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音 编辑

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

浊音浊音

语音学中,将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称为浊音,声带不振动的音称为清音。辅音有清有浊,而多数语言中的元音均为浊音,鼻音、边音、半元音也是浊音。世界上英、美、法、德、日、俄等国均有大量浊音,如、、、等。古汉语亦清浊对立。全浊声母包括并母、奉母(宋及以后)、定母、澄母、从母、邪母、俟母、崇母、常母、船母、群母、匣母十三母。全清声母包括帮母、非母(宋及以后)、端母、知母、精母、心母、庄母、生母、章母、书母、见母、影母、晓母十三母。但今汉语仅有语、老湘语、部分闽北语(与吴语交界处)、极少数赣语(吴湘“浊音走廊”地区)、湖南湘西境内的一些西南官话等方言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全浊声母。普通话以及大多数汉语方言没有浊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普通话中p和b均为清音,其分别在于送气与不送气,是两个音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浊音

外文名:sonant

别名:有声

另类:鼻音、边音、半元音

大量浊音:英、美、法、德、日

响音声:次浊声母或者清浊声母

全浊声母:中古汉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

分辨

编辑
在说“啊——”aa---/a/的时候,用手触摸喉部,可感觉声带振动,因此这个元音/a/是浊音。而在说汉语官话的“巴巴巴……”bababa.../papapa/时,在字间停顿闭口时会发现既没有声音发出,手也感觉不到声带振动,因此这个/p/是清音。而在说“妈妈妈……”mamama.../mamama/时,在闭嘴发/m/音的时候也可以感到声带在振动,所以这个/m/(鼻音)是次浊。

现代汉语(除吴语、老湘语)没有浊音,是指没有全浊辅音(如英文中的/b/、/d/、/g/、/v/、/z/等)和部分次浊音(微母、娘母、疑母、日母),普通话仅有部分次浊音(如m、n、l)。普通话拼音的b、d、g等是清辅音,按照国际语言学规范,普通话的b实际是/p/,而普通话中的p实际为/pʰ/。

由于普通话中b、d、g实质为清音却标作浊音字母,使得中国很大部分学习有浊音和不送气清音的外语(例如法语、日语等)时时常把不送气清音跟浊音混淆(例如日语的か与が,か为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が为浊音;法语ka中的/k/为不送气清音,ga中的/g/为浊音)。

但是在欧洲语言中日耳曼语族的一些语言比较特别。比如英语pin的p/pʰ/是送气清辅音,spin的p/p/是不送气清辅音,如果使用软件将spin音频的s截去,英语母语使用者听到的是(s)bin(如果给法语、日语母语使用者听,那么他听到的仍然是(s)pin)。也就是说英语实际上是和汉语普通话一样的,送气对立的语言。但是英语由于历史原因沿用了拉丁语族的语法将这种算成同一个音位与浊辅音bin中的b对立,造成了很多人(包括一部分母语使用者)误以为英语是清浊对立的语言。

汉语

编辑
中古汉语

韵图的形式韵图的形式

中古汉语中,三十六字母分为四类:全清、次清、全浊、次浊。以一般的三十六字母为例,全清包括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十一母,次清包括滂、敷、透、澈、清、穿、溪七母,全浊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母,次浊包括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八母。按照学术界的拟音,则全清包括所有的清不送气塞音、清不送气塞擦音和清擦音,次清包括所有的清送气塞音和清送气塞擦音,全浊包括所有的浊阻碍音(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包括所有的响音(鼻音、边通音和通音)。

全浊声母指中古汉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响音声母称次浊声母或者清浊声母。 在韵图里,全浊声母包括并母、奉母、定母、澄母、从母、邪母、床母、禅母、群母和匣母,参见守温三十六字母。

现状

在现代汉语的多数方言(除吴语、老湘语)中都缺乏浊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即中古全浊音。

吴语和老湘语的塞音和塞擦音仍保留全清、次清、全浊三分的特征。

汉语的声母清化过程通常也伴随声调的分化,以保持原先的区别,通常清声母字变成阴调而浊声母字变成阳调(不一定发生在所有声调,如普通话只有平声区分阴阳,普通话阴平和阳平并不按清浊(声带是否振动)区分,而以声调区分)。

江永说“清浊本于阴阳”,浊音在汉语中(除吴语和老湘语)消失后,汉语(除吴语和老湘语)的语音体系就发生了阴阳失衡。底气一味的“虚化”,变成了响亮的官腔语言。 比如喜欢大声说话这种习惯大概是浊音清化的时候形成的,因为声带要震动的浊音字是难以发出高声调的,声母清浊不辨后,便只有靠声调来区别,于是声调起伏就被放大。沉蓄内敛的浊音清化后,说话变得容易,“扯着嗓门”的情况便出现了。

当年“读音统一会”的议长吴稚晖为建议汉语国音中恢复浊音开玩笑说:“浊音字甚雄壮,乃中国之元气。德文浊音字多,故其国强;我国官话不用浊音,故弱。”

吴语

吴语保留完整的中古全浊辅音。

吴语全浊辅音

并母

抱跑bau

部菩bu

平瓶贫频凭病bin

败排牌稗bai

蓬bong

彷傍bang

薄boh

皮脾疲bi

陪赔培倍bei

盆bən

奉母

乏伐罚vah

饭烦繁凡vaen

房vang

符妇vu

冯缝vong

坟vən

浮veu

-

定母

道稻悼桃淘陶dau

特dəh

唐糖堂dang

谈但daen

腾藤誊臀饨dən

地弟第di

头豆deu

童同铜dong

亭停庭婷霆din

抬代dai

田甜填dien

驼dou

段团潭duen

调窕迢diau

读独doh

澄母

澄dʐən/dən

-

从母

慈自dzɿ

才dzai

层dzən

-

造曹dzau

族dzoh

坐座dzou

齐dzi

绝dzieh

秦dzin

疾寂dzih

就dziəu

全荐dzien

邪母

词辞寺zɿ

随zei

颂诵zong

习席zih

邪谢zia

详祥翔象像ziang

寻zin

徐zi

续zoh

崇母

崇dʐong

-

-

常母

臣dʑien

禅母

船ʑüen

实食ʑih

绳ʑiən

受ʑiəu

群母

狂guang

葵跪guei

共gong

-

桥dʑiau

及dʑih

其奇技忌dʑi

琴近勤dʑin

件健dʑien

舅dʑiəu

强dʑiang

-

匣母

匣ɦah

杭航ɦang

豪ɦau

恨痕恒ɦən

害ɦai

黄wang

胡户wu

现嫌γien

-

老湘语

娄底-邵阳片,称为“老湘语”,是湘语中间特色最为纯正、最不接近官话的一只方言片。保留完整的全浊辅音。

语小片

使用地区

湘双小片

湘乡、双峰、韶山、娄底

涟梅小片

、安化

新化小片

新化、冷水江

武邵小片

邵阳、武冈、邵东、邵阳县、新邵、隆回、新宁、城步

绥会小片

绥宁县、会同、靖州、通道

湘语全浊声母保留概况:

方言片

代表方言点

方言中存在的浊声母

浊声母的来源

长益片

长沙

z

日母文读z,其它全部清化。

沅江

z

日母文读z,中古“从邪崇澄船禅”六母浊擦音部分读z。其它全部清化。

沅江南大膳镇

z,b,d,ʣ,ʥ,g

z保留得较多,但b,d,ʣ,ʥ,g清化明显

岳阳荣家湾

bʱ,dʱ,ʣʱ,ʥʱ,gʱ

中古次清和全浊声母读送气浊音

娄邵片

韶山

b,d,g,dz,dʐ,ʥ,γ

中古全浊声母在舒声韵逢浊塞音,浊塞擦音,读浊音,但部分浊擦音清化。入声韵全部清化

双峰

b,d,g,dz,dʐ,ʥ,ʑ,γ

中古全浊声母在舒声韵中浊音基本上保留,入声韵中清化

邵阳长乐

b,d,g,dz,dʐ,ʥ,v,z,ʑ,ɦ

中古全浊声母在舒声韵中浊音基本上保留,入声韵中清化。

永全片

祁东

b,d,g,ʤ,v,z,γ

中古全浊声母在舒声韵和入声韵中,无论塞音,塞擦音,擦音都保留浊音。

全州

b,d,g,dz,ʥ,z,ʑ

古全浊声平在塞音,塞擦音中基本保留浊音,擦音部分保留,部分清化。

辰溆片

溆浦

b,v,d,dz,z,dʐ,ʐ,ʥ,g

中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在平声中保留浊音,在仄声中清化;浊擦音全部清化

泸溪

b,v,d,dz,dʐ,ʐ,ʥ,ʑ,g

中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在平声中保留浊音,在仄声中清化;浊擦音全部清化

辰溪

b,v,d,dz,z,dʐ,ʐ,ʥ,g

中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在平声中保留浊音,在仄声中清化;浊擦音全部清化

老湘语代表方言——双峰话声母

双峰(花门)方言声母布局

-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面前

舌面中

舌根音

塞音

不送气

p波

-

-

t占

-

-

k展

Ø热

送气

pʰ谱

tʰ超

kʰ倾

-

浊音

b婆

d沉

g钳

鼻音

m望

-

ȵ语

ŋ岸

擦音

清音

-

s苏

ɕ熟

ʂ诗

-

x灰

浊音

-

ʑ效

-

ɣ嫌

塞擦音

不送气

ʦ租

ʨ昼

tʂ纸

-

送气

ʦʰ醋

ʨʰ抽

tʂʰ支

浊音

ʣ才

ʥ仇

dʐ迟

边音

-

l利

-

-

老湘语-喇叭苗话声母

喇叭话声母布局

-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面前

舌面中

舌根音

塞音

不送气

p标

-

-

t铸

-

ʈ追

k教

Ø荣

送气

pʰ白

tʰ抖

ʈʰ臭

kʰ筐

-

浊音

b鼻

d同

ɖ尘

g共

鼻音

m磨

n脑

-

-

ŋ眼

擦音

清音

-

f分

s细

ɕ闪

ʂ神

-

x灰

浊音

v烦

-

-

ʐ蛇

ɣ横

塞擦音

不送气

-

ʦ纸

ʨ精

tʂ猪

-

送气

ʦʰ粗

ʨʰ截

tʂʰ抽

浊音

ʣ锄

ʥ匠

dʐ痔

边音

-

l老

-

-

官话与普通话

在主流官话方言中,中古全浊声母清化成相应的清声母。主流官话中塞音和塞擦音依平仄不同而清化为两种不同的清声母,平声清化送气同次清(如“同”/dung/字汉语拼音tóng /tʰʊŋ/),仄声清化不送气如全清(如去声“洞”/dung/字汉语拼音dòng /tʊŋ/,和入声“读”/duk/字汉语拼音dú /tu/),普通话即是如此。

但有极少数官话仍然保留全浊,主要是分布在湖南境内的西南官话。湘西西官在声调型上属于成渝类型,但吉首、花垣、保靖、古丈等地保留全浊。湘南的永州市区西南官话声调型上属于桂柳类型,全浊亦未完全清化。

粤语、赣语及客家话

此三种方言的清化方式较为特殊,是其它汉语方言中不曾拥有的,在这三种方言中,一般认为赣语、客家话的清化类型是:中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与否,清化后一律变为相应的送气清音(如平声的“糖”字清化为tang /tʰaŋ/ ;仄声的“大”字清化为ta /tʰa/);而大部分人会认为粤语的清化方式同官话一样,实则不然。虽然主流广东话的特征是平上清化送气,去入清化不送气,但这明显是受到官话影响的结果。纵观古今汉语的平声和仄声,从来都是各为一体,将仄声拆分开来变化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而且还有很多粤语地区任然保留着全浊去入声字读送气清音的特点(如中山话),因此可以推断这三种方言的清化方式,原本是相同的。

闽语

闽语情况复杂,其中闽南语中古的全浊音清化,但中古的鼻音(次浊音)塞化为浊塞音(或者变成边音)。如“闽南语”三字的中古汉语音本来是mrin,nem和ŋiox,三字的闽南语音成了ban lam gu。

上古汉语

上古汉语的情况尚不明朗。有些学者认为和中古汉语类似,塞音和塞擦音三分,还有人认为四分的,即清浊各分送气不送气。

藏语

编辑
藏文(代表9世纪时的藏语发音)和中古汉语类似,也是塞音三分为送气和不送气的清音,以及浊音。现代的安多方言仍然保持这种分别。而拉萨话等一些卫藏方言发生了和汉语官话相当类似的变化:全清和次清声母保留,成为阴调,全浊声母当无前加字或上加字时送气,而带有前加字或上加字时不送气,并成为阳调。

对比汉语和藏语:

中古汉语和藏文

北京话等官话方言

拉萨话等卫藏方言

苏州话等吴语

藏语安多方言

全清

不送气清音,平、上声为阴调

不送气清音,阴调

不送气清音,阴调

不送气清音

次清

送气清音,平、上声为阴调

送气清音,阴调

送气清音,阴调

送气清音

全浊

清化,平声送气,阳调,仄声不送气,上声先归入阳去后和阴去合并,入声变阳平

清化,无前、上加字者送气,有前、上加字者不送气,均为阳调

浊音,阳调

浊音

次浊

仍为次浊,平声阳调,上声同清声母上声

仍为次浊,无前、上加字者阳调,有前、上加字者阴调

仍为次浊,阳调(偶尔阴调,称为“阴次浊”)

仍为次浊

其它东方语言

编辑

日语

日语的塞音和擦音有清浊音之分,而送气区别并不作为音位考虑。另外,尽管日语中把な行・ま行・ら行作为清音来对待,实际上些假名仍是浊音。清塞音和部分塞擦音,包括か行、た行和ぱ行在词首送气,而词中送气很弱,这并非浊化。日语的“半浊音”pa行实为清音。日语古代存在浊化现象,即复合词第二个词词首若为清音,可能发生浊化(依具体词而定),尤其在之前为拨音时,通常发生连浊(は行可能浊化成为ば行,也可能发生“半浊化”,即成为清塞音ぱ行)。

日语中的汉语词,吴音保留中古汉语的清浊区别,全清、次清混同。而汉音中全浊声母亦清化,与全清、次清混同,而部分鼻音声母塞化成为浊塞音。而唐音也相当程度保留了全浊声母。

日语及汉语清浊对照(简化,不考虑其他变化):

中古汉语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p, t, k/

/pʰ, tʰ, kʰ/

/b, d, g,z/

/m, n, ŋ/

普通话汉语拼音

b, d, g

/p, t, k/

p, t, k

/pʰ, tʰ, kʰ/

m, n, ng

日语吴音

h, t, k

b, d, g, z

m, n, g

日语汉音

h, t, k

b, d, g,  或

m, n,g

越南语

越南语也或多或少有清浊音分别,不过在越南语当中,清浊音的状况比较复杂,除了清浊音以外,送气和不送气的清塞音与清塞擦音在某些音位有时也是个别独立的音素,也就是说,这些语言的塞音,在某些发音部位,事实上是三分的,而非二分的。

17世纪时越南语的清塞音为三分,演变到现代ph全由/pʰ/变成 /f/,kh也变为/x/,大部分塞音变为清浊对立。

另外,在越南语当中,仅唇音和齿龈音处有清浊音的分别,同时这两个语言的唇音与齿龈音的“浊音”事实上是内爆音,而不是一般的浊辅音。

印欧语系

编辑

日耳曼语族

英语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区分清浊,如p/p/和b/b/。英语的清塞音,尤其在词首和词中的重音前送气很强,如pin里的p是,同汉语的p。在s后面的清塞音不送气,如spin中的p,发音同普通话的b,有些中国大陆地区的英语教师称其为“清音浊化”是完全错误的。而英语的b也是不送气,以没有浊塞音的汉语方言(除吴语、老湘语)为母语的人听起来和不送气清塞音没有区别,学习时会受母语影响而将英语的浊塞音清化成不送气清塞音,须注意清浊音的区别并多加练习才能将浊塞音发好。但是由于英语的清浊对立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语法术语,并没有实际意义,英语实际上是送气对立的语言,所以虽然发不出来真正的浊辅音也只会造成口音不够地道,并不会造成真正的语义干扰。

对此有两个实验可供有条件者验证,一是将st/sp/sk开头的单词录下,用软件截去词头S由英语的母语使用者听写。实验结果为(s)d/(s)b/(s)g,而非(s)t/(s)p/(s)k。

二是选取多组以拼音bp/kg/td开头的汉语词,由汉语母语使用者读出来,由英语的母语使用者辨析究竟是送气还是不送气;实验结果是他们完全能分出来所有的送气和不送气辅音。与之对照的是选取多组以字母am/an+bp/kg/td开头的词,交由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母语使用者读出来,由英语的母语使用者辨析究竟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实验结果是他们认为所有的塞音都为浊辅音。

德语情况和英语类似,也是区分清浊音,而清塞音通常送气,而s后面的清塞音送气较随意,但南部一些方言,如奥地利德语清塞音也倾向不送气。此外,德语词尾的浊音字母清化,如Tag。

瑞典语的清塞音词首以及词尾送气,而s-后及词中不送气。

冰岛语变化类似汉语,即浊塞音全部清化。拼写类似汉语拼音,即在词首,原清音送气,原浊音不送气。双写的塞音pp, tt等有前送气的现象,即,。而颤音、鼻音及边音也在某些情况下清化,例如mb发音为,而mp发音为。

荷兰语情况类似罗曼语族,即清浊对立,清音不送气。此外词尾的浊音声母发生清化。然而德国境内的低地德语方言则大多类似标准德语,即清塞音送气(s后不送气),浊塞音不送气。

罗曼语族

拉丁语分清浊而没有送气音,但拼写时希腊语借词用ph, th, ch来表达原来希腊语中的φ /pʰ/, θ /tʰ/, χ /kʰ/,现代欧洲各国的拉丁语读音沿用本国语言的习惯。

现代罗曼语族(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也区分清浊音,但其清塞音不送气,如ta发音类似普通话的“搭”而非“他”。在母语没有浊塞音的人听起来,ta和da的发音难以区分。而以上述语言为母语的人说英语时,也经常带有将清塞音不送气化的口音,比如他们说的pig接近汉语口音英语的big。法语因字母r弱化为小舌擦音,/kr/, /tr/, /pr/等辅音簇的听感接近送气音。而意大利语当/p/, /t/, /k/紧接在/r/或/l/之前时送气。

法语中爆破音:/p b/、/k g/、/t d/是法语里面对多数亚洲人来说最难学的发音之一类。很多亚洲国家学习法语的人学习法语几十年以后还能听到这一点上不清楚,问题在于法国人对此特别敏感,而且这个区别对区别某些词语起着关键的作用。难点在于区分每一组里面左右两个音左边为清辅音,右边为浊辅音。原因在于部份亚洲语言(如汉语普通话)里面通常不存在清浊辅音的区别,而只有送气和不送气清辅音的区别。

斯拉夫语族

俄语区分清浊,清音不送气。词尾的浊音声母发生清化。辅音簇中向前发生连清或者连浊的变化。

印度-伊朗语族

梵语的塞音四分,清浊各有送气和不送气,如क ka, ख kha, ग ga, घ gha。

下一篇 舌面音

上一篇 苏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