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书 编辑
《梁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唐初姚察、姚思廉撰纪传体史书。《梁书》是一本纪传体南朝梁史,二十四史之一。作者姚思廉(557~637年),本名简,思廉是他的字,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其父姚察曾任梁、陈、隋三朝官员。《梁书》是姚思廉在贞观年间奉唐太宗之命,在他父亲所撰写的梁陈史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书中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共56卷,所记历史自南朝梁建立(502年)开始,直到梁灭亡(557年)结束,共计56年。本纪6卷中共记载了南朝梁的4位皇帝,其中梁武帝3卷,其他三帝每帝各l卷。列传50卷分《皇后传》《太子传》《诸王传》《大臣传》《良吏传》《止足传》《儒林传》《文学传》《处士传》《孝行传》《诸夷传》《侯景传》共计12类,其中《止足传》是《梁书》首创的。另外,《梁书》中的《文学传》有2卷,包括了24位南朝梁时期的文人。《梁书》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在南朝诸史中是比较优秀的。
书名:梁书
作者:姚察、姚思廉
类别:纪传体史书
创作年代:唐初
《梁书》依据了很丰富的材料,有梁朝沈约的《武帝本纪》,周兴嗣的《梁皇帝实录》,萧子显的《普通北伐记》,萧韶的《梁太清记》等,有陈朝许亨的《梁史》,刘瑶的《梁典》等,还有周朝萧欣的《梁史》。这些史书为《梁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梁书》全面地叙述了梁朝的史事。如粱朝50多年历史,梁武帝统治了40多年,《梁书》6卷帝纪中,写梁武帝的有3卷,这便于人们全面了解梁朝的历史。侯景之乱是梁朝历史上一件大事,《梁书·侯景传》详细记载了事件的经过。
《梁书》中有关于“海南诸国”的记载,这是超越前代史书的地方。《梁书》类传中还新增《止足传》。《梁书》对当时的门阀制度、崇尚佛教等社会特点,也有突出的记载。
《宋书》中没有设文学传,在《南齐书》和《陈书》中都有文学传一卷,《梁书》中的文学传却有两卷,包括了25人,说明了梁代文学的较高成就。
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大分裂局面,使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593午,隋文帝禁止民间私修国史,自西汉以来私人自发修史的工作便变成了由朝廷组织的事业,开我国设史馆专修国史之先风。唐朝开国之君也极为重视史学,并希望藉此以达长治久安、永保皇业的目的。李世民认为“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鉴”,加上中国自古有盛世修史的传统,故设史馆修史,李世民(唐太宗)曾亲领修撰《晋书》,魏征、房玄龄、褚遂良、令狐德棻等大臣皆兼领史职,所选史官多为一时名家,被列为正史的二十五史有三分之一是在这一时期修成的,《梁书》即是其中之一。
隋朝建立之后,姚察已定居关中,任隋朝秘书丞。开皇九年(589),姚察奉命撰修梁、陈二史,书未成便于大业二年(606)去世。临死前嘱咐儿子思廉一定要完成他的未竞之业。
姚廉(557~637),字简之。自幼受家学熏陶,嗜书如命,一生历仕陈、隋、唐三代,在陈时任会稽王扬州刺史陈庄的主薄,入隋,任汉王杨谅王府参军,迁代王杨侑侍读。唐贞观初年历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等职,一生敢于直言极谏,虽高官厚禄,然淡薄名利。贞观三年(629),唐太宗诏令著作郎姚思廉与秘书监魏征同著《梁书》。因事先已有丰富的积累和深厚的功底,经过近九年的努力,终于在贞观十年撰成《梁书》,由魏征转奏皇帝,并藏于秘阁。姚思廉撰写《梁书》主要是根据姚察的书稿,另外可供参考的还有谢昊、许亨等九家梁书。
本纪
卷次 | 目次 | 题目 |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
---|---|---|---|
卷1~3 | 本纪第一二三 | 武帝上中下 | 萧衍 |
卷4 | 本纪第四 | 简文帝 | |
卷5 | 本纪第五 | 元帝 | 萧绎 |
卷6 | 本纪第六 | 敬帝 | 萧方智 |
列传
卷次 | 目次 |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
---|---|---|
卷7 | 列传第一 | 皇后-太祖张皇后・高祖郗皇后・太宗王皇后・高祖丁贵嫔・高祖阮修容・世祖徐妃 |
卷8 | 列传第二 | 昭明太子・哀太子・愍怀太子 |
卷9 | 列传第三 | 王茂・曹景宗・柳庆远 |
卷10 | 列传第四 | 萧颖达・夏侯详・蔡道恭・杨公则・邓元起 |
卷11 | 列传第五 | 张弘策・郑绍叔・吕僧珍 |
卷12 | 列传第六 | 柳惔・席阐文・韦睿 |
卷13 | 列传第七 | 范云・沈约・沈旋 |
卷14 | 列传第八 | |
卷15 | 列传第九 | 谢朏 |
卷16 | 列传第十 | 王亮・张稷・王莹 |
卷17 | 列传第十一 | 王珍国・马仙琕・张齐 |
卷18 | 列传第十二 | |
卷19 | 列传第十三 | 宗夬・刘坦・乐蔼 |
卷20 | 列传第十四 | 刘季连・陈伯之 |
卷21 | 列传第十五 | |
卷22 | 列传第十六 | |
卷23 | 列传第十七 | 长沙嗣王萧业・永阳嗣王萧伯游・衡阳嗣王萧元简・桂阳嗣王萧象 |
卷24 | 列传第十八 | 萧景 |
卷25 | 列传第十九 | 周舍・徐勉 |
卷26 | 列传第二十 | |
卷27 | 列传第二十一 | 陆倕・到洽・明山宾・殷钧・陆襄 |
卷28 | 列传第二十二 | 裴邃・夏侯亶・韦放 |
卷29 | 列传第二十三 | 高祖三王・南康简王萧绩・庐陵威王萧续・邵陵携王萧纶 |
卷30 | 列传第二十四 | 裴子野・顾协・徐摛・鲍泉 |
卷31 | 列传第二十五 | 袁昂 |
卷32 | 列传第二十六 | 陈庆之・兰钦 |
卷33 | 列传第二十七 | 王僧孺・张率・刘孝绰・王筠 |
卷34 | 列传第二十八 | 张缅 |
卷35 | 列传第二十九 | 萧子恪 |
卷36 | 列传第三十 | |
卷37 | 列传第三十一 | 谢举・何敬容 |
卷38 | 列传第三十二 | 朱异・贺琛 |
卷39 | 列传第三十三 | 元法僧・元树・元愿达・王神念・羊侃・羊鸦仁 |
卷40 | 列传第三十四 | 司马褧・到溉・刘显・刘之遴・许懋 |
卷41 | 列传第三十五 | 王规・王承・褚翔・萧介・褚球・刘孺・刘潜・殷芸・萧几 |
卷42 | 列传第三十六 | 臧盾・傅岐 |
卷43 | 列传第三十七 | |
卷44 | 列传第三十八 | 太宗十一王・南郡王萧大连,浔阳王萧大心,南海王萧大临、安陆王萧大春,浏阳公萧大雅,新兴王萧大庄,西阳王萧大钧,武宁王萧大威,建平王萧大球,义安王萧大昕,绥建王萧大挚 世祖二子・忠壮世子萧方等,贞惠世子萧方诸 |
卷45 | 列传第三十九 | |
卷46 | 列传第四十 | 胡僧祐・徐文盛・杜崱・阴子春 |
卷47 | 列传第四十一 | 孝行-滕昙恭・徐普济・宛陵女子・沈崇傃・荀匠・庾黔娄・吉翂・甄恬・韩怀明・刘昙净・何炯・庾沙弥・江紑・刘霁・褚修・谢蔺 |
卷48 | 列传第四十二 | |
卷49 | 列传第四十三 | |
卷50 | 列传第四十四 | |
卷51 | 列传第四十五 | |
卷52 | 列传第四十六 | 止足-顾宪之・陶季直・萧视素 |
卷53 | 列传第四十七 | 良吏-庾荜・沈瑀・范述曾・丘仲孚・孙谦・伏芃・何远・吉翂 |
卷54 | 列传第四十八 | 诸夷-海南诸国・东夷・西北诸戎 |
卷55 | 列传第四十九 | 豫章王萧综・武陵王萧纪・临贺王萧正德・河东王萧誉 |
卷56 | 列传第五十 | 侯景・王伟 |
附录
附录·梁书序
《梁书》
自先王之道不明,百家并起,佛最晚出,为中国之患,而在梁为尤甚,故不得而不论也。盖佛之徒自以谓吾之所得者内,而世之论佛者皆外也,故不可绌;虽然,彼恶睹圣人之内哉?《书》曰:“思曰睿,睿作圣。”盖思者,所以致其知也。能致其知者,察三才之道,辩万物之理,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此之谓穷理,知之至也。知至矣,则在我者之足贵,在彼者之不足玩,未有不能明之者也。有知之之明而不能好之,未可也,故加之诚心以好之;有好之之心而不能乐之,未可也,故加之至意以乐之。能乐之则能安之矣。如是,则万物之自外至者安能累我哉?万物之所不能累,故吾之所以尽其性也。能尽其性则诚矣。诚者,成也,不惑也。既成矣,必充之使可大焉;既大矣,必推之使可化焉;能化矣,则含智之民,肖翘之物,有待于我者,莫不由之以至其性,遂其宜,而吾之用与天地参矣。
德如此其至也,而应乎外者未尝不与人同,此吾之道所以为天下之达道也。故与之为衣冠、饮食、冠昏、丧祭之具,而由之以教其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者,莫不一出乎人情;与之同其吉凶而防其忧患者,莫不一出乎人理。故与之处而安且治之所集也,危且乱之所去也。与之所处者其具如此,使之化者其德如彼,可不谓圣矣乎?既圣矣,则无思也,其至者循理而已;无为也,其动者应物而已。是以覆露乎万物,鼓舞乎群众,而未有能测之者也,可不谓神矣乎?神也者,至妙而不息者也,此圣人之内也。圣人者,道之极也,佛之说其有以易此乎?求其有以易此者,固其所以为失也。
夫得于内者,未有不可行于外也;有不可行于外者,斯不得于内矣。《易》曰:“智周乎万物而道济乎天下,故不过。”此圣人所以两得之也。智足以知一偏,而不足以尽万事之理,道足以为一方,而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此百家之所以两失之也。佛之失其不以此乎?则佛之徒自以谓得诸内者,亦可谓妄矣。
夫学史者将以明一代之得失也,臣等故因梁之事,而为著圣人之所以得及佛之所以失以传之者,使知君子之所以距佛者非外,而有志于内者,庶不以此而易彼也。
臣巩等谨叙目录,昧死上。
政治思想
姚氏父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在运动中有质变,“失道不恒夷,运无常泰,斯则穷通有数,盛衰相袭,时屯阳九,盖在兹焉”,(《梁书》卷56《侯景传》)历史的兴亡更替是必然现象。
姚氏父子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人事,而不是天命观。因此,他们大都紧紧围绕人事来考察王朝的兴衰、事情的成败。姚察在评论梁武帝太清年间侯景之乱时说:“夫举事者定于谋,故万举无遗策,信哉是言也。傅歧识齐氏之伪和,可谓善于谋事,是时若纳傅歧之议,太清祸乱,固其不作。申子曰:‘一言倚、天下靡。’此之渭乎。”(《梁书》卷42《傅歧传》)在姚察看来,如果梁武帝听从傅歧的建议,拒绝与魏高澄通使和好,高澄企图离间梁王朝与自魏奔梁灼侯景之间的关系的计划就会落空,侯景也不会因此举兵反叛,梁朝更不可能中衰,人事在梁衰亡中起了关键作用。
姚思廉的见解与其父姚察大致相同。在《梁书·武帝本纪》的史论中,姚思廉认为梁武帝能够夺取政权,建立帝业,在于“齐季告终,君临昏虐,天弃神怒,众叛亲离”,而梁武帝“英武睿哲,义起樊、邓,仗旗建号,濡足救焚”,以“翦暴夷凶”为己任,因此“万邦乐推,三灵改卜”,时势将梁武帝萧衍推上了历史舞台。他认为梁朝所以能“治定功成,远安迩肃”,为魏晋以来少有的文化繁荣、地广力强之邦,在于梁武帝采取了一系列于国于民有利的进步措施:“辟四门,弘招贤之路;纳十乱,引谅直之规;兴文学,修郊祀,治五礼,定六律,四聪既达,万机斯理。”这样梁朝才成为了一个“南超万里,西拓五千”的强盛王朝。在总结梁武帝晚年政治混乱不堪的情况时,姚思廉认为是由于梁武帝宠幸朱异这样的佞幸,使他们“作威作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服冕乘轩,由其掌握”,造成“朝经混乱,赏罚无章”。因此,梁朝衰亡“虽历数斯穷,盖亦人事然也”。(《梁书》卷3《武帝本纪》)这种以人事来解释梁朝兴衰的思想观点,是姚思廉反思历史巨变的结果。
哲学思想
南朝梁是我国佛教的兴盛时期,上至梁武帝君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虔诚信教。对此姚氏父子在《梁书》中记载了一些佛事,但并没有过多地颂扬,相反,却对我国封建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无神论者范缜立传,并详细地汜载了他的不朽名著《神灭论》,而未加一句贬词,从而为后代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保存了一份极为珍贵的资料。这不能不说是姚思廉史学思想中的光辉的一面。
优点
《梁书》的行文,颇具简洁洗练的特色,《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排整次第犹具《汉书》以来相传之史法,要异乎取成众手、编次失伦者矣。”史学家赵翼评价为:“直欲远追班马……皆劲气锐笔,曲折明畅,一洗六朝芜冗之习。”在《梁书·韦睿传》中,写邵阳之役时,写道:“魏人先于邵阳洲两岸为两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斗舰竞发,皆临战垒。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风怒火盛,烟尘晦冥,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水又漂疾,倏忽之间桥栅尽坏,而道根等皆身自搏战。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这一段描写甚为精彩,深受史家的称道。
《梁书》所载历史丰富,史料完备。梁朝只有56年的历史,《梁书》的传则达50卷之多,可见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叙述之详尽。书中记载了很多文人和史家,如沈约、江淹、刘昭、萧子显、萧子云等,为他们详细列传,这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史学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书中还为一些学者作传,保存了对其重要著作的记载,如为范缜立传,保留了唯物主义著作《神灭论》;为钟嵘和刘勰立传,介绍了《诗品》和《文心雕龙》这两部文学理论著作。
《梁书》的谋篇布局颇见功力,承《汉书》类叙之法撰传,如《滕昙恭传》叙其孝行,附录徐普济被火伏棺、宛陵女子搏虎救母的事,《何逊传》由叙何逊工诗而及虞蓦。这样叙事,既显文笔简练,又不遗漏人物事件。
缺点
记录误差
《梁书》在记事记人方面,常常有一些时间差误、前后矛盾的地方。如《江苹传》称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而《何敬容传》则称其“铨序明审,号为称职”。这些互相抵牾的记载,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梁书》在笔法上也存在着曲笔增美讳恶的弊病。对于篡代之际大动干戈的血淋淋事实,书中很少如实反映。对于一些权贵歪曲史实大加吹捧的地方也相当多,与《南史》相比较,《梁书》的这个缺点显得更突出一些。
封建迷信
书中的思想糟粕也不少。充斥书中的大量阴阳灾异、图谶祥瑞,乃至望气相面、因果报应、神怪异闻等,给人以陈腐、庸俗之感。宣传佛、道等宗教迷信,也是书中存在的问题。
比较便于阅读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73年出版的点校本。该版本以商务印书馆宋大字影印百衲本(百衲本以眉山本为底本)与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互校,并参考了《南史》《资治通鉴》及钱大听《廿二史考异分》等的校勘成果,择善而从,为学者所推重,也最便于阅读。
南宋以后,不少著名学者对《梁书》都很注意,如著名目录学家陈振孙在其《直斋书录解题》中,晁公武在其《郡斋读书志》中,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都述及《梁书》。尤其是著名思想家叶适在其读书札记《习学记言序目》中,结合南宋的社会现实,对《梁书》有很多具体评论,研究《梁书》不可不读。
除了鸿儒硕学的具体述论外,宋人对《梁书》的研究还体现于另一方面,即将《梁书》置于诸史中一齐研究。这些著作包括周护《十七史赞》30卷、《名贤十七史榷论》104卷,吕祖谦《十七史详节》273卷,钱端礼《譬诸史提要》15卷,王先生《曩十七史蒙求》16卷,宋人的“十七史”是包括《梁书》的。这些著作虽然大多已不存在,却显示了《梁书》的广泛影响。
明代,尤其是清代,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对诸史的研究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关于《梁书》的研究,多分散在各家的研究著述中,按性质可分为数类:有关《梁书》考证质疑的,有明代朱明镐的《锰史纠》6卷,清代牛运震的《读史纠谬》15卷、李贻德的《十七史考疑》、钱大昕的《读史拾遗》5卷、赵翼的《陔余丛考力》43卷、张烩的《读史举正》98卷、洪颐煊的《诸史考异》18卷、全祖望的爱经史问答610卷、宋书升的《二十四史正讹》等;有关《梁书》增补整理的,有清万斯同的《梁诸王世表》1卷、《将相大臣年表》1卷、徐文范的《东晋南北朝舆地表》12卷、杨守敬的《萧梁疆域图》1卷、洪骑孙的《补梁疆域志》4卷、侯康的《补梁书艺文志》1卷等;有关《梁书》广征博闻的,有清洪亮吉的《两晋南北史乐府》2卷。当然,最具影响的还是清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听的《廿二史考异》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姚察
姚察(533年—606年),字伯审,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南朝历史学家,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工作。他在陈朝时,开始撰梁、陈二史,未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诏继续撰梁、陈二史。据说,姚察“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聚,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在门阀风气很盛的南北朝时期,史学家的这种学识和修养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姚察终于未能完成梁、陈二史,就在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去世了。临终之前,他告诫儿子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
姚思廉
姚思廉
贞观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后官至散骑常侍。姚思廉继承了父亲遗志,为父亲守丧期满,即上表陈述父亲遗愿,请求继续修撰二史。隋炀帝下诏准许后,他一直在为此努力工作。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他又受诏同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在父亲遗稿的基础上,他进一步采择谢昊、顾野王诸家旧作,经编纂校注,于贞观九年(635年)修成《梁书》《陈书》。这两部史书的总论为监修魏征所作,其余部分都是姚氏父子几十年心血的结晶。书中有二十六卷梁朝前期人物列传的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这些部分是姚察的原稿。
姚思廉受唐太宗诏撰《梁书》时,已年过七旬。太宗命秘书监魏徵主持梁、陈、齐、周、隋五史的修撰,并参预撰写论赞,所以卷六敬帝纪后总论梁朝一代兴亡的论赞署名“史臣郑国公魏征”。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