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 编辑

刺绣工艺

蜀绣蜀绣

蜀绣,是巴蜀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工艺,分为川西和川东(今重庆)两大流派,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蜀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东晋以来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122种。具有针法严谨、针脚平齐、变化丰富、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等特点。2012年12月0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蜀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蜀绣

批准时间:2012年12月03日

产地名称:四川省成都市

品质特点: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变化丰富

地理标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2年第192号

产品特点

编辑

品质特性

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明·秦良玉平金绣龙凤袍明·秦良玉平金绣龙凤袍

工艺特征

蜀绣针法之多居四大名绣之首。

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蜀绣用成都地区练染的各色散线

三、工艺要求

以纯手工传统工艺设计、勾稿、上绷、配线、刺绣、装裱(缝纫等后加工)、检验等工艺程序进行生产。

四、针法要求

采用蜀绣传统122种针法。分绣点和线条的针法、绣平面的针法、掺色和色的针法、车拧针类、覆盖针类、缠绕针类、钉线类、施针类、拴针、补绣类、锦纹针类的针法等十二大类针法。

1. 绣点和线条类:以很细的线迹形成点子,常用于点缀花蕊等纹样的绣法。

2. 绣平面类:以铺针、盖针、参针、晕针等针法来绣平面的绣法。

3. 掺色和色类:是指在一个颜色的绣面里掺入另一个颜色以形成颜色过渡的绣法。

4. 车拧针类:是一种利用“旋”、“转”运针的方法来表达圆、曲线、曲面等弯曲形态的针法。

5. 覆盖针类:用于绣人物脸、手等表现皮肤的晕色的绣法。

6. 缠绕针类:是一种针线相绕、结环成绣的绣法。

7. 钉线类:是指使用较粗的绣线在布面上盘出图案,再另外用细线使用短平针将其垂直固定的绣法。

8. 施针类:是指施加于其他针法之上的针法,是高档装饰画绣中常用的针法。

9. 鳞甲绣法类:是绣鳞、羽类的针法。

10. 拴针类:是用来固结绣线的针法。

11. 补绣类:是把已绣好的绣片缝缀在底布上的一种绣法。

12. 锦纹针类:是指模仿织锦的纹样和纱线肌理来表现花型的一种绣法。

各种针法要根据画面要求应物施针,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

五、后加工要求

1. 工艺品装裱:

(1)软裱:将绣片用真丝锦绫装裱,图案清晰、质感好、无气泡,不脱壳,不断裂,角度准确,丝缕直,纹样正,通幅整齐。

(2)硬裱:将绣片贴在底板或玻璃上,装裱时要去污、清晰,绣面绷平、整洁、无浆迹、无脏斑。镜框、镜架规格正确,油漆光亮、木质表层无伤痕、斑节。

2. 日用品后加工:将绣片或绣品经缝纫、熨烫等方法进行后加工处理,并符合相关纺织品质量要求。

六、质量特色

1. 产品所用丝线光泽丰富细腻,颜色饱满持久,具有韧性。所用绣底真丝轻薄而不变形,不易崩坏。绣品图案典雅、细致、有丝线的柔和和光泽,所绣作品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有灵气、不呆板,区别于机绣。作品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的特点。

2.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蜀绣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蜀绣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传承保护

编辑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蜀绣”项目保护单位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院)评估合格。 蜀绣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重庆市渝中区文物保护管理所(重庆市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市渝中区母城文化研究中心、重庆市渝中区博物馆)。

下一篇 糖油果子

上一篇 瓷胎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