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府 编辑
成都府为古代行政区划,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始设,两宋延续之;元朝改为成都路,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复为成都府,清代延续至民国初。辖境东起今四川省绵阳、德阳、简阳、资阳等市,西至邛崃山、及仁寿、崇州等县市,北至安州区、茂县等县,南达内江、井研等市县。明清为四川省会。民国二年(1913年)废。
宋代成都府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为唐玄宗幸蜀驻跸之地,升为成都府,建号南京,上元元年(760年)罢京号。治成都县、蜀县,乾元元年(758年)改蜀县为华阳县。唐设剑南西川节度使驻此。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成都、新都、郫县、温江、双流等市县地。
北宋初,仍于成都设立成都府,为西川路治所。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在成都附近的青城起义,遂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当年五月,宋军攻陷成都,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59年) ,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旧。
蒙古入蜀,改成都府为成都路(公元1256年-公元1371年),属四川行省。
清代成都府
清代仍府治成都、华阳(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下辖:成都(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西北部)、华阳(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东南部)、双流(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温江(今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新繁(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金堂(县治在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新都(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郫(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灌(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彭(县治在今四川省彭州市区)、崇宁(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新津(今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市),共13县;崇庆(州治在今四川省崇州市区)、简(州治在今四川省简阳市区)、汉(州治在今四川省广汉市区)共3散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置。1928年设成都市,为四川省会。
明代成都府
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六十里,至京师一万四百五十里。
成都府辖境在不同时期,各有损益。明代所辖范围最大,大致如下:
明代成都府大致范围
四川省德阳市下辖的:德阳市旌阳区、罗江区、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
四川省绵阳市下辖的: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
四川省阿坝州下辖的:茂县南部、理县、汶川县;
四川省资阳市下辖的:资阳市雁江区;
四川省眉山市下辖的:仁寿县;
四川省乐山市下辖的:井研县;
四川省内江市下辖的:内江市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
明代成都府
隋郡废州存《隋志》:后周置益州总管府。开皇二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明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唐又为益州《旧唐书》:武德初,置总管府。三年,改为西南道行台。九年,又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升大都督府。天宝初,复为蜀郡。至德二载,升成都府,并建南京改成都守为尹,以上皇幸蜀也。时又分剑南为东西两川,此为西川节度使治,后分合不一。详见州域形势。
又《新唐书》:成都城内有天威军,乾元二年置,元和三年,改曰天征军。上元初,罢京,而府不改。五代因之前、后蜀皆都此。宋太平兴国六年,降为益州。端拱初,复曰成都府亦为西川节度,又成都府路治于此。淳化五年,仍降为州。嘉祐五年,复故。元曰成都路至正中,明玉珍伪改曰成都刺史府。前朝曰成都府,领州一、县二十五。今仍为成都府。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