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不拾遗 编辑
道不拾遗(拼音:dào bù shí yí)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下》。道不拾遗意思是财物遗失在路上,无人会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其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中文名:道不拾遗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近义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反义词:打家劫舍、世风日下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下》
注音:ㄉㄠˋ ㄅㄨˋ ㄕㄧˊ ㄧˊ
语法功能:作谓语、定语、状语
语法结构:主谓式
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道不拾遗”。
在秦国,秦孝王录用了他。他不断地劝说秦孝王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秦孝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以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装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映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兵士都乐意打仗。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