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 编辑

古代中国的代称

九州九州

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 ,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而自汉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 ,又称为“汉地九州” 。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中有幽州与营州,没有青州和梁州。《周礼》中有幽州与并州,没有徐州和梁州。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 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至迟自汉代起的华夏之区域与《禹贡》所载九州之区域等同 ,九州等同于汉地 。又有“东夏” 、“南夏” 、“西夏” 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九州,意即汉地。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 ,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九州

外文名:Nine Provinces of China

拼音:jiǔ zhōu

组成:冀 豫 徐 兖 青 扬 荆 梁 雍

最早出处:《尚书·夏书·禹贡》

来源探究

编辑

大禹大禹

“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又有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汉地的代名词。九州区域范围划分也不同。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九州也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一种政治理想 。

豫州,因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当今河南省大部分属豫州,故简称“豫”。

其中冀州的范围极大,按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即并州、幽州、营州是由冀州所分出来的,加上原来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时又被称为十二州 。

《尔雅·释地》中的记载,没有青、梁,而有幽、营,将青州合并入徐州,将梁州合并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营州和幽州。

《周礼·变官·职方氏》中的记载,没有梁、徐,而有幽、并,因为武王灭殷商之后,将徐州合并入青州,将梁州合并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并州和幽州。

九州地图九州地图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书·职方解》与《周礼》全同,考虑到《周礼》较有系统,很可能是《逸周书》抄袭的《周礼》。)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尔雅·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训》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书名

禹贡

尔雅

周礼

吕氏春秋

九州名称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

九州的范围

编辑

汉代

西汉有十三州,分别是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徐州、兖州、豫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 ;幽州与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来 ;凉州本来是属于雍州的 ;交州在十二分野 中被划归九州中的扬州 ;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来 ;而司隶分别属于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

因此西汉十三州的范围等同于九州的范围。

汉代九州的范围

九州

范围

冀州

河东郡、河内郡、魏郡、巨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赵国、广平国、真定国、中山国、信都国、河间国 及涿郡、勃海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广阳国 及太原郡、上党郡、云中郡、定襄郡、鴈门郡

兖州

东郡、陈留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城阳国、淮阳国、东平国

青州

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齐郡、北海郡、东莱郡、菑川国、高密国、胶东国

徐州

楚国、泗水国、临淮郡、琅邪郡、东海郡

扬州

广陵郡、会稽郡、庐江郡、九江郡、丹扬郡、豫章郡、六安国 及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

荆州

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国

豫州

弘农郡、河南郡、颍川郡、汝南郡、沛郡、梁国、鲁国

梁州

汉中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巴郡、武都郡

雍州

朔方郡、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 及京兆尹、冯翊郡、扶风郡 及陇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十二分野中的三河即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称 。

所以,在分野中的西方,汉朝的凉州及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三郡属于九州中“东井、舆鬼”分野的“雍州”(秦地), 西南方的益州属于梁州;在北方,汉朝的并州、冀州属于九州中“昴、毕”分野的“冀州”(赵地) 、汉朝的幽州约属于九州中“尾、箕”分野的“幽州”(燕地) ;在南方,汉朝的荆州约属于九州中“翼、轸”分野的“荆州”(楚地) 、汉朝的扬州及交州约属于九州中“斗、牵牛、婺女”分野的“扬州”(地、东越地及南越地) ;在东方直至大海的土地,即“虚、危”分野的青州 及“奎、娄”分野的徐州 所在的齐鲁大地也属于九州的一部分。

汉末的冀州,其范围至少相当于今日的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山西、陕西六个省市全部地区及内蒙一部分地区 。同时,汉代及三国时人口中的“天下”是九州(中国)的代指 ,“中国”反而只是占有中原的王朝政权的代指,或中原的代指。

东汉建安十八年曾经重新分置全国所属九州州域 ,冀州范围相当于今天的辽宁、河北、山西、北京、天津五省全境及内蒙一部分;雍州州域范围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全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全境及广西一部分属益州(梁州) ;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省全境及河南南部是荆州辖境 。

晋代

晋代的九州与汉代九州范围相当,按《晋书·地理志上》 及《晋书·地理志下》 所描述,西晋全国十九个州各自所属的九州州域如下:

晋代九州的范围

九州

范围

冀州

冀州、平州、幽州、并州

兖州

兖州

青州

青州

徐州

徐州

扬州

扬州、交州、广州

荆州

荆州

豫州

司州、豫州

梁州

梁州、益州、宁州

雍州

雍州、凉州、秦州

隋代

据《隋书·地理上》 、《隋书·地理中》 及《隋书·地理下》 所述,隋朝全国各郡各自所属的九州州域如下:

隋朝全国各郡各自所属的九州州域

九州

州域

冀州

信都郡、清河郡、魏郡、汲郡、河内郡、长平郡、上党郡、河东郡、绛郡、文城郡、临汾郡、龙泉郡、西河郡、离石郡、雁门郡、马邑郡、定襄郡、楼烦郡、太原郡、襄国郡、武安郡、赵郡、恒山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渔阳郡、北平郡、安乐郡、辽西郡

兖州

东郡、东平郡、济北郡、武阳郡、渤海郡、平原郡

青州

北海郡、齐郡、东莱郡、高密郡

徐州

彭城郡、下邳郡、鲁郡、琅邪郡、东海郡

扬州

江都郡、钟离郡、淮南郡、弋阳郡、蕲春郡、庐江郡、同安郡、历阳郡、丹阳郡、宣城郡、毗陵郡、吴郡、会稽郡、馀杭郡、新安郡、东阳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阳郡、临川郡、庐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龙川郡、义安郡、高凉郡、信安郡、永熙郡、苍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宁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阴郡、林邑郡

荆州

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阳郡、沅陵郡、武陵郡、清江郡、襄阳郡、舂陵郡、汉东郡、安陆郡、永安郡、义阳郡、九江郡、江夏郡、澧阳郡、巴陵郡、长沙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熙平郡

豫州

河南郡、荥阳郡、梁郡、谯郡、济阴郡、襄城郡、颍川郡、汝南郡、淮阳郡、汝阴郡、上洛郡、弘农郡、淅阳郡、南阳郡、淯阳郡、淮安郡

梁州

汉川郡、西城郡、房陵郡、清化郡、通川郡、宕渠郡、汉阳郡、临洮郡、宕昌郡、武都郡、同昌郡、河池郡、顺政郡、义城郡、平武郡、汶山郡、普安郡、金山郡、新城郡、巴西郡、遂宁郡、涪陵郡、巴郡、巴东郡、蜀郡、临邛郡、眉山郡、隆山郡、资阳郡、泸川郡、犍为郡、越巂郡、牂柯郡、黔安郡

雍州

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凋阴郡、延安郡、弘化郡、平凉郡、朔方郡、盐川郡、灵武郡、榆林郡、五原郡、天水郡、陇西郡、金城郡、枹罕郡、浇河郡、西平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鄯善郡、且末郡、西海郡、河源郡

唐代

唐代九州的范围

行政区划

对应九州范围

河南道

分属豫、徐、青、兖四州之域

河北道

分属冀州之域、兖州之北境

河东道

分属冀州之域

关内道

分属雍州之域

陇右道

分属雍州之域

剑南道

分属梁州之域

山南道

分属荆、梁二州之域

淮南道

分属扬州之域、荆州之东境

江南道

分属扬州之域、荆州之南境

岭南道

分属扬州之南境

宋代

宋代九州的范围

行政区划

对应九州范围

开封府

分属兖、豫、青、徐之域

京东东路

分属兖、豫、青、徐之域

京东西路

分属兖、豫、青、徐之域

京西南路

分属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

京西北路

分属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

河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

分属兖、冀、青三州之域

河东路

分属冀、雍二州之域

陕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

分属雍、梁、冀、豫四州之域

两浙路

分属扬州之域

淮南东路

分属扬、徐二州之域

淮南西路

分属扬、荆、豫三州之域

江南东路

分属扬州之域

江南西路

分属扬州之域

荆湖北路

分属荆州之域

荆湖南路

分属荆州之域

福建路

分属扬州之域

川峡四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

分属梁、雍、荆三州之地

广南东路

分属荆、扬二州之域

广南西路

分属荆、扬二州之域

另外,宋朝人也将幽燕一帯视为九州的一部分 ,称为“汉地” 、“汉疆” ,遥祭不在宋版图之内但在九州疆域之内的北镇医巫闾山 ,靖康以后也继续祭祀五岳五镇四渎四海 。辽国人也视燕云为“汉地” 、“中国往昔之疆” ,也认同燕云一帯是九州的一部分 ,在内政上以汉制南面官治理幽燕 。女真人也认同燕云一帯是“汉地” 。

同时,宋朝人也认为有一部分汉地(九州)“故土” 、“汉地” 被西夏所侵占 。

纵使在失去汉地北部後的南宋也继续祭祀四岳四镇 。

明代

洪武帝认为“中国之旧疆”包括闽粤(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 、江东、湖湘襄阳(今湖北湖南二省)、赣城(今江西省)、长淮(今江苏省及安徽省北部)、齐鲁、河洛(今河南省)、幽赵晋冀(今河北山西二省及天津北京二市)、秦陇(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 、辽海(今辽宁省) 、巴蜀(今四川省及重庆市) 、云南在内 。

明朝人认为今日的江苏苏南、安徽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海南八省之地都属于九州州域中的扬州 。

明朝人认为今日的辽宁省 范围也是属于九州州域。

根据四库全书版的《明一统志》,明朝全国属于九州州域内分野的府县如下:

明代九州的范围

九州

府县

冀州

顺天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徳府、广平府、大名府部分 、永平府、延庆府、保安州、万全都指挥使司(万全都司)、太原府、平阳府、大同府、潞安府、汾州府、辽州、沁州、泽州、彰徳府、卫辉府、怀庆府、广宁(广宁卫)以西之地

兖州

兖州府部分 、东昌府、开封府部分

青州

济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辽东都指挥使司(广宁卫以东之地)

徐州

徐州、淮安府、兖州府部分

扬州

应天府、凤阳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庐州府、安庆府、太平府、宁国府、池州府、徽州府、广徳州、和州、滁州、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严州府、金华府、衢州府、处州府、绍兴府、宁波府、台州府、温州府、南昌府、饶州府、广信府、南康府部分 、九江府部分 、建昌府、抚州府、临江府、吉安府部分 、瑞州府、袁州府、贑州府、南安府、福州府、泉州府、建宁府、延平府、汀州府、兴化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宁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罗定州、南宁府 及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琼州府

荆州

、贵阳府部分 、䕫州府部分 部分施州、 、襄阳府部分 、吉安府部分 、梧州府、镇远府、思南府、石阡府、铜仁府、黎平府及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平乐府、保靖、韶州府、桂林府、永顺、衡州府、常徳府、辰州府、永州府、郴州、宝庆府、汉阳府、承天府、徳安府、黄州府、荆州府、岳州府、长沙府、武昌府

雍州

西安府、凤翔府、汉中府部分 、平凉府、巩昌府、临洮府、庆阳府、延安府、宁夏卫、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河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靖虏卫、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郧阳府部分

地理

编辑

山脉

秦岭

罗浮山

千山

龙泉山

米仓山

巫山

幕阜山

太行山

九嶷山

十大名山

五岳五镇

东岳

泰山

东镇

沂山

南岳

衡山

南镇

会稽山

西岳

华山

西镇

吴山

北岳

恒山

北镇

医巫闾山

中岳

嵩山

中镇

霍山

平原

华北平原

鄱阳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平原

潮汕平原

盆地

四川盆地

高原

山西高原

下一篇 魏公

上一篇 公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