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 编辑

四川省内江市下辖区

市中区市中区

市中区,四川省乐山市下辖区,位于四川省盆地西南边缘,地处乐山市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32′56″—103°59′25″,北纬29°28′05″—29°45′45″之间。区域面积约825平方千米。市中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多云雾,雨量充沛,年际变化大。截至2021年10月,市中区下辖5个街道、1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乐山市市中区县街116号。截至2023年末,市中区常住人口83.9万人。战国时期,秦灭蜀,置蜀郡,乐山属蜀郡辖区;1949年12月20日成立乐山县人民政府;1978年5月25日,撤销乐山县,设立乐山市(县级);1985年2月21日撤地建市,同年6月17日,撤销乐山市(县级),建立乐山市市中区。市中区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基础设施完备,水陆交通便捷。成乐高速、乐雅高速等在此交汇,成绵乐铁路穿境而过,设乐山站,境内有青衣江等通航水域。市中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先后获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等荣誉称号。境内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乐山大佛”、东方佛都等风景名胜。2023年,市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8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29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25.11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318.38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为7.8:26.0:66.2。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市中区

外文名:Shizhong District

别名:嘉州

行政区划代码:511102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四川省乐山市

地理位置:四川省西南部

面积:825 km²

下辖地区:5个街道、12个镇

政府驻地:乐山市县街116号

电话区号:0833

邮政编码:614000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83.9 万(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乐山大佛、乐山东方佛都旅游区

火车站:乐山站

车牌代码:川L

地区生产总值:480.77 亿元(2023年)

历史沿革

编辑
乐山县地原为蜀国支封丹犁地,秦武王时,丹犁结蜀侯叛秦,秦军于武王二年(前309年)伐丹犁,夺取沿江地,置县,为蜀郡极南,故名南安县。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统治者划巴、蜀二郡部分土地置犍为郡,南安县划属犍为郡。

东晋元帝咸康四年(338年)至穆帝永和二年(346年),西南夷别族僚夷入犍为郡,南安县人逃往外地,县境地多荒废。

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乐山地区的建制屡有变迁。南安县先后隶属于犍为郡、青州、眉州。

北周时期,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在乐山设置平羌郡平羌县管理僚人,今市中区为南安县、平羌县地。

隋代,开皇三年(583年),改平羌县为峨眉县,以境内峨眉山为名,治嘉州城;开皇九年(589年),改峨眉县为青衣县,取青衣水为名;开皇十三年(593年),改青衣县为龙游县。

唐代,唐高祖废眉山郡复曰嘉州,玄宗时又改曰犍为郡,肃宗时复改为嘉州。市中区属州治龙游县、平羌县地。五代前后蜀如唐旧。

宋代,宣和元年(1119年),改龙游县为嘉祥县;绍兴元年(1131年),又改嘉祥县为龙游县。

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撤销龙游县入嘉定州为州治。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乐山县,因境内至乐山而得名。

民国元年(1912年),裁县入府。民国二年(1913年)1月,恢复道制,裁嘉定府;同年2月置乐山县。

1949年12月16日,乐山城解放;同月20日,成立县人民政府。

1978年5月25日,撤销乐山县,设立乐山市(县级)。

1985年2月21日,撤地建市;同年6月17日,撤销乐山市(县级),建立乐山市市中区。

嘉州之夜嘉州之夜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1985年,建市中区,辖通江办事处等5个农村办事处、通江乡等29乡1镇、张公桥街等4街。

1992年9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罗汉、水口、临江、牟子、关庙、全福、石龙、白马、青平、普仁、迎阳、九龙、茅桥、车子等14个乡,改设为水口等5个镇。保留苏稽镇、通江镇和杨湾、棉竹、悦来、剑峰、童家、凌云、九峰等7个乡及张公桥街、泊水街、上河街、篦子街等街道办事处,其政府(办事处)驻地和行政区域不变。

1996年,市中区辖4个街道、9个镇、8个乡。

2000年,市中区辖4个街道、9个镇、17个乡。

2004年,市中区辖4个街道、16个镇、10个乡。

2009年11月18日,正式撤销通江镇、篦子街街道,设立通江、柏杨、肖坝、大佛4个街道。

2019年,撤销九峰镇和凌云乡,划归大佛街道。撤销肖坝街道,设立绿心街道。撤销杨湾乡,划归苏稽镇。撤销罗汉镇,划归水口镇。撤销全福镇,设立全福街道。撤销关庙乡,划归牟子镇。撤销石龙乡,划归土主镇。撤销童家镇,划归白马镇。撤销普仁乡,划归青平镇。撤销九龙乡和迎阳乡,划归茅桥镇。撤销车子镇,划归安谷镇。撤销平兴乡和临江镇,设立平兴镇。撤销悦来乡,设立悦来镇。撤销剑峰乡,设立剑峰镇。 撤销张公桥街街道、泊水街街道和上河街街道,设立海棠街道。(2)撤销柏杨街道,划归通江街道管辖。调整后,市中区辖5个街道、12个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30日,市中区下辖5个街道、12个镇。市中区人民政府驻海棠街道县街116号。

街道/镇

社区

行政村

大佛街道

篦子街社区、碧山路社区、龙泓路社区、钓鱼台社区、新场社区

任家坝村、大佛坝村、鞍山村、棕桥村、明月村、永安村、安村、青衣坝村、龙泉村、邓庵村、双福村、三尊村委会

通江街道

通江社区、岷河社区、乐达社区、王河社区、敖坝社区、蟠龙社区、柏杨社区、茶坊社区、高墩子社区、牛耳桥社区、檀木嘴社区

——

海棠街道

演武街社区、徐家扁社区、文昌宫社区、王浩儿社区、圣水街社区、北门桥社区、石雁儿社区、青果山社区、较场坝社区、县街社区、白塔街社区、斑竹湾社区、新村街社区、人民西路社区、府街社区居、桂花楼社区、水井冲社区

——

绿心街道

肖坝社区、共和社区、大田社区、青江社区、石龙社区、竹公溪社区、长征社区、道座庙社区、滟澜洲社区

张徐坝村、罗李坝村

全福街道

裕农社区、翡翠社区、沟儿口社区

台子村、夏沟村、全福村、普农村、石农村、马边河村、三桥村

牟子镇

牟子场社区

武皇村、老龙村、菜莉村、槐子村、强鸣村、苏坪村、雷沟村、板桥村、三峡村

土主镇

土主场社区

铁牛村、石杨村、土门子村、桐花塘村、红和村、红斗村、红岩村

白马镇

白马场社区、童家场社区

万井村、车架山村、精华村、白鹤村、磨池河村、红光村、光明村、开化村、胜西村、红旗村、凤凰村、朝阳村、乐加村、松柏村、流村村

茅桥镇

茅桥铺社区

茅桥村、李家村、元口村、尹店村、石洞村、九龙村、沙墩村、迎阳村、前进村、四合村、双鹤村

青平镇

——

陈桥村、青和村、宝兴村、水竹村委、八一村、铁蛇坳村、普仁村、社峰村

苏稽镇

苏稽街社区、新桥街社区

青峨村、红专村、徐浩村、双江村、饶坎村、楠元村、严龙村、卫东村、新联村、程扁村、永和村、跃进村、石鼓寺村、雷坝村、陶村、灵官村、万顺村、长虹村、长春村、刘浩村、红阳村

水口镇

水口场社区

周桥坝村、周金村、黄金村、龙窝村、三兴村、罗汉村、彩槐村、华光村

安谷镇

民和社区、车子社区、洛都社区、铜河社区、茶山社区

安谷村、王元村、烽火村、官帽村、刘河村、回龙村、泊滩村、高山村、双星村、金灯村、杜家场村

棉竹镇

棉竹铺社区、高坝社区

袁坝村、张铺儿、天空山村、九百洞村

平兴镇

——

太平新村、稻禾香村、临江河村、游坝村、滑石村、平兴村、三圣村、高冲村

悦来镇

——

正阳村、龙岩村、荔枝弯村、道铧村、塘咡坎村

剑峰镇

——

东旗村、共和村、桂花村、五星村、石桥村、群团村、四家沟村

参考资料: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市中区地处四川省盆地西南边缘,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东接井研县,东南接五通桥区,与川中丘陵区相连,西靠峨眉山,与沫溪河低山区和峨眉中山区临近,北接青神县、夹江县,与川西平原区衔接,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32′56″—103°59′25″,北纬29°28′05″—29°45′45″之间。区域面积约825平方千米。

市中区

地质

  • 地史演变

    在元古代,距今约7—8亿年的时期,地壳下的岩浆大量侵入,区境内的地壳在其冷凝结晶后逐步形成了市中区的地壳基底,此时,市中区是―块古陆。以后,地壳开始下沉。在距今6亿年左右的震旦纪末期,市中区的地壳全部沉入浅海底。到距今4亿5千年的奥陶纪时,发生了昆明运动,区境内隆起为陆。到了距今2亿5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时,区境内地壳又一次下降到海面以下。二叠纪中期,地壳发生了东运动。市中区地面再次上升出海面。同时,区境西南邻近一带发生了规模巨大的裂隙性基性火山岩浆喷发,岩浆洪流波及到市中区,留下玄武岩。在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照叠纪,区境地壳再度缓慢下沉,并有三度升、两度降的小震荡。境内先后出现了河流、湖泊、沼泽、潮坪、陆洲、浅海等环境。

    在1亿4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开始了燕山运动(四川运动),市中区邻近的山升起。距今647万年前,进入新生代的第三纪,这时四川湖进一步干涸,川南古湖(也称巴湖)消失,残留的川西古湖也退到原来位置的西南一隅,它的南部边界在今棉竹乡一带。而大约在距今3百万年前,川西古湖完全干涸。距今2百万年前,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盆地内的中生代翻相沉积开始褶皱变形,岷江三峡(平羌三峡)等形成。第四纪开始,广阔的古湖相红色沉积物,在山地抬高过程中被流水切割成丘陵,境内的丘陵形成。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两岸出现了明显的四级阶地。在第四系迎级阶地更新统地层中含有哺乳类动物化石。近十亿年的地壳发展史中,区境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到了第四纪全新世,市中区地貌才形成。

  • 地层分布

    中生界三叠系。市中区北部和东北部地带均有分布,代表一套由陆相至滨海、浅海(下统)、泻湖(中统)、滨海沼泽至河流相(上统)完整的沉积旋回。新生界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城区西北的岷江、青衣江水系区间,构成河谷阶地及小冲积平原。

    地形地貌

  • 地貌轮廓

    市中区境地形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岷江由北向南贯穿区境中部,岷江的支流青衣江、大渡河、峨眉河、临江河、泥溪河、凌云河从东西两侧汇流于区境。西南边缘有峨眉山余脉环绕,最北部为龙泉山系的南端尾部。区境内地貌的主要特征为以岷江为分界线,将市中区明显划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为四川省地貌三级盆中丘陵区西南边缘的岷东丘陵,海拔大多在370—500米。西部为四川省地貌三级盆西平原区的南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等三江冲积物形成沿江平原,海拔350—373米。西部平原区的北部和西部,还环绕着一个浅丘地带,与夹江、青神、峨眉相连。

  • 地貌类型

    平原:包括河谷冲积、老冲洪积台状平原。河谷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由具有二元结构的河流相沉积物质构成,貌上主要为河漫滩与一级阶地,土质肥沃,地势低平,并沿河流流向而略倾斜;老冲洪积台状平原:也叫台地,由更新统老冲洪积扇平原受流水切割而成,境内有广泛分布。一般称为“坪”。

    丘陵:市中区以低丘为主。根据丘陵的形态可分为——方山丘陵:境内有白垩系或侏罗系的砂岩与页岩(或泥岩)互层的地层,而岩层产状又近于水平的区域。馒状丘陵。丘顶浑圆,主要由泥岩、页岩为主的地层经风化、侵蚀而成,一般为低丘、宽谷地貌。岗垄状丘陵:在厚层沙岩(如白垩系夹关组、侏罗系自流井群等)分布的地区,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多形成岗垄状丘陵。一般以中、高窄谷地貌为主。趾状丘陵:砂岩厚度或硬度次于上述厚层砂岩。夹有较多的泥岩、页岩。台状丘陵:台状平原边沿经流水切割成丘陵,而丘陵尚保持平坦的冲洪积平原表面者。

    丹霞地貌:是巨摩层红色砂岩、砾岩分布区发育的以堡状、塔状奇峰和赤壁为特色的红层区域特有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在市中区分布虽不广,但也有零星发育。凡具备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巨厚层砂岩分布区,岩层层理近于水平,节理也较为丰富,经流水切割与崩塌都可以发育成丹霞地貌。

    山地:1985年以前,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6.1%,山地多由褶皱、断块上升和流水侵蚀而成,属于侵蚀地貌。1985年以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山地面积集中分布在城北的童家、土主、剑峰、牟子等乡镇。山体主要由红色岩系组成。

    气候

  • 类型

    市中区地处四川省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征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多云雾,雨量充沛,年际变化大。

  • 气温

    市中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始终在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高于-5℃,全年≥10℃的活动积温4900℃—5800℃,其间250天—280天。市中区平均霜日为4.7天,平均雪日为1.6天,形成较长江中下游同纬度地区优越的暖天优势,江、河、湖、库不封冻。

  • 降水

    市中区降水丰沛。平均年总降水量为1386.1毫米,高于同纬度的川中、川东和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市中区位于“华西雨屏”一线以东,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平坝、丘陵区年降水量的地域变化范围是1100—1500毫米,岷江以东丘酸区是全年降水量最低值区。一年四季的降水分配受季风进退的支配,总趋势是夏秋多,冬春少。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日数)是全国最多区域之一。

    据1956—1979年气象资料统计,市中区大气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1367.8毫米。冬季(11—1月)为69.2毫米,占5.1%;春季(2—4月)为145.1毫米,占10.6%;初夏(5—6月)为289.5毫米,占21.2%;盛夏(7—8月)为628.2毫米,占45.9%;秋季(9—10月)为235.8毫米,占17.2%;冬春两季共214.3毫米,占15.7%;夏秋两季为1153.5毫米,占84.3%。市中区降雨量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步减少,西南最多高达1300—1400毫米,东北最少只有1100毫米左右。

  • 湿度

    市中区年平均相对湿度约80—84%,东北丘下地带在80%以下。年平均绝对湿度的分布与相对湿度基本一致,最小的为15.2毫巴,最大在17毫巴以上。湿度的季节分配,一般夏秋高,而冬春低。夏秋相对湿度多在80%以上,9、10月是相对湿度最高的月份。

    水文

    市中区属岷江水系,水网较密。以岷江为主干,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青衣江又是大渡河的支流。岷江在城周围,还接纳竹公溪、剑峰河、泥溪河、凌云河、磨池河。大渡河在城西接纳峨眉河、临江河。故市中区河流统称为三江七河。

    土壤

    市中区土壤大都属于幼年土壤(隐域性岩成土),其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基本上与岩石或母质的地层展布规律相吻合。土壤共划分为三个土区和一个亚区,即土主中丘中谷红紫泥土区、茅桥浅丘宽谷棕紫泥土区、沿江平坝潮土区、青衣浅丘砖红紫泥土亚区。

    植被

    市中区处于中亚热带,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古老植物长期繁衍发展,形成了现有植被。植被分布情况是:东北部丘陵、平原区以马尾松和其他人工植被为主;西南部山地区域以杉林、栎树林、竹和天然植被为主。

    市中区植被类型有八种,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乌尤山风景区为代表,虽属次生,仍保护完好)、亚热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之上,这一带生长着较喜温的落叶阔叶树种和较耐寒的常绿阔叶树种)、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不稳定,呈地带性分布,仅局部小片分布于低山区或中山区,呈斑块状)、亚热带低中山常绿针叶林(亦称暖性针叶林,广泛分布于丘陵区和部分低山区)、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中山上部分布着常绿针叶林,主要由冷杉、铁杉、云杉组成)、竹林、灌丛、草丛等。

    自然灾害

    地震。市中区是四川境内多地震地区。诱发市中区地震的因素有:自西向东的急峻梯度带,对地块的滑动阻力增大,易形成应力集中、释放能量而发生地震;西南部经向构造、华夏式构造、纬向构造等多种方向的构造相互交织,在它们的汇集部位易发生地震;由于印度板块的向北俯冲至今尚未停止,推动川西一些深大断裂分割成的菱形断块向东挤压,使境内西南部新构造运动活跃,产生地震;此外,市中区周围的强发震区对市中区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岩土位移。市中区岩土位移灾害发生频次低。1985年9月20日,关子门堰王沟因暴雨袭击,发生大滑坡,滑动体高80多米,滑体近8万立方米,导致堰水断流,藩区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困难。

    地面变形。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城北,沉降原因是使用地下水不当。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城北和城西南。龙泉山断裂带以北至西南,穿过城北至沙湾是一条区域性基底断裂带。对地面有一定的影响。

    苏稽古镇苏稽古镇

  • 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市中区水资源的特点是:自然降水为农业提供了丰裕的灌溉用水,丰富的客水是平坝农田灌溉和城市与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水资源的时空差异造成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灌溉用水不足,水能资源有一定的潜力。

  • 水力设施

    嘉州风光

    市中区水力资源尤为丰富,河流众多,水资源蕴藏总量为62642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1586万立方米,地下水23116万立方米,重复量12060万立方米。市中区河床坡度较大,流经距离较长,既可引水灌田,又能引水发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189处,其中万亩以上的中型堰4条,小型堰34条,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17座,塘口1611口,石河堰239处,江河提灌283处,全年引、蓄水量为18779万立方米,灌面23.45万亩。其中,灌田21.20万亩,灌土2.25万亩。蓄、引、提水中:蓄水量为5212万立方米,占总水量27.8%;引水为12846万立方米,占总水量68.4%;提水量为721万立方米,占总水量的3.8%。建成水力发电站7处,11台机组,装机1239千瓦,年发电量731.7万度,其中单机200千瓦以上3处,年发电量为602万度。

  • 地下水

    市中区地下水主要由降水补给,再加之地下岩层由透水性及保水性较好的砂页岩组成,构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中已回归的浅层地下水约占总径流量的6.2%,除个别丘陵地区用山溪堰开发地下水解决部分农业生产用水及人畜饮水外,一般地下水尚未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

    市中区幅员为836.64平方千米,土地总面积1254092亩,耕地毛面积59839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7.71%。其中水田369735亩,占耕地的61.49%;旱地230501亩,占耕地的38.51%;园地1570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5%;林地33429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66%。

    生物资源

    市中区植物种属繁多,栽培植物资源丰富,野生植物资源贫乏,用材林树种较多,经济林木树种偏少。野生动物繁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平原、水域中。山地林栖息动物和次生林灌动物有獐、野猪、狐、松鼠。

    矿产资源

    市中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低山-丘陵区,地质构造条件简单,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为页岩气、砖瓦用页岩,其次为砂岩、矿泉水及地热(理疗热矿水)。砂岩和页岩矿在区内广泛分布,但由于“三区三线”条件限制,此类矿山呈稀疏散点状分布;矿泉水则主要产出于新生界槽谷的丘陵和平原区,矿山零星分布于棉竹镇;地热(理疗热矿水)主要分布在市中区全福-大佛一带,开发潜力较大;页岩气尚处于勘查阶段,还未开发利用。根据矿山开发利用统计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市中区非金属矿中砂岩191.9万吨,页岩213.6万吨;水气矿中矿泉水32.72万立方米/年,地热2.07万立方米/年。

    气候资源

  • 光能

    市中区光能资源的特点是:日照少,太阳能辐射偏低。其纬度地理位置决定了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约在36度—85度之间,而昼长约在10小时—14小时之间。平均总辐射量为87.13千卡/平方厘米,比贵阳低12.33千卡/平方厘米,仅为北京的2/3左右。

    1954—1980年,市中区平均年日照数为117.9小时,仅为可照时数的27%,是成都的95%,金华的58%,北京的43%,诺尔洪的37%,拉萨的40%。每年日照时数≥2.0小时的晴天或云天167.7天,阴天为155.9天,大致对等。日照时数最多为1346.0小时(1978年),最少为1025.7小时(1954年),80%的年份大于1078.0小时。太阳辐射能年总量最大为106.040千卡/平方厘米(1973年),最小为76.646千卡/平方厘米(1981年),呈下降的趋势。辐射分布呈东北多,西南少的趋势。西南山地全年太阳能辐射只有79.0千卡/平方厘米。

  • 地温

    市中区年平均地温与气温的年平均差值大于2.5℃,岷江东岸丘陵地区达2.7℃;西南山地区地面较湿,云量要多一些,二者之差小。年平均地温分布规律,丘陵、平原区东部最高,一般在20℃左右。每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其分布有东高西低的趋势;丘陵区在45℃左右,西南部山地稍低,亦有44.2℃。前者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在65℃左右,都出现在6月,这与6月太阳高度角最大,辐射强度最大有关,平均地面最高温度在40℃—42℃的范围。多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出现在1月,在4℃—4.6℃。

  • 人口

    编辑
    截至2023年末,市中区常住人口8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3.7万人,乡村人口20.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96%,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6.62万人,比上年末提高0.73万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市中区常住人口为814597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51783人,增长22.90%,年平均增长2.08%。

    市中区为汉民族聚居地,有少数民族杂居,少数民族人口呈增长趋势。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截至1990年,市中区有蒙古族13人、回族365人、藏族20人、苗族43人、彝族137人、壮族27人、布依族2人、朝鲜族7人、满族88人、侗族5人、白族4人、土家族34人、水族2人、纳西族1人、羌族6人。

    苏稽蓝天苏稽蓝天

    政治

    编辑

    职务

    名单

    区长

    舒东平

    常务副区长

    王渊

    副区长

    王中华、朱丹、王维东、郑凯、雷俊扬、刘志

    领导信息统计截至2024年6月,参考资料:

    经济

    编辑

    综述

    2023年,市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8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29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25.11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318.38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26.3%和68.6%%。三次产业结构为7.8:26.0:66.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1.4%。

    2023年,市中区民营经济增加值235.5亿元,比上年增长4.0%,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9.0%,民营经济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4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79.43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24亿元,增长0.2%。全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4%。

    2023年,市中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5.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6.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4.0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80%。全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0亿元,增长6.9%,占GDP的比重为2.3%,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7.18亿元,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7亿元,增长15.6%。

    农田基地农田基地

    第一产业

    大美乡村

    2023年,市中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8.17万亩。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5万亩。油料播种面积9.12万亩。蔬菜和食用菌播种面积12.81万亩。年末果园面积3.02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0.88万吨,比上年增加2563吨;油料产量1.27万吨,增加605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5.13万吨,增加17213吨;茶叶产量682吨,增加26吨;园林水果产量2.2万吨,增加523吨。

    2023年,市中区肉类总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猪肉产量2.5万吨,增长2.6%,占肉类总产量的65.8%;牛肉产量218.8吨,增长0.5%;羊肉产量149.2吨,增长0.8%;禽肉产量1.2万吨,增长0.4%。禽蛋产量2.6万吨,增长4.5%。全年出栏生猪33.8万头,比上年增长2.5%;年末生猪存栏17.5万头,减少8.1%;活家禽出栏798.8万只,减少1.4%。全年水产品产量4.54万吨,比上年增长4.1%。森林面积3.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8.17%。全年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5.29千公顷,实际耕地灌溉面积13.52千公顷。

    第二产业

    2023年,市中区工业增加值54.41亿元,比上年增长3.3%,占GDP比重达11.3%,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年末纳入月度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2.6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8%。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企业增长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7.5%,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2%;轻工业下降6.5%,重工业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100.7%,与上年持平。

    2023年,市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8.3%,食品制造业增长8.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0.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10.0%,纺织业下降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布产量1.7亿米,增长6.1%;纱1.7万吨,增长7.8%;电力电缆产量2.7万千米,增长19.6%;家具3.3万件,下降33.5%;半导体分立器件788.3亿只,下降10.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73.56亿元,比上年增长6.5%。实现利润总额7.36亿元,下降8.2%。

    2023年,市中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0.9亿元,比上年增长7.1%。年末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161家,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7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23年,市中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3.7%。商品房施工面积512.4万平方米,下降22.1%,其中住宅面积375.8万平方米,下降19.7%;新开工面积84.4万平方米,下降45.8%。商品房竣工面积27.7万平方米,下降55.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1.7万平方米,下降56.5%。

    嘉州风景

    2023年,市中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年末全区共有36个邮政局(所),平均每20平方千米、每2.31万人拥有一个邮政服务网点。全区有邮路24条,邮路总长度达1353千米。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29.5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22.9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5.17万户。

    截至2023年末,市中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26.10亿元,比年初增加254.47亿元,增长18.6%。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90.12亿元,比年初增加93.13亿元,增长8.5%。年末住户存款余额986.87亿元,比年初增加130.33亿元,增长15.2%。

    华灯初上华灯初上

    交通运输

    编辑

    嘉州交通

    市中区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基础设施完备,水陆交通便捷。市中区共有客运公司4家、危货运输企业7家、普通货运公司127家、客车租赁公司3家,拥有运输车辆6281辆(其中客运车辆51辆,货运车辆6765辆),区乡客运线路3条,驾驶员培训学校13所,其中1所停止招生。

    截至2023年末,市中区公路总里程1034.36千米。其中,等级公路1030.38千米。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35622万人千米,增长140.4%;公路货运周转量364439万吨千米,下降5.5%。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75809辆,比上年增加11538辆。

  • 公路

    市中区的中心城区交通发达。成都—乐山高速公路、乐山—雅安高速公路、乐山—自贡高速公路、乐宜高速公路以及省道S104线、S305线、S306线在该地交汇,公路里程642.475公里,同比增长3.68%。其中高速公路89.759公里,同比增长7.73%;国道36.095公里;省道101.681公里;县道182.554公里;乡道232.386公里。区境内共有桥梁146座。

  • 铁路

    截至2023年,乐山市市中区共有铁路57.135公里,同比增长41.25%,高铁站1个。成绵乐城际铁路全长313千米,市中区段长30.03千米,途经市中区悦来镇、棉竹镇、绿心街道办事处、水口镇、苏稽镇和平兴镇,在区境内设乐山站;成贵铁路全长519千米,市中区段全长10.42千米,途经该区棉竹镇、绿心街道办事处、苏稽镇、水口镇。

  • 航运

    市中区境内有青衣江、大渡河、岷江等,通航水域共79.4千米,拥有乐山港嘉州港区和500吨吊装能力大件码头,可直达长江沿岸各大港口。

    乐山站乐山站

  •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市中区境内有普通小学29所,招收新生9698人,在校学生50247人,毕业生6764人。普通中学33所,招收新生11679人,在校学生33446人,毕业生10315人。其中,初中招收新生7158人,在校生20583人,毕业生6227人;高中招收新生4521人,在校学生12863人,毕业生4088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招收新生7418人,在校学生21416人,毕业生6866人;幼儿园123所,在园幼儿22905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

    医疗卫生

    2023年,市中区境内有卫生机构628个,其中:医院31个,卫生院1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妇幼保健院2个。拥有卫生机构人员1214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137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助理)医师3628人,注册护师、护士5159人。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数10175张,其中,医院7943张,卫生院992张。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市中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06万人,比上年增加0.8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37万人,比上年减少0.2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52万人,增加0.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15万人,减少1.5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11万人,增加0.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14万人,增加0.65万人。

    城乡建设城乡建设

    历史文化

    编辑

    文物古迹

    乐山城历史上名胜古迹甚多。唐代,城东南建有荔枝楼,育贤坝上文庙学宫。宋代,城东南有“跨城为楼”的壁津楼,城东有澄江楼,高标山麓有万景楼,高标山下有安乐园。城内还有三峨书馆、月榭、尽心堂和宋代的宾馆问月堂等。明代以后,嘉州城内除民宅商铺外,还有九峰书院、府署县衙、考棚,以及众多的宗祠坛庙,如天后宫、观音寺、九龙祠、文昌宫、杨公祠、关帝庙、萧公庙等。有省级文物柿子湾、肖坝、白岩山崖墓、嘉州城墙、老宵顶建筑群、乐山文庙、龙窝宋氏宗祠等。

  •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岷江东岸凌云山栖鸾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临江而坐,高与山齐,是中国最大的摩崖弥勒佛坐像,也是世界最大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开凿于唐开元初年(713年),充分反映了盛唐气象。后楼阁毁于明末兵燹,佛身彩绘也渐次剥落。乐山大佛198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仍保存完好。

  • 凌云寺

    凌云寺位于城区岷江东岸九峰之一的丹霞峰前,寺以山名。后因寺左侧栖鸾峰依岩凿弥勒大佛,故又称大佛寺。寺创建于初唐。唐会昌三年(843年)灭佛毁寺,凌云寺敕准保留,改名为报恩寺,寺到宋代尚完好,元兵入蜀,凌云山为战场,寺遂毁于兵燹。明初重建,后又毁。清康熙六年(1667年),四川按察使李冲霄重建,嘉庆时培修。现存的建筑一部分是清代遗存,一部分是近代建筑,形成了规模宏大和较为完整的寺宇建筑群。凌云寺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的附属部分,已全部列入保护范围,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物保护区。1995年仍保存完好。

  • 灵宝塔

    灵宝塔原系佛寺浮图,位于城东岸凌云山九峰之一的灵宝峰上,故名灵宝塔。凌云山有凌云寺,亦称大佛寺,故又有凌云塔、大佛塔之称。灵宝塔高耸云际,与凝黛九峰和三江城郭相映衬,巍峨灵秀。1980年以唐、宋塔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宝塔为正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通高38米,中空,内5室,有石级可盘旋达顶室。每层皆有通光小窗;有塔门4个,但仅1门可通。塔门及内室皆仿木结构,有斗拱藻井等装饰。现塔基有两层。上层为原状,由砖砌成,高2米,每边长8米,下层为1981年加固时用条石砌成,高1.4米,边长16米。塔的造型与西安小雁塔和夹江千佛岩唐代摩崖造像塔极为相似。1995年仍保存完好。

    非遗项目

    据2022年8月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政府网站显示,市中区共有23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名称

    非遗类别

    非遗等级

    宋笔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省级

    苏稽香油米花糖

    向家班狮舞

    传统舞蹈

    贰柒拾

    杂技与竞技

    市级

    凌云毛狮子

    传统技艺

    李菜刀

    “面人侯”面塑

    游记肥肠制作技艺

    嘉州骨伤疗法

    传统医药

    “闲梁”面塑

    传统技艺

    区级

    “土主豆瓣”制作技艺

    乐山钵钵鸡

    乐山甜皮鸭

    乐山临江鳝丝

    嘉州王浩儿鱼火锅制作技艺

    余氏老嘉州甜水面

    “棉竹扭连扭”表演技艺

    “嘉州绣”刺绣技艺

    “嘉州田园画”绘画技艺

    参考资料:

    民俗文化

    市中区民间民俗文化分为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与技艺三大类:

    口述文学有各类民间传说、谚语、民间故事等。在20世纪80、90年代编著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乐山市中区资料集》以及《市中区文史资料选辑》有详细记载。

    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有音乐、舞蹈、美术、面塑、剪纸等类。音乐类中有劳动歌、儿歌、情歌、婚礼歌等。劳动歌中如抬杠杠歌,曾在市中区丘陵乡镇如土主、关庙、剑峰、石龙、童家、白马等地流传,劳动者在用绳子抬重物时,利用脚踏地作为拍子,一个步调或一唱众和、或同声高唱,唱歌的内容大多就地取材,在前的人就会报唱:天丁地丁,后面的人就会应唱:脚上长眼睛。

    市中区的灯舞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有龙灯舞、狮灯舞、牛灯舞、旱船舞等。苏稽镇和白马镇的舞龙队伍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拥有120人的彩龙固定表演队伍,曾应邀参加海南省三亚市国际椰子节、成都第四届国际民间艺术节、省三青会等;苏稽镇于1990年被评为省级龙灯之乡,白马镇于2004年被评为省级特色文化之乡。另外通江镇的布龙、童家镇的“五节龙”、茅桥镇的草龙充实市中区的龙灯文化。此外还有茅桥镇的草龙,据当地人介绍,耍火龙的习俗形成于130年前,每逢春节,当地群众就会集聚一起,由10余手持稻草制作的火龙来回表演,观众则将手中燃着的鞭炮或者其它火星射向龙身,而耍龙者则尽力避开,最后龙身被点着,“火龙”来回舞动。

  • 风景名胜

    编辑
    市中区境内三江环抱,绿心、绿岛、生态林点缀于江水与秀城之间,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誉,有大佛博物馆、古建筑群嘉定坊、嘉州长卷、道教紫霞宫、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碧山湖等人文资源。有麻浩崖墓、龙泓寺等文物资源。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方佛都。有平羌小三峡自然景区,板桥溪古驿站,平羌县旧址,平羌古陶窑址等一大批市级文物保护景区及场馆。

  • 乐山市乌木文化博览苑

    乐山市乌木文化博览苑位于苏稽镇乐峨路西段768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主要由古嘉州馆、王座、民俗文化馆、乌木遗址馆、罗汉堂以及乌木博物馆等七个展馆组成。

  • 乐山东方佛都旅游区

    嘉州旅游

    乐山东方佛都旅游区位于凌云路362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有大小佛像万余尊,其中包括世界最大巨型卧佛,全长170米,以摩崖石刻雕像为主,万佛洞是东方佛都的核心景点,山洞依山开凿,气势宏大,洞中佛像按古人传统的技法,在整山原石上成就。

  • 乐山金鹰山荘

    乐山金鹰山荘位于乐夹路89号,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 乐山市天工开物文化旅游景区

    乐山市天工开物文化旅游景区位于通棉路2122号,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是一座以佛教文化及水晶文化展示为主线的大型博物馆。景区展馆面积7200米,陈列4000多件展品,分为序厅、水晶种子馆、水晶能量馆、水晶文化馆、水晶生活馆、水晶品鉴馆、水晶产业馆。

  • 地方特产

    编辑
    嘉州荔枝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市中区特产。果实中等大小、心形,果肩平;龟裂片明显,峰突起;果皮薄、鲜红色;果肉蜡白,肉质厚、脆嫩,有透明感;味浓甜,有微香,果汁中等;果核中等大小,长椭圆形。

    著名人物

    编辑

    徐文华

    欧阳予

    黄尚廉

    庞祖云

    彭汝实

    任宗德

    毛文书

    胡坤升

    尧茂书

    陈小艺

    李涵

    安磐

    程启充

    ——

    荣誉称号

    编辑

    奖项名称

    颁奖单位

    获奖时间

    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

    《小康》杂志社

    2020年1月

    2020中国食品安全百佳县市

    ——

    2020年2月

    四川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县(市、区)党委、政府

    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6月9日

    四川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

    2020年6月29日

    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市、区)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9月

    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交通运输部、财政部

    2020年9月29日

    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20年12月2日

    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

    四川省文明委

    2020年12月28日

    四川省去冬今春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文体服务方面)先进单位

    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5月

    第八批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6月

    下一篇 南充市

    上一篇 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