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花女 编辑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1848年发表。该小说讲述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尔芒赤诚地爱她,唤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尔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尔芒。阿尔芒不明真相,便寻机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无论在情节设定还是人物塑造上,《茶花女》都具备言情小说的标准框架和经典套路,特别是在风尘女子这一边缘人物的描写上,《茶花女》更是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法国全国。1853年,改编的四幕剧《茶花女》在巴黎上演,剧场爆满。
作品名称:茶花女
外文名: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作者:【法】亚历山大·小仲马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首版时间:1848年
字数:179000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最著名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人阿尔芒和巴黎上流社会最有名的交际花玛格丽特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茶花女》也是第一部被译介到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亲裘拉第公爵在偶然发现玛格丽特很像他女儿,便收她做了干女儿。玛格丽特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应只要她能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便负担她的全部日常费用。但玛格丽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将钱减少了一半,玛格丽特入不敷出,到现在已欠下几万法郎的债务。
一天晚上十多钟,玛格丽特回来后,一群客人来访。邻居普律当丝带来两个青年,其中一个是税务局长迪瓦尔先生的儿子阿尔芒,他疯狂地爱着茶花女。甚至早在一年前,玛格丽特生病期间,阿尔芒每天跑来打听病情,却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普律当丝向玛格丽特讲了阿尔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动。玛格丽特和朋友们跳舞时,病情突然发作,阿尔芒非常关切地劝她不要这样残害自己,并向玛格丽特表白自己的爱情。他告诉茶花女,他现在还珍藏着她六个月前丢掉的纽扣。玛格丽特原已淡薄的心灵再次动了真情,她送给阿尔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许。
阿尔芒真挚的爱情激发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热望,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和阿尔芒到乡下住一段时间。她准备独自一人筹划一笔钱,就请阿尔芒离开她一晚上。阿尔芒出去找玛格丽特时,恰巧碰上玛格丽特过去的情人,顿生嫉妒。他给玛格丽特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说他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他将离开巴黎。但他并没有走,玛格丽特是他整个希望和生命,他跪着请玛格丽特原谅他,玛格丽特对阿尔芒倾述“你是我在烦乱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唤的一个人”。
经过努力,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在巴黎郊外租了一间房子。公爵知道后,断绝了玛格丽特的经济来源。她背着阿尔芒,典当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和车马来支付生活费用。阿尔芒了解后,决定把母亲留给他的一笔遗产转让,以还清玛格丽特所欠下的债务。经纪人要他去签字,他离开玛格丽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来是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写的,他想骗阿尔芒离开,然后去找玛格丽特。告诉玛格丽特,他的女儿爱上一个体面的少年,那家打听到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关系后表示:如果阿尔芒不和玛格丽特断绝关系,就要退婚。玛格丽特痛苦地哀求迪瓦尔先生,如果要让她与阿尔芒断绝关系,就等于要她的命,可迪瓦尔先生毫不退让。为阿尔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牺牲,发誓与阿尔芒绝交。
玛格丽特非常悲伤地给阿尔芒写了封绝交信,然后回到巴黎,又开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尔维勒男爵的追求,他帮助她还清了一切债务,又赎回了首饰和马车。阿尔芒也怀着痛苦的心情和父亲回到家乡。
阿尔芒禁仍深深地怀念着玛格丽特,他又失魂落魄地来到巴黎。他决心报复玛格丽特的“背叛”。他找到了玛格丽特,处处给她难堪。骂她是没有良心、无情无义的娼妇,把爱情作为商品出卖。玛格丽特面对阿尔芒的误会,伤心地劝他忘了自己,永远不要再见面。阿尔芒却要她与自己一同逃离巴黎,逃到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紧紧守着他们的爱情。玛格丽特说她不能那样,因为她已经起过誓,阿尔芒误以为她和男爵有过海誓山盟,便气愤地给玛格丽特写信侮辱她,并寄去了一叠钞票。玛格丽特受了这场刺激,一病不起。新年快到了,玛格丽特的病情更严重了,脸色苍白,没有一个人来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迪瓦尔先生来信告诉她,他感谢玛格丽特信守诺言,已写信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阿尔芒,现在玛格丽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见到阿尔芒。临死前,债主们都来了,带着借据,逼她还债。执行官奉命来执行判决,查封了她的全部财产,只等她死后就进行拍卖。弥留之际,她不断地呼喊着阿尔芒的名字,“从她的眼睛里流出了无声的眼泪”。她始终没有再见到她心爱的人。死后只有一个好心的邻居米利为她入殓。当阿尔芒重回到巴黎时,她把玛格丽特的一本日记交给了他。从日记中,阿尔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灵。“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
阿尔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章节 | 内容简介 |
第一章 | “茶花女”玛格丽特日常生活。 |
第二章 | 玛格丽特与裘拉第公爵相识。 |
第三章 | 玛格丽特安慰受到丧女后的裘拉第公爵。 |
第四章 | 裘拉第公爵感激玛格丽特照顾。 |
第五章 | 玛格丽特与普吕当丝成为邻居。 |
第六章 | 玛格丽特受到普吕当丝诱惑参加舞会。 |
第七章 | 阿尔芒在舞会爱上玛格丽特。 |
第八章 | 阿尔芒找普吕当丝引见玛格丽特。 |
第九章 | 阿尔芒拜访玛格丽特。 |
第十章 | 阿尔芒与玛格丽特共进晚餐。 |
第十一章 | 阿尔芒向玛格丽特表白。 |
第十二章 | 阿尔芒向玛格丽特许诺。 |
第十三章 | 阿尔芒期待与玛格丽特相见。 |
第十四章 | 阿尔芒得到玛格丽特的答复。 |
第十五章 | 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约会。 |
第十六章 | 阿尔芒与玛格丽特一同旅游。 |
第十七章 | 阿尔芒向玛格丽特发誓。 |
第十八章 | 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生活的日子。 |
第十九章 | 阿尔芒父亲杜瓦尔要求阿尔芒回巴黎。 |
第二十章 | 阿尔芒父亲杜瓦尔要求阿尔芒离开玛格丽特。 |
第二十一章 | 玛格丽特成为另一人情妇,阿尔芒悲痛欲绝。 |
第二十二章 | 阿尔芒重回巴黎。 |
第二十三章 | 阿尔芒用奥兰普报复玛格丽特。 |
第二十四章 | 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最后一夜 |
第二十五章 | 玛格丽特去世。 |
人物 | 简介 |
---|---|
玛格丽特 | 小说的主人公,阿尔芒的恋人。美丽纯洁,善良无私,文雅端庄。她虽落风尘,但仍然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向往真正的生活和爱情。玛格丽特从未真正从内心屈服于命运,也从未从内心认同这种奢靡浮华的生活,她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清醒和冷静,她从未迷失于猎艳者的追逐之中,无论何时她都对自己所处地位有明确的认知。 |
阿尔芒 | 小说的男主人公,玛格丽特最忠诚最心爱的情人,对玛格丽特忠贞不二,但爱冲动嫉妒心强。由于不明真相,他对离开了他的玛格丽特百般挖苦,嘲讽使玛格丽特身心遭到沉重的打击。 |
杜瓦尔 | 阿尔芒的父亲,自私伪善,满腹偏见。他用谎言强迫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使玛格丽特的生活理想彻底破灭,是玛格丽特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
普吕当丝 | 玛格丽特的朋友,自私贪财虚情假意。她为玛格丽特每做一件事都要收到酬金,而当玛格丽特奄奄一息的时候,她便毫不留情的离开了玛格丽特。 |
纳妮娜 | 玛格丽特的女仆,善良朴实。她为玛格丽特应酬客人、料理家务,对玛格丽特极为忠诚。 |
奥兰普 | 巴黎妓女,阿尔芒的又一个情妇,多次当面侮辱了玛格丽特。 |
朱丽 | 玛格丽特的好朋友,心地善良。玛格丽特临终前,她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 |
作品思想
传统的道德观念,包括对戏剧和小说创作的要求,认为与人通奸的有夫之妇或青楼卖妓的年轻女子都是灵魂有罪的人,应该使她们改邪归正获得新生,要不就在自杀或被杀中处死她们。小仲马明显是要背离这种传统。在《茶花女》这部小说里,小仲马决定以欣赏和赞美玛丽·杜普莱西的诗人——“戈蒂耶”的姓作女主人翁的姓,并毫不顾忌地以她的原名阿尔丰西娜来做她的名。后来觉得这还不足以表现他所爱的这位女子,便以圣母玛丽亚的名字来命名她,把她看成是圣母和天使,称她为“玛格丽特·戈蒂埃”,同时保留她生前众人所给予她的亲切的外号“茶花女”,把她写成是一个灵魂高尚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心中的下贱的妓女。从这个角度读者又可以看出茶花女的高尚美。
小说通过“我”充分体现了作者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思想,着重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诚挚的交往、宽容、理解和尊重。阿尔芒和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
艺术特色
《茶花女》为读者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是一个性格鲜明、思想明朗、感情纯真而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个姑娘。虽然命运和生活把她推进了另一种境界,成为风尘女子。但是,她纯真的本质没有改变。为了高贵的爱情,她宁可失掉一切,宁可受尽屈辱和误会。最后,为真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茶花女的遭遇和悲惨结局,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对被侮辱、被残害者的冷酷无情,批判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观念。人们在看《茶花女》时,往往落下伤心的眼泪。悲剧直接给人以痛感,但痛感迅速地向快感转换,从而使读者在感情上得到一种满足。
小说中,阿尔芒的父亲不能接受玛格丽特,只因为她是一个妓女,在他眼中,妓女是道德败坏的象征,辱没家声,而且毫无人性,“是没有心肝、没有理性的生物,她们是一架榨钱的机器,就像钢铁铸成的机器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把递东西给它的手压断,毫不留情、不分好歹地粉碎保养它和驱使它的人。”正是这种伪道德,熄灭了爱情之火,也熄灭了生命之火。小仲马批判造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伪道德,其实也是为母亲悲剧命运鸣不平,是自身情感经验的移情。
小说采用了三个第一人称的叙述法。全书以作者“我”直接出面对玛格丽特的生平事迹进行采访着笔,以阿尔芒的自我回忆为中心内容,以玛格丽特临终的书信作结。这就把女主人公的辛酸经历充分展露在读者面前,很易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众人对玛格丽特遭遇的反应,也通过作者“我”表达了出来;这样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小说动用倒叙、补叙等多种手法,从玛格丽特的不幸身死,对她的遗物进行拍卖,作者“我”抢购到一本带题词的书写起,从而引出题赠者阿尔芒对死者的动人回忆。
《茶花女》后来被改编成歌剧,由意大利的音乐家威尔第作曲,影响更为深远。不久,无论是剧本还是小说,很快就跨越国界,流传到欧洲各国。它率先把一个混迹于上流社会的风尘妓女纳入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关注情爱堕落的社会问题的题材,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写实主义问题小说的产生,写实性风俗剧的潮起,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茶花女》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茶花女》问世后引起了极大震动,迅即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得千千万万读者为这则红颜薄命、男女悲欢的故事一洒同情之泪。只是在小说发表半个世纪之后的1898年,由林纾将其译成中文后,才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知晓。据考证,1897年某日,从法国巴黎留学归来的王寿昌,前往访见正怀中国之忧的林纾,当时中国正遭列强入侵,林纾本人又遭中年丧偶之痛,对他说:“吾请与子译一书,子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绍一名著于中国,不胜于蹙额对坐耶。”林纾听后,思之有理,才请王氏口述,自己笔录,合译了小仲马的这部小说,题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
译本问世之后,对中国文学界大有冲击,使传统的才子佳人式爱情小说迅速被淘汰。中国的小说家们在《巴黎茶花女遗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或摹仿之下,写出不少新意义、新结构的爱情小说。
《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中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人们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尔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据统计,自1980年《茶花女》新译本问世以来,累计印数已达到百万余册。它开创了法国“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
《茶花女》曾多次被改编成歌剧和电影。人们常用“茶花女”(Camille)来喻指妓女、交际花。
——学者袁行霈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教育家严复
自有古文以来,从不曾有这样长篇的叙事写情的文章。《茶花女》的成绩,遂替古文开辟一个新殖民地。
——学者胡适
在中国放了新剧的烽火。
——文学家松居松翁
茶花女书籍封面
出版时间 | 译者 | 出版社 |
1979年 | 陈林、文光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1980年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1980年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
1991年 | 陈林、文光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1993年 | 王振孙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93年 | 郑克鲁 | 译林出版社 |
1993年 | 黄甲年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1994年 | 文光 | 河北大学出版社 |
1995年 | 张保庆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1995年 | 赵学桥 | 贵州民族出版社 |
1996年 | 臧藏 | 接力出版社 |
1998年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1999年 | 黄友玲 | 精品出版社 |
2000年 | 孙良方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2001年 | 王振孙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1年 | 王殿忠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02年 | 胡小跃 | 漓江出版社 |
2003年 | 夏冰译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03年 | 王振孙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4年 | 王瑞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5年 | 刘远征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2005年 | 李文军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2006年 | 齐俊红 | 广州出版社 |
2007年 | 杨松河 | 华夏出版社 |
2007年 | 赵虚年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2007年 | 陈琳秀 | 哈尔滨出版社 |
2008年 | 李登福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2008年 | 李雨 | 农村读物出版社 |
2008年 | 谢磊 | 广州出版社 |
2009年 | 水木 | 万卷出版公司 |
2009年 | 李玉民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2010年 | 哈尔滨出版社 | |
2011年 | 董强 | 译林出版社 |
2011年 | 黄甲年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小仲马
小仲马其父是以多产闻名于世的大仲马。在大仲马奢侈豪华而又飘浮不定的生活影响下,小仲马最初“觉得用功和游戏都索然寡味”。二十岁时,他就结识了一些有夫之妇,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小仲马热切期望能像父亲一样扬名文坛。于是,他开始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代表作有《私生子》《放荡的父亲》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