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兰春 编辑
杨兰春(1920年~2009年6月2日),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人。国家一级编剧,戏曲编剧、导演。曾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共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是20世纪中国戏曲艺术界具有影响的艺术家之一,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奠基人,豫剧现代戏的开拓者。1952年到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学习。1953年毕业。在学习期间,和田川、胡沙等合作改编的《小二黑结婚》,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保留节目。有“朝阳沟之父”之美誉。
中文名:杨兰春
外文名:Yang Lanchun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20年
逝世日期:2009年6月2日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
职业:编剧、导演
出生地: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
代表作品:朝阳沟、李双双、唐知县审诰命、小二黑结婚
1952年到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学习。
1953年毕业。
杨兰春
1956年起,先后任河南豫剧院艺术室副主任、后任河南省歌剧团副团长,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团长、中共河南省文化局核心小组成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
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9年6月2日21时26分,有“朝阳沟之父”之美誉的杨兰春在郑州病逝,享年89岁。老人生前的挚友、学生以及戏迷赶赴杨兰春的家——省文联家属院,送老人最后一程。和杨兰春朝夕相处几十年的老“朝阳沟人”,追忆他们眼中的“好导演,好战友,好长者”。
《朝阳沟内传》1984年获全国优秀剧本奖。
《朝阳沟》
方可杰:杨兰春先生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豫剧改革方面的成就,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杨兰春的作品从生活中来,不是坐在家里写出来的。凡是看过他作品的人,都会有一种生活再现的感受,浓浓的生活气息与时代相贴近。杨兰春长期到基层体验生活,他会蹲在那里看人家耍猴子,看人家如何叫卖东西。放下艺术家的架子,俯下身子搞创作,这是杨兰春先生对艺术创作的态度。相比之下,有不少作家靠网络、传媒上信息的搜集去写作,少了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作品出来后显得非常苍白。
马金凤:我和杨兰春的交往有近50年的时间,杨兰春始终对马金凤的豫剧表演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期望。在马金凤的印象中,他们每次见面,聊的话题永远也离不开豫剧。拍摄电影《花打朝》时,马金凤因化好妆不方便吃饭,只好饿肚子拍戏。杨兰春知道情况后,买来巧克力化到水里让我喝,这样能补充体力。这件小事尽管过去了20多年了,我仍然记忆犹新。他是真正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看不到他一点大导演的架子。艺术水平高,人品好,永远是我艺术上的老师,生活中的兄长。
王善朴:杨兰春是他的启蒙老师,老领导,老战友。回忆当年,那时候王善朴刚刚学习现代戏。因为《朝阳沟》,王善朴走上了戏曲这条道路。
柳兰芳:正是杨兰春的付出,才有我们几个演员今天的成绩。从生活到艺术上,他都非常关照。在柳兰芳的印象中,杨兰春生活非常简朴,当年冬天棉裤都没的穿,他睡觉时就用报纸盖着。
杨华瑞:那时候杨兰春是团长,又是导演。杨华瑞非常遗憾没有见到杨兰春的最后一面,希望他一路走好。
杨兰春相关图片
2009年6月2日,河南省豫剧三团圆满结束了为期六天的“河南豫剧海南行”展演活动,经典豫剧现代戏《朝阳沟》伴随着无数鲜花和掌声从海南载誉而归。也是在这一天,“《朝阳沟》之父”——深受人民爱戴的著名艺术家杨兰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戏曲事业,享年89岁。半个多世纪以来,《朝阳沟》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演出场次之多早已无法估算。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次《朝阳沟》在海南的演出竟成了杨兰春老人在世时的最后一场演出。
河南省豫剧三团举行“杨兰春艺术生涯追思,在杨兰春先生站过的舞台前,杨华瑞、朱超伦、王善朴、许欣、柳兰芳、牛冠力、梁思辉、韩登庆、高洁、陈新理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和豫剧三团的青年演员们聚在一起,追忆杨兰春先生。缅怀这位豫剧现代戏的开拓者、这位豫剧三团的创始者不平凡的一生。
“他身体里流着农民的血,胸膛里跳动着农民的心,用农民的语言写戏,写给农民看!” 忆起当年的点滴往事,和杨兰春一起在舞台上摸爬滚打过几十年的老同志们每个人都有太多的话要讲。 提到杨兰春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老艺术家许欣说,“老杨生前能背几十本戏词,每次写戏词前他都要自己先唱个百儿八十遍的,不然绝不落笔!” “那时候我演《刘胡兰》要拍一段审讯的戏,为了让我找到最真实的感觉,杨兰春老师楞是找了一处废弃的防空洞,让我到里面体验感觉,又叫上几位演员给我说戏,我的感觉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柳兰芳说。 “他不是在为专家拍戏,而是为群众拍戏!为了找到创作灵感,他到朝阳沟去,和当地的群众一起劳动。朝阳沟的经久不衰和杨兰春的创作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老艺术家陈新理说。
杨兰春相关图片
杨兰春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刻,在病榻上他见到了自己的故友陈新理。老人问道:“三团最近在做什么?” “在排戏,排《朝阳沟》,马上又有个演出了。”陈新理先生回答,“还有,团里的剧场要改,可能会改名为朝阳沟剧场”。 “三团的精神不能丢。”杨兰春老人说,这大概也是他对豫剧三团的最后嘱托。
杨兰春相关图片
在建国60周年的展演剧目中,豫剧三团的《朝阳沟》将作为河南唯一一个被选送的剧目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这也是杨兰春先生离世后,《朝阳沟》的第一场演出。这部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典剧目经受了时代的考验,仍久演不衰。相信以后,《朝阳沟》也会承载着杨兰春老人的创作思想,长久的走下去。和它的创作者一样,不被世人忘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