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普 编辑

藏王的历代称号

赞普赞普

赞普,在吐蕃诸王之名字中多有此字,以示崇巍。《新唐书·吐蕃传》云:“其俗谓雄强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颇得其意。“赞普”一词,主要是取其宗教上的含义。强调他的权力来自上天,即所谓“君权神授”,强调了赞普的血缘属于神系,君权来自天神。中国藏学泰斗王尧氏于解读吐蕃碑铭时以为:按赞普一词,系藏文btsan po之对音,而在古代btsan乃原始崇拜之精灵,雍仲本教bon po列为九乘之一,后转为统治者自称。在雍仲本教信仰中,“赞”是一种十分狞厉可怖、凶猛暴戾的神灵,既有灵异,又有群众基础(今仍是西藏人的崇祀对象),逐渐变成具有保护神地位的崇拜对象。“赞普”,雄强丈夫之名即由此而来。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赞普

外文名:btsan po

代表意义:藏王的历代称号

统治地域:西藏吐蕃地区

世系简介

编辑

聂赤赞普被扛在肩上,拥为第一代王聂赤赞普被扛在肩上,拥为第一代王

聂赤赞普(གཉའ་ཁྲི་བཙན་པོ།),或译为聂墀赞普,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代藏王,是西藏山南雅隆一带的地方首领,由他开始的王统在史上被称为“悉补野王统世系”。

按照传说中的说法,悉补野部落的赞普共传了31代,包括天赤七王、上丁二王、地贤六王、德字八王、赞字五王等。 藏文史料《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红史》、《雅隆尊者教法史》等书中都提到了这些赞普的名字。

大约在隋唐易代之时(公元600年左右),雅隆部落中出现了一位伟人南日松赞(nam-ri-slong-btsan),他是吐蕃社会从部落组织向王国政权过渡过程中的著名领袖人物。在他执政期间,雅隆悉卜野部落里一批贵族反对他的扩张活动,将其毒死,分裂的危险迫在眉睫,形势岌岌可危。

南日松赞之子——松赞干布(srong-btsan-sgan-po,?-650),便是在此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登上赞普大位,开创显赫政绩,戡平内乱、定都逻些(今拉萨)、扫平诸羌、安抚四境、确立制度、制定法律、创造文字、引进佛教;和亲唐朝、通好天竺,为吐蕃王朝的繁荣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公元7世纪上半叶,吐蕃已完全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奴隶主专政的军事部落联盟。

松赞干布以后,吐蕃历代赞普大多能继承祖先的事业并发扬光大。

部落时代

编辑

天赤七王

天赤七王唐卡天赤七王唐卡

是指吐蕃王统的第一代至第七代赞普。此七王因为历代都修习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故具有断证功德,便以彩虹之光为道登成就(即大圆满虹化),因他们的名字中均带“赤”字故称为天赤七王。

天赤七王

基本情况

主要业绩

宗教信仰

聂赤赞普

传说中聂赤赞普本是天神的儿子,后降临人间。根据《雍布拉康志》、《迪乌宗教流》等藏文史籍的记载,聂赤赞普出生在西藏波密,因相貌古怪、性格刚烈,被家庭放逐,当他游历到雅砻河谷时,结识了12名代表当地各部落利益的苯教徒(西藏原始宗教),并被推举为王。

1、开始了悉卜野王统世系;

2、在位期间,蔡弥穆杰和宗弥恰嘎担任他的神师,创建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3.根据部分本教史的记载,聂赤赞普在位期间,还创建了“索喀尔雍仲拉孜”和“青瓦达孜”宫,本教得到了发展。

雍仲本教

穆赤赞普

聂赤赞普和南穆郁之子就是穆赤赞普,古辛居览恰,建有神堂阔玛尼琼。“穆”字显然是母系姓氏。《强玛》说:”(聂赤赞普)之子穆赤赞普成就学业,修行觉悟往波斯等地译经,从象雄请来一百一十八位大德创建经堂三十七所。

他是个狂热的本教教徒,他不仅大力扶持本教的传播,而且师从请自象雄的本教大师南喀囊巴多坚,在拉日姜托山苦修本教密宗,终于取得大成就,因而他也是本教中上“十三王统成就者”之一。穆赤赞普时代,本教律宗得以发展。

雍仲本教

丁赤赞普

穆赤赞普在一百零八岁时,跟妃子萨蔓丁丁玛生一子,称丁赤赞普。公元前967年他的上师由角尔门噶担任,为祭祀而修建的庙堂是科玛羊则。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体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雍仲本教

索赤赞普

丁赤赞普跟妃子索萨曼生一子,称为索赤赞普。他的上师是角尔奥噶,修建庙堂是郭罗郭却。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体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雍仲本教

达赤赞普

索赤赞普跟妃子达尔萨象雄玛生一子,称为达赤赞普。古辛(本教国师)为策米松曼,建有神堂索波琼拉。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体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雍仲本教

德赤赞普

达赤赞普跟德拉噶姆生一子,称为德赤赞普。他的上师是达巴木青,修建庙堂是雍仲拉则。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体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雍仲本教

思赤赞普

德赤赞普跟思拉噶姆生一子,称为思赤赞普。他的上师是角尔夏噶,修建庙堂是科玛日让。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为光体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雍仲本教

上丁二王

上丁二王之布德贡杰上丁二王之布德贡杰

吐蕃历史上头一个有记载的重大事件,即止贡赞普死于与大臣罗昂的决斗及其带来的后果,又使尼洋河流域的工布地区与位于雅砻流域的雅隆部落扯上了一层特殊的关系。

赞普之位被罗昂篡夺后,止贡赞普的三个儿子夏赤、聂赤和甲赤分别远逃到工布、娘布和波布一带(还有一说法是逃亡到林芝地区的只有夏赤和聂赤)。罗昂后被极具传奇色彩的茹拉杰所杀,茹拉杰将聂赤迎回故土成为赞普,又称布德贡杰,与其父止贡赞普被史家合称为“上丁二王”。

上丁二王

基本情况

主要事绩

宗教信仰

止贡赞普

天赤七王之后的止贡赞普藏王,在一次决斗中,由于疏忽而斩断了他与天界联系的登天光绳,从此藏王留在人间。

止贡赞普出生直至二十七岁时依照先辈们惯例信奉雍仲本,二十八岁(火鸡年)时一改常规灭本教。

雍仲本教

布德贡杰

止贡跟罢萨赤增玛生一子,称为布德贡杰,其上师是象雄册嘉布,庙堂是赤则锅扎。

从象雄迎请琼布穆琼尖和拉琼两兄弟至吐蕃地区授传本教诸门,如五部十万诵和八界等,并确立本律斯贝托青。

雍仲本教

中勒六王

中累六王中累六王

阿雪勒到艾雪勒这六位赞普的名字中都以勒为名。这些国王的尸体留于大地,没能升天,并埋在岩石和草山处,故称此六王为“萨拉勒周”。 他们在西藏山南钦安一代先后修建了郭则宫、羊则宫等,史称“钦安六宫”。

中累六王

基本情况

主要事绩

宗教信仰

阿雪勒

布德贡杰跟本唐曼措妃生一子,称为阿雪勒。其上师是象雄二十位智者。这二十位智者也是“萨拉勒周”的上师,并为阿雪勒修建了萨勒卷秀庙宇。

在萨拉勒周六王期间盛传雍仲本的《父续大教言》、《大圆满观》、《大乘菩提心》、《大慈皆显》、《说部论著》、《五广大十万》、《五大明》、《九乘》等。国王们也学习修行以上的本教诸典籍。

雍仲本教

德雪勒

阿雪勒跟穆解姆扎玛那妃生一子,称为德雪勒。其上师是美姆琼,庙宇为科玛央则。

雍仲本教

特雪勒

德雪勒跟鲁解姆玛尔美妃生一子,称为特雪勒。其上师是籽本科多,庙宇为萨勒旺旺。

雍仲本教

古日勒

特雪勒跟古尔曼妃生一子,称为古日勒。其上师是则巴南都,庙宇为仁青斯芒。

雍仲本教

张西勒

古日勒跟措曼张玛生一子,称为张西勒,其上师是伊辛都登,庙宇为赤奏本得。

雍仲本教

艾雪勒

张西勒跟萨曼布姆妃生一子,称为艾雪勒。其上师是籽本卡多,庙宇为铜则。

雍仲本教

地岱八王

地岱八王地岱八王

之后的八位国王去世后陵墓建在河流之中,故称此八王为“曲拉德杰”。因他们的名字中都带有“德”字,也有称为地德八王。

地德八王

基本情况

主要事绩

宗教信仰

萨南森德

艾雪勒跟穆解姆买勒妃生一子,称为萨南森德。其上师是象雄雍仲杰布。

在曲拉德杰八王时期兴盛雍仲本教的十万颂论著,修建的庙宇是林周央庙宇等。

雍仲本教

德赤南雄赞

萨南森德跟措曼赤噶妃生一子,称为德赤南雄赞。其上师是象雄措美更朗。

雍仲本教

色诺南德

德赤南雄赞跟色年芒姆妃生一子,称为色诺南德,其上师是象雄顿多杰布。

雍仲本教

色诺布德

色诺南德跟鲁唐玛美妃生一子,称为色诺布德,其上师是象雄阿布奏波。

雍仲本教

德诺南

色诺布德跟奥萨得姆措妃生一子,称为德诺南,其上师是象雄阿拉丹吉。

雍仲本教

德诺布

德诺南跟赤曼杰玛妃生一子,称为德诺布,其上师是象雄达罗玛哈德。

雍仲本教

德杰布

德诺布跟萨增年杰妃生一子,称为德杰布,其上师是象雄达巴哈德。

雍仲本教

德森赞

德杰布跟曼增垄弓妃生一子,称为德森赞,其上师是象雄穆拉玛胡。

雍仲本教

赞字五王

赞字五王赞字五王

从多若洛赞到托托日年赞的五位国王,去世后埋藏于群垄达唐。因这五王的名称中都带有“赞”一词,故称他们为“五中赞”。

德字五王

基本情况

主要事绩

宗教信仰

杰布多弱落赞

德森赞跟年增玛姆妃生一子,称为杰布多若洛赞,其上师是象雄达罗玛哈德。

这五位国王的庙宇是象雄哇域切玛采地方修建的林珠央庙宇等。

此五国王执政时期,雍仲本如日中天,尽放光彩,智者和译师如同太阳光芒,遍洒吐蕃地区各地,驱散了芸芸众生的心中密云。

雍仲本教

赤增南

多若洛赞跟奥玛德萨赤增妃生一子,称为赤增南。上师是象雄穆拉哈杰。

雍仲本教

赤扎黄赞

赤增南跟曼萨赤噶妃生一子,称为赤扎黄赞。上师是象雄穆拉哈杰。

雍仲本教

赤托杰赞

赤扎黄赞跟曼萨鲁当妃生一子,称为赤托杰赞。上师是象雄穆拉哈杰。

雍仲本教

拉托托日年赞

赤托杰赞跟居央萨·东杰南措妃生一子,称为拉托托日年赞,其上师是角本布央解、次本布都松、直本布雪支三人担任。

雍仲本教

圆满四王

圆满四王之南日松赞圆满四王之南日松赞

从赤年松赞到南日松赞这四位国王时期诞生诸多学者,故将这四国王称为“本教四智者国王”或“圆满四国王”。

圆满四王

基本情况

主要事绩

宗教信仰

赤年松赞

拉托托日年赞跟青玛挪萨姆索杰妃生一子,称赤年松赞,上师是枯本布玛扎拉巴。

他们主要修习《五大般若》、《律经六续》、《阿毗对法四论》、《法相五部》等雍仲本教论著。

雍仲本教

仲念德如

赤年松赞跟仲萨达玛央瓦尔妃生一子,称为仲年德俄,其上师是枯本芒杰劳布。

雍仲本教

达日宁塞

仲年德俄跟青姆萨鲁嘉阿措妃生一盲子,请枯本芒杰劳布医治,王子得以复明,看到对面山峦上奔跑的盘羊,故将王子起名为“达日宁塞”(意为看见虎山上的盘羊)。其上师是然桑地域的本教徒赤乃考。

雍仲本教

南日松赞

达日宁塞跟奥果萨东增卓尕妃生一子,称为南日松赞,其上师是角本布赤琼扎巴。

雍仲本教

王朝时代

编辑
约在六三零年,松赞干布继承赞普王位。他依靠中小贵族和部分忠于赞普的大臣的力量,迅速平息叛乱,稳定了内部。在此基础上,松赞干布将政治中心从偏于南部一隅的琼结迁往拉萨,降服苏毗,亲征羊同,终于完成了统一西藏高原的大业,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政权——吐蕃王朝。

贤者五王

松赞干布至赤德祖赞的五位国王又被称为“贤者五国王”。

青年松赞干布青年松赞干布

1、松赞干布(617—650) 

生卒年代:

松赞干布的生卒年代的考证,近世西藏学者根敦群佩曾根据西藏史书,敦煌出土的《吐蕃历史》,新疆出土的吐蕃时代的木简与汉族史料等作过详细的研究,于1946年写成《白史》一书。

书中所说“松赞干布生于丁丑年(617),卒于庚戌年(650),寿三十四岁”(《白史》青海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1980年印本87—88页)。

生平介绍:

中年松赞干布中年松赞干布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说他继位之初,“父王所属民庶心怀怨望,母后所属民庶公开叛离”,在内部不稳的情况下,象雄、苏毗、达布、工布等新附的小邦也公开反叛。

松赞干布虽然是十三岁就亲政,但是他立即采取坚决措施镇压各种反叛势力,“对进毒为首者请人等断然尽行斩灭,令其绝嗣。其后,叛离之民庶复归辖治之下。”

松赞干布为巩固新建立的吐蕃王朝,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在西藏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他被后人公认为吐蕃王朝的创建者。

晚年松赞干布晚年松赞干布

历史功绩:

松赞干布的业绩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的方面:

创制了藏文和制定法律。松赞干布继位后不久就派遣吞米桑布扎等贵族子弟到印度去学习文字学,回来后创制了采用拼音的藏文,并且立即使用在吐蕃王朝的行政管理上。松赞干布以极大的热情推行藏文,使得西藏的古代文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松赞干布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以保证王室和贵族的统治地位,规范社会各个阶级的行为准则,镇压属民的反抗。

松赞干布作为吐蕃王朝的一代英主,雄才大略,在统一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的同时,努力扩大与周围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他先派大臣噶尔东赞域宋(《唐书》记作禄东赞)到尼泊尔,迎娶尼泊尔国王鸯输伐摩的女儿毗俱砥(藏文史籍记作赤尊公主)为妃。公元640年,他又派噶尔东赞域宋等人到长安(今西安)向唐朝求亲。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表现了吐蕃王朝对文成公主入藏的重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入藏,增进了吐蕃和南亚及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一些生产技术和工艺传入吐蕃,并有医药和历算等书籍传入,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都是佛教信徒,相传文成公主还带来了佛像和佛教僧人,两位公主在拉萨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像,成为西藏最早兴建的佛教寺庙。

2、贡日贡赞(633—650)

赞普墓赞普墓

贡日贡赞(Gung-ri gung-btsan,632年或633年-650年),又名共日共赞,是藏文史料记载中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独生子。

生平介绍:

据藏文史料记载,松赞干布有五个妻子。其中一个出自如羊支部落,名叫芒妃墀江,即贡日贡赞的母亲。共日共赞出生在查拉扎西谢耶康(今拉萨西部吐龙谷)。松赞干布举行了汤饼盛宴,吐蕃的百姓唱起了欢快的歌曲,以庆祝共日共赞的出生。

根据《红史》《贤者喜宴》《西藏王统记》等藏文文献记载,松赞干布曾将王位传给共日共赞,但共日共赞仅仅执政五年就在布达拉宫逝世了,年仅十八岁。此后松赞干布复位,但不久后松赞干布也病死了。

历史评价:

共日共赞在位的事,汉文史料没有史实依据;而且根据在敦煌发现的藏文文献《大事记年》记载中也没有共日共赞担任赞普的事情,因此今藏学界一般认为共日共赞没有即位。《吐蕃史稿》

共日共赞的陵墓位于敦卡达山,建在囊日论赞陵墓之左,称“共钦共日”陵。吐蕃王朝崩溃后,吐蕃爆发了各种属民奴隶起义。877年,共日共赞位于敦卡达的陵墓被奴隶军首领尼雅氏挖掘。

共日共赞和吐谷浑的公主蒙洁墀嘎生有一子芒松芒赞。

3、芒松芒赞(646—676)

《敦煌本历史》作芒松伦芒赞简称赤芒伦(该书18,19页)。彼为松赞干布的孙子,祖死幼年继位,故又称为本赤或赤本布(《敦煌本历史》15页)。赤,是王者名前加的敬词,“本布”意为孙子,侄子或外甥,这是古写法。当时其父死,祖松赞干布尚在,对其祖称王祖,故对他则称为王孙。

芒松芒赞芒松芒赞

生平介绍:

芒松芒赞生于公元646年(火马年)由于他尚年幼,内外事务皆由大相噶尔·东赞域松决断。即18年间,噶尔连续护持吐蕃赞普的政务。芒松芒赞娶没庐氏赤玛伦为王后。

芒松芒赞执政五年,公元654年(木虎年),大相噶尔·东赞域松在芒布沙宗( 堆隆芒浦)地方召集属下首领,开创了“集会”。集会上噶尔·东赞域松将臣民百姓分成特殊臣民和一般臣民两大类。妥善安排各自的工作,征发户丁、粮食劳役,在完成划分亲权和 驯奴的准备工作后,次年在“廓尔德”地方,起草了法律条文。此后,从芒松芒赞晚年开始 ,每年集会议盟,在大伦主持下,召集各有关首领议定政务大事,军事检查和农牧业的计算法推噶、半噶,形成集会制度。

历史功绩:

赞普芒松芒赞时期,不断扩大唐蕃间的关系,互派友好使者。这些友好使者的往来,加深了汉藏两个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友好亲密的关系。尽管有时也因汉藏交界的吐谷浑和南诏等小邦的事,唐蕃发生争执进行战争,但是后来仍然和平相处。

芒松芒赞在位期间,在主要的国政措施方面,纯熟的大相噶尔·东赞域松贯彻执行松赞干布的英明政策和事业,使吐蕃社会安定,农牧业生产步入正确的管理轨道;建立并发展了与邻邦的贸易关系,经济收入增加,社会、军事制度趋于完善,而且更加关心和积极发展唐蕃关系。另一方面,在固守边防,扩大疆域,增加所属臣民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4、都松芒波杰·隆朗赤(676—704)

都松芒波杰都松芒波杰

生平介绍:

都松芒波杰王的全名是“都松芒波杰隆朗赤王”,他是芒松芒赞王和王后没庐氏赤玛伦所生之子。公元676火鼠年诞生于拉隆。是年冬季,父王芒松芒赞薨。秘丧三年,始为都松芒波杰上赞普之尊号,母亲赤玛伦代理摄政。

都松芒波杰娶钦木氏(琛氏)赞姆多为王后。噶尔·东赞域松的长子赞聂希顿担任大相。赞聂布顿去世后,任命东赞域松的次子钦赞凌婆为大相。噶尔·东赞域松父子三人行后担任大相,他们为吐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建立了功 勋。但是随着他们成绩显著,傲慢情绪不断滋长。

至此,噶尔的后代骄傲思想越来越严重 ,吐蕃臣民们惧怕而敬奉之。噶尔·东赞的子孙们表面上对都松芒波杰王毕恭毕敬,实际上专横跋扈,君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都松芒波杰之母赤玛伦都松芒波杰之母赤玛伦

公元698年,土狗年夏,都松芒波杰巡临北方,大相钦陵赞婆出兵多麦大小宗喀地区。是年冬天,赞普治罪噶尔·钦陵,废除其大相职位。

翌年 ,都松芒波杰在“扎”的“恰蔡”地方,清查获罪家族的财产帐目,将噶尔家族的财产全部收归王室。

从铁鼠年(公元700年)开始,在赞普都松芒波杰的亲自指挥下,出兵松州、洮州等大唐地界 。水兔年(公元703年),赞普率兵攻占南诏。

次年(704年),驻兵于南诏附近名叫“约”的云南地区。

是年冬,都松芒波杰在南诏去世。

历史功绩:

都松芒波杰之时,唐蕃之间互派使者,吐蕃不断从汉地引进茶叶、瓷器和各种乐器等,两国建立了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关系。这期间,吐蕃盛行茶叶和瓷器碗,这在《红史》和有关茶、碗品种的论著中记载颇详。

5、赤德祖赞(698—754)

赤德祖赞赤德祖赞

生平介绍:

赞普赤德祖赞莫阿聪是赞普都松芒波杰与琛氏赞姆多之子,木龙年(公元704年)春,生于蔡颇章,本名“嘉祖茹”。公元704年冬,父王都松芒波杰薨后,由于王子尚幼,内外政务皆 由王太后,即父王都松芒波杰的母亲与莫阿聪的祖母没庐赤玛伦摄理。木蛇年(公元705年) ,以岱仁巴努囊扎与凯甘多囊为首反叛,在本姆那拉孜地方杀死叛臣岱仁巴等人。是年冬, 赞普任命库*芒波杰拉松为大相。但是,此事立刻传到祖母赤玛伦耳中。不久在林仁园治罪库*芒波杰拉松,任命韦*赤素香聂为大相。这年,出兵镇压了“悉立”等小邦叛臣。土鸡年(公元709年)逮捕悉立王。从此,王权稳固,吐蕃社会安定。

关于赤德祖赞的卒年在公元754年,木马年,他驾临羊卓扎蔡后去世,实际上是被大臣巴· 吉桑东赞与朗·弥素二人所杀。

历史功绩:

赤德祖赞迎娶唐朝宗室之女金城公主进藏。据《敦煌木吐蕃历史文书 ·大事记年》记载:“狗年(公元710年),赞普(赤德祖赞)驻于跋布川,祖母(赤玛伦)驻于 “仲”地。于赤帕塘议盟,派人准备赞母公主(金城公主)来蕃之器物,以尚·赞多热拉钦等 人为迎婚使者,赞姆金城公主至逻婆(拉萨)之鹿园。冬,赞普伉俪(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驻于扎玛尔、祖母(赤玛伦)驻于拉岗杂。于多麦之丹玛孜纳木尤,尚·嘉多与达格日杂集会义 盟。”《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26页。

历史认为,公元710年, 铁狗年,吐蕃大臣尚·多热拉钦(《唐书》作“尚赞出名悉腊”)作为吐蕃迎娶金城公主的婚使来到唐朝都城长安,敬献礼品请婚,皇帝许嫁宗室之女金城公主,且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吐蕃使臣。唐中宗为唐蕃之间的政治友好,决定把金城公主作为友谊使者嫁给吐蕃赞普。金城公主在吐蕃组织人力翻译了多部佛法经典和医药、历算书籍,传播发展了各种器乐,丰富了吐蕃文化 。总之,唐蕃之间亲上加亲,民族关系进一步加强,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成绩。

末代五王

从赤松德赞至赤达玛俄旦赞(朗达玛),在本教史书上称为“末代五王”。

青年赤松德赞青年赤松德赞

1、赤松德赞(742—798)

赤松德赞是悉卜野世系中政绩宏伟,为吐蕃的繁荣富强做出过伟大贡献,在政教两方面都具有一定权势的一位赞普,被誉为“祖孙三法王”之一。

他生于公元742年,水马年,赤德祖赞与那囊氏芒波杰之子赤松德赞降生于扎玛。

据《敦煌本历史》马年条中亦说:“是年(壬午)赞普松德赞(赤松德赞)生于扎玛,母后赞莫卒”(该书35页)。

中年赤松德赞中年赤松德赞

生平介绍:

唐天宝十四年(755)嗣位。

他上任伊始,任用尚结悉、尚息东赞、尚赞磨、论悉诺(又称达扎路恭,汉籍作马重英)“三尚一论”辅佐朝政,剿灭反叛族臣及党羽,初步稳定吐蕃局势。

755年乘中原内地发生“安史之乱”,屡犯唐境。

757年唐蕃进行第四次和盟,为赤松德赞执政以来首次与唐和盟。

广德元年(763)赤松德赞联合南诏、党项、吐谷浑、回讫等部族,由吐蕃将领达扎路恭率20万联军攻入长安。

晚年赤松德赞晚年赤松德赞

历史功绩:

赤松德赞时期,吐蕃王朝臻于全盛,不仅表现于武力强大,还表现于他对吐蕃王朝内政建设和不断引进、学习、吸收外族文化,振兴吐蕃佛教文化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赤松德赞厘定法律,严格等级制度,明确贵族与属民界限,强化吐蕃奴隶制,发展经济生产,仿照唐制,设置诸道节度使,大量屯军耕牧,促进农业、畜牧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大力发展吐蕃医学,名医、医著倍出。

大历十四年(779)兴建吐蕃第一座寺院——桑耶寺,首次在吐蕃剃度僧人。扶持佛教,建寺译经,先后颁行两次兴佛诏书,诏令吐蕃全民奉行佛法,通过制订《佛教大法》和盟誓形式进一步维护藏传佛教地位。任命佛教僧人为僧相,开创僧人参政先例。为解决吐蕃宗教信仰和派系之争,宣布崇佛禁本,亲自主持渐顿之争。

在他执政期间,吐蕃王国富强繁荣,众生安居乐业。由于赤松德赞在吐蕃王朝文治武功方面的业绩和建树,以及他确立了佛教在藏族社会的重要地位。晚年,他将王权交其子牟尼赞普,赴苏卡地方修行。在藏族历史上与松赞干布、赤祖德赞并称吐蕃三大法王。

2、牟尼赞普(774—798)

《贤者喜宴》记载,赤松德赞王与王后蔡邦氏梅脱仲共有4位王子,长子牟赤松波夭折,次 子牟尼赞普,三子牟迪菇赞普,幼子墀德松赞。据说,墀松德赞55岁时,退位到松喀尔粮玛蔡宫修行,立次子牟尼赞普为王,当时是公元796年。

牟尼赞普牟尼赞普

生平介绍:

牟尼继位后不久碰到的第一件大事是,在王宫近侍之中,佛本之争的矛盾非常尖锐。《巴协》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赤松德赞去世后,是信奉本教还是信奉其他教派的辩论,尤其是在举行父王的超荐活动上佛本之诤展开尖锐的斗争。后来,僧人们依止天子离垢经请诤顶之咒 ,按照法规(佛教风俗)进行超荐。当时建立金刚界坛域,举行天子赤松德赞的超度活动。贝惹杂纳任密咒主(师),宇扎娘波作仪轨,恩兰·嘉哇却央与昆·鲁易旺波、努·南喀娘波三 人念诵《般若波罗网质》、《母子德》,举行了盛大的天子墀松德赞的超度活动。其后,牟尼赞普和贝惹杂纳、嘉嫁宇扎娘波三人于蓝迦达姆惹地方将3义教法的经义、口诀全部从楚文译成藏文。牟尼赞普宣布了义教法甚深经义口诀为合格经义,其中部分经典藏在桑耶寺乌 则森康大殿的典匣中。

按《巴协》、《红史》、《世系明鉴》、《汉藏册府》、《智者喜筵》等书均说赤松德赞第二子为牟底赞普,而《王臣记》作为牟汝赞普。夏拉康碑文亦说赤松德赞次子为牟汝赞普,可见牟底赞普与牟汝赞普本系一人。

3、赤德松赞(776—815)

赤德松赞赤德松赞

生卒年代:

赤德松赞是赤松德赞王和蔡邦氏梅脱仲所生的第四个王子,又名赛那勒江云。赤德松赞生年按《智者喜筵》说他生于其兄牟尼赞普生的次年,按其兄牟尼赞普生于乙卯年,次年即为丙辰,故其生年为丙辰年(776)。其卒年藏史均共同承认为丁酉年(817)。汉文史料如《旧唐书》、《册府元龟》亦说:“元和十一年丙申(818)吐蕃赞普卒,新赞普可黎可足立”。两书中所说只差一年。

生平介绍:

赞普赤德松赞共有莫庐氏赤姆勒与琛氏嘉萨勒姆赞、觉聪氏赞嘉三位王妃。

历史功绩:

赤德松赞赤德松赞

赤普赤德松赞的三大功绩中第一是在赞普世系中,将古代历史刻在石头上,留作后代传诵。其重大成绩在碑刻中有记载为:噶琼祖拉康碑、卫堆夏拉康的两块碑、工布第穆摩崖石刻、康区强敦摩崖石刻,琼敦墓碑等。

第二是维修祖先所建的寺院,新建噶琼祖拉康等。父王赤松德赞与胞兄牟尼赞普相继去世,赞普尚幼期间,佛教急剧衰退。《巴协》说:“其间,桑耶寺僧人断粮散落,失去寺院的模样,祖拉康根基堆满鼠屎,房门被盗。”

《贤者喜宴》407 页:后来,赞普成年后,修复了桑耶寺,恢复了对僧人的供应,各种修供开始照常进行。《娘氏教法源流》说:“此王未失祖先之规,恢复祖先之誓愿,装修寺院,献供物品 ,修建了拉萨(大昭寺)之小回廓,所做成绩甚多,赞颂出家人之福禄。”《娘氏教法源流》416页赤德松赞还修建噶琼金刚界等。

第三是翻译佛法典籍,标明编写目录,用法律规定。大约公元814年,木马年,印度和吐蕃的译师智者们厘定以前从各种语言译成藏文的大小乘佛教,赞普赤德松赞用法律规定,这可能是三次厘定文字中的第二次 ,规定翻译的原则是:(1)必须符合声明学的原则;(2)不准与佛教经典意义相违背;(3)必须使全体吐蕃人容易理解。另外,还需要了解的翻译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以范例的方式解释 。总之,总结了从松赞干开始历史上翻译佛教经典的经验和教训,开创了翻译理论。这在藏民族语文和文化发展史上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绩。

赞普赤德松赞时期,进一步加深了汉藏之间的亲密关系,相互交还了以前汉藏边界战乱中被俘的将领。

赞普和唐朝皇帝继位或死逝之时,双方常派使臣祝贺或吊祭,藏汉之间使者往来不断,和平友好的关第成为主流。尤其双方互派大臣和将领,经常书信往还,磋商过去长期间发生的边界争端,和平解决,为藏汉两个民族之间铺设了和平相处的良好基础。

这些,赤德松赞之子赤德巴坚时期立于拉萨大昭寺前面的《甥舅和盟碑》记载说:“圣神赞普赤德松赞心思深鸿被,晓明政权之事,以慈愍之恩情,无有内外之分,普及八方,亦会晤四方诸王而和谈,与汉地联姻友好,亲如一家,协和社稷如一,甥舅二方相在同心,与唐王文武孝德皇帝会晤和谈,明解旧有怨仇,互派使者,互致书信。经常互送礼品,然和谈大盟尚未成就,甥舅和谈亦未究竟,成为憾事……”《藏族古代文献选输》

4、赤祖德赞(804—836)

生卒年代:

赤祖德赞生于公元802年,水马年。公元815木羊年,13岁时嗣继王位。公元841 年,铁鸡年去世。

赤祖德赞赤祖德赞

生平介绍:

热巴坚王或称安达·热巴坚,安达意为邦主或邦君。

热巴坚,意为长发辫人,此为别号,其尊号为赤祖德赞。

唐书作可黎可足即“赤祖”二字的对音。唐蕃会盟文中使用的年号为彝泰,故唐书中也称他为彝泰赞普。

他在位时,大兴佛教,藏史遂称他和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共为大宏佛法的法王祖孙三代。

历史功绩:

赤祖德赞王的主要政绩是继承父王的遗志,和解唐蕃甥舅之间的这界军事冲突。在汉藏两个民族的关系方面,赤祖德赞时期,一方面唐蕃互派使者赠礼不断加强和谈调解。另一方面,派兵争地守卫边界,多次发生激烈的军冲突。但是,那时唐蕃双方相互没有抗衡的能力,激烈的战争也只不过是为和谈事业创造条件和方便。《弟教法源流》说:“赞普热巴坚的“ 前半先未犯唐边境。后,三部作战未占地,于唐区雅莫塘,冬季三月,战至夏季草绿而和解。刻日月于名,盟拆。”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窥见唐蕃之间的关系。立于大昭寺门前 《甥舅会盟碑》的大盟碑是“大蕃彝泰九年,大唐长庆三年,阴水兔年仲春十四日,写碑文 。”这年是公元823年,是赞普赤祖德赞继位9年。会盟碑记载了松赞干布至赤祖德赞间近200年来唐蕃和亲友的历史,表达了唐蕃不再战争,万代和好的永因誓愿。从此,根本上结束了唐蕃之间长期的来所进行的大小规模的战争。赤祖德赞时期,不仅为当时唐蕃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做出了良好的历史贡献,而且为汉藏两个民族之间发展建立了具有伟大意义的功绩。

赤祖德赞赤祖德赞

死亡原因:

赞普赤祖德赞是一位过分尊崇和供养佛教的国王。他在位时期,僧人的权力凌驾于群臣之上,还到了很高的程度,大臣和将军们不满情绪高涨,矛盾日臻兴锐,在王宫高级近体之中发生重大矛盾。《娘氏教法源流》说:“其后,赞普将小型会议献给出家者,行政服从佛法; 将权力交经僧人,故信奉本教的大臣,征集一切不适当的赋税、好淫、盗匪等放荡行为猖獗 ,禀告赞普说:‘尚伦们完成了一切任务,每年征集赋税,将庶民献给僧人,我们施礼21次 ,却不还礼。人民都喜欢出家,这样,如何做事?’答道:赞普召集蕃民僧俗人僧人动员, 凡愿信奉佛法者,施予大恩惠,礼待问安诸尚伦,赏赐各种物品等不同种类,制定道德规范与戒律。(《娘氏教法源流》)

后来,臣民们“由于施以暴行,受到赞普的严令制裁,提出了手指僧人的法令。赞普诏令: 若手指我的出家人,坚指则断其指。臣民们又以手作轻蔑手势被说成速法,而被割指。他们又用语言嘲骂,赞普又规定定:凡恶骂僧人者,割唇;凡晋视僧人者,剜其眼;凡盗窃法器者,以80倍的财宝赔偿等,作法律执行。(《娘氏教法源流》427页)。因此, 君臣之间,矛盾更加兴锐复杂。以韦·达纳坚为首的一些奸臣们阴谋策划,“铁鸡年,赤热巴坚在墨竹夏巴宫,饮葡萄酒至醉,坐在宝座上时,韦达纳坚与觉热·拉伦、勒多赞3名奸臣将颈骨折断,把面部扭向背面而死。”(《贤者喜宴》422页)

5、朗达玛·乌东赞(797—841)

生卒年代:

藏王墓藏王墓

达玛是其本名,吐蕃一般王者名前加敬词“赤”字,达玛名前名“朗”意为牛,此属贬词。乌东赞是他的尊号(《敦煌本历史》100页)。

《青史》所说达玛继位之年和其卒年,与汉文史料颇相合。

《通鉴》开成三年戊午(838)“是岁吐蕃彝泰赞普卒,弟达磨立”。会昌二年壬戌(842)“吐蕃遣其臣论普热来告达磨赞普之丧”(《通鉴》卷246)。

故达玛的生年为丁丑(797),卒年应为辛酉年(841)。

生平介绍:

统治金吐蕃的赞普世系中最后一位王是朗达玛乌东赞,他是赞普赤德松赞和莫庐氏赤姆勒王后所生之子。

关于朗达玛灭佛问题,佛教史书中说:“其后,授权与赞普达玛乌东赞,立为国王,吐蕃臣民中凡仇视佛法者,任命不喜佛法之猴头韦*喜多热为囊伦,任命鹞头那囊·嘉察墀松杰为外相。”《娘氏教法源流》429页“。

尔时,天疑霜雹,疾病流行,众人遂诬蔑说‘此乃信佛不祥’。并进而灭佛,毁坏拉萨大昭寺,绳系守门金刚手像之脖颈。不久系绳者吐血身亡,寺未能毁坏。又扬言将两尊释迦佛像与慈民法轮投置于河水,信佛大臣们借口说已投入河水、设法将佛像藏在各自床下,建立佛堂门,其上给制僧人饮酒图。下令毁坏桑耶寺,亦说为发光塔,亦说康松(三界)与乌孜佛殿之间有小黑塔毁其寺,天降巨雷, 毁寺者身亡。拉萨大昭寺和桑耶寺先后作为屠宰场,后成狐穴、狼窝,其他佛殿多被毁坏,凡见经书或焚之或投河,有些埋于地下。凡未逃脱班智达有的被流放他地。玛仁者却与娘定增桑被等多名善士被弑,多数僧人逃往边,未逃脱者被迫还俗,不听者弑之。有的被迫为王臣之上马台,有的被迫上山狩猎。”(《贤者宾宴》425—426页)

后来,拉隆贝吉多杰秘密弑害赞普朗达玛。

吐蕃王朝世系表

编辑
第一代:松赞干布(唐书作弃宗弄赞或弃苏农)(617—650)(629年即位641尚文成公主,646年唐平辽东上表称臣祝贺,649年唐授附马都尉·西海郡王)

第二代:贡日贡赞(633—650)。

第三代:芒松芒赞(别名赤本布,唐书通典作乞黎跋布(650—676)(唐书:松赞干布死,继位,禄东赞相之)。

第四代:都松芒布吉(别名赤都松,唐书作器弩悉弄)(676—704)(唐书:父死嗣位,钦陵擅政)。

第五代:赤德祖敦(别名麦阿聪或作杰祖茹。通考作乞黎苏笼腊赞。唐书作弃隶缩赞)(698—755)(唐书:父死继位,祖没禄氏辅政,710年尚金城公主)。

第六代:赤松德赞(唐书作娑悉笼腊赞)(742—798)(756继位,762年始抑苯兴佛,建桑耶寺)。

第七代:牟尼赞普(别名举孜赞普,唐书作足之煎)(774—798)(797接位一年后被杀)。

第八代:牟汝赞普(牟底赞普)(775—804)。

第九代:赤德松赞(别名塞那勒江永或作丁赤杰布)(776—815)。

第十代:赤祖德赞(别名赤热巴坚,唐书作可黎可足)(804—836)(唐书作821遣使乞盟,会盟长安,822年接见唐会盟使刘元鼎于墨竹)。

第十一代:朗达玛(别名乌冬赞)(797—841)。

下一篇 逻些

上一篇 怀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