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苏昆剧团 编辑
江苏省苏昆剧团是苏剧的唯一表演团体。剧团先后培养了以昆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继青为代表的继字、承字辈及以十二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芳为代表的青年演员百余人。剧团拥有苏剧大戏百余个,在全国、华东、省、市多次会演中获奖,并成为全国昆剧团中折子戏保留较多的剧团。剧团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宾作招待演出。先后出访意大利、香港、日本、新 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创演了大型昆剧《新十五贯》和大型苏剧《状元与乞丐》等剧,引起国内戏剧界的广泛关注和舆论界的赞赏。
中文名:江苏省苏昆剧团
外文名:Sue chief in jiangsu province
类型:剧团
地点:江苏省
1957年4月,该团在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的苏剧《花魁记》荣获优秀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演出奖;庄再春、蒋玉芳获演员一等奖;张继青、柳继雁也在各自主演的剧目中崭露头角,获青年演员奖。
1959年起,苏州市文化局一度将地处苏州闹市的新艺剧院划归该团,成为苏、昆剧的实验剧场。其时,剧团又陆续招收了一批“承”字辈学员,队伍不断壮大。平时,除能正常分队公演外,还经常完成省、市级的招待演出任务,先后为刘少奇、周恩来、贺龙等国家领导人以及西哈努克、胡志明等国宾演出。1960年4月,输送张继青等13名“继”字辈演员及部分乐队人员赴南京组团。从这时起到“文化大革命”为止,就有了驻南京和驻苏州两个同名的江苏省苏昆剧团。
此阶段,驻苏州的江苏省苏昆剧团除继续采取“请进来”、“走上门”等方式,不断向“传”字辈老师学戏外,并在苏州市戏曲研究室协助下,聘请了南昆的重要支派“宁波昆”仅存的前辈艺人陈云法、高小华、周来贤、严德才等8人来团任教,先后传授了《断桥》、《盗甲》、《思凡》、《下山》、《盗令》等50余折颇具特色的“宁波昆”剧目。
1962年,剧团已发展到320余人。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年演(学)员的舞台实践,剧团下设一、二、三团3个演出实体。这时苏剧以演现代戏为主,颇受观众欢迎。据统计,自1963年4月至1964年3月的一年中,一、二、三团共演出267场,观众达24万人次。剧团除经常巡演于苏、锡、常以及南京、上海等地外,还数次远至九江、南昌、武汉、长沙等外省城市演出。
该团于1957年2月起正式成立“继”字辈青年演出队,进行实习性巡回演出,逐渐扩大苏、昆剧及“继”字辈青年演员的社会影响。其中的佼佼者张继青、柳继雁在各自的昆、苏剧表演中荣获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青年演员奖。1959年10月起,剧团又陆续招收了一批“承”字辈学员(按:顾笃璜先生曾提出以“继承弘扬”四字排辈的计划),队伍不断壮大。平时,除能正常分队演出外,还经常参加省、市某些重要的招待演出。1960年4月,经中共江苏省委与苏州市委协商决定,在南京另建一个江苏省苏昆剧团。以张继青、范继信、姚继焜等十三名“继”字辈演员及部分乐队人员赴宁为骨干,与江苏省戏曲学校首届昆曲班毕业生合并组建而成,与驻地仍在苏州的苏昆剧团同名并存。1961年9月9日起,苏州团、南京团首次联合赴沪,假上海人民艺术剧场、大众剧场联合公演,历时十九天,演出二十四场,获好评。张继青主演的昆剧《烂柯山·痴梦》、《窦娥冤》,尤蜚声艺坛。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联合邀请文艺界著名人士举行座谈,对剧团在短短数年中培养出成批优秀苏、昆剧青年演员备加赞扬。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