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编辑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仅红军时期歼敌88万,为第一,共计走出700多位开国将领。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下辖红四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任)和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总兵力共4.5万人,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六个师。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围剿战争的一部分。10月10日,张国焘在红安县黄才畈召开紧急会议,10月12日,迫于国民革命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等4个主力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转战西进,取消各军番号。1932年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
中文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简称:红四方面军
成立:1931年11月7日
总指挥:徐向前
政治委员:陈昌浩
政治部主任:刘士奇
总兵力:20万
到1930年1月,上述武装分别编为红军第11军第31、第32、第33师。4月,红11军改编为红军第1军。6月,成立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12月,红15军由蕲(春)黄(梅)广(济)地区转战到鄂豫皖苏区的黄(安)麻(城)地区。
长征后红四方面军一部在陕北
1932年7月,由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的豫鄂皖三省“剿共”总司令部调集30万余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苏区军民英勇奋战两个多月,但由于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和在苏区推行过“左”的政策,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
10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10、第11、第12、第73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越过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经鄂北、豫西,于11月到达陕南地区。留下红25军一部和第75、第27师(原独立第4师改称)在苏区坚持斗争。11月19日,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继任主席。随后,曾中生任方面军参谋长(后倪志亮),张琴秋任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12月,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军阀混战及其在川北兵力薄弱之机,向川北进军。
至1933年2月,开辟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苏区。2月中旬,川陕边区“剿匪”督办田颂尧以近6万人的兵力分三路进攻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经4个多月的机动作战,粉碎了川军的“三路围攻”,共毙伤国民党军1.4万余人,俘其1万余人,使苏区得到巩固扩大,红军得到很大发展。
1933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县木门镇召开军事会议,总结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并决定将4个师扩编为4个军和恢复彭杨军政干部学校。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部队进行整训和扩编。徐向前、陈昌浩仍分任总指挥和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总指挥,陈昌浩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傅钟任副主任(后曾传六、周纯全)。以第10、第12、第11、第73师为基础,每师充实部分地方武装,依次扩编为第4军(王宏坤任军长,周纯全任政治委员,辖第10、第11、第12师)、第9军(何畏任军长,詹才芳任政治委员,辖第25、第27师)、第30军(余天云任军长,李先念任政治委员,辖第88、第89、第90师)、第31军(王树声兼任军长,张广才任政治委员,辖第91、第92、第93师)。
1933年8~10月,为进一步扩大苏区,红四方面军乘川军新的围攻部署尚未就绪之际,举行了仪(陇)南(郭)、营(山)渠(山)、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共歼川军近2万人,并新组建了红29军第26师。宣达战役期间,红四方面军同在达县、宣汉、梁山(今梁平)地区坚持斗争的川东游击军会师。
随后,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治委员,辖第97、第98、第99师。这时,红四方面军已发展到5个军约8万人。川陕根据地总面积达42000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控制了8座县城,建立了23个县市革命政权。
1933年11月,四川军阀刘湘调集20万人的兵力,向川陕苏区发起“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仍采取“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先后挫败刘湘部的四次总攻,奋战至1934年9月,共毙伤俘川军8万余人。11月上中旬,红四方面军先后在通江县毛裕镇和巴中县清江渡召开党政工作会议和军事工作会议,制定了加强政治工作的若干决定和军事教育计划,各部队开展了整训,提高了战斗力。
为健全领导,充实连队,方面军进行了组织调整,李特任副参谋长,第11、第26、第92、第97师撤销师部,部队并入其他师,直属炮兵营扩编为炮兵团,各游击指挥部所属武装合编为独立第1、第2师,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改称红军大学(倪志亮兼任校长)。在创建发展川陕苏区的斗争中,广大劳动妇女积极参军参战。
1933年1月,在通江县组建了妇女独立营。在反“六路围攻”中,扩编成妇女独立团,共2000余人,直属方面军总部领导。妇女团同其他部队一道,转战南北,是红军中较早的妇女战斗部队之一。
1935年3月的嘉陵江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川西北懋功(今小金)地区会师。7月,红一方面军抽调部分干部到红四方面军,对加强红四方面军工作起了积极作用。红四方面军抽调第4军第12师第32团、第30军第90师第270团、第33军第98师第294团归红一方面军建制。
为开创新的局面,中共中央决定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8月中旬,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月底,右路军走出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进到四川省巴西地区。红30军和红4军一部在包座地区歼国民党军1个师,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户。但率左路军行动的张国焘带领先头部队到达阿坝后,便按兵不动,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背着中央电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
中共中央遂率红一方面军主力于9月10日继续北上,张国焘则于9月15日率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的第5、第32军南下川康边。10月,南下的红军举行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毙伤俘国民党军3000余人。继又发起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共毙伤俘国民党军2.5万余人,红军也伤亡近万人。
1936年1月,红5军与红33军合编为红5军,董振堂任军长,黄超任政治委员,下辖由第5军编成的第13师和由第33军编成的第15师。2月,国民党调集重兵进攻天全、芦山地区,红四方面军被迫西撤。
1936年4月,转至甘孜、炉霍地区。红四方面军由于南下、西进,往返于雪山草地和连续作战,减员很大,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减至4万余人。这时,红四方面军重新进行整编。李特任参谋长,周纯全任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任政治部副主任。第4、第9军各辖4个师,师直辖营;第30军暂缺第90师;第32军(罗炳辉任军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辖第94、第96师;组建了骑兵师(许世友任师长)。另辖四川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王维舟任总指挥)、金川军区(倪志亮兼任司令员,邵式平任政治委员)以及红军大学(刘伯承任校长,何畏任政治委员)。
许世友
在朱德、刘伯承和徐向前等的坚决斗争及影响下,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南下方针进行了抵制和斗争。6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和红2、红6军团共同北上。7月2日,红四方面军与由湘鄂川黔苏区长征到达甘孜地区的红2、红6军团会师,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1936年7月初,红四、红二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今金川)出发,克服重重困难,于8月1日抵达包座地区,在举行岷(县)洮(州,今临潭)西(固,今舟曲)战役,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后,于10月9日和22日分别到达甘肃省会宁和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
李先念
1937年3月上旬,在援西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张浩率领下由陕西省淳化地区西进。3月中旬进至甘肃省镇原、平凉地区时,闻西路军已失败,乃停止西进。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