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甄 编辑
唐甄(1630~1704),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人,唐瑜的第十一代孙,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与遂宁人吕潜、新都人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又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
别名:唐大陶
字:铸万
号:圃亭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出生地:四川达州
出生日期:1630年
逝世日期:1704年
主要成就: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之一“清初蜀中三杰”之一
主要作品:潜书、《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潜文》《潜诗》
本名:唐甄
清顺治十四年(1657),唐甄回到四川阆中参加乡试,中举人。次年,前往北京参加会试,未中,旋即参加吏部考试。
康熙十年(1671),任山西省潞安府长子县知县。他在长子县任内,重视生产,亲自下乡督导种桑养蚕,废除酷罚。因为逃犯的事情被牵连,被免职,唐甄只当了10个月县令。罢官后,移居苏州枫桥,往来于吴江、枫桥两地间。唐甄潜心著述,家徒四壁,身无完衣,食不果腹,父、母、兄死不能葬,仍振笔著书不缀,乐在其中。
唐甄晚年穷困潦倒,没有子嗣。著作由女婿王闻远付梓行世。
唐甄政治上宣扬民主主义,经济上主张农商并重,还著有《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等。文章被魏禧称为“五百年无此作”。
唐甄塑像
唐甄反对儒者空谈误国,把能否救民视为儒者的标准,称追求“道学”、“气节”、“文章”者,为三败类。认为性不尽,非圣,功不兄,非性。批判守儒理学是精入而遗外。晚年宗王阳明良知之学,认为他专致良知,一以贯之,明如日月,四通八辟而无碍。把心、性综合为道。认为“天地际,心与天地际”。提出心无生死,无往来,无古今。在认识论上,排斥感性和理性,提倡“即心得道”、“直探性体,统摄无外”。贵心得,贱耳目。多闻多见,有害于心。甚至“知”也多余,谓知浚沈心,见博覆心,闻蓄亡心。三者根心,还以绒心。袭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主张经世致用,批评儒者不言功。主张无成乃无毁,有成必有毁,天地成毁,虽不可见,当亦无异于“人物”。在进与退、先与后、速与迟、战与守、全与半上,都有朴素的辩证观点。提倡分析,认为凡事,见以为可,而其中有不可者,见以为不可,而其中有可者。梁启超认为其政治思想,是三百年前之“快论”,不能不说是“持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