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云 编辑
魏云(1936年~2007年12月5日),生于河南郑州,豫剧表演艺术家。主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朝阳沟》等并灌制了大量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广为发行并多次再版。其中《朝阳沟》经典唱段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还被许多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列为教材使用。2007年12月5日因患直肠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1岁。
中文名:魏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6年
逝世日期:2007年12月5日
职业:豫剧表演艺术家
出生地:河南省郑州市
代表作品: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志愿军的未婚妻
《朝阳沟》剧照
她还灌制了大量唱片和磁带,在全国广为发行并多次再版。其中《朝阳沟》经典唱段和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沁园春·雪》还被许多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列为教材使用。1964年在中南海演出《朝阳沟》时,还曾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魏云的《朝阳沟》是座顶峰,她在其中扮演下乡知识青年银环,其美丽、善良、勤劳的舞台形象深入人心。在现代戏画廊里,象银环这样有血有肉的形象是不多见的。她在《朝阳沟》中的精彩唱段,脍炙人口、久唱不衰。
魏云
综述
20世纪50年代初就先后主演了《新条件》《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志愿军的未婚妻》等剧目,尤其是她饰演的《志愿军的未婚妻》中的女主角赵淑华更是得到了广大观众,特别是解放军战士的认可和称赞。许多志愿军战士看了她的演出后给她写来热情洋溢的信件,赞扬她所塑造的新中国妇女形象,感谢她对志愿军的支持。不少部队还把这出戏作为政治教材,专程接剧团去部队演出。
人物银环
魏云
退休演出
魏云在艺术上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她尤其注重生活积累。《朝阳沟》这出戏,魏云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不知已演出多少场了,但是魏云却从未在银环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停止过。她每次演出都力求有新感觉,星星点点地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角色。退休之后,她仍活跃在各地的舞台上,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演出活动,耐心地辅导、培养青年演员,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重病期间时刻关心团内的业务建设,她不顾身体病重,亲自动笔,修改唱词,谱写唱段,讴歌新时期的繁荣盛世。
现代豫剧 他们那一代演员,还有编导、音乐设计,对于豫剧现代戏可以说有筚路蓝缕之功。虽然现在看来,排演现代戏对于豫剧工作者来说,早已是驾轻就熟,但在几十年前,却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他们面对的环境异常艰苦——豫剧演了二三百年,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有严格的程式,都是为塑造封建时代的人物服务的。突然要把这些舍弃,用传统艺术去表现工农兵和社会主义新生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他们不但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而且连固有的程式也会成为束缚演员塑造新人物、表现新生活的枷锁——所幸,三团的演员大部分是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参加革命的文工团员,身上较少有传统的影响(这些文工团在解放后组建了河南省歌剧院,1956年又奉命改组为河南省豫剧院三团,专门排演现代戏)。但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没有传统的根基固然较少受程式的束缚,但同时也意味着艺术表现力的贫乏,还有不被观众欣赏习惯接受之虞:在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播出的纪录片《常香玉的人生故事》中,87岁的杨兰春对于50多年前的事情,仍耿耿于怀——
魏云
危机
50年代,人们看惯了传统戏,尚不知现代戏为何物。三团到外地演出,魏云扮演的女主角一上场,观众就反映强烈:“不要不要,下去下去,要看常香玉,看常香玉!”魏云当时就挂不住了,跑到后台,把头上的辫子(化妆戴的发套)拽下来一摔,趴在桌子上大哭……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三团竟至维持不下去,面临解散的危机。
转机
转机出现在1958年,一出《朝阳沟》改变了三团的命运。当年广大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三团决定排演一出剧目,反映轰轰烈烈的时代大潮。他们加班加点,奇迹般地只用了七天时间就把这出《朝阳沟》搬上了舞台——这个速度放在当时“大跃进”的背景中,显得相得益彰。据说编导杨兰春把剧本唱词就写在随身的纸烟盒上,写好一段就拿给音乐设计王基笑,王基笑设计好一段就教给演员演唱一段,演员马上就跟乐队合练——现在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怎么说也算是“急就章”的一出戏,后来竟然那么红,而且一直流传。
魏云
贴近生活的剧本、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的舞台表演,再加上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唱腔,《朝阳沟》想不流传,也难。
《朝阳沟》
《朝阳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魏云作为女主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朝阳沟》的演出、电台录音的播放和电影的大范围放映,魏云那时候差不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很多农村的老太太说,找儿媳妇就要找个银环那样的!从被观众哄下舞台到成为准“大众儿媳”,这个跨越浸透着艺术家的辛勤汗水,也为古老的豫剧开辟了新的艺术道路。《朝阳沟》和豫剧三团成了一面旗帜,成为后继者效法之范,贤如常香玉,在排演现代戏时,也要到三团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三团的演员大是文工团、歌剧院出身,他们曾经奉命向常香玉等老艺人学习传统唱腔)。在1980年豫剧流派会演时,“豫剧三团”作为一个新的流派和“五大名旦”等传统流派一起载入豫剧史册,这是对三团历史地位的肯定,对三团艺术家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三团道路的肯定。
20时许,纪念专场演出在金象宴宾苑戏曲茶座举行,以缅怀一代豫剧大师崔兰田先生,寄托人们对她的哀思。“博取众家之长,弘扬崔派艺术”的匾额悬挂在舞台对面,舞台正中摆放着崔兰田先生的巨幅照片,书画名家专门为大师敬献的多幅字画分别悬挂在两边的金丝绒幕布上。
专程从郑州赶来的魏云、柳兰芳和来自河北邯郸的胡小凤等省内外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以及崔大师的弟子、安阳市豫剧团副团长崔小田等先后登台表演了《秦香莲》《对花枪》等崔派豫剧传统剧目。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