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思训 编辑
张思训,现四川巴中市恩阳区人。北宋天文学家。 曾是司天监学生,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张思训造出以水银(避免温度变化影响)为动力流体的水运“浑象”。《宋史·天文志》记载:“其制:起楼高丈余,机隐于内,规天矩地。下设地轮、地足;又为横轮、侧轮、斜轮、定身关、中关、小关、天柱;七直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以木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上有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抱(托)、天束、天条,布三百六十五度,为日、月、五星、紫微宫、列宿、斗建、黄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进退。”后来宋太宗命人于皇宫内打造,一年有成,放置文明殿东鼓楼下,命名为“ 太平浑仪”。到了苏颂时(1088年)已经毁损,无人知其制法。现巴中市巴州区存在张思训街,千古留名!
中文名:张思训
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巴中
毕业院校:司天监
职业:天文学家
主要成就:发明“太平浑仪”
所属朝代:北宋
这段文字所记载的机械部件和齿轮名称,比唐代一行和梁令瓒的“水运浑天”记载要详细得多。其中的“地轮”可能和苏颂水运仪象台的枢轮即动力轮相类似。定身关、中关、小关一类机械也可能与苏颂的天关、天锁的功效雷同,是用于控制地轮的惯性运动的,也就是起擒纵器的作用。“定身关”一词生动地表述了控制地轮转动的意义。而在报时机械之上的天牙、天关、天束、天条等机件又可能是操纵浑仪或浑象的设置。以木偶制成的七直神、十二神」报时机件。
张思训的这架天文钟与一行不同之处,是以水银推动动力轮,同时,“著日月象,皆取仰视”。《宋史‧天文志》还说:“按旧法,日月昼夜行度皆人所运行,新制成于自然,尤为精妙。”看来,张衡和一行等人的浑象都有部分需人操作或调整,而张思训则设计了一种全自动的浑象。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