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编辑

北京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在历史系内成立考古专业。据2022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2个系,开办6个本科专业;现有教师4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含新体制副教授)17人,助理教授9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外文名:Peking University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College

简称:北大考古

创办时间:1922年5月4日

办学性质:公办本科二级学院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类型:人文类考古学

属性:985高校

现任校长:郝平

现任院长:雷兴

建院宗旨:考古学家的摇篮

历史沿革

编辑

历史沿革历程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现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即在国学门

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按照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考古学具体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等分支。学习专业课后,不仅能够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和世界考古学发展概况,熟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还能通过学习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古人类学大大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在我国考古学做为一级学科,考古学专业衍生的标准二级学科专业为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专业、科技考古专业、田野考古技术专业以及古代建筑专业;文物鉴定专业属于博物学领域虽与考古学有交叉性和知识共通性,中国古代考古学、金石学与文物鉴定学存在同枝同的渊源,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当代的考古学(1952年始)与当代文物鉴定学(2005年始)则形成了不同领域的两个独立学科。

人才培养

编辑
考古文博学院现有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系;下设考古学、博物馆学两个本科专业,古代建筑、文物保护两个本科专业方向。研究生阶段则有旧石器时代考古、新时期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古文字、佛教考古、陶瓷考古、中西亚考古、科技考古、中国古代文物、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科学等方向。学院还设有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点和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的课程按本科、硕士、博士分层次设置。本科课程主要有《考古学导论》、《中国考古学》、《考古学技术》、《博物馆学概论》、《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文物保护概论》、《文物建筑导论》、《文化人类学》等专业课。本着学校本科阶段要淡化专业,提高素质的教改精神,学院将不断调整、优化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加强了相关专业理论、方法的学习内容,旨在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才。

学院拥有强大的教师阵容,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17人、讲师16人,并每年外聘著名专家学者多人讲学、讲座,参与我院的教学工作。

学院每年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学生约200余人。学院正拟采取与国内著名研究机构联合办学的形式,扩大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此外,学院每年还接收进修生、访问学者,并承担着国家文物局等委托的专业岗位培训等重要工作。

学院已培养出各类毕业生约2000余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的第一线,成为当地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力量。海外学生学成回国后,更成为所在国家地区开展中国考古学教学研究的主力。

招生专业

编辑
考古学专业

考古学专业创建于1922年,是北京大学具有悠久历史的专业。专业现有以16名教授和10名副教授为骨干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除招收来自国内外的本科生外,还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并有博士后在站工作。考古专业作为国家唯一的该领域的重点学科,拥有一批在国内外考古界享有很高威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考古教学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本院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重大精品项目“多卷本中国考古学”、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等多项重要科研课题,先后有19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获奖,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和“21世纪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是为了适应国家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在1988年创办的专业。专业创办以来,在国内外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下,已经拥有一支博物馆学的专业教师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系统开设了博物馆学各方面的课程,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两级教学体系。专业还聘请了多位在京的国家博物馆学和文物研究的知名学者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员和研究生导师,科研和教学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我院适应国家文物事业的需要而创办的按专业对待的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招收理科考生,本科生毕业后还可以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专业拥有自己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有多种分析仪器及研究设备,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专业科研成果丰富,承担的古代竹简的保护、土遗址防风化保护、文物风化机理及保护材料、脆弱纺织品保护加固材料等项目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急需解决的课题,有的已有突破性的进展。

考古学专业(文物建筑方向)

文物建筑专业方向是应国家文物事业的急需于1998年新设立的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文物建筑保护、维修、复原的具有文物与文献并重素质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招收理科考生,本科毕业生除了可以继续攻读文物建筑方向的研究生外,其余毕业生可以选择文化遗产相关领域就业,如古代建筑研究所、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从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设计院、开设文化遗产相关教学内容的高等院校等单位工作。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考古学方向)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方向)专业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外国语学院和元培学院联合设立的复合专业。目标是培养素质高、学识宽阔、基础扎实、适应力强的外国考古学人才,并为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人才。

本专业方向由考古文博学院负责组织实施考古学方面的教学和学术研究训练,由外国语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外语教学。开设阿拉伯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7个语种方向。

办学条件

编辑
学院拥有图书资料室、考古教学标本室、考古技术室、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CAD制图室、专业教室、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教学设施完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

此外,学院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山东临淄桐林、河南邓州八里岗、山西曲沃曲村、陕西扶风——岐山周原暨周公庙等遗址处,建有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

机构设置

编辑

学院领导

职务

姓名

院长

沈睿文

副院长

崔剑锋、张海、张剑葳

党委书记

陈建立

党委副书记

曹蓓、张海

学术委员会

职务

姓名

主任

张弛

副主任

沈睿文

委员

孙庆伟、 李锋、 杨哲峰、 小红、 陈建立、 陈星灿、 雷兴山

学位委员会

职务

姓名

主席

沈睿文

副主席

张弛

委员

孙华、孙庆伟、杨哲峰、吴小红、胡钢、徐怡涛、黎婉欣

行政部门

职务

姓名

行政办公室主任

施文博

行政办公室副主任

王小溪(兼) 

教务办公室

王小溪、 赵增煜

科研办公室

周融荣、 张悦然、 白玉萌、侯维双

继续教育办公室

苗梦雨、 张蓉芳

学工团委

张润芝、赵小雯

博物馆办公室主任

小慧

教研部门

职务

姓名

考古学系主任

张海

旧石器时代考古教研室主任

嘉宁

新石器商周考古教研室主任

曹大志

历史时期考古教研室主任

杨哲峰

外国考古教研室主任

秦岭

科技考古教研室主任

崔剑锋

文化遗产系主任

张剑葳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教研室主任

黎婉欣

古代建筑教研室主任

徐怡涛

文物保护教研室主任

胡钢

实验室主任

崔剑锋

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实践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沈睿文

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实践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

秦岭、崔剑锋

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沈睿文

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

张海、张剑葳

科研机构

编辑

类别

研究机构

负责人

研究基地

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张弛

虚体机构

陶瓷考古与艺术研究所

丁雨

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孙庆伟

宗教考古研究所

彭明浩

中国古代玉器暨玉文化研究中心

秦岭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孙华

公众考古与艺术研究中心

王思渝

世界文博发展研究中心

沈睿文

挂靠机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

沈睿文

---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

沈睿文

---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曹宏

学团机构

编辑
北大文物爱好者协会

1984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在苏秉琦、宿白、严文明等著名考古学家的关怀和支持下成立,是北京大学成立较早的学生社团。协会成立28 年间,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一批又一批会员的努力下,协会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北大学生社团中历史较长、影响较大的社团。风雨三十载,协会积淀的是北大人文情怀,脚踏的是考古人上下求索的实践精神,书写的是中国公共考古事业的页页新篇。

自成立以来,协会一直本着“普及文物知识,宣传文物法令,增强文物意识”的宗旨,立足北大面向全社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加深会员对祖国文物的了解,唤起社会对祖国文博事业的支持。从举办高水平的讲座到放映有关文物知识的录象;从参观博物馆,到举办文物图片展,知识竞赛;从形式多样的街头宣传,到大型的假期调查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无数的观众,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闻媒体对协会的活动给予了报道和肯定,许多考古战线的专家和圈外人士也给予了好评。协会多次被评为北大十佳社团,四大,八大优秀社团之一,并屡次获得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的表彰。1993年协会被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评为“文物保护先进单位”。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为祖国文博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作出了青年人应有的贡献。

《青年考古学家》协会会刊

《青年考古学家》作为一个学术刊物,又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展示风采的广阔天地。自创办以来已出版十一期,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更重要的是,通过会刊,协会加强了与全国众多文博单位和刊物的联系,加深了同各高校相关专业同学间的学习和交流。

在协会过去的18年的工作中,我们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的老师们以及各文博单位的鼓励和支持。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继续为“普及文物知识,宣传文物法令,增强文物意识”的宗旨而不懈努力同时也真诚希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为祖国的文博事业贡献力量!

学院科研

编辑

学院科研学院科研

考古文博学院科研力量雄厚。设有教育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遗产地保护与研究中心等重要研究机构,以及实验设备先进的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通过这些机构,每年组织和实施一批重大研究课题,以及承担国家重要研究任务。在举世关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项目中,北大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师队伍也即科研的主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开拓性成绩,是学科发展的带头人。当然,这些科研成果也不断地体现在学院的教学之中。

考古文博学院正密切跟踪国际学术发展趋势,不断提升科研实力,以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建设与发展。

合作交流

编辑

学员交流学员交流

截至2022年4月,学院已培养出本硕博毕业生3136人(含大专班52人),其他毕业生3578人,接纳了前苏联、越、日、韩、美、英、德、法、意、波兰、匈牙利、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墨西哥、斯里兰卡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190名,将中国考古学推向世界。同时,学院曾先后邀请美、英、日、韩等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前来讲学,教师经常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讲学或合作研究;并同美、日、土耳其、匈牙利、蒙古、波兰等国学者合作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举办了多场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和系列讲座(线上、线下)。通过这些交流,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教研水平和国际视野,促进了学科建设。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