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棅 编辑
高棅(1350年-1423年),字彦恢,后改名廷礼,号漫士,福建长乐人。高棅少有诗名,又工书擅画,时人或称为“三绝”。居家教授为业,与郑定、董玭、陈亮、王恭等为友,每联袂接茵,游于文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高棅与福清林、郑定会于长乐适安堂,遂成诗友。林鸿与高棅论诗“上追风雅而所谓集大成者,唯唐有以振之”之意甚合。为明初闽中“五子”“十才”之一。高棅著有《唐诗品汇》90卷,《唐诗拾遗》10卷,《唐诗正声》22卷等。现存明万历间刻本《闽高待诏诗集》5卷,明隆庆间无锡俞宪刻《盛明百家诗》后编本《高漫士集》1卷,《四库全书》本《高待诏诗集》5卷等。
永乐二年(1404),高棅以布衣荐入京城参与纂修《永乐大典》。高棅任翰林院待诏。永乐六年(1408)十二月,《永乐大典》编纂成功,部分编纂人士遣归故里,高棅仍留在翰林院,并于永乐十年(1412)升为典籍。永乐二十一年(1423),高棅卒于南京官舍。
高棅辑《唐诗品汇》
高棅成就最高的是诗歌,尤精于五言古诗。他首倡诗歌以唐诗为典范,入京前所写大量诗歌,大多描述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写得好的可与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柳宗元诗歌相媲美。入翰林以后,多作应酬诗文,无复清思。他和林鸿被后人称为明代闽中诗文的开创者。
他编的《唐诗品汇》是明初诗歌创作上复古崇唐思潮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对后来前后七子文学思想有直接的启导作用。高棅的诗学思想受严羽的影响很深,对严羽《沧浪诗话》以盛唐为法作了进一步发挥,确立了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而以盛唐为正宗的思想,并强调了辨体的重要性。辨体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精粗邪正,长短高下”,辨体标准是提倡“盛世之音”,在艺术上崇尚“雅正冲澹”,并以李白、杜甫为代表之盛唐诗为典范。此外,《唐诗品汇》中已初步体现了格调说的思想。《明史·文苑传》说高棅的《唐诗品汇》“终明之世,馆阁宗之”(《明史·文苑传》)《小草斋诗话》写道:“明诗所以知宗乎唐者,高廷礼之功也。”也许有过誉之处,但它对明代文学思想发展无疑还是产生过较大影响的。
高棅著有《啸台集》二十卷、《木天清气集》十四卷、《玩宇楼诗文集》、《拾遗》10卷。
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
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
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
【夏谷云泉】
云影荡山翠,泉声乱溪端。
长林无六月,萝薜生秋寒。
【得郑二宣海南手札】
番禺天外古交州,念子南行恋旧游。
故国又经花落后,远书翻寄雁来秋。
梅边野饭逢人少,海上青山对客愁。
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