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混战 编辑

事件

军阀混战指的是清末民初时期到抗战之间的中国境内军阀割据混战的事件。

近代,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使得帝国主义在中国长驱直入,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一种特殊势力——军阀统治,民国时期的军阀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917年,段祺瑞以“讨逆军”成功镇压张勋的复辟闹剧,“再造共和”,却拒绝恢复国会,并欲废止临时约法。段祺瑞的行径招来了南方五省的反对,护法运动展开,中国陷入南北分裂。自此时起,至1929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分裂与争战的状态竟在中国持续了十余年,以“军阀混战”的特色为今人所熟知。

基本信息

编辑

名称:军阀混战

发生时间:清末民初时期到抗战之间

主要指挥官:段祺瑞,张勋,冯国璋,曹锟,李纯,陈光远,等

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事件背景

编辑
辛亥革命成功后,清帝退位,建立民国,随后中国南北陷入军阀混战之中。 袁世凯的死标志着军阀混战时期的开始。北京接连处于几个军人的控制之下,各省的地方势力对这些军人的服从常常仅停留在口头上。袁世凯死后在北京政府掌权的是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为了使他的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非法解散了的国会。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比上次顺利,因为1917年6月12日,保守派将军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企图拥护清废帝溥仪复辟。同年8月,南下的一百五十余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军政府”。

原因

编辑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关。因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各个地方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这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了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它们分别在中国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这样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也就促进了中国各派军阀的割据纷争。

过程

编辑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直系和以安徽人(简称皖)段祺瑞为首的皖系.直系代表人物有曹锟,李纯,陈光远,王占元等,分别任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督军,构成直系的基本势力.皖系主要人物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府大权.段祺瑞依靠曹汝霖等亲日派官僚,急欲取得日本的援助,积极主张对德,奥宣战,但遭到黎元洪和多数国会议员的反对.

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皖系便煽动10余省区的军阀通电"独立",发兵进逼北京.

7月,张勋乘机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迅速打败张勋,重新控制政权.皖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向日本大借外债,他们乘机编练"参战军",扩充皖系实力,鼓吹以武力统一全国.

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护法力.

1918年秋,组成以安福系议员占绝对多数的新国会,史称安福国会.皖系又利用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取代冯国璋任总统,压制直系军阀,以便实行一系专制.皖系武力统一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也为直系将领所反对.直系在英,美支持下,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8月,皖系操纵的安福国会选徐世昌为总统,取代了冯国璋的职权.

1919年12月冯病死,曹锟,佩孚成为直系首领.直皖军阀的权力争夺日益加剧.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被直,奉军击败.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军阀逐步被消灭.

直奉联合发动了直皖战争,打败了皖系军队,一起控制北京政府.直皖战争后,直奉之间因在地盘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1922年4月爆发首次直奉战争.结果奉军战败,退出关外.直系控制北京政权后,仍推行武力统一的政策,驱逐徐世昌,扶出黎元洪复任总统,策动广东的陈炯明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出广东.同时派杨森督川,孙传芳督闽,沈鸿英督粤.

1923年,吴佩孚制造了"二七"惨案.6月曹锟在京驱逐黎元洪,10月经贿选窃踞总统职位.直系由此而声名狼藉,财政经济状况也日趋恶化.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吴佩孚腹背受敌,主力被歼灭,率残部仓皇南逃.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北京政权实际上被奉系首领张作霖控制.原属直系的浙江督军孙传芳,跃为直系后期最有实力的首领.

10月,孙组织浙,闽,苏,皖,赣5省联军,自任总司令,以东南5省首领自居.吴佩孚则乘机到汉口自称苏,浙,鄂,赣,川等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重新纠集直系势力.

1926年6月北伐战争前夕,吴佩孚拥有兵力约20万人,占据湖南,湖北,河南和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控制着京汉铁路.孙传芳拥有兵力约20万人,占据着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先在湖南,湖北消灭吴佩孚的主力,接着在江西,福建击溃孙传芳军队.不久,直系军队的残部也分别被消灭。

后续

编辑
参见: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轶事

编辑
打仗离不开军火,清末遗留的兵工厂不但产能有限,且多遭兵燹,海外输入理应成为大军系必须的考虑。然而,欧战后在美国倡议下,世界主要武器生产国联合对华实施军火禁运,一禁就是十年,直到国民政府完成统一方才结束。在禁运背景下,列强被迫保持中立,无法在军事上扶持那些他们想要支持的对象。皖系、直系、奉系的大军阀,虽长年背负“帝国主义傀儡”之骂名,却难以得到帝国主义的实惠,都是想方设法从别处挖来他们需要的军备。

评价

编辑
军阀混战是民国时期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民国军阀派系众多,每个军阀都控制着一片固定的区域。军阀混战发生的社会原因:从主观上说,军阀想要获得更多的地盘和权力,所以开始发起争夺战争;从客观上说,中央政府缺乏威信,无法管制军阀,军队缺乏法纪,人民生活贫苦,国库财政空虚,列强对不同军阀的扶持,加剧了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

战役影响

编辑
北洋军阀统治的前几年,战争的规模已经不小。国民党上台后,军阀混战的规模更大了。军阀混战造成政局的动荡,军阀的割据、纷争乃至混战,使社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