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22年,温江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9亿元,比上年增长0.4%。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112.95亿元,增长1.1%;餐饮收入60.98亿元,下降0.8%。按经营地分,城镇实现零售额141.68亿元,增长0.7%;乡村实现零售额32.25亿元,下降0.9%。16大类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12大类实现正增长。其中,金银珠宝类比上年增长34.3%,化妆品类比上年增长23.7%,日用品类比去年增长21.1%。
2022年,温江区引进链主和链属企业投资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20个。产业化项目实际到位内资167.6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FDI)0.844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47.6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出口额47.36亿元,进口额0.3亿元。
2022年,温江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4.55亿元,比上年增长4.4%。年底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23.24亿元,增长7.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91.45亿元,增长16.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30.67亿元,增长13.7%。年底区内共有银行及分支机构21家。
科学技术
2022年,温江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541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32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量10件以上。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底,温江区域范围内共有幼儿园167所,在园幼儿3.34万人,专任教师2895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6.09万人,专任教师3469人;普通中学24所,在校学生3.10万人,专任教师2599人;学历类高校(含高职院校)9所,在校学生12万人,教职工1.2万人。
学校名称 | 层次 | 属性 |
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 | 本科 |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 | |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本部)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 | |
成都师范学院(校本部) | 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 |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 专科 | 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 |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建设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 |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 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 |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 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 |
学校名称 | 备注 |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 成都市教育局直属全国重点中学 |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 温江区教育局直属全省重点中学 |
温江中学 | 四川省一级示范高中 |
温江二中 | 四川省二级示范高中 |
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 温江区教育局直属私立学校 |
主要初中 | ||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 | 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
温江中学 | 温江区涌泉学校 | 温江区实验学校 |
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 温江区公平学校 | 温江区永宁中学 |
温江区寿安学校 | 温江区踏水学校 | 温江区万春学校 |
温江区和盛中学 | 温江区永盛学校 | 温江区金马学校 |
文化事业
2022年,温江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98.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67%。年底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6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55余万册,剧场、影剧院16个。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底,温江区共有医院66个,其中实体医院25个,互联网医院4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6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个,卫生院5个,村卫生室145个,门诊部84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1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6525张;卫生技术人员921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573人,注册护士4021人;全年各类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数1032.24万人次,其中门、急诊人次达806.69万人次。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 成都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温江院区 | 温江区妇女儿童医院(原温江妇幼保健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医院 | 温江区同仁医院 |
温江区人民医院 | 成都市艾思特国际肿瘤医院 |
温江区人民医院光华院区 | 温江区鱼凫医院 |
温江区人民医院永宁院区 | 温江区金马医院 |
温江区中医院 | 温江区蓉台医院 |
温江区红十字医院 | 温江区万春医院 |
温江区光华医院 | 成都市长庚医院 |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底,温江区大型体育场馆2个。新建全民健身设施38处,全民健身活动参与人数达36.1万人次。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底,温江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6.8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7.83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36.6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13万人。年底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5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17人。
通达四方的综合交通体系覆盖温江区全域,2条地铁贯通全城。 2015年5月8日,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新都段及温江区境内互通分别建成开通。成都第二绕城高速西段的开通不仅有效缓解了成都市绕城高速公路交通压力,分流了过境交通,完善了交通路网,跨区连县。2016年4月27日,成温邛快速路温江段正式建成通车。成温邛快速路温江段长1.9千米,位于金马镇境内,道路按照双向6车道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建设,设计时速80千米/小时,标准路基宽30米,路面为沥青混凝土,全程无红绿灯。2017年6月2日,地铁4号线二期西延线(万盛 - 非遗博览园)开通运营。地铁4号线二期西段贯穿了温江最核心的精华区域,不仅覆盖了居民聚集区,还穿越了了温江大学城和科技园区域,沿线区域居住和工作人口密度大。2018年12月28日,成蒲铁路温江段通车运营。成蒲铁路温江段通车运营,大大缩短了温江与成温邛走廊间的时间距离。乘客可在温江乘坐成蒲快铁10分钟到达成都西站,30分钟内到达蒲江。
2020年3月27日,成都K5快速公交开进温江公交枢纽站,并与温江区内开行的10条常规线路进行了无缝接驳,辐射温江全境,而在金沙公交枢纽站,K5 则与5路、77路、84路、96路、123路等十余条在此始发至中心城区各大方向的常规公交线路形成同台换乘;同时可方便换乘枢纽内K1、K2、K11、K12、K15共计5条快速公交线路,将温江区纳入成都全市快速公交体系网络覆盖范围。
截至2022年底,温江区辖区内公路里程达818.76千米。其中等级公路806.76千米,高速公路26.96千米。年底机动车保有量24万辆。全区全年客运量2353.5万人次(不含地铁),货运量3085.5万吨。
花木文化
历史上,位于温江区中心城区的柳城街道,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领地。因鱼凫王建都,下令广植柳树作为国界,鱼凫古都杨柳依依,史称“柳城”(今温江城北鱼凫城遗址)。鱼凫亡国后,每年鱼凫城依然万柳迎春,隋代建万春县,民间称柳城,因水道迁移,县城南迁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温江。县内种柳风俗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种柳树是清嘉庆年间大修时,于环城濠沟沿堤植柳700余株,柳城的美誉流传了整整四千年。
鱼凫文化
大约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原来生活于岷江上游的鱼凫氏族,进入成都平原,其氏族首领继蚕丛、柏灌之后而为蜀王,史称鱼凫王。
鱼凫广场碑文
鱼凫遗址位于万春镇报恩村,依稀可见城墙遗迹。古城遗址埂长1810米,保存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1996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初次发掘勘探,出土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凿、石锛等石器。其中石器100余件、陶器数十件,以及房址、城墙、墓葬等大量文化遗存。温江文庙
温江文庙建于宋咸平初,明末四年毁于兵事,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迭经扩建。1984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文庙大成殿因火灾被焚毁,左右两庑,东西两亭、二殿、泮池等尚保存原建筑风貌。
陈家桅杆
陈家桅杆
大乘院
大乘院坐落在成都市温江区公平惠合村,属温江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史载,始建于宋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扩建,明末毁于战乱,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以后又加维修,故有新庙子之名。
国色天乡乐园
置信·国色天乡乐园地处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属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重点生态示范区,是置信集团进入文化旅游产业的标志性项目。项目集千亩主题公园、五星级酒店、会议中心、高尚国际主题社区、自然生态绿地于一体,并辅以欧洲风情商业中心、国际双语学校、幼儿园、大型医院等完善的配套设施。
国色天乡
温江水上乐园国色天乡二期水上乐园总占地面积近300亩,将于2012年6月盛大开园,是西南地区首家大型户外水上主题乐园,建成后将填补西南片区水上乐园行业空白。水上乐园由梦之港、花之岛、狂欢海三大主题区域构成。
幸福田园
幸福田园位于万春镇幸福村,总面积约1400亩,是呈现温江民俗文化、休闲风光和体验别样田园生活的精品旅游村。依托2000余亩现代花木基地,幸福村打造了田园绿道、“水立方”生态公园、幸福田园湿地公园、“紫薇博览园”生态园林、农耕文化博物馆等生态休闲产业项目,先后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首批“四好村”,并在2017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幸福田园
温江酱油,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体态清亮,色泽鲜亮,挂壁,深红棕色,无沉淀,酱、酯香气浓郁、口感鲜美醇厚,余味绵长,咸甜适口的特征。2013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温江酱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温江大蒜
温江大蒜,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蒜头扁圆形,形状整齐,外皮淡紫红色,是罕见的优质品种,具有“细嫩味浓、清脆化渣、瓣肥脂重、余香悠长、辛辣汁稠”的特点。2006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温江大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姓名 | 时代 | 事迹 |
---|---|---|
文谷 | 后蜀 | 后蜀官员外郎、侍御史、山南道节度判官 |
尧湛 | 清代 | 蜀中诗人,存《志果斋诗集》《古锦囊集》 |
王侃 | 蜀中诗人,存《巴山七种》 | |
王再咸 | 蜀中诗人,存《涌泉诗集》 | |
吴庆熙 | 中华民国 | 今万春人,四川著名革命派人士,四川保路同志军统帅,“四川英雄” |
冯化之 | 今金马人,民国21军第一师师长,陆军少将 | |
李东海 | 今涌泉人,川西医圣 | |
今万春人,中国著名音乐学家、爱国主义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 ||
曾学传 | 今涌泉人,四川国学院院长(后并入四川大学) | |
宋润生 | 今涌泉人,著名川剧艺术家,被誉为“西方圣人” | |
杨志全 | 今涌泉人,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工程院院士 | |
夏炯 | 今涌泉人,四川军阀杨森部20军军长,民国陆军中将 | |
出生于柳城,后迁往台湾省,原名陈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 | ||
贾培之 | 今柳林人,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 | |
官梦兰 | 今涌泉人,国立四川大学教授,著《励志斋文丛》 | |
李国定 | 今柳林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国民政府监察院副院长 | |
刘藜芳 | 新中国 | 今柳城人,原温江地区政府督学 |
今天府人,著名主持人,语言幽默,身兼多职 | ||
胡韵 | 今涌泉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当代青年作家、学者、诗词活动家 | |
周仕强 | 今玉石人,四川金强事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金强男篮俱乐部主席 | |
刘仁怀 | 今涌泉人,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暨南大学教授、校长 | |
张志成 | 今金马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司令、中将军衔 |
2005年9月28日,举办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简称(“花博会”)。
2007年11月26日,获得第十一届全球“国际花园城市”荣誉称号。
2008年,获得“国际人居奖”迪拜最佳人居良好范例称号。
2009年,获得“影响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奖荣誉称号。
2013年,获得中国生态样板区(全国仅有的三个区县之一)。
先后获得“联合国全球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中国最佳人居环境示范奖”“国际花园城市”“迪拜奖”等多项殊荣。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71位,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第5位。
2015年11月27日,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18年12月,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9年10月,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19年11月25日,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美丽宜居城区”。
2019年12月6日,入选2019年全国百强区。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食品安全百佳县市。
2020年3月31日,入选2019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健康产业百佳县市。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
2020年6月,被评为四川省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年8月,入选“2020中国职业教育百佳县市”。
2020年11月16日,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0年11月17日,获2020中国楼宇经济奖2020中国楼宇经济投资高地城区奖。
2020年11月18日,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活力创新之都”。
2020年12月28日,被授予“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
2020年12月26日,入选“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
2021年1月18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2021年2月1日,被表彰为“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达标市县村镇”。
2021年2月,入选2020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2021年6月21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9月2日,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1年11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认定为第五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2022年4月,入选四川省第三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区(市、县)名单。
2022年12月,荣获2022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
2023年2月,被表扬为2022年度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
2023年11月,被推选为“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