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阳陵 编辑
首阳陵,魏文帝曹丕的陵寝。首阳陵由曹丕自己生前规划,于黄初三年(222年)冬十月甲子在京都洛阳修建寿陵,并预作终制,黄初七年(226年)五月丁巳,帝崩于洛阳,时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阳陵。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曹丕是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位置大概在今洛阳市偃师区西北十五公里首阳山南麓,汉魏洛阳城以东,南蔡庄村以西的地区。即西晋皇陵区以东,靠近邙山下。其内涵待考。文德郭皇后及其他后妃葬于首阳陵涧西。
中文名:首阳陵
外文名:Shouyang Mausoleum
位置:洛阳偃师首阳山
拥有者:魏文帝曹丕
始建:222年
启用:226年
魏文帝曹丕
魏文帝曹丕葬首阳陵在今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首阳陵构造极为简单,依山为体,不封不树,不与妻妾合葬,也不建陵寝园地,神道等,地表没有任何痕迹。陵中建筑毫不侈华,随葬品以瓦为主,以防后人掘盗。
曹丕对他的后事的安排是明智的。他怕后人违背他的意愿,在他百年之后 ,以他是开国之君为由故行厚葬,特意作了《终制》(即遗诏)放在宗庙里,还把副本各一份,分别存在尚书台、秘书署的档案里。他在《终制》里说:“安葬父母的遗体,使他们的魂灵永远安而无危,这是最大的孝顺。自古及今,没有不亡的朝代 ,没有不被发掘的墓冢。董卓乱国以来,东汉皇帝们的陵墓没有不被盗掘的。冢墓一经发开,撬碎棺木,掠走金玉珠宝,骸骨散乱狼藉,像受肢解的刑罚一样,岂不心痛!《终制》警告他的子孙们说:如果你们违背了我的诏书,随便改变我薄葬的意愿,到后来我尸体就会碎了又碎,等于死了多次。蔑视君父生前的遗训,就是不忠不孝,若死者有知,在阴间也不会保佑你们的。
魏文帝曹丕
曹丕提倡薄葬,反对厚葬,是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因而深得后人称道。魏嘉平三年(251),曹魏名将司马懿死于京师洛阳。他生前就效法曹丕预作《终制》的办法立下了遗嘱,死后在首阳山土葬,不坟不树,不设明器,妻妾后终者不得合葬。唐朝初年太上皇李渊病死,太宗李世民打算厚葬,大臣虞世南上书劝阻,陈述薄葬的例子说:“魏文帝此制,可谓达于事矣!”
“薄葬达德”,“厚葬致祸”。1700多年的历史 证明,勿论贵贱,薄葬简殡是最聪明的办法。曹丕实行简殡薄葬的目的,在于防止后人盗他坟墓,不能等同于当今的丧葬改革。但是,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简殡薄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古代封建帝王尚能如此。如果以权势或钱势不实行火葬,占用耕地封墓树坟,争占子孙们的良田沃土,或以贵重衣饰随尸体一火燎之,岂不愚矣蠢哉!
首阳陵
魏文帝曹丕时,开始在洛阳建陵。曹丕的陵称为首阳陵,位于首阳山东,于黄初三年的冬天十月开始修建 。曹丕是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
226年,五月丙辰(十六日)曹丕病危,立平原王曹睿为太子,召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并受遗诏辅佐嗣主。丁巳(十七日)崩於洛阳嘉福殿,时年四十。曹睿继位。六月戊寅(九日),葬首阳陵。
《礼》:“国君即位为椑。”存不忘亡也。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於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季孙以玙璠敛,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以为弃君於恶。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於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延陵葬子,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间,不足为远。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