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督 编辑
都督(dū du),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都督官职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汉末三国
都督一名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有的是偏裨将校,有的则是一军元帅或一个军区的主将。前者被称为帐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称为持节都督,影响最大的是后一种。持节都督来源于汉代的督军御史,职责是监督州郡镇压“盗贼”,如东汉顺帝时,御史中丞冯绲持节督扬、徐二州兵镇压九江“盗贼”,就是一例。其后,又以中郎将督军,更增加了军事统帅的因素。汉末董卓之乱后,州郡拥兵割据称雄,朝廷为了笼络他们,有以将军兼督数州或都督某州的称号。献帝建安二年(197)以袁绍为大将军,赐弓矢节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是最早见于史籍的持节都督。大约同时,魏武帝曹操以程昱为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这种都督就成为统治地方的军政长官了。
都督
到曹魏后期,都督区也在其腹地建立,计有邺、许昌(豫州)两处。邺为魏王国旧都,许昌为汉末故都,都有武库、粮仓,加上长安,成为控制边州,拱卫洛阳的重镇。持节都督本是军职,都带有将军或中郎将等军号,其地位高低视军号的品级而定,并依军号设立军府。如都督所带之军号为安西将军则置安西府,升为镇西将军则改称镇西府。军府置长史、司马、主簿、从事中郎、参军及行参军等僚属。参军、行参军分曹(部门)理事,其曹数多少视军府大小而定(见府州僚佐掾属)。
曹魏初置都督区时,都督与刺史各置,只有少数都督兼任所驻州刺史。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中,曾规定“都督知军事,刺史治民,各用人”。但惠帝以后,都督例兼所驻州的刺史,非重要州才单为刺史。都督兼刺史,即兼治军民,所属州郡之刺史太守军事上受其指挥,负责为之提供兵源及军需;其民政事务也常受都督干预,都督形成为州的上一级机构。但都督区与州区的范围并不一致,有的一州分属两个督区,也有一个都督除督所兼刺史之本州外,只督邻州之一郡或数郡者。故都督区还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是军事指挥区域。
关于都督区的划分,曹魏的情况是 :
东线,黄初三年(222年),设置扬州都督区,先后以曹休、满宠、王凌、诸葛诞、毌丘俭、王基、石苞任职。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举兵反抗司马氏时,以都督豫州王基兼督扬州。这种以一人兼督扬、豫,不是常制,不久王基就专督扬州。而甘露二年,又分淮北都督区,以陈骞、卢钦、司马骏任职。设置青、徐都督区,该区都督有时合置,有时分置。合置时,以牵招、夏侯楙、桓范、胡质、胡遵任职;分置时,以臧霸、田豫都督青州,钟毓、卫瓘都督徐州。
南线,黄初元年(220年),设置荆州都督区。明帝太和元年,以荆、豫合置都督区。嘉平三年(251年)分置,其中都督豫州,又称都督江南。荆、豫合置时,以司马懿、王昶任职;分置时,以夏侯尚都督荆州,诸葛诞、王基、州泰、陈骞、司马骏都督豫州。甘露四年(259年),荆州一分为二,一个荆州都督镇襄阳,以州泰、钟毓、王沈任职,又称都督江北,另一个荆州都督镇新野,以王基、陈骞任职 。
中部,曹操以钟繇为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驻长安,黄初元年,同时设关中都督区(关中地属司隶),以夏侯楙任职,太和二年(228年)撤销。甘露元年(256年)另置都督陇右(陇右地属雍州)一人,以后分置陇右、关中都督区。以邓艾、李允、卫瓘都督陇右 。
北线,设都督河北,兼辖冀、幽、并三州军事,以吴质、吕昭、程喜等8人任职 。驻地冀州。
西线,设雍、凉将军都督区,以雍凉都督自居,以曹真、司马懿、夏侯玄、郭淮、陈泰、司马望任职。一般都领凉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头衔,驻武威郡姑臧县,镇守西北地区,以及曹魏的养马产地。
蜀国都督区,大体以郡划分 。
西线,设汉中都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置,首任为魏延。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进驻汉中,以魏延改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北线,遥设关中都督,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置,首任为吴懿。南线,设庲降都督区,总摄南中诸郡军事,章武元年首任为邓方,治南昌县(今云南镇雄),继任李恢移治平夷县(今贵州毕节),马忠移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庲降又设副职贰都督。东线,设永安(巴东郡治所,即白帝城)都督,又称巴东都督。永安是蜀国东部边境重镇,位于三峡西口,面对魏国新城郡和吴国荆州,章武元年首任为李严。在西、北、南、东线之外,后方二线设江州(巴郡治所)都督,江州在蜀国东南江水和西汉水(今嘉陵江)交汇处,水陆四达。是后方重镇,章武末首任为费观;建兴元年,继任者为李严、李丰、李福、邓芝等,在此主持北伐的后方事物 。
吴国的都督区,以州、郡和郡内要点划分。
根据敌情和特殊地形,形成极密或极疏的布局。其北线和西线,在沿江众多要点上,设置了密集的都督区,为国家重兵所在。这些都督区自西向东计有:信陵督、西陵督(永安二年陆抗都督西陵时,辖区自关羽濑至白帝)、夷道督、乐乡督、水军督 、江陵督、公安督、巴丘督、蒲圻督、夏口督、沔中督(辖区为夏口以上的沔水)、武昌督(陆逊死后,分为武昌左部督、武昌右部督。吕岱任武昌右部督时,辖区自武昌上至蒲圻)、半州(今江西九江上游江中)督、柴桑督、吉阳督、虎林(今安徽贵池西)督、濡须督、芜湖督、牛渚(今安徽当涂北)督、扶州(今安徽马鞍山以北江中之洲)督 、都下(即建业)督(吴建兴元年,太傅诸葛恪攻击魏国新城前设都下督,以留守建业的滕胤充任)、徐陵(亭名,在今镇江)督、京下(今镇江)督。建衡二年(270年)陆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为信陵等诸督之督。其南线,设交州督,广州督。东线,孙权西征荆州关羽时,临时设吴郡都督,以吴奋任职,镇抚东方。
两晋南北朝
晋时,分持节都督为三等,都督诸军事为上,监诸军事次之,督诸军事为下。都督均有节,表示朝廷赋于都督的权力,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有权诛杀二千石(守、相)以下官;持节有权诛杀无官位人,若在军事时期,可与使持节同;假节只有在军事时期可杀犯军令者。自曹魏开始,已有大都督及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的称号,假黄钺是比持节更高的权力标帜,可以专戮节将(即持节都督),这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或权臣当政期间才赋予这种权力,并非经常制度。除负责一个军区的持节都督外,还有奉命出征的持节都督,统率全军或一支独立部队。其后往往以统率全军者为大都督,如曹魏明帝太和四年(230),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大都督、假黄钺,以伐蜀。北魏后期,经常任命重臣为大都督统率出征。但其后常别置行台节度诸军,统帅之权又渐移于行台。
南朝后期,州郡分割,都督区也逐渐变小,都督的权威已不如魏晋时。
东魏时置六州流民都督及京畿大都督,以统率鲜卑军人。北齐时,京畿大都督以宗王或皇子担任,开府置佐,权力极重,是特殊的制度。
北周改都督区为总管区,总管兼任所驻州刺史,并统辖邻近各州。重要地区则置大总管府,除直辖州郡外,还统辖若干总管。大总管所统,自十余州至数十州不等。大都督、帅督、都督三等名号则成为府兵的中下层军官。至隋,此三号并为散官。隋炀帝杨广复改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地位低微,有似魏晋时的帐下都督。
隋唐时期
都督
唐代都督权轻,虽加使持节之号,并不真正赐节。景云二年以贺廷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实授旌节。从此节度使代替都督,成为地方最高的军事长官。唐后各代也袭用都督名号,但名号虽同,其职权与组织形式与魏晋南北朝时已迥异。
宋元明清
北宋于行政区都督府设都督,一般以亲王担任,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为长官,掌本府兵民之政。地位较高者称大都督。南宋以后﹐都督成为中央执政官所加军事官衔。绍兴二年(1132),吕颐浩以左仆射出都督江、淮、两浙、荆湖诸军事,置司镇江。此后,凡遇执政官临时出任统帅,即加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衔,事毕即罢。
元天历二年(1329),立钦察亲军都督府,后改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统辖钦察诸部侍卫军及地方镇戍军。
明朝初年(1361),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节制中外兵马。洪武十三年(1380)诛胡惟庸,为防止军权过分集中,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一员。各都督府通过都司统领京卫及外卫之兵。明中叶后,各卫仅存空名,都督遂为虚衔,领兵之官须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等衔,始有统军实权。明 朝鲜洪翼汉《华浦先生朝天航海录》:“都督(毛文龙)言:‘皇子已于六月薨逝,而登州抚台袁可立,与俺不相能,致有科参。新抚台武之望,已替其任云。’”
清初,沿袭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为提督和总兵官的加衔。乾隆十八年(1753)废止。
清末民国
辛亥革命,起义各省多置都督,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袁世凯上台后改称某某将军督理某省军务。1916年袁死后改称督军,1922年又称督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